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注射液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6例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病例救治疗效做回顾性分析。结论:咪达唑仑注射液由于其起效快,对血压及呼吸的抑制较传统药物小,对地西泮未能控制的RSE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院前肌注咪达唑仑与静脉注射劳拉西泮在治疗癫痫持续状态(SE)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2年11月院前癫痫持续状态患者70例,完全随机化分成A(肌肉注射)组与B(静脉注射)组.A组36例肌肉注射10 mg咪达唑仑后静脉注射安慰剂,B组34例肌肉注射安慰剂后静脉注射4 mg劳拉西泮.观察记录抵达急诊室前抽搐停止的患者病例数、住院治疗病例数、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例数、急性气管插管和急性复发例数.结果 两组收住抵达急诊室前抽搐停止、住院、重症监护、急性气管插管和急性复发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肉注射咪达唑仑和静脉注射劳拉西泮对院前癫痫患者持续状态是同样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急性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患儿依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给予咪达唑仑治疗,对照组给予地西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10min内惊厥控制有效率、惊厥发作控制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0min后惊厥反复发作率较对照组低,惊厥反复发作控制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急性惊厥取得的临床效果优于地西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40例,观察2组患者对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镇静治疗的反应,以及心率、血压、自主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镇静治疗15min、30min、60min后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丙泊酚组患者镇静达标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均比咪达唑仑短(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治疗婴幼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惊厥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婴幼儿,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在综合治疗后惊厥控制无效时,对照组给予地西泮持续静脉推注,实验组给予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惊厥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惊厥持续状态采用咪达唑仑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患儿惊厥持续时间,更快控制惊厥,值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为基础的短期镇静方案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0例,年龄20~80岁,首先对患者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mg负荷量,并持续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h,观察患者的多项指标(包括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镇静效果)。结果:40例患者使用咪达唑仑负荷剂量下均可以达到镇静效果,但是不同疾病的患者所需要的维持剂量略有不同。检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都显示有显著好转。结论:不同病因引起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咪达唑仑后能达到镇静以及改善血气指标,并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与眯达唑仑在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应用镇静的效果观察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对80例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时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镇静,同时观察镇静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并观察两种镇静药物的不同。结果右美托咪啶治疗后,神志逐渐稳定,呼吸频率、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亦明显改善;右美托咪定不良反应较咪达唑仑少。结论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均可作为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理想的镇静剂,尤其是右美托咪啶,只要合理实施治疗方案,更能使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患者取得满意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6例住院治疗的S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诊断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21例,其中1例转诊,1例死亡,19例发作得到有效控制;诊断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5例,发作全部得到控制。抗癫痫药物单药或多药连用,包括地西泮、苯巴比妥肌肉注射、丙戊酸钠静脉注射、硫喷妥钠静脉麻醉治疗等。结论早期控制发作,同时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注曲马多对静注咪达唑仑后呼吸、循环的再影响。方法将行单侧患肢罗派卡因轻比重腰麻的40例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M组(20例)和MT组(20例),M组静注咪达唑仑,当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值(简称SS6分)时停药,MT组静注咪达唑仑达SS6分值后接着静注曲马多7 mg/kg。结果 MT组静注曲马多后各时段MAP、潮气量比M组相对应时段升高或增加(P均<0.01)。2组间睁眼时间和HR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静注曲马多可兴奋被咪达唑仑抑制的循环和呼吸功能,不降低镇静作用,不延长镇静时间。地西泮、曲马多配伍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方联合咪达唑仑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4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采取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均给予咪达唑仑注射液持续泵入,观察组联合使用中药自拟方。采用Ramsay评分标准对2组的镇静效果进行评分,观察2组的镇静效果。同时对用药前后呼吸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详细记录2组患者的咪达唑仑用量、达到理想镇静所需的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以及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后,观察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咪达唑仑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达到理想镇静所需时间及停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P<0.01),各呼吸动力学指标值及血压下降、恶心、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药自拟方可起到联合镇静的作用,同时可减轻咪达唑仑带来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IS监测对电针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评价。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行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针麻组,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予以针刺连续刺激,频率30~100 Hz;咪达唑仑加针麻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和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连续针刺刺激。监测3组患者围手术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3组患者的BIS值与麻醉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但在切皮时针麻组BIS值最高(P<0.05),咪达唑仑加针麻组BIS值最低(P<0.05),填塞纱布时,针麻组BIS值高于其他两组(P<0.05)。咪达唑仑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8 h、24 h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BIS值可以作为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针麻具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能有效的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在臂丛麻醉中的镇静和遗忘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臂丛麻醉下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2组,臂丛麻醉效果满意后,Ⅰ组静注咪达唑仑(0.06±0.02)mg/kg,并以0.05~0.15 mg/(kg.h)持续泵入;Ⅱ组单纯臂丛麻醉。术中监测心率(HR)、血压(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镇静、焦虑程度及清醒状态。结果Ⅰ组用药后镇静Ram say分级Ⅲ级14例,Ⅳ级11例,心率、血压轻度下降;Ⅱ组患者术中完全清醒,相对焦虑、紧张,心率、血压升高,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术后24 h随访对术中记忆的遗忘率,Ⅰ组患者明显高于Ⅱ组。结论咪达唑仑能够取得很好的镇静、抗焦虑和遗忘作用,是臂丛麻醉的良好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皮肤病患者镇静的护理要点。方法:将60例需行镇静处理的住院皮肤病患者随机分为右关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各30例,记录两组患者镇静12h的Ramsay评分值、镇静满意度、镇静期间相关并发症(心动过缓、呼吸抑制、低血压、谵妄)的发生率,并对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右美托咪定组Ramsay评分值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但右关托咪定组镇静满意度显著高于咪达唑仑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需要处理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咪达唑仑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的呼吸抑制与谵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美托咪定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与咪达唑仑相比较,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更好的镇静选择,对于改善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实验重点研究清醒镇静是否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咪达唑仑与舒芬太尼联合使用进行清醒镇静,是否能够增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咪达唑仑与舒芬太尼联合使用进行清醒镇静副作用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10例,采用肌间沟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术前5分钟静脉单次注射咪达唑仑40μg/kg,3分钟后静脉单次注射舒芬太尼1μg/kg,咪达唑仑40μg/kg/hr、舒芬太尼0.05μg/kg/h持续输注维持至术终。观察唤醒时间及术中记忆情况。观察镇静深度评分(Ramsay评分法)。结果: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与瑞芬太尼5、10分后呼吸减慢至(15.1±1.3)bpm(P<0.05),心率、血压较给药前明显下降(P<0.05),SpO2下降(P<0.05),镇静适中而满意(Ramsay镇静评分3.67±0.42分)。结论:咪达唑仑与舒芬太尼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满意的清醒镇静效果。不同病人间对此种给药方法及剂量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因此因根椐病人情况进行用药量调整。此种方法应加强呼吸管理及监测,防止由呼吸抑制所致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和异丙酚用于ICU患者镇静的适用范围及其效果.方法:选择96例重症镇静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异丙酚组,比较两组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以及两种维持镇静的效果.结果:咪达唑仑组维持剂量相对异丙酚组小(P<0.05),药物调整次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咪达唑仑组镇静起效时间长于异丙酚组(P<0.05),停药后复苏时间长于异丙酚组(P<0.05).结论:异丙酚适用于短时间镇静,咪达唑仑适用于长时间镇静,ICU患者镇静治疗患者应加以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中的镇静作用。方法选取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57例,首先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mg负荷量,然后再用静脉注射泵持续泵入0.05mg/(kg.h)。结果 57例患者均达到理想镇静效果、生命体征平稳。结论咪达唑仑能够减轻患者的烦躁,提高患者机械通气时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彭时雨  杨薇  谢雁鸣  李霖  庄严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2):2435-2439
参附注射液为临床常用药,为了解真实世界参附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组合方案,该研究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仓库中25 704位使用参附注射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联规则对使用参附注射液患者的常用药物组合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参附注射液临床使用过程中合并1种药物使用时,与奥美拉唑、利多因卡、呋塞米同时使用概率分别为22.19%,20.32%,19.61%;参附注射液合并2种药物使用时,使用概率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咪达唑仑+奥美拉唑为11.01%、利多卡因+奥美拉唑为10.80%、丙泊酚+咪达唑仑为10.76%;参附注射液合并3种药物使用时,使用概率位于前3位分别是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为8.83%、瑞芬太尼+丙泊酚+咪达唑仑为8.77%、丙泊酚+咪达唑仑+奥美拉唑为8.77%.进一步分析得出,参附注射液+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组合可能起到降低麻醉过程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加快麻醉后苏醒,减轻麻醉后遗效应的协同作用.参附注射液+呋塞米组合可能通过减少回心血量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及活力,起到对急性左心衰竭治疗的协同作用.参附注射液+奥美拉唑组合可能起到缩短消化道溃疡愈合时间,减少溃疡复发的协同作用;同时,在治疗溃疡性出血时可能起到防止失血性休克及休克所致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的诱发因素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5年内确诊的40例癫痫持续状态。结果:诱发因素如下:不适当停药28例;感染6例;感染并过度疲劳5例;大量饮酒1例。38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好转出院,2例转院治疗。结论:不适当停用抗癫痫药及感染是诱发癫痫持续状态的重要因素,积极找出癫痫持续状态的诱因和癫痫的病因,并去除诱因、治疗继发性癫痫的病因,及时静脉使用地西泮等有效控制发作症状和处理并发症,是降低癫痫持续状态致残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对老年人急性重症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病例为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65例,使用抽签方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32例,观察组33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咪达唑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明确咪达唑仑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指标以及血气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尿量、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碳酸氢根离子(HCO_3~-)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人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采用咪达唑仑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癫痫持续状态的中西医结合救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在抢救癫痫持续状态(SE)的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从多种途径控制癫痫的发作,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试作阐述。1癫痫持续状态的病理机制及其处理原则SE是指癫痫发作,超过本发作类型中大多数患者持续的时间后,仍无终止迹象或癫痫反复发作,而且发作间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未能恢复到正常者。可分为惊厥性SE(包括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及单纯运动发作)和非惊厥性SE(包括典型失神、不典型失神及复杂部分性发作)两大类。若SE发病后1h内用最大耐受量的一种或多种一线抗痫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苯妥英钠、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