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尿动力学及超声等检查方法观察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对糖尿病膀胱(DCP)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无创而有效治疗DCP的方法.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及门诊DCP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按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并进行膀胱训练或留置尿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LGT-1000A力合膀胱仪进行治疗,电刺激参数为:电压36~70 V,电脉冲频率25~65 Hz,刺激部位为两侧膀胱角和膀胱前、后壁方位,每次治疗40 min,2次/d,5d一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1~2d,共3个疗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做尿动力学全套测定.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情况、膀胱残余尿(PVR)及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膀胱最大容量(PVR/Vmax)的变化,作相关参数的统计学处理,比较疗效差异.结果 DCP患者经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总有效率5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VR变化值(△PVR)为(118.6 +33.4)ml,对照组治疗前后△PVR为(54.9±14.2)ml,两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VR/Vmax[(32.2±11.8)%]与治疗前[(61.0±19.1)%]相比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治疗后PVR/Vmax[(42.6±12.4)%]与治疗前[(55.6±21.1)%]相比,减少不明显(P>0.05).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治疗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6.7±2.3)ml/s]较治疗前[(3.9±1.3) ml/s]明显增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5.2±2.5)ml/s]较治疗前[(3.6±1.7)ml/s]增大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最大逼尿肌压[(17.9±4.6)cm H2O]较治疗前[(11.9±3.3)cm H2O]明显增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最大逼尿肌压[(14.4±1.9)cm H2O]较治疗前[(12.1±2.0)cm H2O]增大不明显(P>0.05).结论 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膀胱可有效减少或消除DCP患者的PVR,治疗DCP患者逼尿肌无力,提高了DCP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口服,观察组则辅以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内压、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其最大膀胱内压均显著降低(P<0.05),膀胱容量均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其最大膀胱内压[(10.3±1.2)cmH2O]及膀胱容量[(321.6±4.4)ml]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的最大膀胱内压及膀胱容量,且不影响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磁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18例(采用磁刺激结合电针治疗)和对照组18例(采用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并且比较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及排尿末期逼尿肌压力值。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及排尿末期逼尿肌压力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膀胱初感觉容量及排尿末期逼尿肌压力值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与单用电针治疗比较,磁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性膀胱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A(BTX-A)注射尿道外括约肌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失协调(DSD)患者逼尿肌厚度及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后DSD成年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在会阴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100U)。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下尿道超声评估,测定患者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 结果 治疗后4周时入选患者残余尿量显著下降(P<0.05),而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8周时入选患者逼尿肌厚度为(0.93±0.17)mm,较治疗前下降了17.2%(P<0.05);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DSD患者逼尿肌厚度,改善膀胱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晓红  周宁  王琴  黄晓夫 《中国康复》2014,29(5):362-36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7例SCI患者根据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组(A组)和逼尿肌无反射组(B 组),各组患者随机再分为2个亚组,即逼尿肌反射亢进组分为A1组和A2组,逼尿肌无反射组分为B1组和B2组。4组患者均根据膀胱功能制定间歇导尿计划, A1组和A2组采用盆底肌肉训练,B1和B2组采用Crede手法,A1组和B1组患者同时加用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应用排尿记录、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和尿流动力学分析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A1、A2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h排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A1组较A2组下降更显著(P<0.05);A1、A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且A1组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B1、B2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B1组更低于B2组(P<0.05);B1、B2组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24h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1组最大尿流率、24h排尿次数更高于B2组(P<0.05),B1、B2组最大逼尿肌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能够更好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及尿流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围术期盆底训练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对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功能不稳定的影响。 方法 选取70例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功能不稳定、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盆底训练(每次15~30 min、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治疗(每次40 min、每日3次)。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Rv)。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IPSS、OABSS、QOL、Qmax、R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IPSS[(5.91±0.44)分]、OABSS[(4.78±0.22)分]、QOL[(2.20±0.13)分]、Qmax[(20.85±0.43)m/s]、Rv[(10.22±0.61)ml]改善较为显著(P<0.05)。 结论 对于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功能不稳定、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的患者,围术期行盆底训练可以改善逼尿肌功能,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盆底肌肉生物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逼尿肌无力疗效.方法 选取TURP后合并逼尿肌无力的患者4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均在前列腺电切术后给予膀胱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肉生物电刺激和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PdetQmax)和膀胱残余尿量.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IPSS评分、MFR、AFR、PdetQmax和膀胱残余尿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实验组患者的IPSS评分、MFR、AFR、PdetQmax和膀胱残余尿量分别为(7.35±3.82)分、(24.31±5.79) ml/s、(11.88±3.53) ml/s、(81.87 ±31.65) kPa、(12.83 ±6.05) ml,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别与对照组的(14.38 ±5.60)分、(13.16±3.46) ml/s、(7.21±3.20) ml/s、(70.38±22.5) kPa、(30.21±19.88)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肉生物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TURP术后逼尿肌无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对S3神经根进行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简易膀胱容量测定、膀胱超声及焦虑自评量表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初感觉容量及焦虑自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试验组的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复功能磁刺激作用于骶神经根对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法为临床上治疗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逼尿肌无力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逼尿肌无力患者分成2组,每组分别进行单纯导尿和骶神经电针刺激。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排尿日记(包括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排尿量等)及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逼尿肌有效收缩时间、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结果与治疗比较,治疗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残余尿减少(P<0.05);最大膀胱容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逼尿肌有效收缩时间、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和残余尿量改善(P<0.05)。结论骶3神经根电针治疗逼尿肌无力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托特罗定抑制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从而建立低压贮留安全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脊髓损伤的患者经尿动力检查证实存在明确的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均大于40cmH2O,平均82.4cmH2O,并伴有严重的急迫性尿失禁。全部患者均服用舍尼亭治疗,根据清洁间歇导尿记录判断治疗效果。结果4-8周后32例患者最大导尿容量均大于300ml,与治疗前首次无抑制收缩并发生尿失禁时的平均膀胱容量160ml相比明显增加,其中20例完全无尿失禁发生,获得满意效果,12例患者偶发尿失禁治疗有效,4例患者最大导尿容量小于200ml,治疗无效。总有效率89%。结论托特罗定可以有效的抑制脊髓损伤后发生的逼尿肌反射亢进,可以用来建立低压贮留膀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方法 80例BPH合并OA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和BPH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尿动力学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IPSS、OABSS、QOL评分及OABSS量表中问题3(尿急)的评分,膀胱初始感觉时容量、强烈尿意时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最大压力、残余尿等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治疗结束时完成可供统计分析的例数为76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7例.治疗后治疗组在IPSS、OABSS、OABSS量表中问题3的评分及QOL等评估指标分别为(10.4±1.3)、(4.1±1.6)、1.7±0.4)和(2.2±0.3)分,较治疗前的(15.8±2.3)、(10.1±1.9)、(3.9±0.7)和(4.5±1.8)分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膀胱初始感觉时容量、强烈尿意时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最大压力等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分别为(123.0±17.9)ml、(65.3 ±34.5)ml、(14.2 ±4.3) ml/s、(46.7 ±19.6)cmH2O,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仅在IPSS和最大尿流率两项指标上有显著改善[(14.1±2.5)分比(16.4±1.8)分和(14.3±3.4) ml/s比(11.5±3.6) ml/s,P<0.05].治疗后在IPSS、OABSS、OABSS量表中的问题3评分和QOL评分以及膀胱初始感觉时容量、强烈尿意时膀胱容量、逼尿肌最大压力等指标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础药物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PH合并OAB疗效较单一基础药物治疗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表面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的临床疗效,并比较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锻炼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疗效。 方法将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再按颈髓损伤(7例)、胸髓损伤(9例)、腰髓损伤(5例)分成3个亚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膀胱功能康复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骶神经表面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除第1个疗程后的残余尿量外,其余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第2个疗程结束后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第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治疗组的残余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顺应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差异比较,第1个疗程结束后,有80%的腰髓损伤患者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处于无改变阶段,与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50%的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的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显著改善阶段,而同时间点的腰髓损伤患者分别有80%和60%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无改变阶段,随访时仍有>50%的患者处于改善阶段,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膀胱顺应性疗效均优于腰髓损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表面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和膀胱功能,且对颈、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优于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SCI)后尿潴留大鼠逼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并比较针刺不同穴位的效应差异。 方法将雌性成年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关元穴)和电针对照组(电针水道穴),每组20只。采用重物撞击法建立SCI后尿潴留大鼠模型,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造模成功后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其它组仅常规饲养,5组大鼠均于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治疗10 d后同时取材,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并分别应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UNEL)法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5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 结果通过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发现经电针干预后,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的逼尿肌电镜表现与模型组相比,粗面内质网扩张程度明显减轻,水肿线粒体的数量有所减少。在细胞凋亡的观察中,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细胞凋亡呈低表达,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AI)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治疗组AI较电针对照组减低(P<0.05)。电针治疗组bax蛋白表达较电针对照组及模型组减少(P<0.05)。电针治疗组bcl-2蛋白表达较电针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穴位电针能抑制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逼尿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穴位电针改善了逼尿肌超微结构,降低bax的表达,使bcl-2/bax的比例发生改变,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程度,且电针关元穴所产生的效果优于电针水道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将90例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PD患者分为低频组、高频组及假刺激组。治疗组患者分别给予低频1 Hz、高频5 Hz rTMS治疗,假刺激组于相同时间点、相同部位给予假性r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7 d、14 d、30 d,采用起立-行走实验时间、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和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分作为评定指标。 结果组内比较:高频组和低频组患者治疗后即刻、7 d、14 d、30 d,起立-行走实验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组UPDRS评分、SCOPA-AUT评分在治疗后7 d、14 d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0 d与治疗前相比,UPDRS评分、SCOPA-AUT评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UPDRS评分、SCOPA-AUT评分在治疗后7 d、14 d、30 d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假刺激组比较,低频组、高频组治疗后即刻、7 d、14 d起立-行走实验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刺激组比较,治疗组UPDRS评分在治疗后7 d、14 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治疗后30 d时,与假刺激组比较,低频组UPDRS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频组UPDRS评分仍低于假刺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刺激组比较,高频组、低频组患者SCOPA-AUT评分在治疗后7、14 d均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30 d,低频组与假刺激组比较,SCOPA-AUT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频组SCOPA-AUT评分仍低于假刺激组(P<0.05)。 结论低频及高频rTMS均能有效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安全性较好,且高频rTMS治疗可能较低频rTMS治疗作用更强、更持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型NB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制订饮水计划、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电刺激(PES),观察组则辅以S3神经根r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最大闭合尿道压(Pura.clos.max)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明显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Qmax)则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MCC[(360.35±26.49)ml]、Pdet.max[(48.22±3.67)cmH2O]、Pura.clos.max[(79.00±9.62)cmH2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Qmax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FMS治疗脊髓损伤后NB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S治疗,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体表电刺激组和常规组3组,每组1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无菌性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体表电刺激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在体表电刺激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及停止导尿时间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膀胱容量多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少于治疗前(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及体表电刺激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常规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常规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体表电刺激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体表电刺激组、停止导尿时间短于体表刺激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6.7%,体表电刺激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0.0%,常规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6.7%,体表电刺激组及常规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均P<0.05)。结论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能有效地减少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并缩短导尿时间,有效地促进了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及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对其逼尿肌兴奋性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影响,从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分别采用对应的治疗;采用重物坠落打击方法制备SCI模型;治疗后,测定各组大鼠离体逼尿肌肌条的最小收缩张力及收缩频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逼尿肌中α-SMA阳性细胞数量.结果:治疗10次后,膀胱逼尿肌离体肌条最小收缩张力比较,联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磁刺激组和电针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各组肌条收缩频率及α-SMA阳性细胞表达比较,联合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磁刺激组和电针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电针及磁刺激治疗均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中α-SMA含量,增强膀胱逼尿肌兴奋性,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状况,电针结合磁刺激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疾患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和急迫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疾患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5例,治疗10 d,应用排尿日记、生活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24 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85.7%;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应用骶神经磁刺激后初尿意时膀胱容量增加(P《0.05),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明显增加(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 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急迫性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以37例BPH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以46例单纯性BPH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膀胱最大容量、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及排尿后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组的膀胱感觉减退、不稳定膀胱及顺应性减退、膀胱出口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BPH伴糖尿病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受损较单纯性BPH患者更明显.对于此类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应及早行手术治疗,避免因膀胱逼尿肌功能严重损害而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尿潴留模型大鼠排尿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早期尿潴留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10只,采用重物坠落打击方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模型组仅造模不治疗,正常组不造模不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磁刺激给予磁刺激治疗,联合组采用电针及磁刺激治疗.测定各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漏尿点压力和膀胱顺应性.结果:治疗10次后,模型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联合组则低于电针及磁刺激组(P<0.05);模型组膀胱漏尿点压力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联合组则高于电针及磁刺激组(P<0.05);电针及磁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脊髓损伤后早期尿潴留状况,而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