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本文对45例脑卒中(41例脑血栓形成,14例脑出血)进行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脑出血则无明显改变。作者结合文献,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缺血性中风的血液学检测方面,发现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在血小板活化、凝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小板异常凝集形成血栓有关.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导致气滞血瘀而发病.两者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3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30例健康者的GMP—140含量的测定,发现缺血性中风者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者.认为缺血性中风病中血小板CMP—140含量增高可作为该病的客现血液学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目的是探讨血小板聚集率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观察对象:本组资料系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包括脑梗塞35俐,TIA16例。其中男33例,女18例,年龄40~79岁,平均56.7岁。以健康成人35例为对照组。2.诊断标准:根据1978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试行草案规定。  相似文献   

4.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过程之一是动脉血栓形成,即脑血栓,而血小板对血栓形成意义重大。多种证据表明[1],脑缺血后血小板被激活。激活后的血小板可发生粘附、聚集、释放等一系列反应,进一步加重缺血性脑损伤。抗血小板治疗是通过阻止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防治中风、心梗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因而运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受到诸多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从机制入手对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风补血引接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风补血引接方.治疗2周后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判断临床疗效;静脉采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液还原黏度、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4.4%)(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试验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风补血引接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具有肯定的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自制中药复方片剂——中风先兆片对80例缺血性中风先兆患者的近期疗效并与阿斯匹林组作了对照,结果:该药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并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血清甘油三脂、血清β—脂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近期痊愈49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8%;阿斯匹林对照组40例,近期痊愈1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以中风先兆片组为优(P<0.05)。该药可降低家兔血浆 TxB_2浓度,提高血浆6—酮—PGF_(1α)浓度。  相似文献   

7.
加味抵当汤对中风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加味抵当汤治疗中风144例,结果本方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在血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方面出现显著的双向调节现象,并对本方和活血化瘀法在中风治疗中的机理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 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 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他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于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治疗后1周分别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明显改变.本文提示,在接受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的同时应使用其他抗血小板疗法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小板功能对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首次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2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口服进行二级预防,一周后观察患者血小板情况,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进行预防,随访患者1年,观察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和未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患者一般资料及血小板情况,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观察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血小板对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预测作用.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年,其中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者25例,占11.06%.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为56%(14/25),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PI)以及胶原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COL)分别为(26.96±8.15)%、(62.83±11.56)%及(40.94±15.23)%;未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为21%(43/201),MAR-AA、MAR-EPI以及MAR-COL分别为(19.36±6.85)%、(51.25±13.11)%以及(30.76±12.43)%,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显示,糖尿病史、MAR-AA、MAR-EPI及MAR-COL均是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因素较多,其中血小板功能与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功能的检验可对缺血性血管事件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11例缺血中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7±3) d,分别以二磷酸腺苷( ADP)和花生四烯酸( AA)作诱导剂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以ADP及AA作为诱导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进一步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能促使部分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达到阿司匹林敏感水平( P=0.00)。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能协同进一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联合用药情况下能对阿司匹林抵抗产生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照研究了20例CMPD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功能,并观察了其中 13例患者和 8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超微结构。发现CMPD患者血小板粘附功能与ADP、肾上腺素、胶原、瑞斯脱霉素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均降低,血小板内致密颗粒数减少。由此表明CMPD 患者具有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功能障碍。作者认为这种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患者出血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但从本研究结果还看不出血小板功能变化与患者出血和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之间有何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超微结构及其聚集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的血小板形态不规则,伪足增多,血小板内贮存的颗粒数量减少,空泡结构增多;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其原因可能与红细胞内ADP增多,血小板内ADP含量及释放量增多影响TX_2和PGI_2的合成及两者之间的平衡有关。结果提示,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聚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不同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5例发病72 h以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分别于发病72 h内及治疗14 d 2个时点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包括临床症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从而找出中风病各个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结果 在中风病发病72 h内,出现较多的为风证,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多数处于低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火热证和气虚证证候成立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治疗14 d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痰证证候成立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在中风病急性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处于抑制状态,随着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范围.发病72 h内火热证、气虚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14 d时,痰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降低局部缺血性中风危险性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目前,已认识到短暂的局部缺血的发作是中风的一种常见前兆。大多数中风属于原发性的缺血性中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方法非常有限,因此,预防是降低中风复发和其他血管疾病危险性的重要措施。针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肥胖采取措施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方法。血小板参与血栓症和栓塞的形成,这使抗血小板治疗成为重要的预防性策略。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地防止缺血性中风的复发和其他血管缺血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在某些情况下,抗凝血剂可以有效地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复发。对于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预防中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天新利博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小板聚集影响的程度.方法比浊法测定12例ICVD患者治疗前后,用二种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x±S)ICVD组用药后第5天、第10天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32.87%±14.2%,44.99%±12.3%)显著低于用药前(71.9%±11.1%)P<0.01;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用药前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新利博对ICVD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对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监测其血小板聚集率时,应选用ADP作为诱聚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检查了36例中风急性期患者血小板丙二醛生成明及贫血小板血浆TXB2水平。根据CT检查,19例诊断为出血性中风,17例为缺血性中风; 按中医辨证分型,16例为中脏腑,20例为中经络。检查结果表明中风患者血小板丙二醛(MDA)生成量低于正常对照值,贫血浆TXB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值。这种异常值是中风急性期的共同特点,它与CT诊断分类或中风辨证分型不相关联,表明稳定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在中风的预防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简单、快速的定量测定循环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F-EDTA法。对34例以此法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与以电镜检测的血小板聚集型和聚集数相关有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1和0.5794(P<0.05)。12份血样相隔30′~60′两次计数,结果差异不显著。 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44.75±2.88)增高,与37例对照血小板聚集率(29.75±2.07)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表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上有重要作用。 认为此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作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筛选其危险因素、评定其治疗效果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在电镜下观察了毛冬青甲素静注对心力衰竭病人的血小板伸展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病人树突型血小板增多(P<0.05);血小板聚集堆亦增多(P<0.01)。应用毛冬青甲素后,树突型血小板及其聚集堆均减少(P<0.01).血小板超微结构:用药前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有多个伪足突出,管道系统明显扩张,胞浆内未见微管束,用药后体积接近正常,多接近卵圆形,伪足减少并缩短,管道系统扩张情况有所改善,实验从血小板伸展功能及超微结构的角度提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能是心衰瘀血证的病理改变之一,而毛冬青甲素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则可能是其抗心衰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特点的疾病,全球脑卒中防治形势严峻,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够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目前已有多项关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本文针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特征,以及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各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认识,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谨慎选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