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尿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服血尿宁,对照组加服肾炎康复片;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尿常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免疫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45.4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腰脊酸痛、疲倦乏力、尿色异常、面色晦暗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腰脊酸痛、面色晦暗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问治疗后比较,腰脊酸痛、疲倦乏力、尿色异常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尿红细胞定性、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尿红细胞定性、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c3、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c3、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宁可以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肾康丸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肾康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2组均治疗12周后统计疗效。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24h尿白蛋白定量、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肌酐(Cr)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FIB、Cr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在减轻24h尿蛋白定量、降低FIB和Cr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肾康丸能显著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液高黏滞状态,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有助于延缓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N)患者与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及IgAN不同中医证型间尿细胞形态的特点。方法:以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90例患者及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差镜下尿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比较不同疾病及IgA肾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IgA肾病芽孢状(G1)细胞出现的频率高于泌尿系结石,但低于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Ⅱ级或Ⅱ级以下,芽孢状与非芽孢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Ⅲ~Ⅳ级间,芽孢状与非芽孢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Ⅴ级间,芽孢状与非芽孢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芽孢分布以脾肾阳虚型为多见(9例)占56.25%,与非芽孢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非芽孢以气阴两虚型(39例)为多见,占52.72%,与芽孢状气阴两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gA肾病患者G1细胞出现的频率与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间有明显差异,且不同中医证型间尿红细胞形态有一定的差异;脾肾阳虚型患者其尿红细胞的形态多样性较其他证型多,且G1出现频率高,其病理分级也相对较重,多为Ⅲ级以上。  相似文献   

4.
蓝芳  史伟  宋丹  梁黎黎 《河南中医》2011,31(10):1127-1130
目的:观察320例广西地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病理与中医证型间关系。方法:对320例长期居住广西并经肾活检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肾脏病理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32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多,其次是IgA肾病;主证以脾肾气虚证型最多见,其中有240例有兼证,从多到少依次为血瘀证、水湿浸渍、湿浊中阻、外感、湿热壅盛;中医主证与病理分型间具有关联性(P〈0.05),辨证为肺肾气虚、脾肾气虚的患者多见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医兼证与病理类型间存在关联性(P〈0.05)。血瘀证在IgA肾病中最多见;中医辨证各组尿素氮、肌酐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方面比较有差异。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临床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推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姚怡荷  勾重阳 《河南中医》2014,(7):1330-1332
目的:观察补气化瘀益肾汤联合ACEI治疗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ACEI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化瘀益肾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8%,对照组总有率为71.7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蛋白明显减少,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升高,肾功能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补气化瘀益肾汤联合ACEI治疗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蛋白尿,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消除水肿,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浸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6例并发皮肤瘙痒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随机配对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非透析疗法及瘙痒部位外涂炉甘石洗剂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非透析疗法及中药浸浴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症状积分的改变及血钙、血磷、血镁、甲状旁腺素、血肌酐、尿素氮及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皮肤瘙痒积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1.0%,对照组有效率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钙、血红蛋白升高,血磷、血肌酐、尿素氮降低,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镁、甲状旁腺素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浸浴疗法可有效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秦应娟 《新中医》2010,(3):25-2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蛋白尿型臆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临床类型、中医分型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对照组为25.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纽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单纯性蛋白尿型为93.3%,蛋白尿兼血尿型为60.O%,2种临床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蛋白尿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明显优于蛋白尿兼血尿型。治疗组脾肾阳虚型和气阴两虚型的总有效率均较肝肾阴虚型高,3种证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无相关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蛋白尿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确能提高疗效,稳定肾功能,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8.
益肾泄浊化瘀汤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益肾泄浊化瘀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益肾泄浊化瘀汤,对照组予包醛氧化淀粉,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16.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cr、BUN水平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泄浊化瘀汤有改善慢性。肾衰竭临床症状和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轻、中度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及治疗组4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柴苓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24h尿蛋白定量和尿红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宁水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自拟宁水汤。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0%,对照组总有效率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血红蛋白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红蛋白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且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宁水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延缓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朱刚  孙伟  张沙丽 《山西中医》2010,26(11):38-41
目的: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研究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HD患者中单纯虚证患者较多,占53.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47.1%(65/138)。(2)该组MHD患者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小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湿热证小于湿浊证(P〈0.05);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透析时间长于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肝肾阴虚证以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为主,阴阳两虚证以红斑狼疮、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肾癌为主。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表现为急证、重证较少,而慢证、轻证较多。(2)患者年龄因素、透析时间因素、原发病因素可以影响中医证候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3.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将无形的热量通过红外热成像图表现出来,依据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地阐述病证寒热分布。厥阴病本质为阴寒盛极而渐衰,阳气虽弱而渐聚,若阴尽或阳生过程受阻,就会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形成厥阴病中的寒热错杂证、寒化证、热化证及气厥证,其中寒热错杂证最为多见。厥阴病往往多经同时发病,以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较为多见。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太阴经寒邪极盛,少阳经阳气升发不利,阳气郁结于少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少阳经所主的双侧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呈现低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患者多体质偏阳虚,督脉阳气易不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肾区呈现低温态,四肢呈现低温态,督脉温度断续不均匀。热厥证为厥阴病阳明有热,热郁结于阳明,不能达于四末,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腹部呈现高温态,督脉呈现高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寒厥证患者多为血虚体质,感受寒邪,少阳阳气郁而不发,发为厥阴病寒化证,红外热成像图显示:督脉断续弥散,下腹部、四肢呈现异常低温态。气厥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致全身气机不畅,郁久化热,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四肢末端呈现稍低温态,胸胁腹部呈现高温态。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无创伤展示人体寒热的图像,并能有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经络温度变化,有利于中医理论量化,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朱文锋教授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状量表〉并对相应证素赋值,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前瞻性中医四诊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运用SQL server 2005 得出每位患者的中医证素,运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5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肾〉肝〉心〉肺〉脾,虚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实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痰〉血瘀〉气滞〉阳亢〉热,病位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肝肾同病〉心肾同病〉肺肾同病〉心肺同病〉心肝同病;虚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气阴两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阴虚血亏,实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痰瘀互阻〉气滞血瘀〉气滞夹痰〉痰热互结,虚实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夹痰〉阴虚阳亢〉阳虚夹痰〉气虚夹痰.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以肾为主,血瘀、痰、阴虚是其主要的病性单一证素;兼杂证素主要为肝肾同病、痰瘀互阻、气阴两虚、阴虚夹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IUA)宫腔局部征象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妇科住院IUA患者,观察宫腔镜下宫腔微观征象,采用证素辨证分析IUA患者证素分布特点,研究IUA宫腔局部征象与中医证素的关系。结果164例IUA患者病位证素按频数高低依次为胞宫、肾、脾、肝、胃,病性证素按频数高低依次为血瘀、气滞、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痰、热、湿、动血、寒。IUA子宫内膜不同颜色、子宫内膜血管不同颜色与形态患者的证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腔粘连程度不同分级上,肝、脾、肾、血瘀、气滞、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证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颜色、子宫内膜血管颜色及形态、粘连程度等局部征象与中医证素有关,可为IUA局部望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5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多中心调查的MHD患者2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信息,同时采用舌象仪采集舌象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症状及舌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公因子中医证候含义。结果:共提取12个公因子,病位证素有肾、脾、肝、心、胃,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血瘀为主。结论:CKD5期MHD患者本虚标实并见,本虚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实证包括肾络瘀热、肝胆湿热,虚实夹杂包括脾虚湿浊、肾虚湿热、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证素辨证体系探讨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为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01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制定四诊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及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结果:通过因子分析共获得16个公因子,进一步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知识进行聚类,依据证素辨证的方法共获得6个病性及3个病位证素,分别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热、血热与心、脾、肝。结论:对分析得出的病性及病位证素进行组合,获得4种有效中医证型,分别为阴虚热盛证、脾阳不振证、心气亏虚证及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术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制定肾细胞癌术后患者症状评估量表,采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统计分析145例肾细胞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利用频数方法观察危险因素在不同证型中的分布特点;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肾细胞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双腿沉重(87.59%),情志不佳(82.07%),腰痛(33.79%),头晕(27.59%)等。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下注为主。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影响证型分布的因素有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BMI≥24 kg/m2是脾肾气虚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是肾癌术后出现肝肾阴虚证的保护性因素;年龄是肾癌术后出现脾肾阳虚证的保护性因素;男性是肾细胞癌患者出现湿热下注证保护性因素,吸烟史、饮酒史是湿热下注证的危险因素。结论:肾细胞癌术后患者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下注为常见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双腿沉重、腰酸腰困腰痛、情志不佳等;肾细胞癌术后的中医证候类型与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饮酒史、超重与脾肾气虚证相关;吸烟史、饮酒史与湿热下注证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硬变失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血浆TNF-α和腹压的相关性。方法:将180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浆TNF-α和腹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变失代偿期常见的5个证型依次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TNF-α含量: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腹压: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血浆TNF-α和腹压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为:气滞湿阻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NF-α:P0.05,腹压:P0.01);肝脾血瘀证与其余四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TNF-α和腹压在肝硬变失代偿期各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证型升高较明显,肝脾血瘀证最明显,并且血浆TNF-α和腹压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