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复苏成功是指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可进行语言交流,或准确执行指令。如何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是心肺脑复苏的关键。自2000年以来,我们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脑复苏,其中脑复苏成功4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立祥  顾彩虹  孙鲲  刘亚华  马立芝  郭晓东 《武警医学》2009,20(12):1086-1089,I0002
目的 比较两种复苏方法对心搏骤停兔心肌细胞Fas、FasL、Caspase3表达及凋亡的影响,为开腹手术中发生的心跳骤停选择更合适的复苏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采用经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与标准心肺复苏法(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开腹手术中窒息致心搏骤停兔进行复苏,计算6 h存活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复苏成功6 h后心肌细胞Fas、FasL、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经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组6 h存活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细胞Fas、FasL、Caspase3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标准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腹手术发生心搏骤停时,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较标准心肺复苏法复苏成功率高,可能与前者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心肺脑复苏9例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脑复苏(CPCR)是当代复苏研究的重心,也是急救医学的重要课题。早期及时复苏和正确的后续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近几年,我科救治5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1~55岁。其中左房室瓣(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术后胸骨后感染清创术后1例4次;运动后心搏骤停2例;心肌梗死1例2次;心脏刀刺伤停搏1例。心停搏至CPCR时间10s~10min。5例均意识丧失,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到,自主呼吸停止,瞳孔散大6~8mm,对光反应消失,紫绀。3例完全停搏,2例6次为室颤,5例全部行胸内心肺复苏(CPR),其中1例胸内复苏后连续3次室颤,胸…  相似文献   

4.
呼吸、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而又紧急的情况。当患者出现呼吸、心跳的骤然中断,需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否则病死率极高。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救治该类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复苏成功率较低。Brindley等报道,美国每年平均复苏成功率只有6.4%。因此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一直是临床急诊工作者着力研究的课题。笔者回顾性分析2010-10至2013—10武警福建总队医院急诊科及院前行CPR的呼吸、心搏骤停149例临床资料,旨在找出影响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抢救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昌  许小红 《临床军医杂志》2011,39(6):1213-1215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低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79例心肺复苏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中复苏成功4例。结论尽早进行CPR是制约抢救成败的关键因素,加强培训及实践能提高CPR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超长心肺复苏(cardiac—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指CPR时限超过30min(常规CPR时限)的心肺复苏。超长CPR针对特殊病因和特殊医疗环境下导致的心搏骤停等情况,需要完善的抢救复苏设备和训练有素的复苏人员。近来,超长CPR的有关报道增多。有报道,复苏成功的最长CPR时间达5~6h,然而超长CPR后续治疗是进一步生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诊断与治疗400037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夏前明关键词心肺复苏术;酸碱失调;诊断;治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Q592.1心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国外的统计表明,院外发生的心搏骤停,只有10%~20%的患者能恢复自主循环...  相似文献   

8.
严重烧伤继发心搏骤停成功复苏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金刚  曾敏 《武警医学》2005,16(3):237-237
严重烧伤继发心搏骤停 ,往往因休克期延迟复苏 ,心肌缺血缺氧严重 ,加之感染及烧伤毒素对心脏的损害 ,使复苏成功的难度更大 ,我院于 1 997年 7月~ 2 0 0 3年 6月成功救治5例严重烧伤继发心搏骤停患者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本组男 3例 ,女 2例 ,最小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心肺复苏技术新旧标准的临床复苏效果。方法:将心搏骤停109例,根据救治时不同的按压-通气比和首次不同能量电击除颤各分为两组,对复苏后自主心律的恢复、PaO2、PaCO2变化及初步复苏成功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比较。结果:院内双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仍15∶2的效果显著优于30∶2(P〈0.05),电击除颤200J和360J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以15∶2为宜,单人复苏首选30∶2,电击除颤能量首选200J。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1007CCV型萨勃心肺复苏机(简称萨勃机)与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的复苏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14例使用萨勃机和102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比较两种心肺复苏方法患者的生理参数、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萨勃机心肺复苏组生理参数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萨勃机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胸外按压组(P<0.05).结论 使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比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有较多的优越性,完全可以替代人工进行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1.
烧(创)伤休克战地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液体复苏作为烧(创)伤休克患者的主要急救手段,在交通便利、医疗设备齐全的和平环境下可及时挽救伤者生命,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急救复苏措施,液体复苏实施得越早,救治存活机率就越大.但战时或突发自然灾害(火灾、地震等)时往往短时间内出现大批休克伤员,这时由于交通破坏、后送延迟、液体供不应求等困难,使常规静脉液体复苏难以实施,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大大增加.休克战地液体复苏主要指伤后在现场立即实施液体复苏的休克救治方式,对于在短期内稳定伤员生命体征,为后继救治争取时间,提高战场及灾害环境下的休克救治水平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有不少提议和解决方案,其中以高渗溶液静脉复苏和口服液体复苏较受关注,现将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方法 对心搏骤停猪潮气量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8头,窒息法建立猪心跳骤停模型后行膈肌下抬挤法复苏,测定并比较8头猪在基础状态下和心搏呼吸停止行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时的潮气量值,计算每分通气量;记录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6 h存活率.结果 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法产生的潮气量达到基础值30%左右,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分通气量大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在3 min内;6 h存活率为100%.结论 在心肺复苏早期,膈肌下抬挤能产生少量肺通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血乳酸值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急诊抢救室行心肺复苏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7例,入院后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自气管插管开始即持续监测患者的P_(ET)CO_2,并分别监测患者复苏后5、10、20、30 min动脉血乳酸值。分析P_(ET)CO_2波形变化,比较复苏成功组(15例)与失败组(32例)患者各时间段乳酸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的P_(ET)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乳酸值在5、10 min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0、3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监测P_(ET)CO_2,可即时反映心肺复苏时气管插管的位置,及时反应心肺复苏是否有效,同时动态乳酸值测定对判断心肺复苏成功与否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极为紧急的状态,尤其老年人因器官功能减退加上并存疾病较多,故复苏困难。我院自2004年1月~5月,共发生3例老年患者术中完全心搏骤停,经抢救复苏成功,且未遗留任何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男,73岁,体重40 kg,因胃癌根治术后2年残胃再发癌,拟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胃癌根治术。术前血压(BP)120/70 mmHg,心率(HR)76次/min,SpO294%。无心肺脑疾患。因长期不能进食,营养状况极差。术前用药为阿托品0.5 mg肌注。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1.0 mg,芬太尼0.2mg,乙咪酯10 mg,维库溴铵4 mg,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术中持续静滴0.…  相似文献   

15.
战时创伤性心跳骤停(TCA)的主要原因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张力性气胸等,其战现场急救流程为在快速识别导致TCA原因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急救措施,即快速纠正导致TCA的可逆性原因,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伤员恢复自主心跳后,后送至下一级救治机构继续复苏治疗,后送途中维持液体复苏的延续性.未来要针对TCA战现场早期识别、致伤机制...  相似文献   

16.
郭晓东  张巍  郭静  苏清明  杨贵荣  张杰  孙鲲  王立祥 《武警医学》2015,26(12):1216-1220
 目的 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溶栓药物尿激酶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溶栓组和常规复苏组,每组10只。采用氯化钾注射法结合窒息法致心搏骤停后,常规复苏组只进行心肺复苏及基本生命支持,溶栓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2万U/kg进行干预。通过细胞凋亡原位检测(Tunel),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以此来证明尿激酶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溶栓组复苏24 h后大脑皮质和海马Tunel和 Casepase-3阳性细胞均明显低于常规复苏组,Tunnel:皮质29.22±7.86比37.20±7.04(t=-2.392,P=0.028),海马18.80±7.58比27.4±8.15(t=-2.442,P=0.025),Caspase-3:皮质22.1±9.93比33.1±12.64(t=-2.165,P=0.044),海马31.3±15.23比46.8±16.73(t=-2.167,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复苏组与溶栓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s)、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平均动脉压(mmHg,)均无明显差异[自主循环恢复时间:307.9±96.4比242.0±71.0(t=-1.741,P=0.09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20.6±12.5比19.3±10.0(t=-0.256,P=0.801),平均动脉压:65.5±6.2比69.0±6.7(t=1.217,P=0.239)]。结论 心脏骤停后在心肺复苏时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可以改善并减轻因细胞凋亡所致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响急诊老年创伤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3年急诊行心肺复苏的120例老年创伤患者,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62~82岁,平均(73.42±6.25)岁。其中32例复苏成功,成功率26.67%。对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Pearson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χ~2=19.342)、第一目击者急救(χ~2=8.661)、心肺复苏开始时间(χ~2=61.204)、复苏时患者心律(χ~2=13.208)、肾上腺素用量(χ~2=19.171)及基础疾病(χ~2=30.727)等因素与老年创伤患者心肺复苏成功有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70岁[OR=1.627(95%CI:1.43~2.24)]、无第一目击者急救[OR=1.587(95%CI:1.36~2.04)]、心肺复苏开始时间5min[OR=1.513(95%CI:1.15~1.98)]、复苏时患者心律非室颤[OR=1.487(95%CI:1.07~1.84)]、肾上腺素用量5mg[OR=1.822(95%CI:1.52~2.31)]及有基础疾病[OR=1.423(95%CI:1.02~1.78)]为影响老年创伤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P均0.05。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在3个月后均较治疗7d时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第一目击者急救、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时患者心律、肾上腺素用量及基础疾病等。  相似文献   

18.
陆战伤引起的心脏骤停(CA)是创伤性心搏骤停的一种,与战术战伤救治(TCCC)密不可分,故其诊断及后期治疗策略须根据TCCC的不同阶段(即火线救护阶段、战术战区救护阶段及战术后送救护阶段)而因时、因地制宜。对于胸部外伤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的患者,可考虑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此外,还应重视便携式超声在CA可逆病因筛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吕楠  青华 《人民军医》2012,(8):767-768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搏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心脏按压、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律,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1]。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因素,研究其救治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已成为近年来研  相似文献   

20.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装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方法多为徒手或采用机械装置进行胸外按压,CPR时需用45~55 kg的压力才能达到使被救者胸部下压4~5 cm深度的复苏标准,有研究显示[1],1/3被救者在接受传统CPR时发生了肋骨骨折,直接影响了复苏效果;当心搏骤停时,心脏顺应性减低,此时胸外按压中的"心泵"机制作用受到限制,而促使血流产生的"胸泵"作用难以发挥,使心排血量明显降低,也是复苏成功率不高(5%~10%)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笔者发明设计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通过吸盘吸附于腹部,利用相连的手柄有节律地提拉和按压,避免了肋骨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充分利用了"胸泵"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一定的通气作用,较好地弥补了传统CPR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