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诱导肝癌细胞株配体-B1 (Ephrin-B1)在大鼠脊髓损伤的表达变化.[方法]将60只成年Wistar大鼠分正常组、假手术组、伤后3、7、14 d及28 d组.假手术组大鼠不损伤脊髓,损伤组大鼠采用Allen's氏打击法损伤T10脊髓.分别在各个时间点取材,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Ephrin-B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phrin-B1在正常、假手术和损伤脊髓的灰质和白质中均有表达,但在损伤脊髓组织中表达较高,脊髓组织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Ephrin-B1.Western Blot显示损伤组比对照组Ephrin-B1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1),从伤后3d开始持续到伤后28 d;伤后14 d蛋白含量达到高峰,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伤后其他组(P<0.01);伤后28 d蛋白含量较14 d减少(P<0.01),与伤后7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phrin-B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表达升高,伤后14d表达升高显著,表达于脊髓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中的表达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预处理对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将W ister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rhuEPO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rhuEPO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于术前3h腹腔注射rhuEPO和生理盐水,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免疫组化和W 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中EPO的表达变化;以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EPO在无损伤脊髓中即有少量的表达,SCII后8h表达显著上调,于12、24h(12h与24h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达高峰,伤后3d表达逐渐下调,5d仍保持较高水平。rhuEPO处理组SCII后8h、12h及24h时神经细胞凋亡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EPO呈现时序性表达变化,可能是机体内源性神经保护的机制之一;EPO预处理能明显抑制SCII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热休克蛋白70在大鼠急性打击损伤脊髓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急性打击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 70)的表达。方法6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只、手术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各3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手术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分别于处置后的2h、6h、12h、24h、48h、72h这6个时间点各采集5只大鼠的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不同时点各组脊髓中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大鼠正常胸段脊髓中没有基础性HSP70的表达。打击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后2h,脊髓组织内出现HSP70的表达,损伤后24~48h脊髓组织中HSP70染色达到高峰,并维持至损伤后72h。结论在遭遇损伤性刺激后,脊髓组织在随后的2~72h内HSP70的表达明显增加;HSP70可能在阻止脊髓的继发性损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假手术组于损伤后10min经尾静脉分别注射PBS1ml和rMSCs单细胞PBS悬液1ml。移植后3h、6h、12h、24h、3d、7d、14d,应用RT-PCR方法检测损伤大鼠脊髓TNF-α、IL-1β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损伤脊髓TNF-α、IL-1β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r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TNF-α、IL-1β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rMSCs静脉移植后能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使损伤脊髓局部的TNF-α、IL-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触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CSF-CNs)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 :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24只),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s打击模型(10g×3cm)在大鼠脊髓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分别于损伤3d、1周、2周、4周后进行取材;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脊髓,不击伤脊髓。对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行BBB评分,各时间点取材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取材前48h侧脑室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特异性标记触液神经元。处死大鼠后,取损伤的脊髓节段10mm,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触液神经元p75NTR的表达,ImagePro Plus计数目标神经元CB-HRP/p75双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 :假手术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0±0;脊髓损伤组在术后3d、1周、2周、4周各时间点BBB评分分别为3.20±0.81、10.73±1.02、12.48±1.86、13.29±1.93,两组各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脊髓损伤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和脊髓空洞形成。免疫荧光双标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可见少量CB-HRP/p75双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5.16±0.55、4.31±0.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组伤后3d、1周、2周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3.35±1.53、21.68±2.15、16.26±2.09,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周时,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为4.83±0.73,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75NTR可在大鼠脊髓触液神经元中表达,且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增加,触液神经元可能通过p75NTR参与脊髓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局部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情况.方法 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脊髓损伤组(B组),每组各30只.所有大鼠行T12节段椎板切除开窗,暴露脊髓.A组只打开椎板,不打击脊髓.B组按改良Allen法(以10 g×6 cm力撞击脊髓)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伤后1、3、5、7、14、28 d随机处死5只,损伤部位取材,VEGF、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及在光镜下观察,计算VEGF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数.结果 A组脊髓中央管周围和脊髓软脊膜见少量VEGF表达,其它部位未见表达;B组脊髓损伤后VEGF在脊髓损伤及损伤周边区高表达,5 d达高峰,7 d和14 d表达仍较明显,28 d见少量表达;B组各时间点VEGF表达和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少见,B组则较明显,凋亡细胞在脊髓损伤后逐渐增多,1 d达高峰,3 d和5 d仍较多,7、14、28 d仍有表达;B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和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参与急性脊髓损伤后系列病理改变,且持续时间较长.急性脊髓损伤后较长时间内存在着继发性细胞凋亡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蛋白H(Cyclin H)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定位情况,探讨其在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取5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8组:正常对照组、T9撞击伤6 h、12 h、1 d、3 d、5 d、7 d、14 d 7组,每组7只.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Cyclin H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 H在正常及损伤后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Cyclin H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意义.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脊髓中Cyclin H表达呈现逐渐升高再下降的趋势,3 d达到高峰.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yclin H在正常脊髓中表达,损伤后3 d,Cyclin H在脊髓白质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在灰质中的表达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yclin H与神经元标记物NeuN、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有少量共定位.结论 脊髓损伤后Cyclin H蛋白水平有明显时相改变,且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有共定位,提示Cyclin H在脊髓损伤后可能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硬膜外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并探讨其对脊髓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体重(270±10)g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n=6),对照组(1、6、24 h组分别给与等量生理盐水硬膜外注射.n=18),实验组(1、6、24 h组分别给与5 000 u/kg-bw的rhEPO硬膜外注射,n=18).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通过动物神经运动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评价神经损伤程度;分别采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fas-fasl死亡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统计分析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1、6、24 h干预的实验组神经运动功能均有改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中,fas-fasl死亡蛋白较对照组表达减少.2组中神经细胞凋亡数与Caspase-3、fas-fasl死亡蛋白表达细胞数呈线性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1(Caspase-3)和r=0.929(fas-fasl).[结论]早期应用外源性EPO对脊髓不完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此种保护作用可能与EPO能够阻断Caspase-3、fas-fasl死亡蛋白途径的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素3(NT-3)对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0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实验组(NT-3组),假手术组。用改良Allen's WD法以30gcm致伤SD大鼠制作大鼠全瘫模型,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4、8、12、24h、3、7d注入NT-320μl(含NT-3200n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后蛛网膜下腔置管,不致伤,不给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s蛋白在脊髓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假手术组中Fas蛋白弱阳性表达,对照组中Fas蛋白4h即出现强阳性表达,24h达高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Fas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NT-3能通过抑制Fas蛋白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从而保护损伤的脊髓组织,这可能是NT-3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归巢至脊髓损伤部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大鼠转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基因的BMSCs,24h后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对照组,脊髓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载体;实验组,脊髓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辛伐他汀。每组10只。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法(40g.cm)制作T9~T10节段脊髓损伤模型,从L4水平蛛网膜下腔注射辛伐他汀(5mg/kg)或载体。术前及术后1d、3d、7d、14d、21d、28d时盲法进行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术后28d处死大鼠,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行形态计量学观察脊髓空腔体积大小;应用神经元核抗原(Neu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GFP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移植GFP-BMSCs的迁移及细胞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动物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及对照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明显降低,术后7d、14d、21d、28d时实验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21d、28d时实验组大鼠的斜板试验角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8d时假手术组脊髓内未见空腔,实验组和对照脊髓损伤部位均可见空洞形成,实验组空腔体积(0.29±0.08mm3)小于对照组(0.57±0.10mm3)(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在脊髓损伤周边可见大量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很少。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组NeuN(+)/GFAP(+)、GFP(+)/GFAP(+)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治疗组大鼠损伤处脊髓BDNF和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动员BMSCs归巢至脊髓损伤部位并参与损伤修复,其作用可能与其促进BDNF及VEGF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变化,并探索脊髓补体异常活化在NP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①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后1、3、7 d组及坐骨神经结扎后1、3、7 d组,每组12只.分别在建模后1、3、7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按照分组在规定时间处死大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等测定脊髓中补体C3的表达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CI+生理盐水组、CCI+CVF组(持续尾静脉注射CVF组)和CCI+生理盐水+CVF组(单次尾静脉注射CVF组),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7、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两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和免疫比浊技术测定大鼠L4~L6脊髓中补体C,含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L4~L6脊髓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同时透射电镜观察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部结构变化.结果 CCI大鼠坐骨神经结扎侧后1、3、7 d脊髓L4~L6背角补体C,蛋白及mRNA都显著表达,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I大鼠脊髓背角补体异常活化状况与大鼠痛觉过敏程度相关.单次尾静脉注射CVF可一过性提高模型大鼠痛觉阈值,并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逐渐减弱;持续给予CVF可抑制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给予CVF可逆转模型大鼠脊髓中SOD活力并降低MDA产物含量.给予CVF可减轻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及核膜损伤程度(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NPP大鼠脊髓背角发生了补体异常活化现象,并且该处的补体活化参与NPP的痛觉过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