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560例PIC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使用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两周内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分级护理干预两周后,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1.43%明显低于对照组5.71%(P=0.006)。结论根据评估表筛查出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采取分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构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条目池;通过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形成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初始量表,采用该量表对130例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以验证该量表的信度、效度;描绘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找出最佳高危临界值及其对应的识别能力。结果 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包括3个维度和22个条目;量表的3个维度和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05、0.683、0.751、0.794;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28[P=0.013,95%CI(0.594, 0.862)],最佳高危临界值为5.5,其对应的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47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临床工作中筛查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风险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行PICC置管的113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B超随访检查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结果3.6%(41/1137)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RR=1.04,95%CI:1.01~1.07,P=0.013)、有PICC置管史(RR=3.22,95%CI:1.53~6.77,P=0.002)、送管次数越多(RR=1.98,95%CI:1.30~3.00,P=0.001)是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年龄大、有PICC置管史、送管次数多是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该类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有望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218例肿瘤化疗PICC患者为调查对象,观察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对上肢静脉血栓发生原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218例肿瘤化疗PICC患者中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8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静脉血栓形成史、使用抗凝药物、化疗补液时间<3d、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置管前D-二聚体值(D-D)>0.5mg/L、传统穿刺、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近期手术外伤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静脉血栓形成史、D-D>0.5mg/L、传统穿刺、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慢性肾功能不全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使用抗凝药物、化疗补液时间<3d则是保护因素。结论对于老年、静脉血栓形成史、D-D水平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肿瘤化疗PICC患者置管期间应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学治疗后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方法观察160例经PICC化疗的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数及发生时间,分析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本组共发生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4例,其中肺肿瘤患者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2例。PICC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2.5%。血栓发生时间多数在化疗后7~14 d。结论 PICC化疗后,7~14 d是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期。肿瘤及化疗药物、穿刺血管损伤、导管头端异位、上肢活动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地选择穿刺血管、准确定位,肿瘤患者治疗全过程的严密观察和化疗后凝血指标的监控,以及出院后的随访,能够有效预防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引入Maneval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表,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Maneval的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表进行翻译、回译及跨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表;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滨州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25例肿瘤置管病人进行评估。采用Cronbach′sα系数及评定者信度Kappa值评价量表的信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采用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及总条目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果]中文版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表共有45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81,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7,条目敏感性分析各条目删除后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42~0.781;量表各条目的评定者信度Kappa值为0.615~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1.393%;量表的I-CVI值为0.733~1.000,S-CVI/Ave值为0.972。[结论]中文版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价国内肿瘤置管病人上肢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文献研究法,确定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划分,构建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7,专家熟悉程度为0.85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50。最终构建的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33个。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内容较为全面,可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对肿瘤患者的改良《PICC相关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预测静脉血栓发生的效能,为临床提供严谨有效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ICC置管的695例肿瘤患者,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分为血栓发生组133例和无血栓发生组562例,应用改良《PICC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对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全程动态评估,比较两组间评分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该量表血栓风险预测的效能。结果:695例肿瘤患者中有133例发生血栓(19.1%),其中有症状血栓38例(28.6%),无症状血栓97例(72.9%);血栓组评分为19~44(25.12±3.57)分,非血栓组评分6~21(13.56±4.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4,P=0.021);进一步亚组分析,有症状血栓组和无症状血栓组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0.932,P=0.035)。该评分法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21,敏感性97.6%,特异性60.6%,Youden指数0.124,具有良好的风险评估效能。结论:改良《PICC相关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血栓风险预测的效能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PICC置管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并归纳总结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留置PICC导管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68例,对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置管静脉、置管肢体、疾病严重程度、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值、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改变与发生静脉血栓有无相关性及血栓形成的时间.结果 确诊静脉血栓13例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重型胰腺炎患者发生血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管静脉右头静脉发生血栓概率最高(37.5%),左、右上肢肘正中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0%、4.7%),左、右贵要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0.6%);血栓形成患者PT高于血栓未形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患者APTT、FIB、D-D均明显高于血栓未形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PICC置管后形成血栓的平均时间(12.6±7.8)d,血栓最早可发生在置管后第3~4天.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及置管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要加强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置管前严格评估患者凝血指标,置管时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以降低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基于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风险评估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UEDVT)风险评分和UE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前UEDVT风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护理1周、2周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UEDVT发生率为1.43%,对照组为6.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患者治疗中开展基于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相关性UEDVT发生,确保安全,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为血栓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27例,在置管前和置管后第2、7、14、21、28、35、42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静脉的穿刺点、穿刺点上方2 cm处、肘窝上方10 cm处和腋窝4个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Autar量表与Caprini评估模型对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度。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2017年125例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置管资料。将确诊已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肿瘤类型相同采用1∶4配对方法,选取同期留置但未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Autar量表与Caprini评估模型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并分析2个量表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Caprini评估模型最佳诊断界值为7分,灵敏度为0.661,特异度为0.724,曲线下面积为0.763;Autar量表最佳诊断界值为10分,灵敏度为0.642,特异度为0.555,曲线下面积为0.632。结论 Caprini评估模型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Autar量表,能够更好地预测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预测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诺谟图模型的准确性及临床效益,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数据,分析行PICC置管的790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构建的诺谟图对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临床应用价值采用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诺谟图模型预测准确度为63.67%,诺谟图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45,95%CI为0.573~0.717,显示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准确度;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有一定的临床获益。结论预测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为医护人员或患者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resentation is to review the techniques of performing an upper extremity Doppler examination, in addition to illustrating the sonographic appearances of acute and chronic 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UEDVT). METHODS: The risk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of UEDVT are discussed, and the anatomy of the 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system as well as examination techniques are described. Cases of acute and chronic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ere also chosen to illustrate the spectrum of sonographic appearances. RESULTS: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is accurate in the diagnosis of UEDVT. However, in cases of equivocal Doppler findings, or when the sonographic findings are normal but clinical suspicion for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is high, magnetic resonance or contrast venography is necessary for further evaluation. CONCLUSIONS: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is a rapid and noninvasive technique in the evaluation of venous disease in the upper extremity and is the modality of choice in screening for UEDVT.  相似文献   

15.
Current perspective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upper extrem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y is a rare disease. Therefore, not as much is known about risk factors, treatment and the risk of recurrence as for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eg. Only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strenuous exercise are commonly known risk factors for an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In this review an overview of the different risk factors, possible treatments and the complic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a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y is giv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上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2例拟诊为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观察静脉管腔内回声、血栓形成的范围、血流分布及频谱特征。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表现为腔内强弱不等回声和充盈缺损,示无血流信号或血流频谱不随呼吸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可作为首选方法,其便于对血栓进行动态监测,可为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背景:文献报道各种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但是结合危险度预测评分系统及多种实验室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诊断率的提高尚不明确。目的:使用Wells评分系统并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提高诊断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敏感性。方法:下肢骨折及脊柱骨折患者82例,排除患病前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曾患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入院后检测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酶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相关指标,并做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评分表(Wells评分表)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结果与结论: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0例;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52例,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lls评分低危患者13例、中危32例、高危37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正确率:中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44.44%,而高危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70.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ells评分中危及高危组实验室指标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为正关联(P〈0.05)。结果表明Wells评分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测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