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产型心肺复苏器、进口装“萨勃”都是代替人工徒手胸外按压,实施心肺复苏,省时省力。但均需要电、气动装置,而且具有一定压力的气压启动,价格昂贵,因而难以普及基层医院,使用者还受一定条件限制。笔者结合临床并在国际救援组织推广急救技术的原则下,研究并自制一种简易杠杆式新型心肺复苏器,对临床各科各种原因引庭的187例呼吸心跳停止患者的治疗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丹 《人民军医》2005,48(3):175-177
现代心肺复苏的方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特别是1956年除颤器的应用,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3.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装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方法多为徒手或采用机械装置进行胸外按压,CPR时需用45~55 kg的压力才能达到使被救者胸部下压4~5 cm深度的复苏标准,有研究显示[1],1/3被救者在接受传统CPR时发生了肋骨骨折,直接影响了复苏效果;当心搏骤停时,心脏顺应性减低,此时胸外按压中的"心泵"机制作用受到限制,而促使血流产生的"胸泵"作用难以发挥,使心排血量明显降低,也是复苏成功率不高(5%~10%)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笔者发明设计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通过吸盘吸附于腹部,利用相连的手柄有节律地提拉和按压,避免了肋骨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充分利用了"胸泵"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一定的通气作用,较好地弥补了传统CPR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提出:为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性,使用机械按压装置应尽量减少对胸外按压的延误或中断。为此,使用者应该进行适当培训并做到熟练配合。我科自2009年以来,应用美国产蓝氏威克R-301心肺复苏机,按照我科自行制定的3人6步搬运程序,抢救了86例心跳骤停患者,现将护理配合工作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报道认为,采用单纯腹部按压(OAC)能更有效地提高冠状动脉灌注,输送更多含氧丰富的新鲜血液进入心脏,较传统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更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另一种新的复苏方法是在心脏骤停时选用或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帮助心脏复跳;在救治心脏猝死时,使用血管加压素比以往单独使用肾上腺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血管加压素用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如何提高其复苏成功率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除了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外,药物的应用是复苏能否成功的关键。几十年来肾上腺素一直是进行心肺复苏的主要药物,不论是标准剂量(即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使用的剂量,每隔3~5min,0.5~1  相似文献   

7.
吕楠  青华 《人民军医》2012,(8):767-768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搏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心脏按压、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律,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1]。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因素,研究其救治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已成为近年来研  相似文献   

8.
经典标准的心肺复苏术认为仅靠胸外按压不能提供有效的人工通气量,故要求在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必须结合人工呼吸。但在实际的抢救实践中,由于惧怕传染疾病等原因,口对口人工呼吸鲜被采用,多代之以侧胸压迫、举臂等人工呼吸法或单纯行胸外按压。而临床上也有不少单纯行胸外按压而复苏成功的报道。部分实验及院前急救也表明,单纯做胸外按压与传统的CPR复苏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陆长东等分析溺水儿童院前抢救中,仅借胸外按压先实施部分通气组,其复苏成活率高于按传统ABC顺序组。故探索在非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情况下,单纯行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操作方法,有其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依据笔者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儿童胸部弹性较好,胸外按压能提供较大的通气量,该法对儿童患者成功率更大。但目前对儿童胸外按压产生潮气量的研究资料较少,故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在心脏性猝死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心脏性猝死患者80例,根据抢救方式不同分为心肺复苏组与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每组40例。心肺复苏组患者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在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术的基础上加用多次体外电除颤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复苏5、30 min时的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自主循环恢复即刻与24 h时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及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 BNP)。结果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抢救成功率为22.5%(9/40),显著高于心肺复苏组的5.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30 min时,心肺复苏组与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分别为(8.5±1.0)k Pa与(13.9±1.4)k Pa,高于复苏5 min时的(4.8±1.4)k Pa与(4.8±1.5)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分别为(86.7%±1.8%)与(95.3%±2.0%),高于复苏5 min时的(63.8%±5.7%)与(64.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6.5±0.7)k Pa与(3.4±0.4)k Pa,低于复苏5 min时的(8.8±1.8)k Pa与(8.9±1.8)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心肺复苏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显著低于心肺复苏组的22.5%(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抢救成功后,自主循环恢复24 h时的NSE、c Tn I及NT-pro BNP分别为(95.4±19.2)μg/L、(20.2±8.1)μg/L及(214.6±56.9)ng/L,显著低于心肺复苏组的(138.7±24.7)μg/L、(50.2±14.6)μg/L及(303.8±70.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应用于心脏性猝死抢救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同时,显著降低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王立祥  汪琪 《武警医学》1994,5(1):42-42
杠杆吸盘式心肺复苏器复苏抢救时的血压观察北京武警总医院心内科王立祥,汪琪,张健鹏,周晓光,吕晓群(100039)循环骤停的心肺复苏(CPR)历来先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为主,效果不很理想。随着胸泵理论的提出,人们试图据此寻求有助于CPR更为有效的方法。我...  相似文献   

11.
关于心肺脑复苏某些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瑞 《人民军医》1998,41(4):225-227
心肺脑复苏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心肺脑复苏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如循环支持机制、给药途径、肾上腺素和碳酸氢钠的应用、循环支持技术以及低温脑复苏等问题,现综述如下。1 循环支持机制问题  以往认为,胸外心脏按压的机制是心泵机制,即当按压心脏时,血液之所以从心脏流出,是因为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受到挤压的结果。胸骨下陷时,左心室压力高于主动脉压,使左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当按压解除后,胸廓弹性复位,心室压力下降,房室瓣开放,肺和体循环静脉血回流充盈心室。但近年来认为,胸外心脏按压的机制主要是胸泵机制,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除颤对提高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自2003-02~2010-06的94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脏呼吸骤停后按压至室颤时1 min内给于电除颤的56例,超过1 min以上时间给于电除颤的38例。所有病例均给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及人工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静注等抢救措施。结果:室颤时1 min内给于电除颤的56例中,17例复苏成功,成功率30%,有效50例(89%);超过1 min以上时间给于电除颤的38例中,抢救成功3例(8%),有效20例(52%)。结论:在确定适应症的前提下早期及时的给与心脏电除颤配合规范的心脏按压及快速的气管插管、合理的复苏药物对心肺复苏的成功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PR)、经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D-CPR)、腹部按压心肺复苏(A-CPR)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L-CPR)4种复苏方法对呼吸骤停猪通气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28只随机分为4组,经静脉推注琥珀胆碱建立猪呼吸骤停模型,于呼吸骤停即刻分别进行C-CPR、D-CPR、A-CPR和L-CPR.复苏2min后停止按压,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实验猪恢复自主呼吸.测定并比较基础状态时和复苏时4种复苏方法产生的潮气量(VT),并计算分钟通气量(MV);比较各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基础状态下,4组间VT和MV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min时的VT和MV,D-CPR组高于C-CPR组,A-CPR组高于D- CPR组,L-CPR组高于A-CP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2min时,L-CPR组HR恢复接近于基础值,A-CPR组HR维持在呼吸骤停即刻水平,C-CPR组和D-CPR组HR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复苏2min后给予机械通气,复苏5min时各组HR均接近基础值.结论 在呼吸骤停猪模型中,L-CPR较其他3种CPR法能产生更大的VT和MV.  相似文献   

14.
发布的《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主要更新点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新增院内成人生存链、修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优化了胸外按压的速率及深度、简化复苏药物的使用等方面。作者就最主要的更新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师瑞  王瑞  张增平 《人民军医》2010,(3):183-1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方法:将我院AMI并发心脏骤停62例,分为心肺复苏后立即静脉滴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治疗30例(rt-PA组),即刻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22例(尿激酶溶栓组),不使用溶栓药物治疗10例(对照组)。比较3组血管再通率、4周出院存活率及出血发生率。结果:rv-PA溶栓组再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尿激酶溶栓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4周出院存活率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与未溶栓组比较,再通率和4周出院存活率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AMI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较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 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为临床脑复苏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 将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分成早期HBO治疗组(发病l周内)和晚期HBO治疗组(发病1周后),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2组的HBO治疗压力、疗程均相同,但HBO治疗的介入时间不同.评定标准采用“2001年中国重新修订的PVS诊断和疗效评分标准(南京标准)”,在HBO治疗前和发病后的第6个月进行意识状态评定.结果 早期HBO治疗组18人,清醒、恢复正常生活4人(有效),清醒、轻残但可自理生活5人(有效),最低意识状态2人(无效),植物状态生存7人(无效),有效率50.0%:晚期HBO治疗组53人,清醒、恢复正常生活9人(有效),清醒、轻残但可自理生活15人(有效),最低意识状态4人(无效),植物状态生存25人(无效),有效率为45.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有效率与国内外报道的脑复苏成功率(2%~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时的HBO治疗可改善部分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保护残存神经细胞,提高智能水平,但早期、超早期HBO治疗不能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脑复苏成功是指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可进行语言交流,或准确执行指令。如何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是心肺脑复苏的关键。自2000年以来,我们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脑复苏,其中脑复苏成功4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回顾心肺复苏(CPR)生存链概念的建立,结合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重点论述五环生存链的作用,包括:(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急救系统;(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停搏后治疗.阐述了优化和持续改进生存链各环节对于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心跳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提高急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2005年4月院前心跳骤停及治疗中心跳骤停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实施复苏的145例患者中,初步复苏22例,最终成活10例,分别为15%和7%;院前心跳停搏组复苏时间显著长于治疗中停搏组(P<0.05);存活组复苏时间显著短于死亡组(P<0.05).结论 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率与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正>心脏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而心脏呼吸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术(CPR)。传统的CPR技术因医务人员的技术、体力等因素可影响按压的效果,而MSCPR-1A型心肺复苏器是一种以高压氧气为驱动力的心肺复苏一体机,可以调节好心脏按压的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