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胶质细胞病(GFAP-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自身免疫性GF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儿,10岁2个月。以发热起病,病程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尿储留,其后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及惊厥。脑脊液及血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丘脑及基底节病变。脊髓平扫加增强示胸段部分脊膜及部分神经根线状强化。患儿最终确诊为GFAP-A,予以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GFAP-A可以脑膜脑炎伴或不伴脊髓炎起病,MRI示脑膜脊膜强化、多发高信号病灶、血管样放射强化,抗体检测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GFAP-A)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的12例GFAP-A患儿病例资料,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脑电图、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例GFAP-A患儿平均发病年龄6.5岁,男女比例3∶1。主要以发热(10例,83.3%)为前驱症状,临床表现为认知或意识水平下降9例(75.0%)、头痛或头晕6例(50.0%)、呼吸衰竭6例(50.0%)、癫痫发作7例(58.3%)等。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呈炎性改变10例(83.3%),脑脊液、血清GFAP-IgG抗体阳性分别为8例(66.7%)、9例(75.0%),合并抗体2例(16.7%)。头颅MRI为颅内多发性病灶8例(66.7%),垂直于脑室周围线状放射状样强化1例(8.3%),脊髓长节段受累伴强化4例(33.3%)。录像脑电图背景节律慢化7例(58.3%)。12例患儿急性期均给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或联合丙种球蛋白等治疗,10例(83.3%)好转,1例症状反复,1例因合并多系统感染死亡。结论儿童GFAP-A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脑膜脑炎伴或不伴脊髓炎综合征,脑脊液或血清抗体阳性,特异性MRI改变,大部分患儿经早期激素及免疫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GFAP-A)患儿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4例GF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 34例GFAP-A患儿中位起病年龄为8.4(范围:1.9~14.9)岁。患儿主要表现为头痛(50%,17/34)、发热(47%,16/34)、视力障碍(47%,16/34)、意识障碍(44%,15/34)等。56%(19/34)患儿脑脊液检查结果异常,其中8例合并其他自身抗体阳性。重叠综合征患儿的复发率及免疫抑制剂使用率高于非重叠综合征患儿(P<0.05)。77%(24/31)患儿对免疫治疗反应好,仅1例预后不良。 结论 GFAP-A患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对免疫治疗反应好。其出现重叠综合征时易复发,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能预防复发和缓解疾病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MOGA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MOGAD患儿(38例次脱髓鞘发作)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MOGAD患儿的疾病谱中,视神经炎占比最高(12例,43%),其次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9例,32%)。28例患儿(38例次脱髓鞘发作)急性期头颅MRI显示病变者共29例次(76%),大部分表现为广泛性或孤立性皮质下白质病灶。共记录24例次急性发作期脊髓MRI结果,其中脊髓病变者11例次(46%)。18例次视神经炎急性期MRI显示均伴视神经病变。20例(71%)患儿脑脊液白细胞升高,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升高者3例。28例患儿血清MOG抗体滴度1:10~1:320。28例患儿均给予了糖皮质激素治疗,18例同时予以免疫球蛋白治疗。随访中26例(93%)治疗后症状基本缓解,仅2例遗留视觉能区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MOGAD儿童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免疫治疗有效,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相关性视神经炎(ON)的临床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例MP-ON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分析国内外数据库中MP合并ON病例。结果 患儿为10岁青春前期女童,发热、头痛起病,血清MP抗体滴度>1:1 280,予阿奇霉素治疗后发热头痛迅速缓解。病程第23天出现急性视力下降伴眼球转动痛,视野缺损、视乳头水肿及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无其他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无脑病表现。查血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MOG-Ab)阳性,脑脊液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异常,予以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滴,视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3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MP感染可并发ON,与自身免疫或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脱髓鞘改变有关,顽固性头痛有提示意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血清抗体检查有利于临床分型、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头颅MRI异常或正常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儿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头颅MRI异常或正常患儿之间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 33例患儿发生率前5位的首发症状依次为癫癎发作(61%)、不自主运动(61%)、语言障碍(54%)、精神行为异常(52%)和意识障碍(30%)。所有患儿的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阳性,29例(88%)血清抗体阳性。脑脊液白细胞升高的15例(46%),3例(9%)蛋白升高,寡克隆阳性29例(88%)。脑电图异常(癫癎波或慢波或合并存在)患儿26例(79%)。仅1例发生呼吸衰竭。1例在随诊过程中发现蝶鞍区生殖细胞瘤。33例患儿中头颅MRI异常的13例(39%):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及T2-FLAIR表现为高信号,病变部位包括颞叶(38%)、额叶(23%)、基底节(23%)、顶叶(15%)、枕叶(15%)、脑干(15%)、丘脑和小脑(各8%),其中以灰质病变为主者5例(38%)、白质病变为主者8例(62%),2例患儿存在脑膜强化。头颅MRI异常患儿的前驱感染比例、意识障碍发生率、病情反复的几率、Glasgow严重评分、脑脊液白细胞升高发生率、二线治疗的应用率均高于头颅MRI正常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头颅MRI异常的抗NMDAR脑炎患儿具有某些临床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病情的判断和诊疗措施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NS脱髓鞘疾病患儿115例,其中MOG抗体阳性的CNS脱髓鞘疾病患儿28例,总结28例患儿临床特点。结果28例患儿中男10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1.00∶1.80;起病中位年龄7岁9个月。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头痛、呕吐、嗜睡等脑病症状(13/28例),视力下降(7/28例),脊髓症状(6/28例),共济失调、口齿不清等小脑症状(4/28例),抽搐(2/28例),颅神经症状(1/28例)。24例行脑脊液检查,其中10例(41.7%)白细胞数轻度升高,2例(8.3%)蛋白升高,6例(25.0%)MOG抗体阳性,24例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均阴性。25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阳性,阳性率为89.3%,常见累及部位包括大脑白质(20/28例)、小脑(10/28例)、大脑半球灰质(9/28例)、丘脑/基底核区(6/28例)、脑干(6/28例)、视神经(5/28例)和胼胝体(4/28例)。28例患儿中,13例脊髓受累,累及颈髓10例,胸髓9例,腰髓5例,8例患儿脊髓累及≥3个节段的长节段脊髓病变。14例患儿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2例临床无视觉障碍表现的患儿存在亚临床视觉损害。患儿均接受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6例联合丙种球蛋白免疫调节治疗,急性期均临床症状缓解,随访中7例患儿病情复发,复发率为25.0%,复发患儿再次使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联合丙种球蛋白免疫调节治疗,临床症状可缓解。结论MOG抗体阳性的儿童CNS脱髓鞘疾病临床表型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为主,脊髓以累及颈胸段为主。其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为主,疗效显著,但易复发,复发后再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疗效仍较好。  相似文献   

8.
2例学龄期患儿临床均表现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病后出现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头颅磁共振成像示脱髓鞘病灶以幕上病灶为主,均为复发病程,最后诊断为儿童MOG抗体病合并抗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予以免疫治疗后预后尚可。  相似文献   

9.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是由作用于神经元蛋白并影响神经递质传递及兴奋性的自身免疫性抗体所致。临床以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脑炎和自身免疫性边缘叶脑炎最常见。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液和(或)脑脊液抗体检测。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手段。重在早期诊断和早期免疫治疗,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癫痫发作患儿及治疗后血清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1例癫痫患儿在癫痫发作24h内、用药4、12周分别进行定量测定其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并与3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发作后24h:癫痫组患儿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1);婴儿痉挛症组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a〈0.01);局限性发作与全面性发作组比较,2组S-100β、GFAP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4周:癫痫组血清S-100β、GFAP水平较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用药后12周:根据癫痫控制标准,控制23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各组S-100β、GFAP蛋白水平明显下降,无效组与其他各组比较,S-100β、GFAP蛋白水平仍高(P〈0.05);其余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癫痫患儿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经直线相关分析呈高度正相关(r=0.54P〈0.01)。结论 血清S-100β、GFAP水平在发作后癫痫患儿明显升高,临床控制效果与S-100β、GFAP蛋白水平高低、下降速度有关,二者可作为早期预测脑损伤、损伤程度并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相关疾病(MOG associated disorders,MOGAD)中伴癫痫发作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MOGA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癫痫发作特征,并比较伴或非癫痫发作MOGAD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入组MOGAD患儿共48例,包括伴癫痫发作组13例(27.1%),非癫痫发作组35例(72.9%),两组患儿起病年龄及性别比无明显差异(t=-1.76,P=0.09;χ2=1.33,P=0.25)。伴癫痫发作组患儿在18例次急性发作期出现癫痫发作,其中10例次(55.6%)表现为癫痫持续状态,这18例次临床综合征符合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诊断者7例次,皮质脑炎4例次,不能分类的表型4例次,孤立性癫痫发作3例次。与非癫痫发作组相比,伴癫痫发作组皮质受累更常见(χ2=7.27,P=0.01),脊髓、小脑受累少见(χ2=4.85,P=0.03;χ2=4.31,P=0.04)。8例(61.5%)伴癫痫发作组患儿呈复发病程,与非癫痫发作组(22.9%)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3),且两组患儿复发次数具有明显差异(Z=-2.43,P=0.02)。患儿对急性期免疫治疗敏感,至末次随访多数未遗留症状性癫痫。结论 癫痫发作是MOGAD患儿的临床表现之一,约半数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对免疫治疗敏感,癫痫发作多呈良性转归。伴癫痫发作患儿复发性病程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抗NMDAR脑炎痫性发作特点,探讨痫性发作对抗NMDAR脑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2例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急性期是否有痫性发作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急性期痫性发作对抗NMDAR脑炎的影响;按随访期间是否有痫性发作分组,比较两组mRS评分,分析恢复期痫性发作对患儿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42例抗NMDAR脑炎患儿,男20例、女22例,发病年龄1~14岁。急性期有痫性发作29例(69%),其中全面性发作17例,发作频率3次14例,癫痫持续状态15例;无痫性发作13例(31%),随访期间出现失神发作1例。按急性期是否有痫性发作分组,两组间脑脊液有核细胞数以及有核细胞异常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随访期间是否有痫性发作分组,两组间mRS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NMDAR脑炎患儿急性期是否伴有痫性发作对患儿的脑电图、头颅MRI、抗体滴度、恢复期是否再次出现痫性发作及长期预后均无影响,同时恢复期仍有痫性发作的患儿长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PICU收住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早期临床特点的分析,探讨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2011至2012年收治的17例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 17例患儿中,16例(94%)伴有发热及意识障碍;脑脊液检查呈较典型改变者14例(82.35%);头颅MRI检查结果异常12例(71%),脑室扩大10例(83%);而腺苷脱氨酶增高仅4例(24%);结核抗体阳性1例(6%);PPD试验阳性2例(12%).结论 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脑脊液葡萄糖、氯化物降低;蛋白升高.头颅MRI或CT异常.胸部X线改变,有结核接触史等依据可协助诊断,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乳酸脱氢酶并不比蛋白和氯化物更有意义.临床上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或不典型化脓性脑膜脑炎治疗效果欠佳时,应在积极寻找结核感染证据的同时尽早开始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4.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一种以神经及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治疗是基础治疗,包括急性期的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以及慢性期的长程治疗。抗NMDAR脑炎总体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当前免疫治疗方案反应欠佳,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此外,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经济负担也是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现实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免疫治疗方案在药物的剂量、使用途径、疗程方面不断改进,同时涌现出一些新免疫治疗药物。因此,该文就抗NMDAR脑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84例住院MS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8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无力、头痛、发热、脑病症状、惊厥。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28.2%,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率为32.7%。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92.9%存在皮质下白质脱髓鞘、 86.9%存在脑室旁白质病变、47.6%小脑病变、36.9%脑干病变、29.8%基底节病变、21.4%丘脑病变、16.7%胼胝体病变。急性期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53例合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69例首次发作治疗后完全缓解。随访0.7~22.0年,平均复发次数(4.71±3.18)次,平均年复发(0.65±0.52)次/年,61例在首次发病1年内复发。57例随访至2014年12月,12.3%有运动异常,29.8%有视力下降,39.6%有学习障碍。结论 10岁内发病的MS并不少见,常以视力下降、无力、头痛、 发热、脑病、惊厥为首发症状;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低;MRI显示皮质下、脑室旁白质病变多见;急性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多在1年内复发,疾病修正治疗(DMT)可延长复发间隔,视力下降与学习障碍为其常见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血清及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行性腮腺炎仍是我国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膜脑炎。为协助临床明确诊断 ,我们对97例于1998年1月至5月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的住院患儿进行血清和/或脑脊液腮腺炎病毒IgM抗体的检测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998年1月至5月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的住院患儿97例 ,男73例 ,女24例 ,男女之比为3∶1 ;年龄1岁~13岁 ,其中<3岁10例 ,~6岁47例 ,~9岁27例 ,~13岁13例。所有病例除有发热及腮腺和/或颌下腺肿痛外 ,均伴有头痛、呕吐 ,无1例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病毒性脑炎(VE)是脑实质广泛受损的病变,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VE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该研究通过测定VE患儿脑脊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VEGF,VCAM-1在V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对VE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5例VE患儿不同时期脑脊液中VEGF和VCAM-1的水平。结果:VEGF,VCAM-1水平在VE急性期与恢复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与恢复期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重度组患儿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与轻度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VE各组脑脊液中VEGF与VCAM-1水平均具有明显相关性。VE患儿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越大,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越高,尤以蛋白含量在0.4 g/L~1.0 g/L明显,与蛋白含量<0.4 g/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患儿脑脊液中细胞数越多,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越高,但却不具有明显相关性。VE组患儿抽搐次数、EEG改变与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之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但头MRI改变严重者,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增高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VEGF,VCAM-1可能参与VE的发病机制,对VE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儿童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临床特点和预后,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7例临床确诊为抗NMDAR脑炎患者进行回顾及随访研究,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本组17例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12岁。首发症状以惊厥和精神行为异常最常见,各7例。病程中常见症状依次为精神行为异常17例、睡眠障碍16例、锥体外系症状14例、惊厥11例等,仅4例有自主神经症状。所有患者脑脊液抗NMDAR抗体(+),16例脑电图为弥漫性慢波,均未筛查出肿瘤。14例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及甲基泼尼松龙治疗,2例仅给予IVIG,1例放弃,无缓解3例中2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例给予环磷酰胺治疗。随访3~15个月,12例恢复正常,2例死亡,2例遗留癫痫发作,1例依旧存在言语障碍。结论 精神行为异常、睡眠障碍、锥体外系症状与惊厥是儿童抗NMDAR脑炎的常见临床表现,而肿瘤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生率较低,免疫治疗疗效显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病的临床特点、复发因素及预防复发方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神经专科住院的41例儿童MOG抗体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复发分为单相病程组(n=19)、复发组(n=22),复发患儿根据是否采用预防治疗分为预防治疗组及未预防治疗组。分析各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比较各预防方案治疗前、治疗中年复发率(annualized relapse rate,ARR)的差异。结果 41例患儿中最常见的首发表现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56%,23/41)。54%(22/41)患儿复发,共有57次复发事件,最常见的复发事件为视神经炎(30%,17/57)。复发组急性期皮质激素疗程不足3个月的患儿比例高于单相病程组(64% vs 32%,P < 0.05)。预防治疗组和未预防治疗组A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评估32例次预防治疗方案发现,使用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的治疗中ARR较治疗前ARR降低(P < 0.05)。结论超半数儿童MOG抗体病会出现复发,多数复发患儿急性期皮质激素疗程不足3个月;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可能减少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0.
脑脊液特殊改变的EB病毒性脑膜脑炎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B(Epstein Barr)病毒性脑膜脑炎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脑炎一样 ,一般情况下 ,脑脊液生化改变仅表现为轻度蛋白升高 ,糖正常。而蛋白明显升高 ,糖明显降低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此种患儿极易误诊为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而延误治疗。现将我院 2 0 0 1~ 2 0 0 3年收治的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 ,糖明显降低的 5例EB病毒性脑膜脑炎总结如下。一般资料 :男 4例 ,女 1例 ;发病年龄 1~ 2岁 2例 ,4~14岁 3例。夏季发病 3例 ,冬季发病 2例。临床诊断标准 :(1)具有脑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及体征。 (2 )脑脊液EB病毒抗体IgM阳性或IgG抗体 4倍升高 ;外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