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与自体骨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3月,选取52例良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行肿瘤刮除术,A组瘤腔用颗粒型及条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填充,B组用自体骨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材料填充组与自体髂骨填充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失血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对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疗效相当。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是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人工骨Osteoset在骨缺损、骨不愈合及骨肿瘤、骨囊肿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植入新型人工骨Osteoset的手术患者进行疗效分析及骨愈合时间的分析.结果 40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红肿渗出.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组术后8~13周人工骨颗粒完全吸收,自体骨颗粒形态模糊.单纯人工骨植入组术后4周可见人工骨部分吸收;术后8~12周完全吸收,可见新生骨质,术后14~18周骨折愈合.结论 新型人工骨材料Osteoset具有促进骨生长的作用,无局部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3.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1只新西兰白兔双侧尺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W、7W进行大体形态、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9W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术后7W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 愈合迹象;术后9W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及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30例感染性骨缺损或骨不连患者,患处彻底清创,切除坏死组织至创面出血,创面放置VSD负压吸引材料,单边或多边外固定架固定,一期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敞开植骨创面,生理盐水或庆大霉素纱布换药至新鲜肉芽覆盖后,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结果骨折愈合30例,时间为3-8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平均7个月(4~12个月)去除外固定架,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及骨折不愈合的更积极有效的方法,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cm的感染性骨缺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自体微小颗粒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术后2、4、8、12周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并行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2、4、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高于自体微小颗粒组(P﹤0.05);术后第12周两组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能力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将藻酸钙凝胶、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构建可塑形组织工程骨,探索一种新型、复合型骨缺损修复材料,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分成4组,并于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cm缺损。A组,植入以藻酸钙凝胶为载体的自体微小颗粒骨;B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C组,植入藻酸钙凝胶;D组,不植入任何物质的空白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术后8周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4周和8周通过大体,X线片以及组织学观察的结果显示A,B,C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C组。8周的生物力学实验显示:3点弯曲试验结果表明A组强度极限值明显高于B,C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D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藻酸钙凝胶可作为微小颗粒骨的载体。以藻酸钙凝胶为载体的自体微小颗粒骨成骨量多,质量好,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单纯自体微小颗粒骨和单纯藻酸钙凝胶强。  相似文献   

7.
沈洪涛  闫峰  闫景龙 《黑龙江医学》2008,32(10):751-75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修复椎板缺损的效果。研究生物蛋白胶作为微小颗粒骨载体,解决微小颗粒骨自身缺点的实际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9只犬的27节椎体随机分成4组并通过手术造成椎板骨缺损,以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为实验组,同时设立单纯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单纯植入生物蛋白胶和不植入任何物质的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通过有限元方法对4组模型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进行比较,并通过统计分析判断模型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别。结果有限元方法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组模型刚度最大,自体微小颗粒骨组模型次之,生物蛋白胶组模型刚度最小。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可有效地修复椎板骨缺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生物蛋白胶是微小颗粒骨的优良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其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人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及x线检测。结果:(1)3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2)A、C组骨生成、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B组;(3)A、C组骨缺损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A、C组骨缺损均于术后8周愈合.B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42只健康大耳白兔,于一侧桡骨制成长1.5cm骨缺损模型,植入200mg自体微小颗粒骨与0.2ml胶原的复合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每天耳缘静脉注射rOGP 0.5ug/kg;B组每天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8、12周进行骨密度测定:12周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结果:X线和组织学检查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本实验显示了全身应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对兔骨缺损有修复作用,并且要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聚乳酸移植修复狗腰部椎板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犬9只,每只犬选取L1、L3、L5三个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造成骨缺损,切除骨质研磨成微小颗粒骨,与聚乳酸复合,实验随机分为4组: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 聚乳酸组;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组;C组:聚乳酸组;D组:空白对照组,每组选取7个节段。于术后8周进行CT扫描,应用有限元法分析。结果加载负荷后位移值统计学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聚乳酸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组>自体微小颗粒骨 聚乳酸组。结论聚乳酸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力学强度优势较明显,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工骨和自体骨在复杂跟骨骨折异形钢板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人工骨组与自体骨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人工骨组骨缺损处植入人工骨,自体骨组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干燥时间及愈合时间,并对比术前及术后3个月跟骨结节关节角(B?hler角)及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的变化情况,且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人工骨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骨组(P<0.05),人工骨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自体骨组(P<0.05),人工骨组术后切口干燥时间及愈合时间与自体骨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3个月的B?hler角及Gissane角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人工骨组后3个月的B?hler角、Gissane角与自体骨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人工骨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自体骨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随访4~1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锁定发钢板内固定术中,应用人工骨和自体骨在促进骨折恢复方面效果相当,且术后切口干燥时间及愈合时间接近,但使用人工骨可减少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人工骨的使用并未明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麻松  阎景龙  林欣  潘海涛  王新涛  杨显生 《医学争鸣》2006,27(18):1694-1696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7.33±0.44)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早,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8.67±0.69)wk,TGF-β1,bFGF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单纯微小颗粒骨植入组颅骨缺损愈合慢(11.67±1.52)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晚.结论: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为载体支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构建NanoHA复合rhBMP-2人工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探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局部成骨活性及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骨缺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A组)、Nano-HA人工骨组(B组)、空白组(C组)3组,每组12只,制作成桡骨为12mm的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B组植入Nano-HA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于4、8、12周行大体观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检测、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与术前比较,3组ALP含量术后4周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8周达最高峰(P<0.05),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ALP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3组术后4、8、12周AL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片表现:术后12周A组植入材料完全降解,骨皮质连接完成,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有大量骨密度影,有大量骨痂形成,骨髓腔基本再通,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折断端光滑硬化吸收,无骨质长入,骨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 X线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A组材料完全降解,大量的板层骨形成,骨痂完成塑形,骨缺损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及密质骨形成,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断端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新骨形成,断端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组织学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检测A组标本术后4、8、12周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比Nano-HA人工骨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明显缩短了骨缺损愈合时间。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长骨骨缺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双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B组给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膝关节、髋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愈合时间较B组患者显著降低(P<0.05),A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伸展角度、屈曲角度)、髋关节活动度(内收角度、外展角度)较B组患者显著改善(P<0.05),A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双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的愈合,恢复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功能,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70-72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采取骨搬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胫骨骨折手术,且术后均存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取骨搬移术治疗,n=29)与对照组(采取植骨内固定法治疗,n=29),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除手术时间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采用骨搬移术治疗,手术创伤小,能加快愈合速度,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将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移植于兔桡骨的骨缺损,研究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45只兔,年龄在1岁~1.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造成两侧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其中一组植入CPC/自体颗粒骨为B组,其他两组分别植入单纯CPC为A组和单纯自体颗粒骨为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通过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CPC/自体颗粒骨组的新骨形成量均优于单纯CPC组,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组相似。组织学检查表明,CPC/自体颗粒骨组CPC的降解率快于单纯CPC组,这更符合骨缺损修复的需要。结论:CPC/自体颗粒骨复合物的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CPC,并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复合明胶海绵及硫酸钙颗粒移植在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骨不连患者30例,均采用自体骨髓复合明胶海绵及硫酸钙颗粒移植治疗,观察移植物促进骨愈合和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硫酸钙颗粒在1个月时开始吸收,2个月时完全吸收;1~2个月时出现骨痂,28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率93.3%;临床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5.3个月.结论 采用自体骨髓复合明胶海绵及硫酸钙颗粒移植具有促进骨愈合和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各种植骨材料在股骨远端骨折并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植骨加内固定治疗147例复杂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2~26个月,平均18.4个月。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共分成四组:单纯自体髂骨组(A组)43例、单纯同种异体骨组(B组)42例、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组(C组)46例、自体髂骨+固骼生组(D组)16例。通过比较四种植骨方式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植骨量、术后功能评分等,评价四种植骨方式的优缺点。结果 147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但植骨材料不同,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按一定比例混合植骨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明确,具有疗效可靠,经济实用、骨量充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纳米人工骨辅助锁定支撑钢板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复合BMP-2纳米人工骨辅助锁定支撑钢板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8例。全部患者在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以明确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以及骨折碎片翻转的方向。按照骨折AO分型标准,C型骨折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术后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分,优14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上肢功能评分为0~30分,平均为(6±1)分。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12±6)个月。随访时X线片显示,在术后8~18周后均获骨性愈合,完全骨代替。平均愈合时间为(12±3)周。植入骨被完全吸收,被新生骨替代,骨缺损处均得到满意修复,达到临床愈合,人工骨与周围骨组织接触良好,无骨溶解、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无异物、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高热、皮疹等过敏反应。伤口全部愈合,无红肿、渗液等不良反应,心电图及生化指标未因植入物而发生异常变化。结论复合BMP-2纳米人工骨辅助支撑钢板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避免复位后骨量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复合BMP-2纳米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治疗腔隙性骨缺损效果。方法:9例需要植骨治疗的长骨腔隙性骨缺损患者,均采用同种异体骨作为载体,根据骨缺损大小髂骨穿刺抽取一定数量的自体骨髓复合于载体,构建植骨替代材料植入修复。所有病例均完成了6月以上的临床随访。结果: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肢体局部不良反应,伤口均正常愈合。X线等影像学观察骨缺损修复速度快,植入的骨替代材料具有成骨均匀一致的特点,疗效确实。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是一种良好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