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颖  岳冬辉 《陕西中医》2009,30(12):1689-1690
疫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与健康。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疫病防治过程中不仅有独特的理论研究,而且积累了较丰富的防治经验,《黄帝内经》阐述了运气变化与疫病发生的相关性,阐述了疫病的发病规律、疫病的病因、病机、防治等内容,其中,关于不同年份疫病发生时段的预见性理论更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温疫论》是一部对温疫病诊治理论较完整的著作.通过从《温疫论》原文研究疫病的病因,病位,病机,治法.吴又可认为治疗疫病强调逐邪为第一要务,又以下法为主.文章以疫病的发病初期、发展、传变,复发不同阶段来研究吴又可的祛邪法治疗疫病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疫病的学术思想,也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遗产,同时对当前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3.
鲁明源教授本于升阳益胃汤出处,将《脾胃论》与《黄帝内经》中的思想相结合,认为秉持辨证、辨天、辨人的思想,从病机特点、运气格局、体质基础等角度切入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组方特点,掌握其证候表现。其中病机特点可从五脏、六经角度探讨:土不生金肺虚感邪、脾气不足郁热上熏、脾湿化热湿热蕴积、脾不升清肝阳郁遏导致中土不足五行失衡乃其五脏病机;本气先虚太少合病乃其六经病机。庚子年主运及四之气的运气格局,以及现代生活方式造就脾气虚的体质基础与升阳益胃汤的病机较为契合。基于病机特点、运气格局、体质基础剖析方药所适的证候表现可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从五脏、六经角度对方药进行分析,发现诸药相配可扶正祛邪,使五脏和调,六经畅达。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三辨合一的整体观念,可执简驭繁,灵活掌握升阳益胃汤的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岳冬辉  苏颖 《陕西中医》2010,31(7):933-934
疫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与健康。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疫病防治过程中不仅有独特的理论研究,而且积累了较丰富的防治经验。《内经》阐述了运气变化与疫病发生的相关性、疫病的病因病机、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疫病的防治等内容,其中,关于疫病防治理论对于指导现今防治疫病仍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当前防控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代余霖著《疫疹一得》一书实为后世疫病学临证之圭臬,其在疫疹发病之因方面首倡天行致疫,认为疫病致病的关键因素为毒火之邪;在疫疹的临证过程中秉承《黄帝内经》中运气理论的指导作用,列"六十年客气旁通图"以启后学者参合天时运气的变化规律,研究疫病之来由而随证施治,同时强调人体正气之于疫病发病与否的重要性,并结合运气理论创清瘟败毒饮,附验案实例为参考等诸方面,将余霖《疫疹一得》的治疫之验详尽列出,为当今传染性疫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临床实际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6.
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通过分析五运六气的得出,此次疫情是伏燥致病,这与2003年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很相似。然而历年来,伏燥这个病机一直没有受到重视,《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也没有讲到燥邪,因此在蒋树杞的《伏瘟证治实验谈》中,对于伏燥致疫的论述就显得较为珍贵。本文通过对《伏瘟证治实验谈》进行分析,总结蒋树杞在遇到前人古籍中未有记载的疾病时所遵从的医学原则,即《黄帝内经》中的法度,以及其面对伏燥致病时的全程医疗观与用药经验,以期能对伏燥疫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邪伏膜原理论为明代医家吴又可在《黄帝内经》关于"膜原"的相关论述中加以进一步解释、引申、发展而成的一套成熟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肺癌的发病基础、发病类型、病因病机、治疗与邪伏膜原理论的相关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将以肺与膜原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邪伏膜原理论与肺癌的关系,为临床从中医药角度辨治肺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的理论~([1])。伏邪意指潜藏于人体内尚未达到发病程度的"邪"。"伏邪"之名,最早见于明·吴又可的《瘟疫论》,而伏邪理论渊源始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指出了人体感受邪气伏而不病,到一定时间发病的一种病变形式。其主要致病特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发展影响颇远,而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更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理法的核心要旨。文章以病机十九条火邪为因的5句原文为纲,从火邪为病的病因、病位、病理、辨证以及方药等多方面进行文句分析、病机阐述和法方探究,将研习《黄帝内经》的心得感悟与同道相参。  相似文献   

10.
浅析《黄帝内经》论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归纳《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有关耳的论述,分析并总结了耳与脏腑经络、运气等的关系,以及耳病的病因病机,说明《黄帝内经》为中医耳科奠定了坚实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中医诊治非典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非典是全新的疾病,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如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等,中医自有优势。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温病的发生是因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正气不足以拒邪所致。故中医的治疗不单与病毒对抗,而是祛邪、扶正,使邪有出路。非典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中医治疗分早、中、极和恢复期,辨证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陆续制定了各省市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因制宜,分期分型辨证并不断完善。笔者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基于病因病机分析了各省市中医药防治方案,认为此次疫病是外感疫气,病位主要在肺卫,病邪主要表现为“毒、湿、热、虚、寒”。此“毒”即为疫气,武汉遇暖冬,非其时而有其气而发疫,一气一病,播散流行,治疫必先治毒;“湿”邪之地在南北方各占一半,东西部均有,在南方源于季节和地域,在北方可由寒挟杂,治疗均应祛湿;“热”主要见于南方,为南方常见的病邪,亦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而在北方热与湿同现,主要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治热均以清为主;“虚”则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寒,易伤正致虚,或邪正交争激烈,伤阳伤阴致虚,宜祛邪为标,扶正为本;“寒”见于北方和南方山区,寒气过甚,易伤阳伤正,故尤其要注重预防,且以补正气为主。中医防疫治疫应三因制宜,重视预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主要有感受疫疠之气和正气亏虚2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感受疫疠,上焦受邪,正气亏虚,三焦传变。病位在肺,与脾、心、肝、肾相关。病理性质涉及湿、毒、热、瘀、虚、闭。治疗可采用三焦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进行施治。或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遵循吴又可《瘟疫论》“逐邪为第一要义”的观点,重视祛湿、扶正、专病专方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从温病学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因是湿热疫毒,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致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握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中医防治温疫病的临床思维创新要以真正掌握经典理论中温疫病疾病传变规律、治疗方与证的对应规律及方证理论的精髓为基础,并努力研究、应用于现代疾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内的传染病中医临床证治规律之中,创建自身的中医临证体系,才能在诊治患者中处变不惊。其中,坚持临床急症思维,既病防变,建立病证结合标准化与个体结合的诊疗体系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吕文亮 《世界中医药》2020,15(2):125-128
基于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行解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NCP)是急性传染病,大部分患者初期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该病属于疫病范畴,主要病性为湿毒,属于中医的疫毒,可称之为湿热疫毒。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本病是时疫流行的疾病,需要与当令的"四时温病"病证相鉴别。立足点要针对"湿热疫毒"的病理表现及特点,离开了"湿热疫毒"就离开了主要病因。因此,早期虽然有寒湿阻滞,但寒湿化热是常态,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住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指南从广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药促进患者康复几个方面在第一版基础上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致病特点,属中医"疫病"范畴。我国传统医学在抗疫防疫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三虚"致疫理论提出了疫病发生的三大条件。本文基于"三虚"致疫理论浅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条件,提出注重运气、调理脏腑阴阳、避其毒气、三因制宜抗"三虚"以防治疫病。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本团队赴武汉疫区开展中医药临床救治,并取得一定效果。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本病病变虽核心在肺,但肝脾在辨治中的作用对于改善预后亦有重要作用。肝郁伤神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常见病机,患者常伴有情志异常表现,存在肝郁为本,神乱为标,肺病及肝,金木克伐的旁路病机,并显著加重病情。因此,用药当兼顾调肝安神,改善睡眠,调护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脾失健运是COVID-19的重要病机,健运脾胃应为基本治法之一。总之,肝郁脾虚应当作为COVID-19中医辨治上需要纳入考虑的重要病机,注重肝脾的调理,或是提高疗效及防止复发的另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重在预防,固元培本为中医治疗之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新  彭勃 《河南中医》2009,29(4):336-338
疫毒致元气损伤是艾滋病重要病机,而精气亏虚、元气不足是史滋病发病的内因。治疗艾滋病应突出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其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培元固本贯穿其中,为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的全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国家及各省市发布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的方证规律研究发现,辛开苦降之法尤为凸显。阐述了辛开苦降法的理论沿革及其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体现,并对辛开苦降法治疗新冠肺炎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总结得出:辛开苦降是历代疫情防控的重要方法;新冠肺炎因于湿毒侵袭、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肺气失宣贯穿始终,治以辛味开散、苦味降泄,调畅气机,使邪去正复。  相似文献   

20.
叶俏波 《辽宁中医杂志》2012,(12):2385-2386
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疗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讨论防治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思路,指出过敏性体质儿童多属脾阴不足,不宜滥用清热泻火;应多用益气养阴,健脾除湿的药物改善体质;变态反应性疾病急性期重在祛邪,迁延期正邪兼顾,恢复期重在扶正;愈后当视患儿肺、脾、肾三脏虚损之不同,运用中成药、穴位敷贴、膏方等方法,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强调防治核心在于积极主动地改善过敏性体质,截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进展,促进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