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邵永胜  张应天 《腹部外科》2010,23(4):203-204
心源性意外如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据统计,每年行非心脏手术的1亿成人中,约有50万(0.5%)死于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接受非心脏手术病人的人数逐年上升,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将随之上升.如果在术前不能准确评估病人发生心脏并发症的风险,未在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会导致病人术后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还会使病人术后心源性病死率上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进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普外科和普胸外科病人12例,(67±4)岁.心梗发生至手术间隔72-175d.麻醉选择为硬膜外阻滞或复合全身麻醉,保留硬膜外导管术后镇痛.结果病人均顺利度过手术期.术中心电图监测无缺血性ST-T改变.术后病人镇痛效果良好.随访至出院,无一例出现急性心衰和心肌梗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应放宽时间限制.急性心梗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的危险不仅与心梗发生的时间间隔相关,还取决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病人对体力活动的耐受程度及外科手术性质.充分的术前准备对稳定围手术期心脏功能十分重要.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较适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非心脏手术病人日渐增多.由于手术可以增加老年病人的心脏负担,而合并心血管疾病又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在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明显增加.加强和优化这些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提高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陈思 《护理学杂志》2004,19(4):54-55
对10例心脏外伤急诊手术病人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脏修补术,同时予抗休克处理,结果全部病人均抢救成功.认为手术室护士做好抗休克及手术的准备与配合,对抢救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输血疗法可以使受血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和最大的安全性.尽管由于心脏外科医生手术技术的提高、灌注技术的改善,心脏手术后病人少输血或不输血是新的输血疗法试图达到的目标.但由于心脏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及其手术的要求,病人手术中失血、术后循环不稳、容量不足等都会需要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6.
1993年华盛顿大学提出"快通道心脏麻醉"(fast track-ing cardiac anesthesia,FTCA)概念,主要是指心脏手术病人能在术后1~6 h内早期拔除气管导管(早期拔管),缩短心脏手术后在ICU的停留时间,并减少病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外伤的急救要点.方法:分析7例心脏外伤病人在急诊科救治的临床资料.结果:抢救成功6例,死亡1例.结论:快速正确诊断、及时解除心脏压塞地、迅速将病人送达手术宣,是急诊科成功抢救心脏外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30%~60%的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涉及心脏不良事件,非心脏手术术后死亡的病人中半数以上都是因为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如何降低心血管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病死率显得意义非常重要。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病人如何实施  相似文献   

9.
心脏疾病病人非心脏手术时的心功能监测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今天 ,由于手术、麻醉方法和外科ICU的不断完善改进 ,手术指征逐渐放宽 ,合并心脏疾病病人越来越多的被纳入非心脏手术范围 ,手术存活率也越来越高。然而 ,对于这类病人而言 ,任何非心脏手术均有可能引发心脏功能衰竭的危险。因此 ,要使手术风险降到最低的、可以接受的水平 ,必须严密监测和全面评估术中及术后心脏功能 ,全面评估病人心脏功能 ,以保证维持合理的、连续的治疗 ,避免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继发的急性心脏功能衰竭[1,2 ] 。需要指出的是 ,手术前就要充分评估和认识这类病人的危险程度 ,以有利于手术时积极采取正确措施进行监测 …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代冠状再血管化技术的进展,使相当多的危重病人可行心脏的直视手术。为更好地处理日益增多的需行紧急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人,以及出现冠状动脉和/或心脏瓣膜病的某些併发症的病人,各种心脏辅助方法——自简单的药物的运用到各种机械性心脏辅助技术——均有所发展。在暂时性机械性心脏辅  相似文献   

11.
<正> 围手术期应激反应是决定和影响术后病人转归的重要因素,减轻手术应激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高危病人的术后恢复。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心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心力储备下降,对手术、麻醉耐受力差,使手术风险增大。同时由于心脏手术创伤大,麻醉、手术中气管插管、切皮、纵劈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使血小板激活,造成了转流后血小板功能障碍和异常出血.抑肽酶通过保护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使血小板免激活,维护了转流后血小板功能的完整性.临床对比研究证实,抑肽酶确实能减少心脏手术失血和输血,一般心脏手术约减少50%,而对一些如再次心脏手术等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由于心血管疾病数量的增加,心脏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的比例也相应增多,此类病人术前心脏危险性的评估是降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步骤,理想的术前评估与治疗,不仅可提高围术期的治疗效果,对病人的长期治疗也有一定的益处,需要多科室的合作.首先据病人的临床特征,判断病人心脏的危险程度(高危、中危和低危),同时对手术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决定是否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无创性和(或)有创性检查的评价,制订合理的围术期和(或)长期的药物治疗方案,建立完善的围术期监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非心脏手术病人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作者选择了男性非心脏手术474例,手术种类包括大血管、胸腔、腹腔、眼科及神经外科等.分别于术前48hr、术中及术后48hr用二道AM Holter连续监测记录患者的EKG.所有病人均为冠心病(CAD)和可疑CAD病人.前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塞、典型心绞痛、活动后EKG有缺血表现的不典型心绞痛或铊闪烁法显示心肌灌注不足;后者是指有血管手术史或在下列心脏危险因素中(年龄>65岁、高血压、吸烟、血胆固醇>6.20mmol/L、糖尿病)有二项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功能损伤分级系统在成人心脏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06年10月1日至2006年12月31 日(以手术日期为准)首次行冠状动脉移植术和(或)瓣膜置换术的509例病人资料.记录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尿量、血生化指标和临床转归等内容.按照Bellomo评分和AKIN分级系统在心脏手术后分别对病人进行分级、评分.结果 509例中男341例(67.0%),女168例(33.0%),平均年龄(56.2±12.0)岁.行冠状动脉移植术309例,瓣膜手术182例,冠状动脉移植术合并瓣膜手术18例.Bellomo评分和AKIN分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和0.9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KIN分级OR值为5.478(P=0.028,95%CI 1.027~24.856).结论 ARF是心脏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BellOMO评分和AKIN分级系统对心脏手术后ARF病人的住院死亡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肿瘤病人对新型非去极化类肌松药的效应与其他种类病人是否一致未见报道。本文用加速度仪观测肿瘤手术病人静注维库溴胺(Vecuronium,下称 VCR)的肌松效应,同时与心脏手术病人、非肿瘤非心脏手术病人对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脏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和作择期心血管手术不同。在后一种情况下,心脏功能或循环代偿功能大都较好,手术后心血管病变得到了改善或根治,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心脏病人因患其他疾病而需手术时,不仅心血管病变得不到纠正,且常因手术、创伤、麻醉等因素而使循环功能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同时发生出血性,创伤、烧伤性或感染(中毒)性休克时,可严重影响循环功能。如需施行急诊手术,因无充分时间准备,麻醉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肺部肿瘤同时伴有严重心脏疾病的病人采用同期肺切除和心脏手术方法治疗.方法 2003年至2008年,共完成肺肿瘤切除和心脏同期手术14例,其中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64岁.同期手术中肺叶切除9例,肺楔形切除5例;其中鳞癌4例、腺癌6例、未分化癌1例、错构瘤2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同期心脏手术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二尖瓣置换及二尖瓣修复加射频消融各1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开胸止血.1例术后发生房颤很快转复,1例发生肺炎、ARDS,经气管切开等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 冠状动脉不停跳旁路移植手术手术风险明显减少,为保证肺癌治疗效果在同期手术中采取第二切口行肺切除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此法手术并发症少且病人可接受.  相似文献   

19.
于波 《腹部外科》2010,23(4):205-207
美国每年进行大约3000万台外科手术,其中100万例病人患有冠心病,另有200万~300万例病人存在发生冠心病的危险,这类病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peri-oper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PMI)、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比较高.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同时由于手术及麻醉方法不断改进,手术指征增宽,合并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而进行非心脏手术者越来越多.外科、麻醉科及心内科医师都有责任对病人是否能耐受手术作出评估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费健  张圣道 《腹部外科》2003,16(6):331-333
众所周知 ,并存心脏病病人的手术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心脏病人施行腹部外科手术要取得成功 ,必须依赖于内、外科及麻醉科医生的密切配合 ,同时 ,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外科疾病的预后 ,手术与非手术分别如何 ?二是内科疾病的预后 ,手术与非手术有何影响 ?这类病人的手术风险 ,既取决于病人的年龄、心脏病种类及其病情轻重、全身情况及心功能的好坏 ,也取决于手术部位、急诊或择期手术、手术大小及操作复杂程度等因素。一般认为 ,心脏高度危险的手术 (心脏并发症发生率>5 % )包括紧急的大手术 (特别是老年人 )、大血管手术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