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和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野鼠鼠疫疫源地的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 spe-cialis specialis,简称特新蚤)、棕形额蚤(Frontopsylla spadis)和方叶栉眼蚤(Ctenophthalmusquadratus)以及人蚤(Pulex irritans)的养殖温度、湿度、繁殖产卵、生活史及各虫期发育率及发育期,对人的吸血特性、寿命、体重和吸血量等的研究资料,并评价了各蚤种的媒介生物学意义,为鼠疫及其它蚤传疾病的监测和深入研究以及蚤类防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在蚤类养殖技术方面,其成幼合养主要沿用Smith-Eddy法,成幼分养应用肖氏法徐宝娟等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Jordan,1929)的养殖。在成幼分养中用毛笔收  相似文献   

3.
<正> 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是家栖鼠常见寄生蚤,亦是家鼠鼠疫疫源地染疫蚤。为了解该蚤的生活周期及各虫期的生长繁殖情况,并为传播试验提供实验用蚤,我们对该蚤进行了规范化饲养,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印鼠客蚤在月份和鼠种的分布,为深圳市灭蚤预防鼠疫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1-12月在深圳市罗湖区某大型酒楼采用电捕鼠器每月捕鼠15只,调查染蚤率和印鼠客蚤指数,用x2比较不同鼠种染蚤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共获2种鼠种194只,其中褐家鼠146只和黄胸鼠48只,鼠类雌雄性比为1:1.02(96/98),成幼比为2.59:1(140/54)。在捕获的194只鼠中97只体表携带406匹蚤,只有印鼠客蚤1个种属,蚤类雌雄性比为1:1.07(196/210)。家鼠平均染蚤率为50%,其中褐家鼠49%(72/146),黄胸鼠为52%(25/4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11,P>=0.05)。家鼠染蚤率最大值为93%(14/15)在8月份,最小值为7%(1/15)在6月份。印鼠客蚤指数最大值为4.88,在9月份,最小值为0.20(3/15),在6月份,平均指数为2.09。褐家鼠和黄胸鼠的平均蚤指数分别是2.42和1.10。结论深圳市罗湖区蚤密度随季节而波动并呈春秋双高峰现象,褐家鼠作为印鼠客蚤的宿主动物比黄胸鼠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并计算鼠密度、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601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451只,食虫目动物150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2.09%,鼠密度(捕获率)为11.50%;在242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9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猫栉首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19.01%,总蚤指数为0.38;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890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 633只,食虫目动物157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1.97%,鼠密度(捕获率)为10.35%;在210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55只,捡获蚤126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26.19%,总蚤指数为0.60;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了解剑川县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石龙盆地的鼠疫染疫宿主动物巢鼠秋季巢穴蚤的种类及组成分布状况,为鼠疫等与人类相关疾病的研究及农林鼠害防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剑川县鼠疫疫源地核心区石龙村周边巢鼠分布区采集巢鼠巢穴,对获得的巢穴按新巢和旧巢分类,对巢蚤进行分类计数,同时对获得的巢鼠幼鼠一并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巢鼠巢穴198个,巢穴密度49.5个/ha,其中67个巢染带寄生蚤,获蚤3属3种共167匹,染蚤率33.84%,总蚤指数0.843 4。新巢和老巢数分别为130个和68个,染蚤巢数分别为41个和26个,染蚤率分别为31.54%和38.24%,蚤指数分别为0.838 4和0.852 9。老巢的染蚤率较新巢的高。巢鼠巢穴蚤秋季总体雌蚤数量相对较多,总蚤性比(♂∶♀)为0.74。3种巢蚤棕形额蚤指名亚种、特新蚤指名亚种和方叶栉眼蚤构成比分别为93.41%、5.99%和0.60%;蚤指数分别为0.787 9、0.050 5和0.005 1。棕形额蚤指名亚种的数量最多,蚤指数也最高,为该鼠疫疫源地巢鼠巢穴蚤的绝对优势种。共获有幼巢鼠巢穴12个,获幼鼠60只,平均5只/巢。结论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石龙盆地秋季巢鼠种群密度较高,巢穴蚤优势种为鼠疫传播次要媒介棕形额蚤指名亚种,主要媒介特新蚤指名亚种也占一定比例,应加强该疫源地鼠巢蚤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 308只,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 212只,食虫目动物96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0.83%,鼠密度(捕获率)为10.03%;在143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11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均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32.17%,总蚤指数为0.78;黄胸鼠蚤指数为0.59;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水盘法、粘蚤纸法及粘蝇板法等三种方法现场测定地面游离蚤的效果。方法选择云南省景洪市景讷乡4个村54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村同时布放水盘及粘蚤纸,另外2个村同时放置水盘及粘蝇板测定地面游离蚤,分别计算不同方法对地面游离蚤的捕获率,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同时布放粘蚤纸及水盘的勐混和小寨,粘蚤纸法和水盘法的捕获率分别为44.50%(283/636)和80.85%(494/611),两种方法对地面游离蚤的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3,P0.01);同时布放粘蝇板及水盘的大寨和新寨,粘蝇板法及水盘法捕获率分别为54.06%(353/653)和69.78%(448/642),捕获率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9,P0.01)。不同村寨水盘法的捕获率80.85%(494/611)和69.78%(449/642),与粘蚤纸法和粘蝇板法的捕获率44.50%(283/636)和54.06%(353/653)交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0,P0.01和χ2=102.48,P0.01)。分别布放在不同村寨的粘蚤纸及粘蝇板对地面游离蚤的捕获率44.50%(283/636)和54.06%(353/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8,P0.01)。结论水盘法对地面游离蚤的收集效果明显优于粘蚤纸法及粘蝇板法,粘蝇板法虽然捕获率优于粘蚤纸法,但实际应用中存在缺点。水盘法更适合在基层鼠疫监测工作中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蒙自市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鼠体染蚤情况,为鼠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间蒙自市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的活鼠鼠体染蚤实验室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蒙自市共捕获3种鼠5种蚤,平均蚤指数3.48;3个鼠种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染蚤率46.51%,蚤指数0.46(χ2=4.58,P0.05);褐家鼠印鼠客蚤坝区染蚤率最高(χ2=4.58,P0.05);黄胸鼠蚤指数最高,褐家鼠次之(χ2=169.36,P0.01)。黄胸鼠、褐家鼠人蚤染蚤率坝区高于山区(χ2=8.58,P0.05)。结论蒙自市黄胸鼠印鼠客蚤染蚤率、蚤指数坝区和山区差异大;褐家鼠印鼠客蚤染蚤率、蚤指数坝区和山区差异小。  相似文献   

11.
研究蚤的内部结构及其在变态发育中生殖腺的发育和成熟,对蚤分类学,变态生理以及生态和防制的进一步研究都是重要的。缓慢菌蚤Leptopsylla segnis(Schonherr,1181)、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Rothschild,1907)和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Bouche,1835)分别属于蚤目的细蚤科、角叶蚤科和蚤科。这三个科包括蚤目近一半的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种蚤都是世界广布种繁殖力强,适应于多种宿主的寄生;对人畜的危害,除吸血骚扰外,还能传播多种疾病,是公认的鼠疫传播媒介,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还可传播猪丹毒病、蜱源性脑炎、鼠源性斑  相似文献   

12.
全文载昆虫学报 1990;33(4)∶403—411 本文研究了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js,不等单蚤Mcncpsyllus anjcus,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jdes feljs feljs 雄性外生殖器的结构,观察了从幼虫、前蛹至成虫各发育时期的雄性外生殖器的内部结构变化。对有争议的雄蚤上抱器的起源,雄蚤生殖  相似文献   

13.
毛德强  李洪  冯连贵  苏培学  付军 《重庆医学》2011,40(27):2763-2764
目的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为三峡库区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结果共捕获鼠195只,鼠密度为5.13%,其中室外鼠密度(6.98%)高于室内鼠密度(3.01%)(χ2=29.88,P<0.01)。检获蚤339匹,鼠染蚤率为39.50%,总蚤指数为1.74。结论三峡库区丰都县段未发现鼠疫疫情,黄胸鼠为主要鼠种,其携带蚤种主要为缓慢细蚤,且染蚤率及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一、蚤科 3个广布种,我国南方多见。 l、猫栉首蚤指名亚种 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Bouchle,1835) 2、致痒蚤(人蚤)Pulex irritans Linnaeus,1758。 3、印鼠客蚤 Xenopsylla cheopis(Rothschild,1903)。二、多毛蚤科  相似文献   

15.
在4℃、18℃、23℃、30℃和37℃条件下,分别对棕形额蚤各虫期作养殖观察。结果显示,在18℃,该蚤的孵化率、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为86%、82%和84%;成虫存活天数,未吸血蚤为12.22(6~18)天,吸血蚤为65.76(13~107)天。经23℃和30℃,各虫期的发育率和成虫存活天数均低于18℃的结果,表明养殖该蚤的最适温度是18℃。4℃和37℃均不适合该蚤的变态发育,但成虫在4℃存活时间较长,结果揭示在自然界该蚤主要经成虫越冬。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云南省方叶栉眼蚤的地域分布及寄生宿主构成情况,探讨方叶栉眼蚤与其寄生宿主的相互选择关系。方法在云南省的22个县(市)进行现场抽样调查,采集小兽体表的全部蚤类并现场鉴定所获宿主。常规制作蚤类玻片标本并于显微镜进行鉴定。统计分析方叶栉眼蚤的地域分布、构成比、蚤指数、染蚤率。结果从22个县(市)共捕获到13769只小兽(隶属6目11科33属60种),共采集到方叶栉眼蚤2444。方叶栉眼蚤在横断山中部小区的构成比为98.40%,5种主要宿主(大绒鼠、西南绒鼠、锡金小鼠、齐氏姬鼠、四川短尾鼩)体表的方叶栉眼蚤总构成比达96.73%,其中以大绒鼠最为重要(其体表的方叶栉眼蚤占85.97%)。结论方叶栉眼蚤主要分布在横断山中部小区,最主要的宿主是大绒鼠,具有较高的宿主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蚤类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开展蚤类调查,共获蚤4775匹,计4科7属7种。优势蚤种为不等单蚤(44.84%)、缓慢细蚤(40.29%)和印鼠客蚤(10.97%)。不同鼠体的蚤类组成、染蚤率、蚤指数均有所不同,鼠体外寄生蚤中,印鼠客蚤主要寄生褐家鼠和黄胸鼠,不等单蚤以罗赛鼠和黄胸鼠为主,缓慢细蚤则以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为主。褐家鼠的染蚤率(25.46%)及蚤指数(0.82)为最高,其次为黄胸鼠,染蚤率和蚤指数分别为22.50%和0.63%。鼠疫主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曾在1955年和1983年发生过2次高峰,蚤指数高达1.37,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重庆段巫山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类构成、数量分布以及宿主动物感染鼠疫杆菌的情况,判断当地是否存在鼠疫疫源地。方法采用笼捕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IHA)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1)宿主动物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50只,密度为1.01%(50/4 963),黄胸鼠为优势种。(2)鼠体蚤调查:带蚤鼠19只,共梳理出鼠蚤61匹,均为缓慢细蚤,染蚤率38.00%(19/50),总蚤指数1.22(61/50)。(3)地面游离蚤指数:布放2 500张粘蚤纸,回收2 456张,回收率98.24%(2 456/2 500),捕获地面蚤5匹。(4)鼠疫血清学检查:对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全部进行鼠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巫山县虽然未曾发生鼠疫,也不是鼠疫疫源地,但从地理景观、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等方面分析,均存在鼠疫疫源地的条件,有发生鼠疫疫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1991年至1995年4—8月,对西藏阿里地区的啮齿动物及体外寄生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常见啮齿动物1目4科4属5种,数量组成以白尾松田鼠最多(49.0%),其次为高原鼠兔(25.4%),高原兔(17.8%),体外寄生蚤4科8属11种,数量构成以冰武蚤宽指亚种(49.4%)、方指双蚤(36.3%)为优势种,高原兔带蚤最多,带蚤率67.6%,指数3.01。不同生境啮齿动物组成及体外带蚤率、带蚤指数亦不相同,草原灌丛生境中高原兔的带蚤率(85.7%)及指数(4.71)最高。  相似文献   

20.
河北黑龙港地区鼠类及其寄生蚤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10月至1998年9月,作者对河北省黑龙港地区的鼠类及其寄生蚤类进行了调查,共获得鼠类标本288只,隶属2目3科6属7种;有125只鼠体外有蚤寄生,总染蚤率为43.4%;以褐家鼠、小家鼠的染蚤率最高,分别为180%和138%;总蚤指数为107%;共获寄生蚤类307匹,隶属2属3种,其中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241匹( 151, 90),占78.5%,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ilides felis felis)54匹( 35, 19),占17.6%,犬栉首蚤(C.canis)12匹( 9, 3),占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