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4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45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检索、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综述了厩真厉螨的发现及命名、分布、生活史、致病性、流行病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厩真厉螨及其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兽及其体表寄生蚤类的性比。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调查点,捕获小兽动物并收集体表寄生蚤,进行常规分类鉴定分析小兽及蚤类性别比例。结果共捕获10856只小兽,隶属于10科27属47种。从小兽体表采获蚤类9532只,隶属于5科、22属、39种。黄胸鼠、大绒鼠、齐氏姬鼠和褐家鼠是小兽主要优势种群。方叶栉眼蚤、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蚤类主要优势种。小兽雌雄比例为1∶0.99,蚤类的雌雄比例为1∶0.81。结论云南地区小型兽类的性别比接近1,蚤类雌性所占比例略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云南吸虱昆虫种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了解云南省吸虱昆虫的基本种类及分布状况。 方法 在对云南省 9个县 (市 )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了从小型哺乳动物 (小兽 )体表所采集到的吸虱昆虫种类。小兽用鼠笼加食饵诱捕 ,从小兽宿主体表所采集的吸虱经过常规逐级脱水、透明、干燥处理、制成玻片标本后于显微镜下鉴定。 结果 在 9个县 (市 )共捕获到 2 745只小兽 ,经分类鉴定隶属 5目 (啮齿目、食虫目、攀目、兔形目和食肉目 )、10科、2 5属、41种。从各种小兽宿主体表共采集到吸虱昆虫 18165只 ,经分类鉴定隶属 4科、6属、2 2种 ,其种类明显少于宿主种类。大多数小兽宿主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 (但种类数很少 ,1~ 4种 )。 结论 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种类较少 ,多数小兽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了解大绒鼠这一中国特有鼠种体表寄生虫的感染状况。方法 2001-2013年对我国大绒鼠主要分布区(地处西南部的云南省、四川西南部和贵州部分地区)进行了大绒鼠体表寄生虫的大范围和大样本调查。结果 从所调查的39个县(市),累计捕获到2463只大绒鼠,宿主样本量很大。不同海拔地带大绒鼠分布存在差异,1400~2600 m的海拔地带大绒鼠数量较多。从所捕获的大绒鼠体表共采集到寄生虫71895 只,分类鉴定为18科53属320种(包括30种蚤,9种吸虱,106种革螨,175种恙螨),种类十分丰富,物种多样性很高。有2134只大绒鼠感染了寄生虫,感染率高达86.6%。小板纤恙螨、金氏厉螨、缺齿甲胁虱和方叶栉眼蚤分别为恙螨、革螨、吸虱和蚤的优势种,其中方叶栉眼蚤是鼠疫和鼠型斑疹伤寒的重要传播媒介,小板纤恙螨是恙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大绒鼠体表寄生虫平均多度的高峰值出现在海拔2000 m左右的地段。雄性大绒鼠体表寄生虫的种类数(物种丰富度)、感染率和感染度均高于雌性大绒鼠(P<0.01)。成年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则略高于非成年鼠(少年鼠和幼年鼠)(P<0.01)。结论 大绒鼠体表寄生虫感染普遍,所感染的虫种十分丰富,物种多样性很高,部分虫种是重要媒介。体表寄生虫倾向选择雄性和成年大绒鼠。大范围、大样本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医学检验专业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为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培养目标由"医学高级人才"改为"应用型人才",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发生了相应的调整。本文从如何明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理顺课程设置,构建"三个平台、一个环节"的课程体系等方面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卡氏小鼠是一种典型的野栖小鼠,在国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日本琉球和冲绳群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南、福建、贵州、云南及广西等地。国内对卡氏小鼠的专门研究较少,国外对卡氏小鼠的分类、地理分布、近缘杂交和嵌合体等方面曾有研究。本文结合所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对卡氏小鼠的分类、形态鉴别特征、近缘杂交和嵌合体、地理分布和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了解云南省吸虱昆虫的基本种类及分布状况。方法在对云南省9个县(市)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从小型哺乳动物(小兽)体表所采集到的吸虱昆虫种类。小兽用鼠笼加食饵诱捕,从小兽宿主体表所采集的吸虱经过常规逐级脱水、透明、干燥处理、制成玻片标本后于显微镜下鉴定。结果在9个县(市)共捕获到2745只小兽,经分类鉴定隶属5目(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兔形目和食肉目)、10科、25属、41种。从各种小兽宿主体表共采集到吸虱昆虫1816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4科、6属、22种,其种类明显少于宿主种类。大多数小兽宿主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但种类数很少,1~4种)。结论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种类较少,多数小兽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绒鼠体表恙螨的寄生状况,包括恙螨的种类构成、优势螨种及其在不同宿主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情况、主要螨种的种间关系以及雌雄宿主(大绒鼠)体表恙螨感染差异。方法汇总2001—2012年在云南省27县(市)的现场调查资料,常规统计计算大绒鼠体表恙螨的种类数和各种恙螨的构成比、感染率、平均多度和感染度等指标,并以此来反映大绒鼠体表恙螨的感染状况;用扩散系数、I指数、Cassie指数、聚块指数测定主要恙螨在大绒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情况;用协调系数分析主要恙螨之间的种间协调关系,分析比较雌雄大绒鼠体表恙螨的感染差异。结果从云南省27县市共捕获大绒鼠1 961只。从1 961只大绒鼠体表共采集到44 235只恙螨,总感染率和感染度均较高,分别为58.8%和38.3只螨/鼠。所采集到的44 235只恙螨被分类鉴定为3科12属130种。在130种恙螨中,小板纤恙螨的构成比最高,为22.6%(9 986/44 235),是云南省大绒鼠体表最主要的优势种;其次是中华纤恙螨,构成比为13.1%(5 776/44235)。空间分布分析显示,小板纤恙螨与中华纤恙螨等主要恙螨在大绒鼠不同个体间呈聚集分布格局。种间协调分析显示,小板纤恙螨与中华纤恙螨存在正协调关系(V=0.5574,P0.01)。雌性大绒鼠与雄性大绒鼠恙螨的寄生状况有一定的差异,雄性大绒鼠的总平均多度和总感染度分别为25.1和41.0,均高于雌性大绒鼠的19.6(t=2.479,P0.05)和34.1(t=1.985,P0.05)。结论云南省大绒鼠体表恙螨感染普遍,恙螨种类十分丰富,小板纤恙螨是云南省大绒鼠体表最重要的优势螨种,其次是中华纤恙螨,二者之间存在正协调关系。恙螨在雌雄大绒鼠间的感染情况存在差异,雄性大绒鼠的感染度和平均多度均高于雌性。  相似文献   
9.
医学革螨是一大类非昆虫类节肢动物的统称,可以作为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医学革螨生态学研究是革螨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主要集中在革螨个体生态学的研究,忽视了对革螨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随着医学节肢动物研究的发展,革螨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革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已成为中国革螨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内容.该文结合国内关于革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文献报道,从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不同层次,归纳总结了我国医学革螨生态学研究的动态、现状和进展,并指出了现阶段中国医学革螨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洱海周边地带小兽体表蚤类寄生状况与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点,探讨蚤类与小兽宿主间的生态关系。 方法 选取洱海周边的不同地理方位作为野外抽样调查地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兽,每天早晨检查捕获情况并更换诱饵。按“一兽一瓶”的原则采集小兽体表寄生的蚤类。选用丰富度指数(S)、群落均匀度(J′)、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生态优势度指数(C′)、体表寄生蚤类总侵染率(Rft)、蚤类总指数(Ift)和群落内各个种类构成比(Cr)进行群落结构计算。 结果 在调查点共捕获小兽3 303只,属4目(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和食肉目)7科15属21种,除白尾鼹和巢鼠外,其余19种小兽体表都有蚤类寄生。采集到小兽体表寄生蚤类3 243只,属4科11属13种。洱海南边发现21种小兽和12种蚤,在3个方位中其物种多样性最高。洱海东边发现17种小兽和8种蚤,洱海西边发现13种小兽和7种蚤。大部分小兽宿主体表寄生两种以上的蚤类且群落结构复杂。不同方位的蚤类和它们相对应宿主的分布不均匀,洱海南边小兽宿主与体表寄生蚤类的物种数高于洱海周边其他两个方位。 结论 洱海周边小兽体表蚤类寄生普遍,小兽体表蚤类的物种多样性、物种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主要由宿主体表微环境和宿主所栖息的生境大环境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