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年龄对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华  郭宝富  郑艳 《吉林医学》2009,30(9):806-807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对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0岁)和老年组(65—80岁)。两组再随机分为为两组,分别给予相同容量、浓度为0.375%和0.5%的盐酸罗哌卡因。记录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结果: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老年组较青年组显著缩短(P〈0.05)。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老年组较青年组明显延长(P〈0.05)。0.5%的盐酸罗哌卡因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0.375%浓度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阻滞时间稍延长,差异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增长可增加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效果,相同容量的0.375%和0.5%的盐酸罗哌卡因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8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5%盐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在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方面,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差异。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与布比卡因配伍用于颈丛阻滞是否可延长镇痛时间并减少甲状腺术后副作用。方法 187例颈丛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93例):0.3-0.375%布比卡因 地塞米松(单侧用5mg,双侧10mg);B组(94例):单纯用0.3-0.375%布比卡因,术后记录有效镇痛(VAPS≤3分)维持时间及4、8、16、32、64h各时间段的镇痛有效例数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有效镇痛维持时间平均为20.3h,B组平均为3.5h。结论 ①地塞米松与布比卡因配伍可显著延长布比卡因颈丛阻滞的镇痛时间;②地塞米松与布比卡因配伍用于颈丛阻滞可使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麻醉用于成人上肢骨科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ASAⅠ~Ⅱ级90例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0.375%罗哌卡因组(R组)、0.375%布比卡因组(B组)和1%利多卡因组(L组),每组各30例,常规监测ECG、SBP、DBP、MAP、SpO2、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结果:R组与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相似,但较L组长(P〈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R组与B组相似,但明显长于L组(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组长于B组,B组长于L组(P〈0.05);R组与B组术中和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而L组60min及术后1h心率较麻醉前升高(P〈0.05)。结论:0.375%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用于上肢骨科手术安全有效,与0.37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相比,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弱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阻滞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阻滞中的作用。方法:60例上肢手术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二组,Ⅰ组为0.375%的罗哌卡因组,Ⅱ组为0.375%布比卡因组,行肌间法臂丛阻滞,观察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神经阻滞节段数,术中镇痛质量,不良反应及注药前、注药后5、10、30、60min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Ⅰ组起效时间短于Ⅱ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长于Ⅱ组,但差异无显著性,阻滞神经带节段数,术中牵拉痛发生率、HR及MAP差异无显著性;Ⅱ组寒战发生率高于Ⅰ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有与布比卡因相似的药效学特性,可安全用于临床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6.
管锦蓉  张智 《四川医学》2007,28(11):1270-1271
目的 比较0.2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肌问沟臂丛麻醉用于前臂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80例拟行前臂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R组(罗哌卡因组,n=40)肌间沟臂丛用药为0.25%罗哌卡因25m1(62.5mg),B组(布比卡因组,n=40)肌间沟臂丛用药为0.25%布比卡因25ml(62.5rng)。术中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15min、30min、45min、60min、术后1h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结果 等剂量的R与B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相似,感觉阻滞维持时间R与B两组相似: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与B两组相似,运动阻滞维持时间R组短于B组(P〈0.05)。R组和B组术中和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0.25%罗派卡因臂丛麻醉用于肘以下骨科手术安全有效,与0.25%布比卡因相比,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弱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罗哌卡因组限组):神经阻滞用药为O.375%罗哌卡因20ml+生理盐水1ml;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组):神经阻滞用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右美托咪定混和液100μg。观察注药前5min(T0)、注药后3min(T1)、5min(T2)、10min(T3)、15min(T4)、20minm)、30min(T6)各时点SBP、DBP、HR和SpO2的变化;评价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效果,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质量和肌松质量、术中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术中寒战、低血压、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无一例患者使用补救用药或者更改麻醉方式,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寒战、低血压、嗜睡等并发症。T1、T2、T3、T4、T5和T6各时点SBP、DBP、HR和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R组相比较,D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持续时间长(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P〉0.05)、持续时间长(P〈0.05),镇痛维持时间元明显变化;麻醉质量、肌松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增强罗哌卡因的麻醉效应,起效加快、维持时间延长,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手术患者100例,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0.67%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10mg+地佐辛0.1mg/kg,对照组应用0.67%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药液均是30mL。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比较术后8、12、24、48h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8、12、24、48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能够增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徐强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90-92
目的比较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或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0月武警兵团指挥部后勤部医院114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成三组接受硬膜外镇痛.每组各38例。各组使用的药物:R组为0.5%罗哌卡因5mL(25mg)+生理盐水5mL;RS组为O.5%罗哌卡因5mL+0.00016%舒芬太尼溶液5mL;RD组:O.5%罗哌卡因5mL+0.08%地塞米松溶液5mL。给予试验药物后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记录患者首次追加镇痛时间、术后24h哌替啶需求总量、需要追加镇痛的患者例数等信息及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S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和RD组(罗哌卡因+地塞米松)的术后首次镇痛时间[(15.30±5.57)h和(14.40±5.10)h]明显长于R组(单纯罗哌卡因)[(3.10±0.56)h],RS组[(28.0±13.3)mg]和RD组[(30.0±12.9)mg]的术后哌替啶的总用量亦明显少于R组[(80.0±25.7)mg]。R组主动要求追加镇痛的患者例数及比例(37例,97.3%)大于RS组(19例,50.0%)和RD组(23例,60.5%)。结论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可以明显增强罗哌卡因的术后镇痛作用,延长其镇痛时间,同时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并减少使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试验组应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结果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面,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叶伟光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12,34(8):654-655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本组拟行肱骨手术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5~85岁,体重52~83kg,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0.37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9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m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量2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19.0ml(17.1~21.2)。结论 0.375%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9.0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62-165+169+封三
目的肌电图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对膈神经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和膈肌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前臂骨折取内固定装置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0.5%罗哌卡因20 mL)和C组(0.75%罗哌卡因20 mL),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SCBPB,应用肌电图测量PNC数据,对阻滞前、阻滞后5、10、15、30 min的PNC潜伏期及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测量三次记录平均值。测试阻滞后5、10、15、30 min阻滞情况,观察并记录三组的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阻滞后CMAP波幅小于阻滞前50%的概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C组阻滞起效时间慢,阻滞维持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臂丛阻滞后PNC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30 min阻滞效果、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0.375%、0.5%和0.7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SCBPB在注药后30 min均可以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比0.5%、0.75%罗哌卡因20 mL行SCBPB对CMAP波幅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双点法与单点法用于上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比较三组间神经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和辅助用药情况。方法:选择90例上肢手术病人,ASAI-II级,手术时间2~5小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B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C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同时腋路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结果:双点阻滞法较单点阻滞法镇痛效果更完善,阻滞时间更长,止血带反应减少,基本未用辅助药。结论:双点阻滞法克服了单点法对尺侧或者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止血带反应轻,病人舒适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n=40),实验组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结果Ⅰ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93.3%),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1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