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腓总神经损伤是下肢最常见的神经损伤,因为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处位置最表浅,很容易受到外力而致伤。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足下垂,有些患者可伴有小腿外侧和足背侧皮肤感觉异常。结合外伤病史(小腿局部锐器伤或下肢骨折石膏固定后)及临床表现,诊断一般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2.
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其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以及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下肢标本40例,在肉眼及放大镜下解剖,观察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以及腓总神经各肌支的数目及走行,以腓骨头最突出点为测量起点,测量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处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测量各肌支的发出点、入肌点的高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处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64±0.36)cm和(1.58±0.34)cm。各肌支的数目不等,其中胫骨前肌支数目最多,腓骨短肌支和跗长伸肌支的数目较少。40例标本中,腓总神经均穿行于腓骨颈部骨一筋膜管。结论腓总神经在绕腓骨颈处均穿行于骨一筋膜管。提示:这可能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肌肉的神经肌支数目差别较大,与其所支配肌肉的结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在腘窝处的解剖学位置关系进行观测,为小腿减肥术如何避免腓总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防腐尸体以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为X轴,垂直通过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的线为Y轴。以胴窝为中心逐层解剖,重点对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进行追踪。在之前建立的坐标轴上对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进行相关测量。结果:腓总神经以20.4°±2.4°从坐骨神经发出,向外下方走行;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以17.7°±4.3°从胫神经发出,发出后向外下方走行。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发出点的距离为2.5 cm±0.5 cm;腓总神经与X轴交点距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的距离为2.7 cm±0.3 cm。结论: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外侧头肌支在腘窝走行邻近,在小腿减肥术中凡涉及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的操作都要注意保护腓总神经。  相似文献   

4.
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护理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腓总神经来自L_4~S_2神经,是坐骨神经—终末支,多半在腘窝上角处由坐骨神经分出,沿股二头肌的内侧缘斜向外下达股二头肌腱与腓肠肌外侧头之间,经腓骨长肌的深侧绕腓骨颈,在此处与骨膜紧贴并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两终支。因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故易受份。我科2002年1月收治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病人1例,采取多方面治疗护理措施,功能恢复较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5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腓总神经的走行及分支位置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腓总神经从坐骨神经分出至小腿之前,走行在致密的胭窝外侧沟和腓管内。胭窝外侧沟的长度为82.5±2.3mm。在腓管内,神经与腓骨颈处的骨膜紧紧相贴,腓管的长度为26.5±1.5mm,腓总神经在腓管内的长度为23.5±1.7mm。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位置,在进入腓管之前者占42%,在腓管内者占58%。结论致密的胭窝外侧沟,以及腓总神经在狭窄的腓管内与腓骨颈处的骨膜紧密相贴,是腓总神经容易受卡压的两处解剖学位置。  相似文献   

6.
在8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总神经的走行经过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性质进行了研究。在一次性胫骨延长术中,由于腓总神经走行于腘窝上外侧界时周围组织的固定、绕腓骨头与腓骨颈时骨面的压迫,在向侧方移位时周围结构的压迫以及肌腓骨管的钳闭作用等,均可造成腓总神经的损伤。据此提出在一次性胫骨延长术中切除腓骨头避免腓总神经损伤的方法,并提供临床10例手术病人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本院自2001年1月~2011年1月TKA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共9例,回顾性分析其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选取成人膝关节标本9例进行模拟手术和3D-CT扫描重建,分析并评价手术中易损伤腓总神经的危险区域.结果:本组9例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如下.Hoffman板钩位置不当4例,为纠正残余屈曲角度导致的牵拉伤3例,术后血肿压迫1例,麻醉过程针刺伤1例.标本模拟手术及影像解剖显示:腘窝顶点、腓骨小头前缘隆起点、腓骨小头前缘下3 cm、前点内侧3 cm的四点围成四边形区域为手术危险区.结论:TKA手术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术中,在前述四边形区域内使用手术器械不当操作易损伤腓总神经.  相似文献   

8.
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家兔小腿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 (AChE)的变化。方法 :建立家兔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 ,制备特异识别神经系统AChE的单克隆抗体 ,以该抗体作为一抗 ,酶标羊抗兔IgG作为二抗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 ;测定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神经损伤后 0 .5h、3h、12h组 ,坐骨神经断点、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组织AChE的含量。结果 :坐骨神经损伤 0 .5h后 ,断点处AChE含量最高 ,波长 492nm之OD值为 ( 0 .64 0± 0 .0 68) ,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含量 0 .5h时最低 ,波长 492nm之OD值分别为 ( 0 .2 13± 0 .0 72 )、( 0 .2 0 3±0 .0 60 ) ,3h最高 ,12h时降低。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 ,断点及其远端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的变化呈时间依赖性 ,但变化不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远端蒂腓骨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形态学学基础。方法:20例(40侧)尸体下肢标本,对腓浅神经、腓浅血管及腓动脉腓骨短肌的营养肌支进行解剖观测,并在3例下肢动脉灌注标本上观察腓动脉及其分支与周围血管吻合情况。结果:(1)腓浅血管、腓浅神经至小腿中下部走行于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间隙中,而后下行于腓骨短肌筋膜表面,在外踝上(10 2+1.9)cm浅出皮下。(2)腓动脉在腓骨中部发出数支弓状动脉,沿途发出2-4支腓骨短肌肌支,这些动脉分别向深部与胫前、胫后动脉,向后与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有交通吻合。结论:以腓骨短肌及腓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48例腓总神经损伤所致的踝关节功能障碍者的伤残评定结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48例鉴定结果为“腓总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踝关节功能障碍进行伤残程度鉴定的案例,结合肌电图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其伤残程度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伤残患者以男性居多,多为交通事故所致;判断腓总神经完全损伤占29.17%,腓总神经部分损伤者占70.83%;影像学结果发现,除2例医疗事故外,腓总神经损伤并伴有股骨骨折伤者占8.69%;伴有胫骨平台呈现骨折且有同侧腓骨小头有粉碎性骨折占21.74%;伴有胫骨及腓骨呈现多处骨折占26.09%;伴有腓骨呈现多处骨折占26.09%;伴有小腿软组织因遗物残存致肌肉挫裂者占17.39%。踝关节功能鉴定发现,踝关节明显无法正常背屈,对行走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者占25.00%;呈现踝关节无法正常背屈及跖屈者占25.00%;踝关节呈现背屈功能障碍,未出现跖屈功能障碍者占33.33%;未出现踝关节背屈功能及跖屈功能障碍者占16.67%。48例样本伤残评定结果中,腓总神经完全损伤者14例,其中评定达七级伤残者3例,九级伤残者11例;腓总神经部分损伤者34例,其中评定为十级伤残者33例,未达伤残标准者1例。结论 腓总神经出现完全受损者最终导致的踝关节功能障碍更严重,伤残评定等级较腓总神经部分损伤者更高,另外,在对腓总神经损伤所致的踝关节功能障碍鉴定中需考虑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1.
足背内侧皮神经高位分支2例黄群武①廖进民①吕端远①谢华①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性下肢标本时,发现足背内侧皮神经在小腿外侧肌群内或其深筋膜深面分为内、外侧支,同时伴有足背中间皮神经缺如。为积累资料,现报道如下。左下肢:腓浅神经在腓骨颈处起于腓总神经,穿腓骨长...  相似文献   

12.
胫骨近端手术中腓总神经安全区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在胫骨近端的解剖学结构和手术安全区范围。方法:取20具尸体膝关节标本,显露股骨外侧髁、腓骨近端和胫骨外侧结节(Gerdy's结节)后,自股骨外侧髁后方向远端分离腓总神经及分支至其进入小腿前、外侧肌群处。测量腓总神经及分支至Gerdy’s结节之间的距离及相关角度。结果:Gerdy's结节最高点至腓总神经与腓骨头后方交点处的距离、至腓浅神经起始部的距离和至腓总神经前返支临近胫骨处的距离分别是(45.0±1.5)mm、(45.3±2.0)mm和(45.0±1.5)mm。Gerdy's结节最高点至腓总神经与腓骨头后方交点连线与Gerdy's结节最高点至腓浅神经起始部连线之间的夹角为33°±2.1°,与Gerdy's结节最高点至腓总神经前返支临近胫骨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7°±2.3°。腓总神经及分支被限定在以Gerdy’s结节为中心,半径为45mm、弧度为97°的圆弧区域内。结论:利用Gerdy’s结节为标志,能容易地限定出腓总神经及分支在胫骨近端的走行轨迹,即手术安全区。于手术前标出安全区可避免对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胫神经的近端肌支移位治疗某些高位坐骨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可行性。方法选取15具(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近端各肌支的长度、直径、发出点至腓骨小头平面的距离(位置)和至腓骨颈的距离;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腓深腓浅两部分,测量可分离的最大长度以及腓深神经的直径。结果胫神经近端主要肌支有比目鱼肌支、腓肠肌外侧头支和腓肠肌内侧头支,其长度分别为(53.2±9.9)、(36.3±9.6)、(44.7±8.6) mm;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最大长度为(59.3±7.2) mm;分离后,所有标本的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外侧头支以及28侧(占93.3%)标本的腓肠肌内侧头可直接与腓深神经无张力地吻合。结论膜内分离腓总神经后,近端胫神经肌支移位移位治疗高位坐骨神经损伤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各肌支的长度和直径,比目鱼肌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腓肠肌外侧头纤维化、钙化引起膝后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腓肠肌外侧头纤维化、钙化导致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病例25例(28侧),其中侧位X线片于股骨外侧髁后部可见明显的小豆骨22侧,仅见小钙化点6侧;均行钙化或纤维化组织包块切除,腓总神经探查松解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术后静态及动态一过性足下垂及小腿下段与足背麻木症状消失,膝关节后外侧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腓肠肌外侧头纤维化钙化是膝后外疼痛的重要原因,大多伴有腓总神经受损症状,目前对其认识欠缺,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纤维化钙化包块、选择松解受累的腓总神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5.
腓骨移植监测皮岛设计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为腓骨移植携带监测皮岛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以腓骨头尖与外踝尖作连线将小腿外侧从上至下等分为 1/ 5~ 5 / 5 5个区段 ,在 2 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各区段皮动脉的分布 ;10 0侧正常活体成人下肢用双向超声Doppler血流探测小腿外侧皮动脉浅出点的分布。结果 :两组材料综合统计 ,小腿外侧 1/ 5区段有 1支皮动脉及 1个皮动脉浅出点 ,其来源于胫后动脉 ;2 / 5及 3 / 5区段均有1~ 2支皮动脉及 1~ 2个皮动脉浅出点 ,来源于腓动脉 ;4/ 5及 5 / 5区段均有 1支皮动脉及 1个皮动脉浅出点 ,来源于腓动脉。结论 :腓骨与腓骨监测皮岛血供同源 ,腓骨移植可从监测皮岛间接观察其血供情况 ,监测皮岛通常设计在小腿外侧 3 / 5区段  相似文献   

16.
腓骨骨皮瓣游离移植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1)认识小腿后外侧肌间隔穿支与小腿皮肤血供间的关系;(2)评估腓骨骨皮瓣游离移植的安全性。方法:对12侧因股骨肿瘤而截肢的带膝关节小腿标本,注入血管铸型剂后进行显微解剖,并行模拟手术判断该骨皮瓣切取的安全性。结果:腓骨及其皮瓣均由腓动脉供血。在腓骨中、下1/3段,腓动脉平均发出(3.3±1.1)支肌间隔穿支供应小腿后外侧皮肤。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骨皮瓣仅依赖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是可靠的,骨皮瓣切取部位应位于小腿中、下1/3后外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胫骨后肌神经血管蒂为肌瓣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30侧人下肢标本上进行了显微解剖并观察了胫骨后肌神经、血管的关系。结果 :胫骨后肌神经起自胫神经 ,始部横径左侧 1.30± 0 .0 5( 1.0 2~ 1.68)mm;右侧 1.36± 0 .0 7( 1.0 2~ 1.98) mm。蒂长左侧 3.2 1± 0 .33( 1.82~ 5.60 ) cm;右侧 3.0 5± 0 .19( 1.80~ 4 .16)cm。伴行动脉外径左侧 1.36± 0 .12 ( 1.0 2~ 2 .38) mm;右侧 1.50± 0 .10 ( 1.0 2~ 2 .36) mm。结论 :选用以神经肌支和伴行血管为蒂的胫骨后肌神经血管蒂可转位修复因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损伤引起的小腿外侧群、前群肌瘫痪  相似文献   

18.
八、小腿外侧皮瓣(图3A、B) 血管:腓动静脉(动脉2.5~3.5mm,静脉3.0~4.0mm,蒂长10×20cm)。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复合组织瓣:增加比目鱼肌和腓骨。关键点: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在腓骨小头下9和15cm二处。轴心线:腓骨小头与外踝的连线,平行小腿外侧肌间隙。解剖面:在小腿深筋膜深层,在外侧肌间隙处,沿肌皮支进入腓动静脉主干。  相似文献   

19.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腓神经交通支变异 ,现报道如下 :该例右侧腓总神经在窝内自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的内侧缘行向外下 ,其在股骨外上髁上方 6 37cm水平处发出一分支在窝内下行 ,此分支横径 1 5mm ,在下行0 84cm后发出 2个分支 :(1)腓肠外侧皮神经 ,起始处横径1 2mm ,其发出后穿经排总神经的前面然后绕过腓总神经的后面沿着小腿的后外侧面下行 ;(2 )腓神经交通支 ,起始处横径 0 9mm ,其在发出后下行 1 4 6cm即分出 2个分支 :①交通支 ,在窝内与发自胫神经的腓肠内侧皮神经相互汇合形成腓肠神经伴随…  相似文献   

20.
人腓总神经及其分支功能束定位与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腓总神经及其功能束的定位与定量情况。方法取20侧成人尸体腓总神经,采用Kam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法进行染色,并对其分支走形、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片内可见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γ-薄髓神经神经、交感节后无髓纤维。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躯体运动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内下象限、外侧和后内侧;躯体感觉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外上象限、后外侧和前内侧。腓浅神经纤维束及其各种神经纤维数量都比腓深神经多(P〈0.05)。结论腓总神经及分支内感觉纤维与运动纤维相互混合,且存在同种纤维分区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