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模式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构建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现场调查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细节管理模式后患儿360例,并与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患儿36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细节管理模式前后护理工作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家属满意度提高,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细节管理模式规范了全程优质服务缩短了等候时间,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流程再造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儿科门诊输液管理。方法运用流程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工作流程进行再造,记录实施后护理差错及缺陷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并与去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儿科门诊输液流程再造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工作流程再造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最佳的工作流程,规范儿科门诊输液管理,提高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服务质量。方法运用流程再造管理的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和机械设备对原来的输液流程进行再造,记录实施后护理差错及缺陷的发生情况、平均输液等待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情况,并与去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儿科门诊输液室流程再造前后护理差错缺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液等待时间由改造前的30~60min缩短至改造后的20~30min。结论儿科门诊输液流程再造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化输液流程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无线输液管理系统、开展预约输液、配备生物安全柜,优化门诊输液流程.记录优化输液流程后护理差错、平均输液等待时间、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并与2010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优化输液流程前后护理差错、平均输液等待时间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儿科门诊输液流程有利于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安全隐患,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旨在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 ~12月我院门诊输液患者164例并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和对照组各82例,比较两组患者对输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优质护理组患者对输液相关知识知晓得分显著提高,且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在输液环境、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健康教育4个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门诊输液室的护理水平,并且输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也更高,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输液责任区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7月至12月实施传统门诊输液工作模式,2012年1月至6月实施输液责任区管理模式。比较两种不同模式下患者静脉输液等待时间、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投诉发生率。结果实施责任区管理后,患者输液等待时间短,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投诉率低,与传统管理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输液室实施责任区管理模式,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化流程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输液患者194例,将其随机分为优化流程护理组和对照组各97例,调查并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优化流程组患者的等待时间、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流程组在技术水平、护理态度和输液室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优化流程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护理差错,并且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模式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 HACCP管理模式,包括组建HACCP小组、制定实施流程图、分析危害因素确定关键控制点、组织培训、确定各流程监控系统、预设纠偏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安全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手术安全度明显提高,在手术安全措施、安全问题、物品清点及感染控制4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后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 HACCP管理模式管理患者手术安全,能把握好手术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手术安全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规范化静脉输液流程在门诊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实施规范化静脉输液流程前的2010年2月输液患者共6 200例次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静脉输液流程后的2012年2月输液患者共6 500例次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输液过程中发生的护理缺陷或差错苗头的情况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输液过程中发生的护理缺陷或差错苗头较对照组少,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规范化静脉输液流程实施前的85%提高到实施后的97%。结论实施规范化静脉输液流程能有效预防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发生,充分体现了人文服务护理理念,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在促进门诊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门诊输液室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择4500例成年静脉输液患者作为实验组;4000例成年静脉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服务,2组采用问卷调查并比较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9.4%、83.3%;患者对健康教育覆盖率分别为100%、93.7%,知晓率分别为81.8%、72.3%;2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门诊输液室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杜绝护理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BC连续排班模式在病房实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个优质护理病房实施ABC连续排班模式,抽取实施前和实施后3个月住院患者共120名和护士40名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护理质量进行分析,侧重于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度的对比。结果:实施ABC排班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程度得分由(81.06±4.12)分提升到(92.13±4.82)分(P〈0.001);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分由(87.27±5.84)分上升到(95.54±2.12)分(P〈0.05);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由(63.514-5.01)分上升到(68.11±7.23)分(P〈0.01)。结论:ABC连续排班模式使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工作需求相适应,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促进了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是一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排班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科室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所有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过程均在专项小组成员参与、指导下完成,分别于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和建立1年后对300例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输液方式、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后,患者输液方式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专项小组后,输液患者静脉炎、静脉外渗、输液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科室建立静疗输液专项小组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是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结合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在门诊输液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12月的门诊输液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的门诊输液患者设为观察组,每组各6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IVAS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PIVAS结合移动输液管理系统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输液反应、输液错误、护患纠纷、输液核对错误、呼叫不到患者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输液反应、输液错误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患纠纷、输液核对错误、呼叫不到患者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患纠纷、输液核对错误、呼叫不到患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PIVAS结合移动输液管理系统为门诊输液治疗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药物护理服务,确保患者输液安全,简化输液流程,改善输液秩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在门诊输液中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实行连续性排班与小组责任制后护士对工作、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人性化管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6个标杆科室的护士、住院患者在实施连续性排班及小组责任制前后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比分析护士对护理工作、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情况。结果排班方式改革及工作模式调整后6~12个月护士的满意度达91.0%~92.3%,患者的综合满意度达92.5%~95.7%,与改革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革后夜班周期缩短,护士的满意度为61.8%,低于改革前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5,P〈0.01);护士的精神压力在改革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P〉0.05)。结论排班方式改革及小组责任制的落实能为住院患者提供无缝隙、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激发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潜能,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但临床一线护士配置不足,护士的心理压力大仍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病房责任护士分层组合并纳入医疗组与医生同步共同对患者实施医疗护理的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后),与传统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管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平均(90.18±3.05)分,管理后平均(97.24±2.78)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5.274,P〈0.01);管理前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平均(88.36±4.11)分,管理后平均(96.91±3.53)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12.420,P〈0.01)。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消毒隔离管理、规范化服务、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分级护理、病区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知晓率管理后均比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28,4.773,4.569,5.031,4.983,6.249,7.667;P值均〈0.01)。结论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实施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病人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和护理服务质量相关数据,与实施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也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级护理和一级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满意护士的人次数、病人感谢信中点名表扬护士的人次数明显增多。结论:实施医护合作型责任制护理模式,能有效地密切医、护、患关系,充分发挥高级责任护士的作用,促进初级责任护士的成长,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达到“病人满意、医生满意、护士满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比较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护士对晨间护理工作的评价、护士认可程度、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和工作满意度、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晨间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和护理部每月考核平均分数,观察引入该管理模式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护士对晨间护理工作8个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后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830,-6.082,-5.699,-5.798,-6.259,-6.340,-6.173,-6.340;P均〈0.01);护士对使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后在8个方面认可程度比较,实施后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16,P〈0.01);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的比较[(28.89±4.30)分比(31.56±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7,P〈0.05);护士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96.42%)高于实施前(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P〈0.05);在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患者晨间护理质量合格率、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方面,实施后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0.77,8.546;t=-9.029;P均〈0.01)。结论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晨间护理质量和护士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临床护理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职称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项目上的差别。方法:应用临床护理操作指导对不同职称的护士进行静脉输液操作的评价,并使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病人对静脉输液操作的满意程度,结果:使用留置套管者和头皮针穿刺的平均时间分别是467.5+/-82.9秒和316。3+/-78.5秒。进行头皮针穿刺时,护师所用时间较护士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在护理操作中的最常见的失误是操作前后未洗手或未使用免洗消毒液(34%).排气时未能保护好针头,违反无菌原则(26%)。护师出现操作失误的次数要少于护士,而对病人资料的收集护师要多予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对护士,护师的静脉输液操作满意度没有差异。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低年资护士静脉输液操作的培训,完善对病人的整体护理,提高病人满意度,节约护理成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静脉输液通路选择进行管理,降低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建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完善的输液管理制度,在全院范围内建立静脉输液传报网络体系,将输液相关并发症降至最低。结果:静脉炎发生率由24.0%降至2.1%(P<0.005);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由20.0%降至7.3%(P<0.005)。结论:静脉输液安全通路选择的管理将输液的危险因素即选用错误途径给药控制在输液治疗活动前,降低了输液的风险,是值得推荐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