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高血压病患者术中丙泊酚自控镇静术 (PCS)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4 0例高血压病患者 ,随机分为PCS组 (n =2 0 )和对照组 (n =2 0 ) ,连硬外麻醉 ,平面均在T6以下 ,PCS组应用GrasebyPCA注射泵静脉输注 ,采用模式 :负荷量 0 .5mg/kg +PCS剂量 1次 1ml(8mg丙泊酚生理盐水混合液 ) ,锁定时间 2min ,术中观察患者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呼吸影响、患者满意度及其合作的程度。结果 PCS组Ramsay在Ⅱ~Ⅳ级占 90 % ,对照组 4 0 % ;患者满意程度PCS组 3分占 95 % ,对照组 5 0 % ;循环功能 :PCS组术中 30min与用药前比平均动脉压、心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 ;两组呼吸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用于高血压病患者术中镇静、降压效果好 ,能达到最佳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辅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双侧甲状腺手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行双侧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颈浅丛神经阻滞辅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都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Ⅰ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0.8μg/mL,瑞芬太尼0.8 ng/mL同时输注,待患者进入镇静分级评分(Ramsay)2级时开始手术,缝合皮肤时停止给药。Ⅱ组:于手术前静脉给与芬太尼2μg/kg。观察两组病人术前、手术开始、分离甲状腺、术毕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Ramsay评分及镇痛评分。结果:Ramsay评分:Ⅰ组在分离甲状腺时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Ⅱ组与术前相比各时段均有差异,Ⅰ组和Ⅱ组之间在手术开始和分离甲状腺时也有差异(P<0.05)。镇痛评分:Ⅰ组与术前相比各时段无显著性差异,Ⅱ组与术前相比各时段均有差异,Ⅰ组和Ⅱ组之间在手术开始、分离甲状腺和术后均有差异(P<0.05)。手术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心率Ⅱ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辅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双侧甲状腺手术镇静和镇痛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丛麻醉下复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清醒镇静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0~55岁;体质量50 ~ 80 kg; ASA Ⅰ级.随机分为2组各20例.Ⅰ组(全麻组)常规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维持全凭静脉瑞芬太尼及丙泊酚,分别以0.25 ~2、100 ~ 200 μg·kg -1·main -1行恒速输注.Ⅱ组(颈丛复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清醒镇静组)行单侧颈深丛及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后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剂量分别为0.05~0.1μg· kg -1·min -1和1 mg·kg-1 ·h-1,保持患者清醒镇静且手术无痛.记录麻醉前即刻(T0)、气管插管/颈丛阻滞后(T1)、手术前即刻(T2)、分离甲状腺期(T3)及气管导管拔出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记录术后4h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及舒适评分(BCS评分).结果 2组患者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MAP在T1、T4期较平稳(P均<0.05),T0、T2、T3期2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Ⅰ组相比,Ⅱ组HR各时点均较平稳(P均<0.05),BIS值各时点均较高(P均<0.05).术后4 h VAS评分Ⅰ组略高于Ⅱ组,BCS评分Ⅰ组略低于Ⅱ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颈丛麻醉下复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清醒镇静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方法简便,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在甲状旁腺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尿毒症所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全麻,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应用Ramsay镇静评分评定患者麻醉前(T_0)、术中切皮时(T_1)、腺体分离时(T_2)、切除腺体时(T_3)、缝合切口时(T_4)的镇静效果。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T_1、T_2、T_3、T_4时的Ramsay镇静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在甲状旁腺切除术中可有效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探寻一种比较适用于该种术式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凭静脉全麻组(A组)、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B组)及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C组).B、C两组分别先以0.25%罗哌卡因及0.25%罗哌卡因与吗啡4mg混合液25 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15min后行全麻,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等的用药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并进行术后镇痛VAS评分.结果 芬太尼用药量B、C两组明显少于A组(P<0.05);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B、C两组明显短于A组(p<0.05);术后6~24 h内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或0.05),而术后14~48 h内VAS评分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 <0.01或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C组明显长于A、B两组(P<0.01或0.05).三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是一种更适合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副作用较少且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罗伟 《中外医疗》2013,32(9):112-113
目的研究探讨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中,应用丙泊酚治疗后观察其应激反应特点,以确定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对照组给予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观察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丙泊酚治疗,在治疗中记录病人麻醉手术前、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在治疗期间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比对照组多(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手术过后观察组各方面的不良反应均比对照组要少,并且观察组苏醒后疼痛舒缓程度评价的满意程度都比对照组大,证明患者比较乐意接受丙泊酚的麻醉治疗。结论应用丙泊酚治疗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应激反应,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单独使用其颈丛神经阻滞治疗甲状腺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纯颈丛阻滞麻醉和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成人锁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术中行单纯颈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术中行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手术过程生命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心率(HR)及非侵入性血压(NIBP)水平交互比较有差异,切皮时、骨折复位时对照组HR及NIBP水平上升,观察组HR及NIBP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h、2h、4h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两组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相较于单纯颈丛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较好,基本能完全阻滞锁骨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镇痛效果及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86例,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臂丛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讨论对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颈丛臂丛麻醉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在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中的镇静程度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在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EX)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啶镇静,丙泊酚组(PRO)术中给予丙泊酚镇静。用Ramsay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切皮后10min、30min、60min、手术结束时的镇静程度,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嗜睡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结果:切皮后10min、20min、30min、手术结束时,两组Ramsay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MAP、HR和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DEX组嗜睡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RO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在颈丛阻滞甲状腺手术中均有良好镇静作用,但右美托咪啶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高位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骶丛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编号,根据单双号法分为全麻组(全凭静脉麻醉组)和联合阻滞组(全凭静脉麻醉+超声引导下高位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骶丛阻滞),各40例。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24 h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药量及麻醉苏醒时间。比较两组在入室时(T0)、插管(T1)、手术开始5 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拔管30 min和出恢复室时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两组术后3、6、12、24 h静息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24、48、72 h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认知障碍发生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阻滞组麻醉药物(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和术后24 h静脉自控镇痛用药量低于全麻组,麻醉苏醒时间短于全麻组(均P<0.05)。HR及MAP组间、时间及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瘤手术中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效果。方法:选取甲状腺瘤手术患者80例,分成两组,就单行颈丛阻滞麻醉(对照组,n =40)与联合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观察组,n =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对照组病例相较麻醉前,HR、DBP、SBP 指标均有程度不等升高(P <0.05);观察组 RR、HR、DBP、SBP 指标虽有程度不等下降(P <0.05)。组间,观察组 RR、HR、DBP、SBP 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 <0.05)。观察组 SPO2虽有下降。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3.7±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3.2±1.4)分,P <0.05]。观察组无术中知晓患者,对照组术中知晓28例,占70%,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在甲状腺瘤手术中,应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可对单用颈丛麻醉时的心血管反应抑制,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胡燕华  曹庆博 《中国厂矿医学》2013,26(4):374-375,377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及镇静量丙泊酚靶控输注预防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颈丛阻滞成功后,K组予氯胺酮0.5mg/kg,静脉缓慢推注,F组予芬太尼1μg/kg静脉注射,P组予单用丙泊酚。3组均以丙泊酚0.4μg/ml为初始靶浓度,根据Ramsay评分及双频谱指数(BIS)值适当调整靶浓度,必要时每次增减0.1μg/ml来加深或减浅麻醉,维持Ramsay评分3~5分,BIS值70~80之间。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5min(T0)、颈丛阻滞后10min(T1)、用药后10min(T2)、用药后20min(T3)、分离甲状腺过程中(T4)、手术结束时(T5)患者的MAP、HR、SpO2、BIS值,观察术中不良反应、呼吸抑制及牵拉反应情况。结果小剂量氯胺酮组(K组)预防牵拉反应效果最好,丙泊酚用量最少,MAP、HR相对平稳。F组次之,P组较差,需用较大剂量丙泊酚才能预防分离甲状腺时的牵拉反应。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可有效预防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的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右美托咪啶镇静镇痛下进行臂丛或颈丛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肩部或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进行臂丛或颈丛阻滞,观察组泵入右美托咪啶0.1~0.7vg/(kg·h)至患者达到Ramsay3到6级镇静;对照组穿刺前不接受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和患者对手术麻醉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术中镇静镇痛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时,穿刺后5分钟患者维持Ramsay3到6级镇静,术后对患者访视发现其对麻醉穿刺和手术不良刺激的遗忘性高,术中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臂丛或颈丛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肩部或上肢手术可产生有效的镇静镇痛,从而明显提高患者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陈家翠 《现代医学》2009,37(6):480-481
目的评价新的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阻滞方法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锁骨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颈6(C6)横突点阻滞组和对照组(肌间沟阻滞+颈浅丛阻滞),每组30例。两组神经阻滞均采用0.66%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的混合液25~30m1(内含1:20万肾上腺素),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中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脉氧饱和度(SpO2)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满意率均为100%。对照组有3例术中发生寒战,C6横突点阻滞组为1例;对照组2例发生Homer综合征,c6横突点阻滞组为1例。结论C6横突点阻滞效果满意,安全性高,是锁骨骨折手术值得选择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腰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共62例(A组29例,男20例,女9例;B组33例,男21例,女12例),A组(研究组)应用腰丛-腰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4~6 mg/(kg·h)]+芬太尼[0.0015~0.0020 mg/(kg·h)]静脉镇静,B组(对照组)应用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复合丙泊酚[4~6 mg/(kg·h)]+芬太尼[0.0015~0.0020 mg/(kg·h)]静脉镇静;两组均用盐酸托烷司琼5 mg+盐酸丁丙诺菲(0.015~0.020 mg/kg)复合液静脉术后镇痛,镇痛泵为驼人医疗器械集团生产的100 mL自控泵。比较两组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结果 A组和B组进行以下指标比较: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静脉镇静药物用量研究组为(42.80±8.27)mL,对照组为(20.23±1.5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追加的次数研究组为(6.00±1.54)次,对照组为(12.80±3.8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腰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术后镇痛效果比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满意。  相似文献   

16.
黄光梅 《吉林医学》2009,30(15):1635-1636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0例锁骨手术,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Ⅰ组:颈丛神经阻滞;Ⅱ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Ⅲ组: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Ⅰ~Ⅲ组均为对照组。对照组注入0.6%利多卡因与0.6%罗哌卡因混合液20—25ml。Ⅳ组为实验组,即改良锁骨上神经阻滞组,注入0.6%利多卡因与0.6%罗哌卡因混合液10ml。结果:Ⅰ组、Ⅱ组患者NIBP、HR麻醉后均较术前提高,Ⅲ、Ⅳ组患者NIBP术前无明显变化,麻醉后略高于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组患者SpO2数值无明显变化,一直保持在96%~100%水平。各组麻醉优良率Ⅰ组:65%;Ⅱ组:70%;Ⅲ组:95%;Ⅳ组:100%。各组均未发生明显的麻醉并发症。结论:在锁骨手术中行改良锁骨上神经阻滞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杨云朝  吴昱  陈鹤翔  徐林 《医学综述》2015,21(1):144-14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3年6~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科收治的44例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观察组(22例)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后,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Ramsay法镇静评分、输液量和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结果手术开始切皮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显著升高、心率显著降低(均P<0.01)。手术开始后30、45 min与入手术室时比较,对照组血压、心率均显著上升(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时间点Ramsay法镇静评分显著升高(均P<0.01),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龄患者下肢手术安全可靠、效果确切,术后麻醉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颈丛神经阻滞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40例18岁至75岁择期行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及颈部手术患者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0人。对照组: 1%罗哌卡因10mL+0. 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实验组: 1%罗哌卡因10 mL+舒芬太尼10μg(1 mL)+0. 9%氯化钠注射液19 mL。比较麻醉前、后2组患者生命体征,镇痛、镇静、运动阻滞评分及镇痛作用时间。结果 麻醉前、后2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麻醉后5 min, 1、2和4 hVAS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麻醉10~30 min,实验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 05); 2组之间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神经丛阻滞麻醉,镇痛起效较快,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镇静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减少静脉镇痛镇静药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黄燕  朱也森 《上海医学》2002,25(8):493-495
目的 用全身麻醉和颈丛阻滞复合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术(PCA)两种方式,进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旨在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优缺点。及后者麻醉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病例17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8例。病人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颈总动脉阻断后,施行术中唤醒试验。确诊无偏瘫后将颈动脉体瘤切除。试验组9例,用颈丛阻滞复合静脉PCA,负荷给予小剂量的芬太尼和咪达唑化,保持术中病人神志清醒,及时了解颈总动脉阻断后脑缺血的状况,并将瘤体切除。结果 两组手术的麻醉方式均达到满意的效果。结论 应用患侧颈丛阻滞复合静脉PCA给药,有利于术中的观察,可以避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意外,将PCA提前在手术中应用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和康复锻炼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TKA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静脉持续芬太尼组(Ⅱ组),每组20例。Ⅰ组患者通过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导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镇痛,Ⅱ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镇痛,均持续镇痛50h。记录静息及功能锻炼时视觉摸拟评分(VAS)、肌力分级、镇静程度及副作用发生。结果Ⅰ组患者术后8、12、24、48h静息时和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肌力均良好,无统计学差异。Ⅱ组患者镇静过度、恶心及镇痛不全发生率均较高。结论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嚣换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肌力影响小,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