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宫外孕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价值。方法对35例宫外孕患者采用京精Z-2000A血液回输机进行自体血回输。术中密切观察病情,避免自体血液回输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结果。结果35例患者术中出血总量60400 ml,自体血回输30950 ml,患者无自体血回输并发症发生。结论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可有效减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手术中血液丢失,减少异体血输注,是一种经济、安全、实用的血液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血液回收在宫外孕手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6例宫外孕病人进行自体血液回收,经过滤、离心、清洗后回输给病人。监测循环、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血浆蛋白的变化;观察回收血量、回输血量,尿液颜色和伤口渗出情况。结果回输后心率降低,平均动脉压(MAP)升高(P〈0.01);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回输后均显著升高(P〈0.01);回输前后凝血酶原时间(胛)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无明显变化(P〉0.05);在回输后24h,K^+和Ca^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Na^+和Clˉ无明显变化;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回输前降低,回输后无明显变化(P〉0.05)。平均回收血液(2075±441)ml。回输(1019±287)ml。无肉眼血红蛋白尿,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用于临床安全可靠,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自体与异体输血的经验,以及预存自体血和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8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输血情况,其中,预存自体血回输组(A组)62例,术中自体血回输组(B组)76例,未作自体输血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C组)50例。结果:A组、B组术后分别有64.5%(40/62)和61.8%(47/76)无需输异体血而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明显多于C组(P〈0.05),A组、B组异体血用量也明显少于C组(P〈0.05)。A组采血前、后血液指标无显著差异,B组术后1天患者RBC、Hb、HCT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但无失血反应,术后1周恢复正常。电解质术前、术后无异常。术中回输血经光镜观察回收处理后红细胞形态正常、无碎片。回收血培养均呈阴性。结论: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经济、副反应较少的高质量输血,能使绝大多数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避免输异体血,方法简便、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研究自身输血后与凝血、抗凝、纤溶相关的三个重要指标(1)凝血酶原片段(F1+2);(2)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3)D-二聚体(D—D)的变化,为术中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技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出血量超过500ml手术病人和急诊内出血超过500ml手术患者共4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前者分别于麻醉前和回输完自体血液后30min抽取股静脉血液,后者分别于麻醉前和术毕或异体血液输完后30min抽取股静脉血液。采用SPSS12.01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F1+2均有升高(P〈0.05);两组病人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浓度均有显著降低;两组病人D-二聚体前后对比观察显示有增加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指标组间比较显示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后三种指标变化主要与手术创伤有关,而术中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本身不会引起机体凝血和抗凝系统明显变化,实验组变化与对照组变化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证实术中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观察组40例急症宫外孕大出血病人,术中应用Cell Saver 5型自体血液回收机,收集体腔内的出血、积血,处理后回输给患者自身。随机选取2008年未采用血液回收技术的40例宫外孕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出血量及输血量,术前、术后血常规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每例回收血量(1278±356)ml,回输浓缩红细胞(662±282)ml,全部患者术中术后未再输库血;两组术后PLT、血浆总蛋白(T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TBIL、IBIL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每例输库血(720±225)ml。结论采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可节约血源,安全有效,能迅速达到输血目的,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量自体血回输应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后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回收血量>1000ml)40例,其中宫外孕破裂出血24例,脾破裂5例,脾脏合并肝脏破裂2例,肠系膜血管破裂3例,骨盆骨折合并股骨骨折6例。记录术中出血量及回收量,同时观察自体血回输前(T1)、回输后24小时(T2)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并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每例自体血回输后送检血培养及药敏。出血量大于2000ml以后,根据情况酌情给予异体红细胞及血浆、凝血因子输注。结果:40例患者中有5例(占比12.5%)出血量>2000ml,同时予输注异体红细胞及血浆。有5例患者术后送往ICU病房,1例患者因失血过多死亡。回输后与回输前相比,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所提升,血小板数量有所减少(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有所延长、纤维蛋白原有所增加(P>0.05)。回输前后电解质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血回输期间及回输后均未出现溶血、细菌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在严格掌握自体血回输指征情况下,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应用自体血回输大量自体血可以及时有效扩容抢救生命,节省大量血液资源,同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体血回输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23例宁夏银川市妇幼保健院(750001)王爱芳苏依乔宁夏红十字中心血站(750001)夏立敏我们对23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病人回输自体血进行抢救,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年龄19~24岁。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比较术中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对肿瘤患者围术期机体内环境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直肠癌、结肠癌和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中输异体全血400mL;B组于手术切皮前放血400mL,同时输入等量羟乙基淀粉,术中自体血回输给患者。结果A组输血后1h及术后24hpH值和HC03一下降较B组明显(P〈0.05);B组稀释后Hb明显低于A组(P〈O.05);血常规其余各值、PT、APTT、FIB在各测定点两组变化一致,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有利于维持肿瘤患者围术期内环境稳定,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种自体血回收机在骨科手术中的回收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DImax)、聚集指数(AIm‐ax)、渗透脆性、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和血液质量(Hct、Hb、血电解质及 pH值)以及自体血回输后患者体内 Hct、Hb、血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为临床自体血回收提供参考。方法骨科手术患者76例分为A组(使用CATS)和B组(使用Cell Saver);采集自体血检测DImax、AImax、渗透脆性、Hct、Hb、血电解质、pH值及输自体血前、后、术后24 h取患者静脉血并分别检测Hct、Hb、血电解质、pH值。结果 A组DImax低于B组(P<0.05),两组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I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参考值。A组红细胞渗透脆性曲线较B组右移。各指标与其对应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A组自体血Hct、Hb、K+明显高于B组,Na+明显低于B组,各指标与其对应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体血pH值均偏碱性。输自体血前、后即刻、术后24 h两组间机体血 Hct、Hb、K+、Na+、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自体血后机体血Hct与Hb、Na+明显高于输自体血前(P<0.05)。结论骨科手术中2种自体血回收机所得到的自体血在流变学指标及其血液质量皆无明显差异,自体血回输后对机体内环境也无明显影响,2种自体血回收机的性能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经过滤抗凝后回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②方法使用回顾性评估设计,将42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15例,未进行自体血回输;B组27例,进行了自体血回输。分析自体血经过滤后回输的影响、出血倾向、出血量、异体输血比例和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等因素。③结果术后48小时内异体输血比例A组为26.7%(4/15),B组为0;术后14天异体输血比例A组为46.7%(7/15),B组为7.4%(2/27);平均出血量A组为(600&#177;150)mL,B组为(590&#177;160)mL;术后第1、7和14天血红蛋白水平平均下降值:A组分别为(2.9&#177;1.5)、(2.9&#177;1.6)和(2.3&#177;1.5)g/dL ,B组分别为(2.7&#177;0.8)、(4.0&#177;1.0)和(2.9&#177;1.3) g/dL。④结论自体血回输降低了异体输血的比例,而血液抗凝并没有增加出血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血的自体回输在节约用血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头孢他啶(泰得欣)应用于普通胸外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观察2005年8-10月96例普胸手术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得欣在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中总有效率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结论 泰得欣临床效果满意,使用安全,值得在普胸手术中选用。  相似文献   

18.
罗岩 《当代医学》2010,16(11):247-248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图1、5)。MRI平扫:脊柱可见多个囊状长T1长T2信号,部分略呈膨胀性。(图2~4)  相似文献   

19.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月至1991年6月经内窥镜检查发现胃癌107例,其中100例经内窥镜活检病理证实,阳性率93.5%,7例阴性者均经手术证实。本文分析了胃癌的内镜特征(中、晚期胃癌、一点癌)和病理特点,并就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认为在胃角、胃窦部的溃疡、糜烂、结节状及粘膜粗糙不平应仔细观察并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