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免疫毒素是通过化学连接或基因融合的方法将细胞选择性配体与毒素分子相连组成的嵌合体蛋白,它能够靶向肿瘤细胞高表达的肿瘤相关抗原、膜受体和糖蛋白。尽管以细菌毒素或植物毒素为基础的免疫毒素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细菌毒素和植物毒素的免疫原性和非特异的细胞毒性等因素,阻碍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针对这些问题,以人源蛋白如促凋亡蛋白与RNA酶为毒素部分的新一代免疫毒素被研发出来,本文对此类人源化免疫毒素的体内外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1 概述 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BTX)是肉毒梭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属高分子蛋白性神经毒素,人和动物误食后可致肉毒中毒,死亡率极高。根据肉毒毒素抗原不同,将其分为A、B、C、D、E、F、G七型,C型尚分C1和C2两个亚型。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A,简称BTXA)研究最多,也较清楚。肉毒毒素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设想,源于1973年Scott医生,他首次以动物实验证实了BTXA有麻痹眼外肌的作用。1978年美国FDA允许其在志愿者身上应用BTXA治疗斜视,疗效满意[1]。以后逐步…  相似文献   

3.
用异型双功能连接剂SPDP,将核糖体抑制蛋白一天花粉蛋白(TCS)共价连接在单克隆抗体ND-1上,制成免疫毒素,此单抗与人大肠癌细胞表面抗原一大分子表面抗原(LEA)有高度亲合能力。连接物ND-1-TCS用SephadexG-150分子筛层析纯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ND-1-TCS保留了较高的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表明,ND-1-TCS对人大肠癌细胞CX-1的IC_(50)。为0.36μg/ml.细胞毒性ND-1和TCS混合物高10倍。ND-1-TCS对人大肠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比非抗原携带细胞SP_(2/0)高60倍。此免疫毒素在人大肠癌的治疗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将抗B220单克隆抗体分泌克隆RA3注射至SCID小鼠腹腔以获取腹水,抗体经proteinA亲和层析柱提纯,再经SPDP双功能交联剂修饰后,与还原的去糖基蓖麻毒蛋白A链反应生成免疫毒素RTA-RA3.SephadexG150柱层析分离纯化此免疫毒素,在还原状态下可见到免疫球蛋白重链、轻链及另一条带RTA.免疫毒素体内注射,研究MRL/+和MRL/lpr小鼠脾细胞的淋巴细胞标志.实验表明:RTA-RA3对脾B220+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这一免疫毒素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A型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型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科(110001)笪宇威综述高旭光审校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ToxinBTX)是核状芽胞杆菌属肉毒杆菌,在厌氧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极强烈的外毒素。根据毒素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D、E...  相似文献   

6.
免疫毒素是抗体与毒素构建的交联物。由于抗体特别是单克隆抗体对肿瘤抗原的特异识别作用,及多种毒素对肿瘤细胞杀伤的高效性,以免疫毒素作为“生物导弹”用于肿瘤的导向治疗已成为可能。免疫毒素最大的优点是毒性强,是化学药物的上万倍,以较少的抗体就可制备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毒素。除原已发现的毒素外,在微生物、植物中又不断发现了新的高效毒素。目前免疫毒素研  相似文献   

7.
田玲 《国外医学情报》2001,22(8):47-47,13
一种新的被称为免疫毒素的药物目前正在美国Duke大学医学中心的脑肿瘤中心对脑肿瘤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实验。免疫毒素为某些肿瘤识别蛋白和部分细菌毒素,其之所以可治疗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缓症链球菌外毒素蛋白的分子量、等电点、氨基酸组成及N^-末端序列。方法 将纯化的毒素蛋白用SDS-PAGE电泳,据低分子量标准蛋白质算出其相对分子质量;以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miniIEF)法进行此素蛋白的等点电测定;采用电印迹将SDS-PAGE电泳胶上的毒素蛋白转移到PVDF膜上,用Beckman344HPLC仪测定外毒素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用自动化蛋白质序列仪测定缓症链球菌外毒素N  相似文献   

9.
应用异型双功能连接剂SPDP将抗人肺腺癌单克隆抗体CMU15A与天花粉蛋白(TCS)交联,制备出新型免疫毒素。应用的MTT法检测其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GZY—83A的选择性杀伤活性。结果表明,CMU15A—TCS结合物具有高效靶向杀伤肺腺癌细胞能力,优于游离TCS及单抗与TCS混合物;与对非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提示该结合物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免疫治疗剂,为今后的实验和临床应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 (HP)是慢性胃病重要病因之一。为什么感染HP后可致不同的疾病 ?研究提示可能与感染的菌株不同或宿主对感染的敏感性不同有关。其中HP毒素在致病性中的作用很重要。1988年发现HP能产生一种使真核细胞产生空泡变性的毒素 ,称为空泡毒素A (VacA) ,它是一种分子量为 87KD的蛋白质。后来在VacA阳性的HP菌株培养液上清中发现另一种 12 8KD的蛋白 ,而在无VacA活性的HP菌株培养液上清中无此种蛋白质 ,由此结果认为VacA活性与 12 8KD蛋白质密切相关 ,把 12 8KD蛋白质称之为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用Ca…  相似文献   

11.
蓖麻毒素在细胞内的运输和转运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蓖麻毒素是一种典型的天然毒蛋白,其A链(RTA)可催化失活核糖体大亚基,故能抑制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近年来,蓖麻毒素已被用来合成肿瘤导向药物——免疫毒素,但有关毒蛋白进入细胞的途径仍不甚清楚。研究RTA在细胞内的转运机理可以揭示毒蛋白运输的普遍规律。对蓖麻毒素的结构和细胞内的转运途径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田玲 《国外医学情报》2001,22(11):46-46
一种新的被称为免疫毒素的药物目前正在美国Duke大学医学中心的脑肿瘤中心对脑肿瘤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实验。免疫毒素为某些肿瘤识别蛋白和部分细菌毒素,其之所以可治疗恶性脑肿瘤,在于可将其设计为能够特异性识别脑瘤细  相似文献   

13.
植物血凝素对大鼠周血淋巴细胞DNA结合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大鼠周血分离淋巴细胞以及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转化淋巴细胞中的DNA结合蛋白(DBP)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受PHA刺激的淋巴细胞显示DBP信号百分率显著升高;②受PHA刺激的淋巴细胞核内显示DBP信号的百分率著升高,且多为淋巴细胞;③细胞核外显示DBP信号的淋巴细胞百分率在PHA刺激后显著升高。提示:PHA刺激对淋巴细胞核内、外DBP的信号均有增高作用;DBP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淀粉样蛋白(β-AP)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的抑制剂,应用水母发光蛋白导入法研究了海风藤对淀粉样蛋白第25个氨基酸到35个氨基酸片断(β-AP25-35)诱导神经细胞胞浆钙离子升高的影响,并应用细胞形态学、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细胞集落等指标观察了海风藤对神经细胞的直接作用。结果显示,海风藤在实验浓度内(2.5g/L~25g/L)对神经细胞无毒性作用;海风藤能抑制β-AP25-35诱导的神经细胞胞浆钙离子升高并随海风藤浓度增加而增强。提示海风藤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为海风藤防治Alzheimersdisease,AD)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蛇毒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蛇毒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类物质 ,约占蛇毒干粉重量的 90 %~ 95% ,蛇毒蛋白可分两大类 :一是毒素类物质 ;一是酶类。本文主要介绍近 2 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要蛇毒素的研究概况 ,包括其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和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研究。1 神经毒素 (NT)NT是蛇毒中毒性最强的一类 ,可使受伤者产生弛缓性麻痹和呼吸衰竭 ,NT主要分布在眼镜蛇和海蛇科的蛇毒中。其它科毒蛇的某些种也含该毒。NT又分为突触前NT(pre ATX )、突触后NT( post ATX )和其它的NT 3种。1 1 pre ATX  该毒素主要分布在眼镜蛇科的蛇毒中 ,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抗人肺腺癌单抗CMU15A与天花粉蛋白的结合物即免疫毒素CMU15A—TCS对荷人肺腺癌裸鼠的导向治疗,观察了此免疫毒素在动物体内对实体瘤的导向性及靶向抑瘤效果,结果: ̄(99m)Tc标记单抗经腹腔注射后24h在实体瘤内出现明显的靶向浓聚;此免疫毒素具有明显的靶向抑瘤效果,腹腔用药和肿瘤内用药的抑瘤率分别为76%和99.4%;且可明显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时间;在整个疗程中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发生。为免疫毒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A型肉毒毒素已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种肌张力障碍,近来A型肉毒毒素在疼痛领域中的治疗作用得到进一步扩展。本文综述肉毒毒素的结构、特点、医学应用,及治疗疼痛的机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结蛋白(Dm)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动态变化的规律以及这些阳性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四氯化碳辅以低胆碱饲料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应用免疫组化、电镜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对肝纤维化过程中出现的Dm和α-SMA阳性细胞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 α-SMA阳性细胞的变化几乎与Dm阳性细胞同步,两者于实验早期均有增生,但前者秒于后者,至纤维间隔大量  相似文献   

19.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大鼠周血分离淋巴细胞以及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转化淋巴细胞中的DNA结合蛋白(DBP)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受PHA刺激的淋巴细胞显示DBP信号百分率显著升高;②受PHA刺激的淋巴细胞核内显示DBP信号的百分率显著升高,且多为淋巴母细胞;③细胞核外显示DBP信号的淋巴细胞百分率在PHA刺激后显著升高。提示:PHA刺激对淋巴细胞核内、外DBP的信号均有增高作用;DBP可能参与淋巴细胞的母细胞转化以及细胞间遗传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和基因重组技术通过百日咳毒素S_3亚基基因和高表达质粒pMAL-C构建了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和(S_3)亚基蛋白的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MBP-S_3)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产率占细胞总蛋白含量的25%,并且能用蛋白酶因子Xa将融会蛋白切开,得到MBP(42KD)和S_3亚基蛋白(21.87KD).该方法表达式效率高。纯化过程简单,为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该毒素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