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总25羟维生素D[T-25(OH)D]水平与粪便菌群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3例IBD患者临床资料并采集新鲜粪便行16S rDNA V4区域扩增子测序分析,根据血清T-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n=5)、维生素D不足组(n=5)和维生素D缺乏组(n=13),分析3组IBD患者粪便菌群构成的差异。结果 3组IBD患者的粪便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无差异。三元图分析显示变形菌门丰度在维生素D缺乏组最高,放线菌门丰度在维生素D正常组最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门水平:血清T-25(OH)D水平与变形菌门丰度呈负相关(r=-0.445,P=0.033),与放线菌门丰度呈正相关(r =0.447,P=0.033);科水平:血清T-25(OH)D水平与毛螺菌科(r =0.414,P=0.049)、双歧杆菌科(r =0.468,P=0.024)、Erysipelotrichaceae(r =0.584,P =0.003)和埃格特菌科(r =0.507,P=0.014)的丰度呈正相关,与气球菌科(r=-0.514,P=0.012)的丰度呈负相关;属水平:血清T-25(OH)D水平与布劳特氏菌属(r=0.459,P=0.028)、双歧杆菌属(r=0.468,P=0.024)、未分类Erysipelotrichacea(r=0.485,P=0.019)、Faecalitalea(r=0.544,P=0.007)、Anaerostipes(r=0.475,P=0.022)、Romboutsia(r=0.510,P=0.013)、Flavonifractor(r=0.455,P=0.029)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r=0.617,P=0.002)的丰度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血清T-25(OH)D水平的IBD患者粪便菌群构成发生改变,维生素D缺乏组较维生素D正常组变形菌门丰度明显增高、放线菌门丰度明显下降。血清T-25(OH)D水平与变形菌门等有害菌的丰度呈负相关,而与毛螺菌科、双歧杆菌科、丁酸弧菌等益生菌的丰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在腹部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60例研究对象上腹部双能CT增强检查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40、50、60、70、80、90和100 keV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重建的图像与标准线性融合M_0.5图像(50% 100 kV,50% 140 kV)的门静脉主干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门静脉主干40~70 keV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重建图像CNR值均比M_0.5图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M_0.5图像相比,门静脉主干40~80 keV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重建图像的SN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主干的图像质量评分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40~70keV重建图像明显优于M_0.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40 keV重建图像的门静脉主干的CNR和SNR分别是M_0.5组的3.57及1.53倍。结论 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算法,它能够克服低keV的噪声限制,双能CT门静脉成像40 keV使用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重建与M_0.5线性融合相比,图像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磁共振水激发MEDIC3D序列用于膝关节成像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以磁共振水激发MEDIC3D序列显示膝关节成像患者3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SIEMENS Magnctom Avanto 1.5磁共振成像系统,实行常规膝关节MRI扫描后加扫MEDIC3D序列,比较水激发MEDIC3D和常规PDWI成像、T2WI-TIRM图像显示关节软骨损伤情况,以及软骨下骨水肿情况和半月板损伤检出率。结果水激发MEDIC3D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软骨下水肿的检出率分别为:87.5%、81.25%、40.63%。PDWI检测的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为40.63%、53.13%。T2WI-TIRM软骨下水肿检出率为50%。水激发MEDIC3D和PDWI检测中,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水激发MEDIC3D软骨下骨水肿检出率和T2WI-TIRM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水激发MEDIC3D序列,对于膝关节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较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比较3D-SPGR T1、3D-FRFSE(重T2)、STIR脉冲序列冠状位显示腰骶神经的优劣。方法采用GE3.0T SIGNA-EXCITE成像扫描仪,对30例腰腿痛患者的腰椎行MRI检查,每例都行腰椎3D-SPGR T1、3D-FRFSE(重T2)、STIR冠状位序列扫描,采用体部多通道阵列线圈或脊柱体表线圈,其扫描参数:1)STIR(短TI反转回复)脉冲序列冠状扫描,扫描条件:TR 3500ms,TE 40 ms,Inv Tim 170 ms,FOV 30 cm,层厚2.0 mm,层间距0,矩阵384×256,Next:2;(2)3D-SPGR T1加SPIR冠状位扫描,扫描条件:TR:156,TE:48,matrix:384×256,Next:2,Fov:30,层厚2.0 mm,层间距:0。再采用体部多通道阵列线圈行。(3)3D-FRFSE(重T2)冠状位加脂肪抑制,扫描条件:TR:4960,TE:590,matrix:384×256,Next:2,Fov:30,层厚2.0 mm,层间距:0。扫描的图像利用GE ADW4.2后处理进行最大强度3DMIP重建,图像可任意层厚,得到多角度、多平面的脊髓神经图像并观察其解剖形态,并进行图像质量分析评分,评分标准为脊神经的显示情况采用三等级评分包括:1级,腰骶丛神经各部分完全清晰可见(神经根、神经节)且边缘锐利;2级,腰骶丛神经各部分(神经根、神经节)边缘模糊,但其各部分结构可辨认;3级,腰骶丛神经显示不良,难以辨认。对所得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视为有明显区别。结果对3DSPGR、STIR、3D-FRFSE(重T2)、冠状位的成像图像显示,由两名放射诊断医生进行腰骶丛神经等级评价,对其所得评价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3DSPGR优于STIR序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PGR优于3D-FRFSE(重T2)序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IR序列优于3D-FRFSE(重T2)序列,但其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示腰骶神经的图像质量3D-F SPRG序列优于D-FRFSE(重T2)、STIR序列它更好地显示腰骶神经全貌,并可以通过增强扫描对临床有神经根病可靠指征而平扫未发现异常者,使其受损的腰骶脊神经根强化。对手术治疗的术前指导和术后疗效评估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3D可调制翻转角超长回波链回聚脉冲成像(three?dimensional modulated flip angles technique in refocusing imaging with extended echo train,3D?MATRIX)的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技术在膝关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患者的26个膝关节均采用CS?3D?MATRIX(CS?3D)和3D?MATRIX(传统3D)扫描。对两组图像的伪影(0~4)、锐利度(0~4)和图像综合质量(0~4)进行评分;分析两组膝关节图像中的软骨、肌肉、滑膜液、骨髓腔和前交叉韧带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骨髓腔?软骨、骨髓腔?滑膜液、软骨?肌肉、滑膜液?软骨、滑膜液?前交叉韧带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序列图像伪影和总体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CS?3D图像锐利度略低于传统3D[(3.39±0.50)分 vs. (3.79±0.42)分,P=0.008]。与传统3D相比,除骨髓腔和前交叉韧带外,CS?3D获得的SNR均升高;CS?3D滑膜液?前交叉韧带、滑膜液与软骨的CNR显著提高,其他组织的CNR值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CS?3D扫描时间较传统3D减少了46%。结论:与传统3D扫描序列相比,CS?3D?MATRIX序列的扫描时间缩短,但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钆对比剂增强三维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 STIR SPACE)序列在坐骨神经成像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0例患者使用3D STIR SPACE序列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坐骨神经成像。所有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且由两位高年资放射医师对MIP图进行神经显示评分和背景抑制效果评分,并在原始图中测量坐骨神经的信噪比SNR和神经与肌肉的对比噪声比CNR。坐骨神经显示评分及背景抑制评分采取Wilcoxon秩和检验,同时对增强和平扫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平扫图像中坐骨神经显示评价评分为0.77±0.58分,背景抑制效果评价评分为1.26±0.45分;增强图像坐骨神经显示评分为1.86±0.36分,背景抑制评分为2.79±0.39分,增强序列的背景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平扫序列(P<0.01)。平扫与增强图像中神经与肌肉CNR分别为23.61±8.10和37.38±12.49,SNR分别为42.16±10.38和49.02±11.96,增强序列提高了神经对肌肉的对比噪声比(P<0.01)但整体SNR提高并不明显(P=0.051)。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无对比剂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方法 共纳入36例志愿者及2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在3.0T磁共振行无对比剂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并将其分为图像质量合格组和不合格组,对比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心率、呼吸末膈肌位移及自由呼吸膈肌运动幅度。结果 冠状动脉3支血管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均在2分以上,左前降支近中段图像质量高于其远段(P=0.000),左回旋支近段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其远段(P=0.000),右冠状动脉近段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其远段(P=0.001)。3.0T磁共振无对比剂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合格为38例(64.4%)。图像质量合格组的BMI[(24.72±3.33) kg/m 2]、心率[(66.35±9.39) 次/min]均低于图像质量不合格组的BMI[(27.82±3.61) kg/m 2](P=0.002)、心率[(75.32±11.67) 次/min](P=0.002)。图像质量合格组的呼吸末膈肌位移[(4.43±2.07) mm]低于图像质量不合格组[(9.26±7.62) mm](P=0.013)。图像质量合格组的自由呼吸膈肌运动幅度[(21.35±6.02) mm]低于不合格组[(30.68±14.20) mm](P=0.012)。结论 在成像质量方面,3.0T磁共振无对比剂磁共振血管成像可适用于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未来可以通过控制心率及呼吸因素进一步优化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能CT(DECT)低对比剂肺灌注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接受双源CT扫描的肺栓塞疑似患者290例,根据扫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ECT检查组80例;常规检查组210例。分别以主观和客观法评价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法由两名影像科诊断医生以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法采用测量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别记录、计算两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对两名影像科诊断医师的主观评级采用χ2检验。对辐射剂量、SNR和CNR的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ECT肺灌注成像与常规CTPA成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级均在1级以上,两者的诊断效能、图像质量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SNR、CNR、辐射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ECT低对比剂用量肺灌注成像所得的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降低了受检者对比剂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可溶性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sRAGE)浓度和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人群中,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下降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sRAGE浓度,采用Spearman相关及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sRAGE浓度和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70例冠心病患者,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sRAGE与肌酐呈正相关(r=0.152, P=0.048),sRAGE与尿素氮呈正相关(r=0.160, P=0.038),sRAGE与eGFR呈负相关(r=-0.185, P=0.016)。肾功能正常组109例,肾功能下降组61例。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功能下降组sRAGE浓度增加[(2.00±0.61) μg/L vs (1.70±0.60)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RAGE是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关联指标(OR=2.954, 95%CI: 1.030~8.474, P=0.044)。结论 血浆sRAGE浓度可能在冠心病伴发肾功能下降中具有潜在指示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阴虚火旺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阴虚火旺型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不伴有睡眠障碍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睡眠障碍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睡眠正常组,身体质量指数(BMI)、25-羟基维生素D[25(OH)D]低于睡眠正常组,P<0.05;对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进行比较,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HbA1c、PPGE、SBP、FPG及低血糖发生与阴虚火旺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正相关性,P<0.05;25(OH)D与阴虚火旺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 阴虚火旺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不能得到有效积极的控制,血糖波动较大,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磁共振3D T2 SPAIR (spectral adiabatic inversion recovery) SPACE序列在正常人肘部神经的显示情况,并观察其在不同人群中的显示差异?方法:在3.0 T MR下对64例正常人的2D FS-T2WI序列及3D T2 SPAIR SPACE序列平扫?对每个志愿者的3D T2 SPAIR SPACE序列的原始数据进行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的曲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分别重建出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分别统计3根神经的两种重建方法在上臂?肘关节及前臂的显示率?统计3根神经在2D FS-T2WI序列及3D T2 SPAIR SPACE序列上相对周围肌肉信号增高的比率? 结果:64例志愿者的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在曲面重建上可以全部清晰显示?尺神经在上臂?肘关节及前臂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92%?83%?98%,正中神经在上臂?肘关节及前臂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81%?89%?80%,桡神经在上臂?肘关节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94%?95%?尺神经信号增高在2D FS-T2WI序列上为55%,而在3D T2 SPAIR SPACE序列上仅仅为30%?结论:3D T2 SPAIR SPACE序列对正常人的肘部神经显示效果好,对正常人尺神经信号增高显示更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血清中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和25羟维生素D[25(OH)D]的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择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44例(T2DM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42例(IGT组)和体检健康者54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受试者血清中CTRP3、空腹静脉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和25(OH)D水平,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稳态模型IR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两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HOMA-IR和HOMA-β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T组患者血清中HDL-C、25(OH)D水平和HOMA-β值明显降低(P<0.05),T2DM组患者血清中FPG、HbA1c、TG、TC、FIns水平和BMI、HOMA-IR值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中CTRP3、HDL-C、25(OH)D水平和HOMA-β值明显降低(P<0.05);与IGT组比较,T2DM组患者血清中FPG、HbA1c、TG、FIns水平和HOMA-IR值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HDL-C水平和HOMA-β值明显降低(P<0.05)。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血清中CTRP3水平与HbA1c、FIns水平和HOMA-IR呈负相关关系(r=-0.391,P<0.05;r=-0.198,P<0.05;r=-0.481,P<0.05);25(OH)D水平与TG、FPG和HOMA-IR呈负相关关系(r=-0.209,P<0.05;r=-0.406,P<0.05;r=-0.306,P<0.05),与HOMA-β呈正相关关系(r=0.329,P<0.05)。HbA1c和CTRP3为HOMA-IR的独立影响因素,25(OH)D、FPG和HbA1c为HOMA-β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清CTRP3和25(OH)D水平与IR呈负相关关系,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腓骨肌萎缩症1A型(Charcot-Marie-Tooth1A,CMT1A)患者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CIDP)患者F波改变的特点和原因。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CMT1A和CIDP患者各30例,记录临床资料、电生理指标(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H反射)、神经功能等级评分等,部分患者行臂丛和腰丛的磁共振影像检查,分析比较结果。结果:CMT1A患者的正中神经平均运动传导速度为(21.10±10.60) m/s, CIDP患者为(31.52±12.46)m/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01), CMT1A患者中约43.3%(13/30)未引出尺神经F波,明显高于CIDP未引出F波的患者比例(4/30,13.3%),χ2=6.65,P=0.010。在可引出F波的患者中,CMT1A组患者的F波潜伏期为(52.40±17.56) ms, CIDP组为(42.20±12.73) 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连地区不同阶段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缺乏率,阐明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CKD患者营养状况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84例肾内科病房确诊为CKD并自愿参加调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肾功能状态进行分期,分为早期(CKD1-2期)组(n=115)、中晚期(CKD3~5期)组(n=131)和透析组(n=38),比较各组患者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 D]水平和维生素D缺乏率。根据K/DOQI指南,按照血清25(OH) D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n=196)、维生素D不足组(n=76)和维生素D充足组(n=12),比较各组患者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血肌酐(Cr)、尿素氮(BUN)和尿蛋白(U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进行血清25(OH) D水平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分析指标包括RBC、Hb、Hct、MCV、Cr、PA、Alb和Up;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血清25(OH) D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指标包括Hb、MCV、PA、Alb、Cr和Up。结果:早期组、中晚期组和透析组患者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77.4%、66.4%和52.6%;早期组患者血清25(OH) D水平明显低于中晚期组和透析组(P<0.05);早期组患者维生素D缺乏率明显高于透析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RBC计数、Hb水平和Hct明显低于维生素D不足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患者血Cr水平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Alb和TP水平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Up水平明显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法,血清25(OH) D水平与患者RBC计数、Hb水平、Hct、MCV、Cr、PA、Alb和T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199,P=0.01;r=0.232,P<0.01;r=0.232,P<0.01;r=0.131,P=0.028;r=0.147,P=0.013;r=0.277,P<0.01;r=0.696,P<0.01;r=0.677,P<0.01),与U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03,P<0.01)。以25(OH) D为因变量,以RBC计数、Hb水平、Hct、MCV、PA、Alb、TP、Cr和Up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于Hb与Hct和RBC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974,P<0.01;r=0.943,P<0.01),Alb与TP呈正相关关系(r=0.874,P<0.01),为避免共线性,最后选择Hb、MCV、PA、Alb、Cr和Up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lb和Up是25(OH) D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连地区CKD患者维生素D缺乏现象严重,这一现象在早期CKD患者中尤为明显。过低的血清25(OH) D水平与CKD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尿蛋白丢失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控制水平哮喘患儿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简称维生素D3)水平的差异,分析哮喘患儿血清中维生素D3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维生素D3水平对哮喘控制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6~14岁哮喘患儿作为哮喘组,根据哮喘控制水平情况再分为良好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同时选取同年龄段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18人。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维生素D3水平;应用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 pred)和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哮喘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维生素D3水平,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控制水平组患儿维生素D3水平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维生素D3水平与哮喘患儿肺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哮喘组患儿血清中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哮喘良好控制组患儿血清中维生素D3水平高于未控制组(P<0.05),但部分控制组患儿血清中维生素D3水平与良好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3缺乏患儿在未控制组比例明显高于良好控制组(P<0.05)。维生素D3水平与FEV1和FEV1/FVC%呈正相关关系(r=0.651,P<0.01;r=0.642,P<0.01)。结论:哮喘患儿血清中维生素D3水平影响哮喘控制水平和肺功能,在哮喘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维生素D3不足或缺乏,补充维生素D3有望成为哮喘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3D AIDR)对超重患者640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80例疑似冠心病的超重患者(30kg/m2≥BMI≥25.0kg/m2)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A组以12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以FBP(A1组)和3D AIDR(A2组)重建图像;B组以10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以FBP(B1组)和3D AIDR(B2组)重建图像。2位放射科医师以5分法评价15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噪声(SD)及平均CT值(SI)、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减少了46%。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与B2组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2组与A1组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 AIDR联合100kV低剂量扫描在保持适合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同时能大幅度降低CTA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米袋法"在磁共振3D Nerve VIEW臂丛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3.0T MR对22名健康志愿者和28名臂丛损伤患者采用3D Nerve VIEW进行MR臂丛神经检查,均分别进行常规和加用米袋两次扫描,对健康志愿者和患者的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测量比较健康志愿者加米袋前后臂丛神经节的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采用4分法对臂丛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对成像质量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臂丛损伤患者术中探查结果,计算加米袋前后臂丛损伤的检出率.结果 加米袋前臂丛神经SNR为1.90±0.66,CNR为14.27±6.82,加米袋后SNR为2.70±0.88,CNR为20.00±6.8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主观评分由2.45±0.64提高到3.96±0.95,P<0.05.臂丛损伤患者加用米袋后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的检出准确率由69.7% 提高至81.8%.结论 "米袋法"可在臂丛神经根成像中显著提高SNR、CNR,提高臂丛神经成像质量,提高臂丛损伤的检出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合成的单能级图像对下腔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9例临床怀疑有腹部疾病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单源双探测器能谱CT进行腹部CT检查。以3 ml/s的速度注射60 ml 碘帕醇对比剂(320 mg/ml),3 min后进行延迟期扫描。原始图像被重建成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基于能谱的图像(SBI),获得40、50、60、70 keV的单能级图像。分别测量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及40、50、60、70 keV单能级图像下腔静脉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相对于腰大肌的对比噪声比(CNR)。单能级40~70 keV图像与常规混合能量(120 kVp)图像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5组间CT值、噪声、SNR和CNR,选择显示下腔静脉的最佳单能级图像。结果 5组间下腔静脉CT值、噪声、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 和50 keV单能量组的SNR和CNR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40 keV单能量组的SNR明显高于50 keV组(P=0.002),40 和50 keV单能量组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结论 40 keV是单源双探测器能谱CT下腔静脉成像的最佳单能级,有助于下腔静脉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设计3D打印导板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9月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3D打印导板置入椎弓根螺钉患者24例(智能导板组),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8例,退变性脊柱侧凸6例。且均在术前应用SurigiPlan V1.0辅助规划螺钉型号及路径。42例采用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徒手组),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退变性脊柱侧凸13例。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量、术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和安全性、术前规划与实际置入应用螺钉的符合率以及治疗前后脊柱影像学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共置入1 34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智能导板组与徒手组分别置入468枚和874枚螺钉。智能导板组置钉安全性高于徒手组(98.29%vs 92.33%,P<0.05),置钉准确性高于徒手组(94.23%vs 82.95%,P<0.05)。智能导板组468枚螺钉中,术前规划螺钉的长度及直径与实际应用螺钉的符合率分别为97.01%(454枚)和95.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