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裘燕  蒋志兰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3):213-213,232
目的: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注射氟比洛芬酯的超前镇痛效应。方法:ASA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氟比洛芬酯组于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10分钟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100mg。对照组于手术开始前10分钟静脉滴注0.9%氯化钠10ml。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小时、12小时的疼痛评分(VAS)、首次使用阿片镇痛药物哌替啶的时间及咽喉疼痛发生率。结果:氟比洛芬酯组术后1小时、12小时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首次使用哌替啶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手术前预先给予氟比洛芬酯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戴载深 《吉林医学》2009,30(13):1263-1265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曲马多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氟比洛芬酯组和曲马多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分别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和曲马多50mg,对照组则缓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2、4、8、24h疼痛评分,记录有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及术后24h使用镇痛药的次数,同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4h进行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氟比洛芬酯组和曲马多组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及使用镇痛药的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氟比洛芬酯组恶心、呕吐、头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P〈0.05)。氟比洛芬酯组PLT计数术后较术前减少,PT、APTT术后较术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PLT计数、PT及APTT均在正常范围,术后无1例异常出血倾向。结论:术前单次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可有效缓解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胃切除患者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50例全麻下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25人)和对照组(C组,25人)。切皮前,F组静脉注入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mg/kg;C组注入生理盐水1ml/kg。观察术后患者2h、8h、24h及48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F组术后2h、8h和24h的VAS评分低于C组(P〈0.05);但术后48h两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能有效减少胃切除术患者手术后的疼痛。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1):78-80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在骨科手术中进行超前镇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4例拟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术前30min使用氟比洛芬酯,对照组患者给予脂肪乳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VAS评分的差异,记录术后24h曲马多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术后1h、3h、6h、12h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术后24h曲马多用量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氟比洛芬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科手术中应用氟比洛芬酯进行超前镇痛临床效果好,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陆双伟  朱勇 《中外医疗》2010,29(20):130-130,132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在混合痔PPH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混合痔PPH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于术前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5mL),B组静注生理盐水5mL。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0、4、8、12h的疼痛程度及术后24h总体镇痛评价。记录患者追加镇痛药和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术后4、8hVA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24h总体VA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A组无追加镇痛药的情况,B组有追加镇痛药的情况且追加后有头晕、恶心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混合痔PPH手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90例ASAI~II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各30例。A组于切皮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曲马多100mg,B组术毕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曲马多100mg,C组于切皮前和术毕分别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曲马多50mg,观察三组术后4h、8h、12h、24hVAS评分和舒适度(BCS)评分变化,记录术后48h氟比洛芬酯用量、血糖(Glu)浓度。结果:术后8h、12h、24hA组、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且C组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8h、12h、24hA纽、C组BCS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术前3组Glu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B组氟比洛芬酯用量、Glu浓度明显高于A组、c组,P〈0.05。结论:多模式超前镇痛显著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与单纯舒芬太尼在乳腺癌根治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乳腺癌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采用常规静吸复合麻醉。镇痛方案:A组,术前不予氟比洛芬酯,术后舒芬太尼150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进行镇痛;B组,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00mg,术后舒芬太尼100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进行镇痛。术后随访48h,记录镇痛0(T0)、2(T2)、8(T8)、24(T24)和48h(T48)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手术后0h,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其余时间点2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术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复合氟比洛芬酯对鼻内窥镜手术(ESS)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90例全麻下行鼻内窥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 + 氟比洛芬酯组(D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各30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D组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和氟比洛芬酯50 mg,F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N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 ml?分别观察3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6?12?24?48 h疼痛评分(VAS法)?舒适度评分(BCS评分)?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追加镇痛药及止吐药的用量?结果:D组术后12?24?48 h的VAS评分和BCS评分明显优于F组和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药及止吐药追加量均低于F组和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拔除气管导管后Ramsay镇静评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氟比洛芬酯术前使用可减轻鼻内窥镜手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骨科手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在骨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将110例于我科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围手术期多模式使用镇痛药物,对照组术后常规使用镇痛药物。记录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及整个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于术后不同时间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术后24h、术后48h试验组镇痛药物(吗啡)的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围手术期镇痛药物(吗啡)的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术后2h、术后24h、术后48h试验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药物的应用能有效的减轻术后疼痛并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及相关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120例ASAⅠ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40例,均采取气管内插管全麻。A组在术前30min静注1mg/kg的氟比洛芬酯,手术后静注生理盐水10ml;B组在手术前30min静注生理盐水10ml,手术后静注1mg/kg的氟比洛芬酯;C组在手术前后均静注生理盐水10ml。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单盲评估患者术后0.5h、1h、2h、6h、12h、24h和48h的疼痛感觉程度,并观察与氟比洛芬酯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术后24h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沪〈0.05),B组0.5h、1h、2hVAS评分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6h、12h、24h显著低于C组(均P〈0.05),3组48h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术前静脉应用有良好的超前镇痛作用,不良反应少见,对于创伤小的手术术后镇痛和多模式互补镇痛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单一的术前静脉给药并不能减轻或抑制患者整个围术期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罗哌卡因平衡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15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为氟比洛芬酯和罗哌卡因联合用药组(n=50例),B组为罗哌卡因组(n=50例),C组为对照组(n=50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在腹壁打孔前用0.375%罗哌卡因行皮肤切口浸润麻醉.各3ml,手术结束前于腹腔内喷洒0.375%罗哌卡因30ml。B组仅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和腹腔内局麻药喷洒,方法同A组。C组不用额外镇痛方法。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术后1、4、8、12、24h的切口痛(皮肤感觉痛)、内脏痛(如主诉有大小便欲望,胃痛等),并记录各组术后需要使用镇痛药(哌替啶)的时间、人数和使用的次数。结果A组在术后l、4、8、12h点2个部位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比较,只在术后4h和8h时切口VAS评分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在术后1、4、8h时,2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初次使用哌替啶时间、人数和使用次数均显著低于C组,A组的使用人数和次数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未观察到与镇痛相关的术后出血、局麻药中毒等副作用。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罗哌卡因平衡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芬太尼透皮贴剂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疼痛反应的影响。方法子宫切除术52例,随机分为硬膜外组(对照组)和硬膜外与芬太尼透皮贴剂组(观察组)各26例。两组均行2%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于术前12~16 h给予芬太尼透皮贴剂(25μg/h),观察术前睡眠情况、术中局麻药用量和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前夜睡眠情况、术中麻醉止痛和肌松效果以及术后24 h 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同时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哌氟合剂使用人次以及术后肌注哌替啶镇痛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术前有镇静作用,术中可增强子宫切除术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减少利多卡因用量,术后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玉兰  嵇富海  杨建平 《海南医学》2014,(11):1605-1607
目的观察氟比洛酚酯联合罗哌卡因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择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50例,随机分氟比洛芬酯组(F组,n=50)、罗哌卡因组(R组,n=50)和氟比洛芬酯+罗哌卡因组(FR组,n=50)。F组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加入至0.9%生理盐水100 ml中缓慢静滴,R组予0.5%罗哌卡因于伤口及手术创面局部浸润,FR组在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基础上同时给予0.5%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患者术后2 h、8 h、12 h、24 h、36 h、48 h疼痛程度及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哌替啶使用情况。结果与F组比较,FR组在术后8 h、24 h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 VA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R组比较,FR组在12 h时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头晕、恶心及呕吐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F组及R组相比,FR组哌替啶使用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酚酯联合罗哌卡因对腹腔镜下全子宫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超前镇痛用于颌面外科围术期镇痛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颖  刘西娟  杨菊花  王智  张淼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469-147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超前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将60例ASA~级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对照组)、全麻诱导前静脉缓注氟比洛芬酯1 mg/kg(观察1组)、全麻诱导前及术后6 h分别静脉缓注氟比洛芬酯1 mg/kg(观察2组)三组,每组20例。三组均行静脉全身麻醉,术毕三组开启同样配方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分别记录术后1、4、6、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PCIA泵的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VAS评分在术后6h以内观察1、2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6~12 h观察2组显著低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术后PCIA泵按压次数观察1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观察2组显著低于观察1组。镇痛结束后,观察1、2组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诱导前及术后6 h追加氟比洛芬酯用于颌面外科围术期镇痛,能减少术后的芬太尼用量,并提高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预先应用对开腹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加巴喷丁组(A组)与对照组(B组).术后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但A组于术前口服加巴喷丁;B组口服安慰剂.结果 术后4 h和8 h时点VAS值A组较低,24 h芬太尼总量与不良反应A组低于B组.结论 加巴喷丁预先用于开腹子宫切除术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用量并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胫骨内固定术口服加巴喷丁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椎管内麻醉下行胫骨内固定患者48例,随机分为口服加巴喷丁的观察组和口服安慰剂的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术后至初次使用哌替啶时间和第1个24 h总用量.结果 术后不同时点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初次使用哌替啶时间长于对照组,而第1个24 h哌替啶总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管内麻醉下胫骨内固定术后立即口服加巴喷丁具有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胺酮对瑞芬太尼麻醉后手术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实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于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Ⅰ组)、氯胺酮0.25mg·kg^-1(Ⅱ组)、0.50mg·kg^-1(Ⅲ组)、0.75mg·kg^-1(Ⅳ组)(稀释为5ml)。记录患者清醒拔管时、术后1h、2h、4h、6h、24h切口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评分,麻醉药的用量、麻醉时间、麻醉清醒时间,术后病人头疼、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Ⅳ组病人在拔管时、术后4h、6h、24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h、2h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病人术后6h的VAS评分低于Ⅱ组(P〈0.05),术后24h的VAS评分低于Ⅱ、Ⅲ组(P〈0.05);Ⅰ、Ⅱ、Ⅲ组组间各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用量、麻醉时间、麻醉清醒时间,术后头疼、恶心、呕吐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静注0.75mg·kg^-1氯胺酮可降低瑞芬太尼使用后的痛觉过敏,而0.25mg·kg^-1、0.50mg·kg^-1氯胺酮对此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与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两种不同超前镇痛方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以0.25%的罗哌卡因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每侧注射5 ml;B 组在麻醉后切皮前10 min,静脉推注0.5 mg/ kg咪达唑仑注射液;C 组患者不做处理。三组术后4 h 内均不予任何镇痛处理,4 h 后根据患者要求,给予一定量的杜冷丁。所有病例均不予镇痛泵持续镇痛处理。分别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后1、2、3、4 h 患者安静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使用镇痛药的用量等。结果术后观察的各时间点,A 组、B 组 VAS 评分均小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第4小时VAS 评分,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药用量 A 组〈 B 组〈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术前应用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咪达唑仑,患者术后均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并降低患者额外镇痛药量,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而术前双侧颈浅丛罗哌卡因区域阻滞较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降低患者使用额外镇痛药量更多,延长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100例ASAI~Ⅱ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5μg,h;B组(实验组)术前15min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mg/kg,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5μg/h。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3、6、12、18、24h视觉模糊(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追加补救镇痛药的例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术后1、3.6、12hB组镇痛VAS评分低于A组(P〈0.01或P〈0.05),18h后两组镇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优良率为64%,B组为96%,两组镇痛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12h内A组有18例需肌注哌替啶来缓解疼痛,B组仅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15min静脉输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mg/kg增强了小剂量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肛肠疾病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联合美蓝注射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肛肠病患者手术9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2组(A组、B组),每组30例。其中,A组为联合镇痛组,手术结束时局部PCIA加美蓝注射;B为单纯PCIA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舒适状态评分(BCS)观察记录两组术后4 h、8 h、24 h、48 h、60 h疼痛强度和舒适状态,并观察60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4 h、8 h、24 h、48 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60 h镇痛泵撤除后两组患者VA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术后4 h、8 h、24 h、48 h两组患者B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0 h两组患者BCS评分A组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头晕发生率较A组高(P<0.05)。结论:PCIA联合美蓝注射的镇痛模式用于肛肠手术患者在保证镇痛效果的同时,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了镇痛时间,更为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更为舒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