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收集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崩漏的验案313例,处方中出现的药物225味,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崩漏的用药经验。结果显示,气血虚弱是崩漏最重要的病机;益气补血止血是崩漏最重要的治法;治疗崩漏最常用的药物为白芍、党参、黄芪、白术、甘草;最常用的二联药物分别为生地黄-白芍、墨旱莲-白芍、黄芪-党参、阿胶-白芍及白术-党参;三联药物分别为阿胶-生地黄-白芍、当归-黄芪-党参、党参-生地黄-白芍、当归-党参-白芍及白芍-党参-黄芪。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1989-2019年中医药治疗ITP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方剂及药物信息,构建方药数据库,分别统计药物使用及性味归经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二项、三项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2篇,筛选得到方剂439首,涉及药物224味,药物类别17种,包括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等;药物性味既有甘温,也有苦寒,以归肝经、肾经者居多;用药频次≥50的药物共32味,包括生地黄、当归、仙鹤草、黄芪、牡丹皮等;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项关联15条,三项关联12条,包括生地黄-牡丹皮、黄芪-党参、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等;聚类分析聚为6类效果最好。结论中医药治疗ITP组方重在健脾益气摄血、清热凉血止血,久病当重视补益肝脾肾,或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古今名医治疗心悸病方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心悸病提供参考。方法 查找《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怔忡的有效经验方,采用Excel2013建立处方用药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Cytoscape3.7.2软件进行用药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研究治疗心悸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207首处方,涉及中药275味(含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神曲、六曲5味曲制类中药),用频次≥27的中药共20味,主要有当归、炙甘草、麦冬、生地黄、炒酸枣仁等,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咸为主,归经以五脏为主,功效类别频次前5类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生地黄-麦冬”“桂枝-炙甘草”“麦冬-五味子”“当归-生地黄”“当归-炙甘草”为常用药对。结论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病用药以育阴清热、养血安神为主,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真  鹿振辉  邱磊  方庆亮  黄星  王蕾 《新中医》2023,55(15):28-3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RILI)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 1989 年 1 月— 2021 年 12 月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 统(CBM)、PubMed 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 RILI 的临床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处方 248 首,涉及中药 233 味。临床常见证型有气阴两虚证、热 毒炽盛证、痰瘀互结证等。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麦冬、甘草、生地黄、苦杏仁等;治疗药物以补气、补阴、 清热药为主;主要归经有肺经、肝经、胃经,以苦、甘、辛味药多见,药性以寒性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 用药物组合有麦冬-生地黄、甘草-苦杏仁、麦冬-北沙参、玄参-生地黄-麦冬、麦冬-桔梗-甘草等;聚类分析 得到核心处方有桔梗-百合-生地黄-玄参-白芍-川贝母-牡丹皮、丹参-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瓜蒌、党参-白 术-茯苓-黄芪等。结论:中医药治疗 RILI 多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则,注重护阴扶正,临床 常采用参苓白术散、沙参麦冬汤等类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并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结果】 依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得到文献32篇,纳入处方58首,涉及中药101味,总的药物使用频次为580次。高频药物(使用频次 ≥ 10次)有20味,频次居前的药物为甘草、黄芩、石膏、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赤芍、淡竹叶、青蒿、水牛角等。101味中药根据药效可归为16类,使用频率居于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为清热药、补益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共得到常用药物组合7个,核心药对有牡丹皮-水牛角、石膏-知母、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生地黄等;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后共得到中药聚类组合5个。【结论】 中药治疗登革热原则总以清解疫毒、凉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解表。选方以“银翘散”辛凉透邪,以“白虎汤”清泻气分热,以“犀角地黄汤”清解血分热毒,以“半夏藿香汤”化湿和胃,化浊避秽。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挖掘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组方用药规律。检索中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文献并收集处方,使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建立处方数据库,对所用中药开展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的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开展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对高频中药的特征性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文献挖掘。该研究共纳入1 327首处方,使用中药411味,总频次19 154次,频次排名前5位的是黄芪、当归、茯苓、丹参、生地黄;所用中药寒温并用,以甘味为主,苦辛为辅,以入肝经为主,多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高支持度用药组合黄芪-当归,高置信度组合茯苓-泽泻-山茱萸,并通过复杂网络得到黄芪-当归-茯苓-丹参之间关联性最强;聚类分析得到9类药物组合;因子分析得到16个公因子。对高频中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活性成分分析发现,有效成分主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途径发挥作用。结果表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机以本虚为主,虚实夹杂,主要以气虚、血虚为本,痰热、血瘀为标,病变脏腑以肝为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虚血瘀证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心绞痛”or“胸痹”)and“气虚血瘀”and(“中医药”or“中药”or“中医”)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CNKI),整理治疗气虚血瘀证心绞痛的中药方剂,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包括方中使用药物的用药频次、药物性味、药物归经、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及聚类分析。结果:①纳入220篇文献,包含140首方,共计173味药;②药物味甘者应用最多,味辛者次之;四气以温性为主,归经多入肝、脾、心三经;③用药频次居于前10的药物为:黄芪、川芎、丹参、当归、赤芍、红花、党参、三七、桃仁、炙甘草;④关联分析得到9对核心药对,分别为川芎-黄芪、当归-黄芪、丹参-黄芪、当归-川芎、赤芍-黄芪、赤芍-川芎、红花-黄芪、红花-川芎、党参-黄芪,其中川芎-黄芪频率最高;⑤复杂网络及聚类分析得出桃红四物汤合当归补血汤的化裁方。结论:临床上应用补气药、活血化瘀药,灵活配伍清热药、补血药等治疗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药的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数据挖掘,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相关文献,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分类分析,Cytoscape 3.7.2、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分别进行核心处方、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 3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使用频数排名前3位的中药分别为黄芪、茯苓、白术,黄芪、当归、鸡血藤,生地黄、丹参、黄芪,其中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处方为参芪地黄汤加减方,配伍清热、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之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核心处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核心处方为二至丸、增液汤等。在二项关联中,治疗三者置信度最高的组合分别为茯苓→土茯苓、桂枝→通草、生地黄→天冬。在三项关联中,治疗三者置信度最高的组合分别为茯苓→土茯苓-大黄、茯苓→土茯苓-白术、白芍→生姜-当归、木贼→蝉蜕-赤芍。在聚类分析中,治疗三者的聚类功效组合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CMD)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 据库、PubMed 和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CMD 的文献。将筛选后获得的方药建立数据 库,应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最终获得89 篇文献,处方 90 首,涉及中药131 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丹参、黄芪、川芎、当归、甘草、三七等;应用较多的中药 种类有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多用甘、辛、苦;药物归经频次较高的依 次为肝、脾、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对是“丹参-黄芪”,核心组合为“黄芪-川芎-丹参”。聚类分析 将高频药物分为7 类,以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加减组方为主,以及单味中药水蛭和人参。 结论治疗CMD 的核心药物为丹参、黄芪、川芎、当归,以益气活血,理气止痛为基本治法,兼以疏 肝健脾、化痰通络等进行配伍。临床上可应用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瓜蒌薤白半夏汤等经典名方随证加减治 疗CMD。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大肠癌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筛选及纳入CNKI中中药治疗大肠癌的相关文献,并将其中组方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建立数据库,运用平台中关联规则分析、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大肠癌方剂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156首组方,279味中药进行分析,其中高频用药为补气类中药,如白术、甘草、黄芪、党参等;高频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薏苡仁、黄芪-茯苓等;进一步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20个、新处方9个。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大肠癌的临床辨治特点以扶正为主,攻补兼施,合用抗癌中药,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其挖掘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可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常用药物和配伍规律。方法以1991年1月至2013年8月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且经过临床疗效观察有效的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进行聚类分析,探索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常用药物和配伍规律。结果肺间质纤维化中药药物治疗使用最多的药物为黄芪、丹参、甘草、当归、麦冬、川芎。聚类分析显示肺间质纤维化用药可分为7类,包括养阴活血化瘀类、益气健脾类、清肺化痰类、益气养阴类等。结论肺间质纤维化的用药以益气、养阴、活血,清肺化痰类中药为主,因此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是肺间质纤维化的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2019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型文献,对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381篇文献,共402首方剂,总计322味中药,药物总频次5241次;使用频次≥50次的中药有25味,其中黄芪使用频次最多,达241次。药物归类以补气药为首,其次为补阴药。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从支持度看,茯苓、陈皮、白术关联度最高;从置信度来看,黄芪、沙参、白术关联度最高;从提升度来看,白术、党参、茯苓相关性最高。聚类分析结果:有沙参、麦冬,生地黄、百合、鱼腥草、莪术、半枝莲、桃仁、桔梗、五味子、仙鹤草、太子参、当归,杏仁、瓜蒌、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贝母,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4个有效聚类群。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找出肺癌治疗用药规律,其治法主要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等,符合肺癌以正虚为主,痰、瘀、毒夹杂为病的发病基础,其用药规律与治法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的证型和临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1996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治疗PPD的临床研究,对文献中的证型、方剂以及药物出现频次和比例进行统计归类,对药物和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分析得出21个PPD证型,其中心脾两虚、肝气郁结、气虚血瘀、脾肾两虚、痰热郁结为常见证型;证型要素分析,肝郁、血瘀、气滞、痰湿、痰瘀为常见实性证型;心脾两虚、气虚、血虚、脾肾两虚、阴虚、气血两虚、肾虚为常见虚性证型;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四脏;共得方剂108首,其中自拟方59首,成方49首,两者以补益剂、理气剂、理血剂为主;整理中药139味,分为9类,柴胡、当归、党参、白芍等为常用药。结论:PPD的证型、选方和用药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期抑郁症的特点,强调以疏肝理气、产后补虚为法,兼以注重对血的调养,同时注重对PPD患者心身的共同调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统计中医临床及专利文献中的常用治疗慢性便秘的中药及复方,为中药防治慢性便秘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及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相关文献阅读、分析后统计有效方药。结果:3个数据库中共纳入1979年1月-2011年6月间在全文或摘要字段中含有"中药"、"便秘"、"脾约"的877篇有效文献,统计单味中药465种,经方或名方338个。(制)大黄、当归、火麻仁、白术、(制)甘草等在单味药中频次较高,麻子仁丸、补中益气汤、增液承气汤、大承气汤等基本方在复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结论:中药防治慢性便秘以滋阴增液、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健脾温肾、活血祛瘀方药为主,以经方或名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化裁在中医临床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R语言,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挖掘中药方剂治疗反复发作性泌尿系感染的组方规律。方法:在CNKI中收集中医方剂治疗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使用R语言来挖掘组方规律。结果:CNKI中满足条件的方剂共104首,包含144种中药。以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清热类药物使用最多,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甘为主,主入肝、肾、膀胱和胃经,共得到20组频繁药对,4首聚类方。结论:核心频繁药对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间的相互组合,组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同时根据病机特点,不忘补虚行气活血。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07-510
张婷婷用膏方治疗月经病,常采取“汉堡包”分层模式。第一层以八珍汤为主补益气血,调理冲任;第二层以经验方为主,针对病情辨证论治;第三层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调理脾胃;最后施以细料、胶、糖、酒类收膏。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讨胡晓梅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的用药规律,为MPN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胡晓梅治疗MPNs门诊有效处方50首,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胡晓梅治疗MPNs的数据库。结果:对胡晓梅数据库中症状、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和新方进行分析,得出胡晓梅治疗MPNs的常用药物有柴胡、赤芍、生地黄、红花等15种,核心组合药物中多见红花、赤芍等药物与柴胡关联,并演化得到8首治疗MPNs的新处方。结论: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利用文本挖掘、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较好地挖掘了胡晓梅治疗MPNs的用药规律,即从虚、毒、瘀病理因素入手,以益气活血解毒为法,扶正祛邪兼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3年中医治疗狼疮肾炎的文献,分析探讨中药治疗狼疮。肾炎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篇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文献中,涉及中药196味,累计使用1276次;使用频率超过1%的中药共29味,累计使用频次702次,累计频率55.02%;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5类药使用较多,累积频率达84.41%;清热药中以清热凉血药和清热解毒药为主,补虚药中以补气和补阴药为主。结论狼疮性肾炎多用清热药凉血解毒、补虚药益气养阴.兼以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敛药等共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崔云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Male Infertility,MI)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崔师门诊治疗MI处方306首,建立用药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药物功效、性味归经、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306首处方涉及98味药,17类功效,使用频次3756次。使用频次排前40味的药物累积频率达91.11%,前7位中药依次为黄芩、当归、茯苓、大枣、生地黄、白芍、泽泻,为崔师治疗MI常用药物。使用频率前7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解表药。药性以寒、温为主,平次之,寒略多于温;药味以甘昧为最,其次为苦,再次为辛;归经以五脏为主,以脾(胃)为首。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的药对如当归-黄芩、黄芩-大枣、当归-茯苓、当归-芍药等,强关联规则显示黄芩是崔师治疗MI组方配伍的核心中药。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10个聚类方,集中反映崔师治疗MI以肝肾为中心围绕五脏进行脏腑辨治,以瘀(血瘀、精瘀)、痰、湿、热、风、毒为重点的病因辨治。结论崔师治疗MI用药以补虚(滋补肝肾,补益心脾)、清化湿热为基本组方配伍,兼顾活血、理气等,契合病机;总的用药特点可概括为清补兼施,虚实兼顾,动静相合。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能更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崔师治疗MI临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我国岭南和华北地区名老中医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用药规律异同。方法:从数据库和书籍搜集岭南、华北地区名老中医治疗NAFLD的处方,从用药频次、类别、性味归经与配伍规律的角度分析两地医家治疗NAFLD用药习惯的异同。结果:两地有16味共同的高频药物;主要药物类别均为补益药、利水渗湿药与活血化瘀药等;共同的核心药物配伍为泽泻、山楂、郁金、丹参和柴胡。差异在于岭南地区使用归脾经药物更多(P<0.05),多用白芍、决明子、茯苓、甘草、荷叶、莱菔子与三七(P<0.05);华北地区则多用赤芍、黄芪、当归与延胡索。结论:两地名老中医均以健脾祛湿、活血理气消滞为NAFLD的基本治则,各自特色在于,岭南更侧重健脾祛湿、益气养阴、理气化痰,且用药较平和;华北更侧重疏肝活血和养肝清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