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胆汁淤积性肝病(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CSLD)是指能够引起胆汁淤积的多种肝病的集合和统称,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有待深入阐明,尚缺乏足够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十余年来对CSLD的多个方面有了较多新认识,为其精准诊治提供了更多层面和更为有效的手段,同时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亟需继续深入研究.目的观察C S L D患者与正常人群中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RNA,LncR NA)-ATB水平的差异;探索CSLD患者血清LncRNA-ATB的变化与疾病病情的变化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符合CSLD诊断标准的不同病因初诊肝病患者75例,同时收集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qRT-PCR法检测LncRNA-ATB在上述研究对象血清标本中的表达;在分析比较正常对照与胆汁淤积、胆汁淤积不同程度各组间LncR NA-ATB水平差异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LncR NA-ATB的变化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LncR NA-ATB的变化对CSLD病情判断的临床意义.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LncRNA-ATB在CSLD患者中血清中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ncRNA-ATB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病因导致的CSLD及不同病程的胆汁淤积患者之间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LncRNA-ATB随着胆汁淤积程度的加重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LncRNAATB与TBA的量呈负相关关系(r=-0.627, P 0.001),LncRNA-ATB诊断CSLD的曲线下面积为0.856,敏感性为81.42%,特异性则为73.45%(95%CI:0.809-0.904,P 0.001).结论LncR NA-ATB在肝内CSLD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显升高,随着胆汁淤积程度的加重而下降, LncRNA-ATB的表达水平有望成为判断CSLD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缓慢进展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表现为慢性胆汁淤积、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肝穿刺病理呈非化脓性炎症和小叶间胆管破坏。近年来PBC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治疗及预后评估6个方面阐述PBC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近百年间发现的一种与免疫相关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详。对PBC的命名由来、近年来针对PBC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未来PBC患者治疗的展望进行概述,认为熊去氧胆酸可有效改善PBC胆汁淤积状态。但无论是PBC的命名、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还是应答标准及治疗等都仍需进一步探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胆管的破坏、胆汁酸的积聚和炎症过程的持续导致胆管细胞及肝细胞的损伤而引起。若不及时治疗,胆汁淤积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出现终末期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成人中最常见的2种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可以较好地改善PBC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肝移植的存活率,但存在部分患者对UDCA治疗无应答的现象。此外,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PSC。随着近年来胆汁酸调节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免疫途径的理解加深,涌现了越来越多新的药物。介绍了近年来PBC及PSC新兴治疗靶点及相关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瘙痒是胆汁淤积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一个常见症状。既往研究的胆汁淤积性瘙痒的潜在致痒因子有胆盐、组胺、孕酮代谢产物、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和溶血性磷脂酸等。然而,胆汁淤积性瘙痒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的止痒方法仅可使部分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新的止痒方法已被提出和(或)正在研究中。在回顾近期关于胆汁淤积型肝病并发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实验和临床试验,以便提高对胆汁淤积性瘙痒的认识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障碍密切相关,从胆汁酸的代谢、遗传性胆汁淤积症涉及肠肝循环的机制、相关运载体的分子调控,以及现有治疗方案与肠肝循环的关系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探讨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并为新药或新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类肝胆转运器负责将胆盐及其他胆汁成分沿胆汁形成途径双向或单向转运 ,最终保证胆汁的正常分泌。其功能受损或下调 ,将导致各类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剖析其分子外形、结构及功能有助于临床工作者了解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指导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胆汁淤积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很常见的一个临床表现是皮肤瘙痒.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几种介质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如溶血磷脂酸、胆盐、阿片类物质、组胺和孕酮的代谢产物.我们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更好的认识和治疗胆汁淤积患者的皮肤瘙痒.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以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倾向,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不明确。归纳了近年来PBC的免疫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最新进展,重点对PBC在自身抗体、免疫细胞及重要的细胞因子与疾病发生相关性等方面作了阐述,指出免疫因素在PB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针对免疫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对于明确PBC的病因以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以慢性炎症、胆道损害和肝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延缓疾病进展和根治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与衰老胆管细胞数量的增加有关,以胆管细胞为病变靶点的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表型具有潜在破坏性,可招募免疫细胞导致持续的慢性炎症、免疫反应和纤维化改变。本文结合现有研究结果,阐述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在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潜在分子机制,探讨抗衰老治疗策略的潜在价值,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病机制的了解,同时也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人类肝胆转运器负责将胆盐及其他胆汁成分沿胆汁形成途径双向或单向转运,最终保证胆汁的正常分泌。其功能受损或下调,将导致各类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剖析其分子外形、结构及功能有助于临床工作者了解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机制,指导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器官特异性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胆汁淤积、循环血中出现抗线粒体抗体和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破坏,最终导致广泛的肝管破坏、胆汁性肝硬化甚至肝衰竭为显著特征的疾病。概述了PB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指出贝特类等治疗PBC的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胆汁淤积性肝病具有"上升"病理生理学模式,尤其是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该理论认为,胆汁淤积性肝病在病变过程中随时间推延,在解剖结构上呈自下而上发展。原发或早期病灶通常位于"下游"的胆管,主要病因可能为免疫介导的胆管坏死性炎症损伤;当发生胆汁淤积时,胆盐介导的毒性作用将导致"上游"的肝实质损伤,因此胆汁毒性在疾病进展期间显得更为重要。基于其"上升"病理生理学模式,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发病部位及病因均不同,因此有必要对胆汁淤积性肝病进行分期,并根据不同疾病阶段选取不同治疗药物,以更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药物,并为新药开发指明方向。然而,目前尚缺乏胆汁淤积性肝病早期生化标志物,寻找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生化标志物是目前临床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欧洲肝病学会(EASL)临床实践指南(CPG)就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创伤性和非创伤性方法)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和对此感兴趣的个人作出临床决策。近几十年来,随着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病理生理机制了解的深入、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快速发展,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治疗已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仍有许多关于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方面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EASL胆汁淤积性肝病CPG旨在对以下问题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婴儿期最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预后不一,内科保守治疗及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欠佳,肝移植在治疗失代偿期的肝内型胆汁淤积性肝病及胆道闭锁上的优势明显,就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胆汁淤积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征候群,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尽管对胆汁淤积的研究已进入到分子学水平,发病机制日益明确,诊断方法及治疗药物不断更新,但对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治仍未取得根本突破.如何在分子水平寻找到胆汁淤积性肝病病理生理及药理作用靶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仍是临床医师、病理生理学家和药理学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为了加快国内肝病学术交流、促进我国肝病学科的发展,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第5届全国肝脏疾病学术研讨会议”定于2006-05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届时国内知名肝病专家将就国内外肝病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继续教育讲座,并授予参会代表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现将征文通知公布如下:1征文内容(1)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2)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策略;(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4)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5)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6)肝纤维化的防治;(7)肝硬化的规范化治疗;(8)肝细胞癌的…  相似文献   

18.
血清ALP不仅可以作为胆汁淤积症的评判指标,也可以作为评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一些胆汁淤积性肝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替代指标。介绍了健康人群及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其肝脏ALP的作用机制。在炎症引起的胆汁淤积情况下,酸性环境以及毛细胆管的重定位导致肝脏ALP活性缺失,脂多糖积聚增多,从而引起炎症的恶化及迁延不愈。在PBC和PSC的治疗中,促进肝细胞极性的恢复、促进毛细胆管胆汁酸的排出以及调节胆汁酸碱度的药物均能起到较好的抗炎作用。口服肠道ALP治疗胆汁淤积性疾病值得在实验室和临床中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熊去氧胆酸和奥贝胆酸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的治疗药物,两者均有减轻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其治疗无生化应答,亟需探索新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贝特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及中医药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安全性及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药物、毒物、自身免疫、酒精、结石、肿瘤和遗传代谢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胆汁淤积发生而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胆汁流量的改变和胆汁酸毒性的过度积累。在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过程中,不仅有内源性胆汁酸的肝肠循环作用的参与,且肠道微生物群也通过调节代谢和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肠道微生物群与胆汁酸的肝肠循环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胆汁酸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反之,肠道微生物也能够影响胆汁酸池。近年来针对胆汁酸的肝肠循环、肠道微生物群与胆汁淤积性肝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日渐深入,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