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其高发病率位居慢性胃肠病之首,现代医学在诊断、治疗方面均已提出了共识意见,但尚缺乏疗效评价体系;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方面制定了相关疗效评价标准,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胃黏膜组织学疗效、中医症状及证候疗效、生存质量、精神心理评定等,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尚有不足之处,如治疗前后内镜检查与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较低、证候疗效研究缺乏循证医学支持、生存质量量表缺乏中医特色、缺乏安全性及费用-效益比评价、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评价指标混淆等。基于此,建议必要时采用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和定标活组织检查技术使镜下及组织学疗效判定更具针对性,加强证候学的循证研究,创建富有中医特色的生存质量量表并进一步补充完善评价指标,以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综合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拟基于生活质量和中医证型评价的中医特色量表的有效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前后4周进行量表评价,对照组胃肠道症状评估量表,观察组自拟量表,评价两者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及疗效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量表总积分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自拟中医特色量表能够评价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且能反映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能够准确评价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综合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常用方法,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对其疗效评价通常需要纳入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不同的症状积分量表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结论:鉴于目前医学模式的改变,有必要将临床症状和精神心理因素融合于一个量表中,寻找能够更好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健脾理气方干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健脾理气方,对照组予吗丁啉,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PAGI-SYM症状量表、中医证候量表及饮水负荷试验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胃感...  相似文献   

5.
54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病)中医护理常规进行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以中医特色饮食调护及脾胃外治为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药调理的同时应用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临床结局的评价方法。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368例,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0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67例,所有患者接受中药治疗30 d后以中医功能性胃肠病量表评分与疗效指数,按照量表积分对诊疗结果进行评价,依据克朗巴赫α系数对中医医功能性胃肠病量表内部的一致性进行考核,依据健康情况调查量表为标准对中医功能性胃肠病量表效标效度进行考核。结果:中医功能性胃肠病量表整体及部分克朗巴赫α系数均0.70,说明其内部一致性良好。以健康情况调查量表为标准对中医功能性胃肠病量表效标效度进行考核,中医功能性胃肠病量表整体上以及6个维度均和健康情况调查量表中的维度多数存在着中等或以上强度的相关性。治疗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医功能性胃肠病量表总得分以及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总得分以及生理领域得分的变化和疗效指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中医功能性胃肠病量表能够较好地对患者的临床治疗结局进行评判,可应用于临床评判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7.
"证候"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问题,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学问题是制约中医学广泛应用与国际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患者的主诉症状对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至关重要。课题组前期研制的MYMOP汉化版量表虽然在疾病疗效评价中凸显了优势及效能,但在证候疗效评价中仍存在不足。基于MYMOP以患者主诉症状为主体的研究模式,结合中医理论,拓展MYMOP汉化版量表的中医证候内容,形成以患者主诉症状为主体的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构建以患者主诉症状为主体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体系,以使中医药疗效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2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为主。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分类证候症状的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症状与肝脾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中药新药研究的关键之一是临床疗效的评价,而疗效评价的关键在于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科学合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论治,是目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的主要模式。西医学疾病评价标准、实验室检查指标固然可以借鉴,但更要重视能反映中医药诊疗优势和特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辨证论治”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对疾病的诊疗特色,证候疗效即是从中医药角度对中药新药疗效进行评价[1]。笔者试图通过对证、病疗效相关性的探讨,为证、病结合临床模式及其评价提供依据,进而为建立单独以证的疗效评价为模式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思路或参考。1证候疗效研究的重要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体系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对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疗效评价的全过程。“证候”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患者整体病理状态的概括,具有整体、综合、动态和多样性的特点,关系到合理地确定试验病证、选择相应的效应结局指标[2],是中医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同时也是对其理论体系的检验,要重视“证候”疗效的研究。根据证候选择治疗措施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前提,故评定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时,不应缺少反映证候改善程度的指标,尤其在评价中药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证候的复杂性,探讨《个体化中医四诊信息评价量表》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中药降气达郁汤干预双心疾病的临床研究中,使用《个体化中医四诊信息评价量表》,对急性心肌梗死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合并焦虑症状的患者339例进行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患者证型分布非常复杂,均都有兼夹证或变证,临床表现分布更加复杂,共出现81个症状、34个体征,几乎没有证候群完全相同的患者。结论:《个体化中医四诊信息评价量表》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KOA临床疗效确切,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但是目前对于中医药治疗KOA疗效优势仍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已成为关键问题。本文从借鉴现代医学的疗效评价方法,突出中医证候疗效指标,注重整体生存质量评价3个方面对KOA中医疗效评价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祁向争  王超  王盛隆 《陕西中医》2013,34(7):865-867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足三里单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共得到近12年临床观察刺激足三里单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8篇,对该8篇文献进行分析,结合临床使用足三里穴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总结该穴的常用治疗方法及存在的不足,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结论: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存在如对足三里穴的具体操作方法不详、疗效评价方法各异、未见严谨的临床试验设计描述、忽视中医特色辨证论治等缺点。临床应用时可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开展如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指针、穴位注射、联合用药等治疗方法,观察胃动素、生长抑素、胃B超、胃电图等指标,结合证候量表,评价该穴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量表为载体的生存质量已被引入中医药行业中,用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但现有量表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凸显中医特色优势。国内外学者开展探讨研制符合中医疗效评价的量表。通过回顾国内外中医量表的研究现状,发现无论是疾病特异性量表还是证候特异性量表,均存在不足之处。在前期通过改良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在其基础上加入中医痰瘀互结证候维度,建立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证结合评价量表(TCMSAQ),经临床应用,信度、效度、反应度良好。中医临床证候复杂多样,无法逐一研制相关病证量表。借鉴美国西北大学慢性病评价量表的研制方法,引入共性模块、特异性模块相结合的方法,在现有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普适性症状,研制"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共性模块(TCM-SAQ-GM)",并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常见中医基本证型,如气虚、痰浊、瘀血等,研制"证候特异性模块(TCM-SAQ-SM)",将TCM-SAQ-GM与TCM-SAQ-SM组合,构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为主要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且不同的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证候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其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现状,对目前研究中若干观点进行阐述,包括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框架、证候诊断指标与疗效评价指标差异、中医疗效评价量表、中医PRO量表、中医临床疗效个体化评价方法、中医辨识证候的评价标准等观点。并就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即病证结合研究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途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必须符合辨证诊疗模式、采用量表学方法以建立中医评价量表、应用多学科技术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注意研究过程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解决等。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 ,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为主要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且不同的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证候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其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对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量表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及分析,发现现行基于量表的中医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证候积分量表在统计评价方面存在弊端,且部分量表存在缺乏中医特色、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构建中医全证候量表的思路,系统、全面地从中医整体观角度对疾病各个维度进行证候评价与记录,并引入视觉模拟评分进行量表的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张庆  梁超 《四川中医》2011,(4):67-69
目的:观察健脾行气法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脾胃系统疾病中的优势。方法:将确诊为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予以根据健脾行气法拟定的运脾行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症状总积分、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等指标,并做出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健脾行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型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依据健脾行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型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反应,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伴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伴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情况。方法: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并随机抽取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并与FD症状谱比较,以及各证型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虚气滞证最为常见(54.4%);2、中医各证型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谱比较:餐后饱胀感、上腹痛以脾虚气滞证明显;早饱以脾胃气虚证明显;上腹烧灼感以湿热滞胃证明显;3、中医各证型与SDS、SAS量表评分比较:脾虚气滞证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均最高,而湿热滞胃证在两个自评量表中评分均最低。结论:伴抑郁焦虑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各证型分布及症状差异明显,脾虚气滞证型最为常见;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以胃气失降、肝气郁结、湿阻气滞为主,病位以脾、胃、肝为主。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生存质量的概念、特点以及生存质量量表的分类.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将生存质量测评方法引入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来.对目前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强调研制具有中医特色的生存质量量表,为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指标,将是近几年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