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总结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理论。[方法]研究有关文献,列举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论述,分析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的阐述与发挥。[结果]朱丹溪以《内经》中"五郁"学说为源头,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六郁"学说,分别从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对郁证进行了论述,并创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郁证的名方,开创了专篇论述郁证的先河。丹溪弟子戴思恭对郁证的脉、因、证、治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完善了"郁在中焦说";王履则对《内经》中的"五郁"学说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新的"五郁论",见解独特;私淑丹溪的王纶,在继承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血痰郁关系论",其对郁证的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结论]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学说,对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郁证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于郁证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六郁学说”为朱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六郁学说”临证时也处处体现脾胃观的思想,后世诸医家对此论亦多有阐述,故其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消渴郁证属气血津液类疾病,可归为络病范畴。络为聚血之所,渗灌注而运气血,故脉络通畅充盈、络道无阻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脉络瘀阻、气血津液不和,则病症丛生,致消致郁。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则用药,认为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郁滞、气阴两虚、痰热毒瘀而致脉络瘀阻,久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最终致消渴郁证,遂以行气解郁、补气养阴、清热解毒为基础,加以活血通络为总则,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临床用药,疗效颇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治疗面部皮肤病及郁证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融理、法、方、药为一体阐述。结果:采用自拟疏肝化痰汤治疗痤疮致郁案、疏肝健脾养心汤治疗黄褐斑致郁案、开郁化痰散结汤治疗酒渣鼻致郁案,疗效满意。结论:面部皮肤病与郁证同治,彰显中医药优势。  相似文献   

5.
对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提出从郁论治,通过郁证释义、郁证征象、郁致干燥、从郁论治4方面进行论述,注重疏通气机、调畅情志,为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6.
庞国明教授认为消渴病和郁证在病机上联系密切,认为两者的关系符合张景岳提出的"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消渴合并郁证病位不离乎肝,又不止于肝,心、肺、脾、肾均可涉及,且日久则常兼化火、瘀阻、痰凝,变证多端,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辨证多分为以下六种证型:肝郁血虚型、瘀血阻络型、痰热瘀结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临证多采用疏肝健脾、清热豁痰化瘀、健脾养心、滋肾养阴、健脾益肾佐以安神。文章从消渴合并郁证的病因病机、辨治经验入手,结合验案浅谈庞国明教授辨治消渴合并郁证的临床经验,具有善辨病性、抓主证、立主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妇人之病多起郁、经、带、胎、产、杂病中,从郁论治者尤多。首先根据临床用药体会,归纳出郁证常用的六类药物及方剂,次举郁证病案壹例,以示用药大法及其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8.
蒋健教授指出郁证性畏寒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情志致病、出现情志症状、伴随症状"异彩纷呈",畏寒症状夸张怪异以及从郁论治有效等。郁证性畏寒存在多种郁证形态,以隐性郁证居多。看清和诊断隐性郁证是临床难点,需要学习和把握诊断隐性郁证的重要线索。作出郁证的诊断是在郁证性畏寒诊疗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掌握郁证的形态及诊断有助于摆脱固有僵化的诊疗思路,治疗不宜温阳而宜解郁。从郁论治畏寒主要以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主,同时指出临证需要圆机活法,随症加减,并扩展了活血化瘀、调和营卫等解郁治法,以期对同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从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思路。[方法]参考中医古籍及当代医家的相关论述,结合笔者临床实际病例,从郁之为意、郁证征象、因郁致病、从郁论治及病案解析等五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探讨从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思路及临床实际效果。[结果]郁可分为气机郁滞和情志抑郁,两者均可导致湿聚血瘀、脏腑失调而致病。中医古籍及当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及笔者的临床实际病例均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诸多症状表现均有郁证征象。郁证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上的征象,包括关节症状、全身症状和干燥综合征表现。从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上以行气开郁为主,辅以其他治法,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结论]郁是引起并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充分的中医理论依据和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脏腑分型角度探析郁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法]深入分析历代医籍及近现代中医名家治疗郁证的方药应用,以脏腑为纲,分型探讨郁证的临床诊疗。[结果]郁证大体可分为心郁、脾郁、肝郁、胆郁、肾郁、肺郁6类,根据各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心郁又可分为心气实与心气虚,心气实者治宜选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心气虚者可予甘麦大枣汤加减;脾郁以振奋脾气为要,治宜小建中汤加减,以建中气;肝郁可分肝气实与肝血虚寒,肝气实予逍遥散加减,肝血虚寒予暖肝煎加减;胆郁可分胆气虚寒与胆经湿热,胆气虚寒可予温胆汤加减,胆经湿热可予蒿芩清胆汤加减;肾郁的治疗当以补冲任、固精血、降火气为法,可予二仙汤加减;肺郁的治疗当以清肺生津、滋阴润燥为法,可予百合知母汤加减。[结论]脏腑皆藏气血,五脏各有其志治疗郁证不应单以疏肝解郁为法,当随脏腑之志,分脏而治。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临床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分上消、中消、下消及阴阳两虚、脾气虚弱、湿热中阻、瘀血阻滞等证型论治,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意义重大。现代医学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国际上共有6大类30多种药物(包括复合制剂),分别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酶抑制剂及CCR5抑制剂。中医药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方面有显著疗效,中西医结合可优势互补。"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诊疗常用的一种方法。HIV感染者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明确诊断以辨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脾气亏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壅滞证。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活动中,突出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国医大师吕仁和擅长应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吕教授认为中焦脾胃受损及气滞、郁热、湿热和食积等是糖尿病重要的中医病机,临证注重调理中焦,惯用药对,用药思路独到.以淡豆豉、生甘草宣上畅中,解郁清热;枳壳、枳实胸腹同调,行气导滞;砂仁、鸡内金醒脾助运、化积消食;木香、黄连辛开苦降,清热燥湿.从宣郁、调气、消积、燥湿4个...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代谢综合征又称作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糖代谢、脂代谢紊乱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糖耐量减损或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微量白蛋白尿等.中医对这类病症成因的认识,从脏腑而言,主要是脾气虚弱,以脾失健运为本,而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为标.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目前主张从时相上要提前进行干预,要将减缓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作为防治的重要环节;从措施上应从单纯降糖的防治观,转向以防治心血管事件为中心的多危险因素综合防治.从单纯的降压或降糖的效果来看,中医中药的作用不如西药明显,但中药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脂代谢的调节、高凝状态的抑制、炎症状态的治疗等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且相对安全.因此,在治疗中怎样发挥中医中药的这些长处,结合西医药起效快捷、作用环节明确的特点,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这是值得今后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5.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其核心是脏腑辨证,但“证”的客观化诊断依据较少,不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严重制约了中医理论的发展,是造成当前中医理论和临床迟滞不前的主要症结,建议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原则进行证候规范化工作,首先是“继续”,即在梳理古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不必求全但求实,借鉴循证医学,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重新评价中医临床工作,重新评价中药和中成药疗效,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病,证,药结合,先确定西医疾病,然后辨证分型,再选择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相应于中医学之“鼾症”。现代中医学认为,“痰瘀”为滞,“虚”亦可成滞,“痰瘀虚”是导致“滞”而不通及气机不利的关键病机,贯彻OSA病程始末。临床以“化痰祛瘀,补虚扶正”理论为基,结合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进行OSA的防治,可为OSA不同发病阶段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脾、肝二脏关系密切,辨证可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常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清热化湿、辛开苦降等法治疗,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选方用药。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中,常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采用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胃肠促动力药或奥美拉唑等胃酸抑制剂及其他常规治疗的西药与中药联合治疗。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研究中缺乏对中医辨证分型、中西药的选用及疗效评价的统一标准,故应规范辨证分型及药物选用、统一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从视神经疾病的病名规范化、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疗效评价等方面探析李志英教授诊治视神经疾病的学术思想.李志英教授认为视神经疾病的诊断命名要根据其发病特点,结合患者自觉症状,严格把握定义和诊断要点;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而致的目之玄府闭塞是视神经疾病的基本病机,其辨证施治以活血通窍、开启玄府为主要方式,分期辨证治疗;急性期的视...  相似文献   

19.
朱玲 《医学综述》2012,18(13):2090-2092
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疾病。近年来中医在糖尿病的慢性炎症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中医病机、试验及临床研究,认为气虚为本,是发病的基本条件;痰湿、血瘀既是低度炎症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从低度炎症的病理角度出发,炎性因子属中医"毒邪"范畴,毒邪凝滞,郁而化热,热毒灼伤气血津液,是糖尿病变证频发的病因。中医实验及临床研究通过对低度炎症的分型及匹配治疗的规范化处理,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供了理论及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论治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论治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型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阴阳两虚证,建立其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进行临床疗效验证。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对FBG、PBG疗效不如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P〉0.05),但是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HbA1C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论治临床疗效肯定,而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组和单纯西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