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目的 对国家级医疗救援队装备使用训练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队员的装备操作能力,增强队伍整体的应急救援能力.方法 运用调查与讨论、编制使用流程、制定考核标准、训练与考核等手段,改进国家级医疗救援队装备使用训练方法.结果 改进后,全队展开时间由训练前的200分钟缩短为90分钟,撤收时间由训练前的170分钟缩短为80分钟;全队装备熟悉数量由训练前的147件/套(47.2%)增加至290件/套(94.5%),人均掌握装备数量由训练前的平均98件/套(31.9%)增加至185件/套(60.3%).结论 按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的建设需求,结合灾难救援经验,制定《装备操作流程表》和《装备训练及考核标准》,并进行全队、分组、组室交叉等训练及考核,可以提高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的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2.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准备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准备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主要做好组织机构、人员、装备三落实,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使救援的各项工作达到规范化管理。1.1组织机构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中,组织机构设置及其主要职责如下。  相似文献   

3.
聚焦频繁高发的应急医疗救援任务,梳理军队医护人员在医疗救援中"三高一长一混乱"的工作特点,即高难度、高危险、高感染、工作持时间长、工作环境混乱,分析其体能需求.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专项体能储备,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完成应急医疗救援任务的能力,进而提升救援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军队医院应急准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汶川地区“5·12”特大地震救援实践为引导,探讨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应急准备的特点和规律,指出有哥对性的做好应急准备是出色完成抗震救灾医疗救援任务的前提,应以提高救援效能为目标,以坚持统筹兼顾为原则,扎实推进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随时处于优良的应急准备状态,做到一声令下,迅即行动,准确施救、高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灾害应急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自制人口学和专业情况调查表及护理人员灾害应急知识量表,选取重庆市五所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55名护理人员综合平均得分为2.98±0.73,其中事故指挥系统知识得分最高(3.43±0.75),检伤分类知识次之(3.31±0.84),特殊护理及隔离去污知识得分最低(2.72±0.90);本科以上学历、军队非在编文职护士、应急医疗分队成员、有大型紧急事件救治经历、获得过应急准备继续教育学分的护理人员得分较高;大专学历、军队医院聘用护士及地方医院护士得分较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历、应急准备继续教育学分是应急知识得分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护理人员普遍掌握灾害应急知识一般,需加强大专及以下学历、军队医院聘用护士、地方医院护士的灾害应急知识学习,鼓励护士参加灾害护理方面的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应急医疗分队培训及大型紧急事件的救治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为国家及医院储备灾害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拓展,建设应急医疗救援队成为灾害救援军事化新趋势的要求.本文借鉴军事斗争准备成果,探讨疗医合编单位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阐述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实践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7.
医疗救援卫生耗材的保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医疗救援卫生耗材的应急保障。方法:分析日常医疗耗材的供应基础和要求,明确应急医疗耗材供应的管理要素。结果:应急医疗耗材的供应保障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和科学统筹的管理。结论:应该充分重视应急医疗救援的耗材供应,克服管理混乱的弊端,才能保障应急救援工作更快捷、更顺利、更精细。  相似文献   

8.
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是核和放射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部负责全国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救援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建立了国家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核和放射应急医学救援的技术准备工作。概要阐述了近年来卫生部门在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方面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灾害医疗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借鉴“云娜”台风灾害中应急医疗救援实践的经验,论述了区域性灾害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及其建立与完善。为此,应建立医疗应急救援分级响应机制,提高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灾害事件中的整体应急反应能力,搞好区域性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网络的战略布局,优化灾害医疗应急预案并有计划地组织演练,加强政府对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作用,统筹安排应急救援人力,提高救援人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厂矿化学事故前医疗急救准备工作刍议江西省南昌造漆厂(330013)邹志华化工企业是化学事故多发部门,作为厂矿医院及卫生所,如何在化学事故发生前积极做好医疗急救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其有效与否是应急救援成败的关键。现就厂矿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医疗急救的准备作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国际救援中消毒供应科应急救援储备模块的应用.方法 根据平时应急卫勤演练及实战任务要求,采用建立医院内消毒供应科应急救援日基数储备数据明细表法,根据实战实际,计算消毒供应携行最大的物资需求.结果 通过建立消毒供应应急救援日基数储备数据,为救援人员物资准备提供了详细的物资目录及携行量,结合战备拉动模拟任务,有效达到在既定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完成出库、集装、送达的技术流程,保证了应急救援储备物资效期内质量安全及应急调配.结论 建立消毒供应应急救援储备模块技术,有效提升了消毒供应应急能力,达到应急救援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医疗机构是区域性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中坚力量,提高医院的核应急救援能力,是医学救援行动及时、高效实施的关键。为了更好提升区域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能力,从核事故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医学救援条件和救援经历等方面阐述了医疗机构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的现状,对组织管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救援技术能力、救援保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救援预案制定、应急医学响应系统建立、救援队伍的专业救治能力建设、核安全意识宣教、培训及现场演练开展、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加强急救管理,建立并完善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为患者服务。方法总结120急救中心园区急救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对策。结果主要安全隐患为急救人员急救意识不强、信息提取不清晰、操作技能不熟练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建立并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健全护理管理体系,加强教育与培训,完善紧急救援机制和规范救治工作。结论做好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和管理,对提升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制《核事故医学救援虚拟仿真训练软件》并探讨应用于核应急医学救援培训的效果。方法 利用主观性问卷调查和客观性试卷评测分析训练软件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完善对策。结果 训练软件设救援准备、侦检搜救、现场急救、沾染检测、伤员救治、伤员去污6个模块,整合了核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任务和基本流程,提升了学员对培训课程和掌握救援流程的满意度。为提高训练效果,软件可进一步升级,教员应优化课程设置、及时归纳总结。结论 训练软件构建科学、合理,应用效果好、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既往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实践,介绍成都军区总医院应急医学救援预案中应急队伍、响应等级、响应机制、物资准备及机动方式等要素,明确伤员规模、救援范围、出动时限及救援时间等预案内容,阐述开展桌面推演、常态训练和模拟演练方法,总结灾害应急医学救援中情况研判、后勤保障、志愿者招募等三方面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急诊患者流监测是缓解急诊拥挤的有效途径。通过集成急诊各终端松散的电子医疗服务数据,构建患者流实时监测平台,实现急诊预检、急诊患者流监测、抢救留观、输液、患者去向汇总、质检等功能。运行后,改善了急诊就诊秩序和拥堵情况。患者满意度从92.3%升至96.5%,质控耗时从人工统计的平均4.2小时/项减少至电子统计的平均5分钟/项,急诊患者平均留观天数从5.9天减少至2.4天。该平台的应用,能够提高医护配合度和应变能力,提高急诊诊疗效率,进而提升急诊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加强急诊"三环理论"的实践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诊"三环理论"在急危重症的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自2005以来的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ICU等环节的临床资料及急诊医生培养情况.结果 急诊科布局合理,急诊绿色通道通畅快捷.120出诊平均在接诊后5~10分钟内到达现场,抢救成功率87.34%,抢救后的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无死亡;院内急诊抢救成功率95.25%,急诊ICU救治成功率95.69%,无手术死亡.结论 按照急诊三环理论建设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实现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危重病抢救成功率和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队伍.有针对性的人员排班和与其他科室的良好协调能进一步保障危重病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紧急医学救援护理队伍建设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和可量化的参考工具。方法采用改良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过两轮函询,建立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并用优序图法与专家评定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为0.80,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83和0.526。通过两轮咨询,最终构建了包括个人基本素质、应急护理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应急演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各指标赋予权重。结论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积极性较高,权威性、协调性较好,筛选出的评价指标可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陆路的一种全程救治链模式,在整合各个救援“孤岛”形成全程救治链的基础上,构建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方法:依照全程救治链的要求,建设由现场轻型方舱、公路运输手术救护车、批量转运卫生列车重症监护车和双向交互的指挥决策平台所组成的救治链装备体系,最优化地衔接全程救治链中的各医疗单元。结果:通过装备研审1和指挥调控.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全程救治链中各环节对伤员的紧急救治的时效性,医学救援效果明显。结论:该装备体系有效解决了现有医学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各医疗单元救援的“孤岛”问题.加强了应急医学救援支持,增强了应急医学救援的综合能力.提升了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