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iRNA抑制感染细胞模型中HCV复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siRNA能否有效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中HCV的复制.方法:用HCV JC1质粒体外制备HCV RNA转录体,转染Huh-7.5.1细胞,收集细胞上清,再次孵育Huh-7.5.1细胞以建立HCV感染细胞模型,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CV核心蛋白的表达.将针对HCV NS5B基因的siRNA转染HCV感染细胞(浓度为4、40和200 nmol/L,时间为24 h、48 h和72 h),将4、40和200 nmol/L siRNA转染正常Huh-7.5.1细胞,并设空白对照、脂质体对照、无关siRNA对照以及IFNα-2b(1 000 IU/ml)组,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HCV RNA和PKRmRNA水平.结果:HCV感染的Huh-7.5.1细胞中检测出HCV核心蛋白表达.40 nmol和200nmol/L siRNA 24 h组及4、40、200 nmol/L siRNA 48 h和72 h组,HCV RNA水平分别降至58%、54%、29%、17%、17%、33%、22%、1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1 000 IU/mlIFN的各时间组HCV R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各浓度siRNA组的PKR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HCV NS5B区的siRNA能够明显抑制HCV感染细胞中HCV的复制,而不引起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基因表达的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DF1)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蛋白表达和抗原分泌的影响。方法:分别以pCD3/Flag-KBE和pSilencer2.1-U6 neo为载体,构建过表达和敲降YTHDF1质粒。在Huh7细胞中过表达HBV蛋白质粒的同时表达pshR-YTHDF1和对照质粒,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YTHDF1对HBV蛋白表达的影响。在HepG2.2.15细胞中过表达和敲降YTHDF1, 在Huh7细胞中同时过表达pHBV1.3质粒,通过ELISA检测YTHDF1对HBsAg、HBeAg抗原分泌的影响。结果:与正常肝细胞相比,YTHDF1在肝癌细胞Huh7(t=17.4)、HepG2.2.15细胞中(t=39.6)高表达。成功构建过表达和敲降YTHDF1质粒并验证其有效。敲降YTHDF1抑制HBV基因组编码的HBc蛋白(t=9.5)、HBs蛋白(t=5.2)、preS1蛋白(t=25.7)、preS2蛋白(t=9.0)、HBx蛋白(t=19.7)、HBV DNA Pol蛋白(t=23.0)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表达YTHDF1促进HBsAg(Huh7细胞t48 h=5.5,t72 h=5.0;HepG2.2.15细胞 t48 h=5.3,t72 h=27.4)、HBeAg抗原(Huh7细胞t48 h=5.7,t72 h=6.3;HepG2.2.15细胞t48 h=29.0,t72 h=6.6)的分泌,而敲降YTHDF1抑制HBsAg(Huh7细胞t48 h=16.0,t72 h=7.9;HepG2.2.15细胞t48 h=22.3,t72 h=7.0)、HBeAg抗原(Huh7细胞t48 h=9.0,t72 h=14.3;HepG2.2.15细胞t48 h=8.1,t72 h=6.6)的分泌(均P<0.05)。结论:YTHDF1可能具有增加HBV蛋白表达及促进HBsAg和HBeAg抗原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拟利用慢病毒载体,在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Huh7.5.1细胞中过表达人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NTCP)编码基因,建立Huh7.5.1- hNTCP细胞模型,使其可以被HBV、HCV共同感染。方法:使用携带人NTCP编码基因、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基因、嘌呤霉素抗性基因的GV358重组慢病毒载体,以50的感染复数(MOI)感染Huh7.5.1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人NTCP基因的Huh7.5.1-hNTCP细胞株,并通过Western-blotting验证NTCP蛋白的表达。使用HepAD38细胞来源的HBV感染Huh7.5.1-hNTCP细胞,通过ELISA及qPCR等方法检测HB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HBsAg、HBeAg的表达以及HBV DNA的复制。HBV感染后24小时予以HCV-JFH1感染,检测合并感染状态下HBV DNA以及HCV RNA的复制。结果:Western-blotting 结果表明Huh7.5.1-hNTCP细胞株可稳定表达HBV受体NTCP。HBV感染Huh7.5.1-hNTCP细胞后ELASA、qPCR结果显示:HBsAg、HBeAg、HBV DNA合成逐渐增加,并在第9天达峰。HBV/HCV合并感染Huh7.5.1-hNTCP细胞后,q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HBV DNA、HCV RNA复制逐渐增加。结论:建立了Huh7.5.1-hNTCP细胞模型,该模型可被HBV/HCV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4.
miR-122对IFN-α抗HCV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iR-122对α-干扰素(IFN -α)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效应的影响.方法:给感染HCV的Huh7.5.1予miR-122模拟物(20 nmol/L、100 nmol/L、400 nmol/L)和(或)IFN-α(1 000 IU/ml)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水平;给Huh7.5.1细胞感染不同数量HCV(107拷贝,106拷贝,105拷贝)和(或)IFN-α处理,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水平.结果:IFN-α以时间依赖方式抑制HCV复制,在48 h时使HCV RNA下降了83%.miR-122模拟物呈剂量依赖性促进HCV RNA复制(P<0.05).IFN-α的抗病毒效应与miR-122模拟物水平(20 nmol/L、100nmol/L、400 nmol/L)成反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73.3%±3.5%,64.67%±5.5%,56.33%±5.1% vs 84% +4.5%,后两组P<0.05).IFN-α的抗病毒效应与HCV载量呈反比(105拷贝组vs107拷贝组,P<0.05).结论:在细胞感染模型中,miR-122促进HCV的复制,并且,miR-122的表达可部分中和IFN-α的抗HCV效应.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α对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Jia YT  Wei L  Jiang D  Cong X  Fei 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65-2069
目的 利用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子细胞模型,体外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HCV复制子的抑制作用,并探讨IFN-α信号传导与激活转录分子(STAT)及介导IFN-α抗病毒作用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水平。方法 以HCV复制子质粒为模板体外转录合成HCV复制子RNA,将此RNA转染Huh7肝癌细胞并经G418筛选,建立HCV复制子细胞株;用不同剂量(0—5000 IU/m1)IFN-α处理HCV复制子细胞72h或用1000 IU/ml IFN-α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24、48、72、96h),通过半定量RT—PCR及实时定量PCR同时检测HCVRNA,Western印迹检测HCVNSSA蛋白表达水平,研究IFN-α对HCV复制子的抑制作用。结果 IFN-α能明显抑制HCVRNA的复制,10IU/ml及25 IU/mlIFN-α可使HCVRNA较无IFN-α处理的对照细胞分别降低约68%及75%;IFN-α 1000IU/ml作用24h或96h导致HCVRNA较对照组分别降低75%及88%,同样,IFN-α对HCVNSSA蛋白的合成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IFN-α的抗HCV作用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HCV复制子细胞中有抗病毒作用的ISG(PKR、2′5′OAS、G1P3、ISG20及ISGF3γ)呈明显的IFN诱导性表达。结论 IFN-α能明显抑制HCVRNA的复制,其抑制作用与IFN-α剂量及作用时间有关,PKR、2′5′OAS、G1P3、ISG20及ISGF3γ等ISG可能介导IFN-α的抗HCV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高血压药维拉帕米是否可通过下调宿主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的表达而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方法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维拉帕米处理人肝癌细胞系Huh7.5.1,用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XNIP的表达.用维拉帕米处理Huh7.5.1细胞,同时加入细胞培养产生的HCV (HCVcc),48 h后检测HCVcc感染情况.用TXNIP siRNA转染Huh7.5.1细胞,检测下调TXNIP表达后,维拉帕米对HCVcc感染的影响;用TXNIP启动子调控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表达质粒(pTXNIP-EGFP)转染Huh7.5.1细胞,分析维拉帕米对TXNIP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孔相比,维拉帕米(100、200、400 μmol/L)可下调Huh7.5.1细胞中TXNIP的表达,并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并可抑制HCVcc对Huh7.5.1细胞的感染,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P<0.05).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维拉帕米能够抑制pTXNIP-EGFP转染细胞中EGFP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维拉帕米可下调TXNIP的表达从而抑制HCV感染,这可能是通过抑制TXNIP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携带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的小干扰RNA(siRNA)的维生素E(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在体外靶向抑制HCV复制的作用.方法采取“薄膜水化法”制备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应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纳米颗粒VE-DC/siRNA的颗粒大小及zeta电位,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VE-DC形态及分散性.以Huh7.5.1细胞株作为载体.CCK-8法检测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纳米颗粒携带siRNA的血清稳定性,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该siRNA纳米颗粒的转染效率及对HCV的抑制作用.结果 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形态呈球形,粒度分布为(125.5-9.0)nm,zeta电位为(39.1±4.8)mV,分散均一.相较同浓度商品化脂质体,VE-DC/siRNA对细胞的毒性相对较小.血清稳定性实验显示,VE-DC/siRNA在24 h后siRNA无降解,较裸siRNA稳定性显著提高.携带siRNA的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可以较高效率进入Huh7.5.1细胞内,并抑制HCV核心蛋白的表达.结论 Vitamin E脂质体纳米颗粒可以转运siRNA至Huh7.5.1细胞,并抑制HCV核心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祝成亮  李艳  刘兴晖  叶芳丽 《海南医学》2014,(18):2708-2709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在体内外对白细胞介素32(IL-32)表达的影响。方法 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Huh7.5.1细胞中IL-3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32的血清含量。结果 HCV感染的Huh7.5.1细胞IL-3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细胞高,HCV患者IL-32血清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 HCV能够在体内外促进IL-32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yntenin-1蛋白对丙型肝炎病毒(HCV)颗粒组装的影响。 方法 用免疫印迹法分析人原代肝细胞中syntenin-1的含量。用慢病毒转染质粒在人肝癌细胞系Huh7.5.1构建syntenin-1过表达细胞系和绿色荧光蛋白(GFP)过表达细胞系。采用电转法将HCV RNA转入细胞后,通过荧光素酶分析、免疫印迹分析和病毒滴度测定方法分别从RNA复制、病毒蛋白表达和感染性病毒颗粒的分泌方面检测syntenin-1过表达对HCV的影响。用密度梯度分析法检测HCV RNA和感染滴度在不同密度组份的分布情况。 结果 人原代肝细胞中syntenin-1含量与实验室常用的肝癌细胞系Huh7.5.1相比较高。Syntenin-1过表达不影响HCV R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syntenin-1过表达细胞来源的HCV 病毒的感染性与Huh7.5.1细胞或GFP过表达细胞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在syntenin-1过表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CV感染性颗粒从主要集中在1.08~1.16 g/mL区域变为有部分转移到密度为1.01~1.02 g/mL的低密度区域。 结论 Syntenin-1过表达改变了HCV感染性颗粒的密度组份分布,从主要集中在1.08~1.16 g/mL区域变为有部分转移到密度为1.01~1.02 g/mL的低密度区域,在低密度区域出现了具有更高单位RNA感染能力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索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雷公藤对干扰素的影响,以及雷公藤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效果与干扰素的关系。方法:以1 ug/m L、5 ug/m L、10 ug/m L 3个浓度梯度的雷公藤作用于Huh7.5.1细胞48 h,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检测甲氨蝶呤干预后Huh7.5.1细胞内IFN-α、IFN-β、IFN-γ、ISG15、Mx A的mRNA表达量。结果:雷公藤能够诱导细胞产生内源性IFN-α、IFN-β、IFN-γ,使干扰素信号通路下游因子ISG15和Mx A高表达。结论:雷公藤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良好疗效与干扰素相关,为进一步研究雷公藤的作用机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