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究从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思路。[方法]参考中医古籍及当代医家的相关论述,结合笔者临床实际病例,从郁之为意、郁证征象、因郁致病、从郁论治及病案解析等五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探讨从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思路及临床实际效果。[结果]郁可分为气机郁滞和情志抑郁,两者均可导致湿聚血瘀、脏腑失调而致病。中医古籍及当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及笔者的临床实际病例均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诸多症状表现均有郁证征象。郁证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上的征象,包括关节症状、全身症状和干燥综合征表现。从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上以行气开郁为主,辅以其他治法,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结论]郁是引起并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充分的中医理论依据和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妇人之病多起郁、经、带、胎、产、杂病中,从郁论治者尤多。首先根据临床用药体会,归纳出郁证常用的六类药物及方剂,次举郁证病案壹例,以示用药大法及其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3.
蒋健教授指出郁证性畏寒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情志致病、出现情志症状、伴随症状"异彩纷呈",畏寒症状夸张怪异以及从郁论治有效等。郁证性畏寒存在多种郁证形态,以隐性郁证居多。看清和诊断隐性郁证是临床难点,需要学习和把握诊断隐性郁证的重要线索。作出郁证的诊断是在郁证性畏寒诊疗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掌握郁证的形态及诊断有助于摆脱固有僵化的诊疗思路,治疗不宜温阳而宜解郁。从郁论治畏寒主要以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主,同时指出临证需要圆机活法,随症加减,并扩展了活血化瘀、调和营卫等解郁治法,以期对同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郁证多由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滞所诱发,然郁证的病机演变所涉及的脏腑众多,从五脏分别论治郁证的研究亦十分详尽。而"肝为五脏之贼",若肝为病极易累及其他四脏,亦可致郁,鲜有研究从此角度论述郁证。该文以肝主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肝为五脏之贼"等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全面讨论"肝为五脏之贼"与郁证的关系,其中详细阐述了五脏受致病因素影响而致郁的机理以及肝病和肝病累及他脏相兼致郁的病机证治。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郁证范畴。通过对郁的涵义进行梳理后发现, 郁既有病因、病机的涵义,也有疾病的涵义。抑郁症的病机和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吻合, 临床可参考中医“郁证”进行辨证论治。“火郁”是抑郁症由轻转重的重要病机, 临床应以虚实为纲论治“火郁”, “火郁”实证治以清透, 虚实夹杂证治应通补。   相似文献   

6.
总结《黄帝内经》相关理论,认为干燥综合征患者当从肾论治。肾与精血、津液的生成关系密切。干燥综合征的病机有阳虚阳郁,津液不化,官窍失养;或精亏肾燥,故治可辛以润燥;或辛凉解郁;或滋肾填精,养血回津。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张氏医通》中论治郁证之经验,以求诊治本类疾病时取得更好效果。[方法]通过对《张氏医通》"诸气门"中郁证相关论述的评析及郁证医案的赏析,提炼出张氏对郁证的认识理解及证治经验。[结果]张氏对于郁证的认识,从病因、症状到证治等都有较深刻的理解,并对郁证的传变和治法作了重要发挥,强调证分虚实,郁不例外,治疗郁证讲究或通或通补兼施;且十分重视脉诊,详细论述郁证常见脉象,将脉诊作为审查病机,拟定治法,选方用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结论]《张氏医通》中论治郁证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应用于郁证类病症的临床诊治,对于指导后世医家对该证的诊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龙惠珍教授在临证中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不寐患者同时伴有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等郁证的表现。龙教授从郁论治不寐,采用疏肝泻火、化痰清火、补益心脾、柔肝养血四种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关天容  宋欣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0):1181-1183, 1194
[目的]介绍宋欣伟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宋欣伟教授临诊,记录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并总结宋欣伟教授诊治干燥综合征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并例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宋欣伟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阴虚津伤,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滋阴润燥乃其治疗大法。临床上常合并郁证,宜从肝论治,养阴柔肝,疏肝解郁。阴亏燥热使元神受损,症状敏感难愈,治疗应注重安神养心,从神论治。燥痹临床症候变化多端,治疗绝不应拘泥于养阴润燥,病久亦会出现虚、瘀、毒等征象,需强调辨证论治。所举验案,患者以“反复口眼干燥、咽部不适2年余”就诊,诊为“干燥综合征”,治以养阴清安神、清热止咳,症状明显缓解。停服中药,疾病无复发加重。[结论]宋欣伟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老年咳血从郁论治举隅钟怡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15041)关键词:老年咳血;郁证;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5.7咳血为老年常见病证之一,其病位在肺,但与脏腑气机郁滞密切相关。《丹溪心法》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气血郁滞是导致许...  相似文献   

11.
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郁证学说发展经历了理论源起、辨治雏形、认识深入、学说形成、体系完善5个不同阶段.《黄帝内经》的五郁论和情志致郁论述,张仲景的郁证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郁证学说研究的先河.陈无铎等郁证七情病因理论,使郁证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金元时期,刘完素怫热郁结论、张子和肝脾郁结论、李东垣气虚致郁论、丹溪学派六郁论、王履五郁治法...  相似文献   

12.
“在金元四大家中,人们但知朱丹溪为治郁大家,一首越鞠丸治遍天下郁家,却忽略了李杲对郁证证治的重大贡献。李果从脾胃立论、分析了脾胃在气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了《内经》“火都发之’的理论,提出了“风药发郁”的重要临床意义,并对郁证采取分经论治的方法,为后世治郁大法别开新面。1立论宗脾胃首明虚实病机 郁证产生的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因外邪阻遏气机成郁者言其实;而国内虚不能运行气血者,言其虚。李杲指出;“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庸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然而,虚实之郁皆不离气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理论。[方法]研究有关文献,列举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论述,分析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的阐述与发挥。[结果]朱丹溪以《内经》中"五郁"学说为源头,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六郁"学说,分别从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对郁证进行了论述,并创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郁证的名方,开创了专篇论述郁证的先河。丹溪弟子戴思恭对郁证的脉、因、证、治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完善了"郁在中焦说";王履则对《内经》中的"五郁"学说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新的"五郁论",见解独特;私淑丹溪的王纶,在继承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血痰郁关系论",其对郁证的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结论]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学说,对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郁证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于郁证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婧玮  王莹  赵文芳  纪晓丹 《中医学报》2019,34(6):1209-1213
蒋健教授提出心悸有非郁证与郁证性之分,并有其四诊特点及临床特征:①心悸由"外源性"或"内源性"情志病因所引起,或由情志变化所诱发、加重;②多伴随纷繁复杂的多脏腑、多系统躯体症状;③多有不寐。蒋健教授认为对于郁证性心悸的治疗应从整体辨证,标本同治,在解郁的同时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郁定悸"的同时采用补心疏肝、利胆益脾等治疗方式。郁证性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三脏密切相关,常伴有气血阴阳失调,蒋教授治疗郁证性心悸病强调"溯本求源",以"从郁论治"为基本法则,调和五脏气血阴阳,共奏解郁定悸之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析明代王阳明心学对张景岳治郁思想的影响。[方法] 借助辨章学术与考镜源流的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梳理张景岳基于阳明心学本体-体用-工夫修养的宏大视域,创立中医郁证治疗新理论的发展脉络,阐发张景岳治郁思想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挥。[结果] 人心与人情、心性与情志是阳明心学关注的核心议题,张景岳创立情志合称、情志致郁、因郁而病、从虚论郁、知行疗郁的郁证诊疗理论,体现了其医学思想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挥。[结论] 张景岳治郁思想继承与发挥了阳明心学的奥义,发展构建了极具创新意义的中医郁证诊疗理论,剖析其阳明心学思想进路下的治郁思想,有益于中医郁证的诊疗实践。  相似文献   

16.
消渴为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日趋上升。中医药独特的诊疗思路和用药方法在消渴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社会环境影响,情志因素作祟,郁证往往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朱丹溪将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文章从六郁出发,探析六郁在消渴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历代医家及当代诸多医者的经验,从六郁出发,以解郁之法治疗消渴确为行之有效。以期对提高中医药消渴临床治疗疗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18.
分析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典型症状与脾的关系,认为干燥综合征以脾虚阴亏为本、燥毒血瘀为标,脾虚是干燥综合征缠绵难愈的根源,治疗时当从脾论治,把健脾益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脏腑分型角度探析郁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法]深入分析历代医籍及近现代中医名家治疗郁证的方药应用,以脏腑为纲,分型探讨郁证的临床诊疗。[结果]郁证大体可分为心郁、脾郁、肝郁、胆郁、肾郁、肺郁6类,根据各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心郁又可分为心气实与心气虚,心气实者治宜选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心气虚者可予甘麦大枣汤加减;脾郁以振奋脾气为要,治宜小建中汤加减,以建中气;肝郁可分肝气实与肝血虚寒,肝气实予逍遥散加减,肝血虚寒予暖肝煎加减;胆郁可分胆气虚寒与胆经湿热,胆气虚寒可予温胆汤加减,胆经湿热可予蒿芩清胆汤加减;肾郁的治疗当以补冲任、固精血、降火气为法,可予二仙汤加减;肺郁的治疗当以清肺生津、滋阴润燥为法,可予百合知母汤加减。[结论]脏腑皆藏气血,五脏各有其志治疗郁证不应单以疏肝解郁为法,当随脏腑之志,分脏而治。  相似文献   

20.
孔尧其主任中医师擅长运用针灸从神论治郁证,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郁证应从神论治,其病位在脑,选穴以神为基,操作以神为本,其见解独到,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为中医治疗郁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