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骨肿瘤患者全麻手术期间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全麻下骨肿瘤手术的ASA分级Ⅰ级的骨肿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麻醉诱导后行机械通气,待循环和容量状态稳定后,对照组增加PEEP 8cm H2O,观察组不增加。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麻醉插管后15min、麻醉插管后30min和拔管后的呼吸功能指标[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PaO2和PaC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两组组内比较显示,随时间推移,对照组内Ppeak和Ppla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内Ppeak和Pp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值随时间推移均下降(P<0.05),HR、MAP及CV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显示,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的PaO2值、Ppeak及Ppla明显增加(P<0.05),PaCO2、CVP、HR、M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下骨肿瘤患者手术期间应用PEEP,可增加PaO2、Ppeak及Ppla,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但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在全麻骨肿瘤患者手术中,适当进行PEEP通气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菁菁  张洁  冯佳莉  李世阳 《癌症进展》2019,17(10):1225-1228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肺癌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行择期手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呼吸训练,比较入院时和术后7天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变化情况;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拔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和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天,两组患者PaO2、FVC、FEV1、PEF、MVV水平和潮气量均低于本组入院时(P<0.05),PaCO2水平和呼吸频率均高于本组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PaO2、FVC、FEV1、PEF、MVV水平和潮气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PaCO2水平和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1),每日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肺癌手术患者的肺功能,改善血气指标并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黄波 《实用癌症杂志》2014,(12):1667-1669
目的研究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磁共振成像序列。方法选取骨肿瘤患者60例,其中37例恶性骨肿瘤患者为观察组,其余23例良性骨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先对2组患者进行常规MRI平扫,然后对患者进行DCE-MRI、不同b值的DWI扫描、延迟MRI增强扫描。结果 2组患者的肿瘤边缘形态、边界清晰度、信号均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信号均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之间DWI信号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实质区ADC值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骨肿瘤患者肿瘤边缘模糊、边界模糊、信号不均匀、肿瘤显著强化。  相似文献   

4.
杨佳佳  赵雅斐  王丹丹  王宁 《癌症进展》2021,19(14):1497-1500
目的 探讨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锻炼.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血气分析指标(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生活质量;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FEV1水平、FVC水平、FEV1/FVC、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FEV1水平、FVC水平、FEV1/FVC、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3.64%(P﹤0.05).结论 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肺癌根治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轻呼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2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观察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2组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观察组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于行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基底部麻醉并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闭孔神经反射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行TURBT术的84例膀胱肿瘤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案,而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肿瘤基底部局部麻醉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流动力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4.2±9.4)min,术中出血量为(58.9±12.6)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2.2±7.3)min,术中出血量为(60.4±14.2)ml,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为(5.7±1.3)d,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2.7±0.8)d,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为(5.9±1.1)d,术后膀胱冲洗时间(2.8±0.6)d,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12/4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则仅为7.14%(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3时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明显较对照组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分别为恶心呕吐、心动过速以及低血压,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7.14%、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TURBT的膀胱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基底部局麻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方案相比于单纯的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够更好的控制术后闭孔神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因子及POCD的影响.方法 将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结肠癌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2例,术中接受全麻,观察组60例,术中接受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分别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因子和S-100β的表达水平,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7 d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POCD)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出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和7 d时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时,观察组S-100β含量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和7 d时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术后7 d内观察组POC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不仅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还有效减弱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降低POCD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腔镜根治术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呼吸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组60例与开胸组40例。比较2组术后肺功能、外周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1)2组术后24 h外周血炎症因子IL-6、IL-8、IL-10以及TNF-α均显著升高(P<0.05),但开胸组显著高于胸腔镜组(P<0.05);术后1周,2组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个月,开胸组患者FEV1、FEV1/FVC FVC均显著低于胸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天开胸组CRP水平、WBC水平、体温以及呼吸频率均显著高于胸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胸腔镜组术后无肺部感染,开胸组有4例(10.0%)发生肺部感染,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呼吸功能、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FTS)治疗对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17年01月至2020年01月收治的180例胸腔镜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FTS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补液量、术后胸管拔除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下床时间、术后3 d VAS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肺功能指标FEV1、FVC、MV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FTS应用于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炎症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胸腔镜组(n=44)和传统组(n=56)。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前和术后2周的肺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心肺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FVC、FEV1、MV和FEV 1/FVC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FVC、FEV1、MV和FEV 1/FVC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治疗NSCLC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郭俊  宋书红  张丽  杨靖 《现代肿瘤医学》2019,(14):2501-2505
目的:探讨深吸气训练在肺癌开胸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研究时间为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开胸手术的肺癌患者134例,根据训练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深吸气训练,两组训练观察时间为14 d,记录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训练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和10.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两组的最大通气量与用力肺活量都显著高于术后1 d(P<0.05),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4 d的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厚度都高于术后1 d,也比对照组高,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时间点不同,数据间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 d的情绪、认知、躯体、角色、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领域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吸气训练在肺癌开胸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呼吸肌功能,使肺功能恢复正常,尽量减少出现肺部并发症,促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肺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呼衰)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分析46例肺肿瘤术后发生呼衰患者的年龄,术前肺功能及合并症、手术方法、手术当日静脉输液量、术后并发症及呼衰发生时间与同期未发生术后呼衰患者对比,找出围手术期可能导致呼衰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前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率(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率(MVV%),气速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残气容积、肺总量的比值(RV/T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呼衰组术日静脉晶体入量和输血量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01)。部分肺切除术后的呼衰发生可能性低于全肺切除(P<0.05)。结论:年龄>65岁,长期吸烟,术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功能差,全肺切除及术后出现胸内并发症,围手术期输液量过多过快是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衰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开胸肺癌根治术,将7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予以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比2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和围术期情况、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食管癌(中段)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 A、B两组.A组为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组:VT=6ml*kg-1,f=16次/min-1,加5cm H2O PEEP;B组为传统单肺通气组:VT=10ml*kg-1,f=12次/min.观察气管插管后切皮前(T1)、单肺通气后60min(T2)、恢复双肺通气后15min(T3)、拔管后30min(T4)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氧合指数(PaO2/FiO2)、平均动脉压(MAP)及术中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力(Pplat)、气道压力(Paw).结果 T2时A组的Ppeak、Pplat及Paw明显低于B组(P<0.05); T2,3,4时A组的Pa02、Pa02/Fi02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各时点PaCO2、PETCO2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能有效改善患者术中低氧血症,减少肺部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是食管癌根治手术全麻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饮水对妇科恶性肿瘤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双盲原则将118例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禁饮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饮水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生命体征、口腔舒适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口渴、咽痛评分及唾液PH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口腔异味发生率为8.4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误吸,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及教育全面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饮水可明显促进妇科恶性肿瘤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口腔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对肺癌开胸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近两年行肺癌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方式(n=50),观察组应用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方式(n=50)。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法(MMSE)评分、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应答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对照组平稳(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睁眼时间为(34.8±10.5)min,拔管时间为(34.1±6.5)min,应答时间为(38.9±9.6)min,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2±10.3)min、(30.3±7.4)min和(33.6±9.6)min,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应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与全身麻醉相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更小,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率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75岁以上高龄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及术后早期转归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5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63例,均拟行肺叶切除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苏醒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术后肺活量、术后镇痛效果、术后康复质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时、切皮时、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12、24、48 h的肺活量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镇痛补救率、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术后6 h和术后12 h VA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的康复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6、12、24 h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7.50%,低于对照组的70.97%(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75岁以上高龄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镇痛效果确切,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相对平稳,术后肺功能恢复快,术后康复质量较好,术后镇痛补救率低,疼痛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确切且风险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肺癌根治术的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患者所行麻醉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单纯行全麻者42例归为对照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者42例纳入观察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24 h相比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水平明显更高(P<0.05)。术后1周2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水平与术前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NK细胞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1周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NK细胞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更小,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食管癌(中段)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为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组:VT=6ml.kg-1,f=16次/min-1,加5cm H2O PEEP;B组为传统单肺通气组:VT=10ml.kg-1,f=12次/min。观察气管插管后切皮前(T1)、单肺通气后60min(T2)、恢复双肺通气后15min(T3)、拔管后30min(T4)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氧合指数(PaO2/FiO2)、平均动脉压(MAP)及术中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力(Pplat)、气道压力(Paw)。结果:T2时A组的Ppeak、Pplat及Paw明显低于B组(P〈0.05);T2,3,4时A组的Pa02、Pa02/Fi02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各时点PaCO2、PETCO2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能有效改善患者术中低氧血症,减少肺部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是食管癌根治手术全麻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