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月对胸廓出口综合征18例,其中上干型3例,下干型14例,交感型1例.X线照片示第7颈椎横突过长12例,颈肋2例,未见骨性异常4例,采用斜角肌切断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5年4个月,症状明显改善9例,部分改善6例,自觉无改善3例.优良率83.3%.结论 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月对胸廓出口综合征18例,其中上干型3例,下干型14例,交感型1例.X线照片示第7颈椎横突过长12例,颈肋2例,未见骨性异常4例,采用斜角肌切断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5年4个月,症状明显改善9例,部分改善6例,自觉无改善3例.优良率83.3%.结论 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治疗中对前中小斜角肌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3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5例37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其中上干型5例,下干型28例30侧,全臂丛型2例。X线片示颈肋1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3例。手术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术中发现35例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均作前、中、小前斜角肌切断术。术后随访1年~3年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6例27侧,部分改善5例6侧,无效4例。结论斜角肌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主要因素,手术探查时应常规切断前、中斜角肌及小斜角肌。  相似文献   

4.
切断前中小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远期随访切断前中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疗效。方法对31例32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术后的疗效作远期随访。其中上干型4例,下干型26例27侧,全臂丛型1例。X线片示颈肋1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31例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作前、中、小前斜角肌切断术;3例骨异常者同时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术后随访4年8个月-8年3个月.平均为5年4个月。以症状、体征有无复发以及是否恢复原工作为随访主要观察项目。疗效按胸廓出口综合征评定标准评定。结果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5例16侧,部分改善6例,无效10例。优良率为68.7%。结论 该组病例远期疗效的优良率为68.7%,因此,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仍是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临床课题。  相似文献   

5.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依据,为临床诊治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提供指导,方法:解剖30具成人固定尸体,作大体及显微镜解剖观察,了解臂丛神经上干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临床随访7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疗效。结果:前斜角肌在C3-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中斜角肌起源于第2-6或第2-7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C5,6神经根出椎间孔后被中斜角肌和前斜角肌交叉的起点腱性纤维而包裹。7例术后5例疗效佳,1例复发局封后症状消失,结论:前中斜角肌交叉起点是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术中应前中斜角肌起点处切断该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0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明确诊断为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记录手术前后症状、体征和肌电图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疗效分析,并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病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术后10例随访5~7年,平均6.2年.按顾玉东提出的臂丛神经上干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 明确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效果满意.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鉴别诊断明确.  相似文献   

7.
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方法改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在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方法的改良。方法 30例尸体解剖,研究前、中、小斜角肌的起止点和臂丛神经的关系。随访了术后6个月 ̄2年的19例颈肩痛和手部麻木,肌肉萎缩的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均做前,中斜角肌起点和小斜角肌切断术。  相似文献   

8.
小针刀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11例,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36.2岁(25~46岁),病程2个月~3年,均采用小针刀治疗,在颈部压痛最明显的颈椎横突后结节上用小针刀对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作切割和剥离。结果:所有患者均无血肿形成,术后10 min 10例的症状、肌力和感觉明显好转。6个月后随访6例症状消失,肌力、感觉恢复正常,2例有好转,2例无效。4年后仍有7例有效。结论:小针刀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创伤小,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肋综合征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颈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手术探查所见和手术方法。本组臂丛下干受压型8例,臂丛中、下干受压型3例,全臂丛受压型2例。13例均有下颈部肿块,全部采用手术治疗。术中见不完整颈肋4例,完整颈肋7例,颈肋由两个节段组成2例;同时合并前、中、小斜角肌异常和纤维索带,共同构成对臂丛特别是下干的卡压。结果随访6个月~5年3个月,手术疗效优6例,良5例,可2例。结论颈肋综合征和颈肋两者内涵不同。颈肋可分为横突增长、不完整颈肋、完整颈肋和特殊形态等4种。而臂丛下干支配区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以及下颈部肿块是颈肋综合征的重要特点,臂丛下干受压型是其主要临床类型。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应将颈肋等卡压组织逐一切除或切断。建议将颈肋综合征作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特殊类型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告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内窥镜辅助下经腋路第一肋骨切除术治疗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14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14例患者症状完全解除,未见复发.4例第一骨间背侧肌萎缩者,有2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按照Wood等提出的评价标准评定:优11例(占78.6%).良3例(占21.4%).结论 经腋路内窥镜辅助下切除第一肋骨治疗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创伤小.伤口隐蔽,减压彻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胸廓出口综合征26例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报道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6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及臂丛神经松解术后进行5年3个月-10年7个月的长期随访,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14例颈肩部疼痛、手麻症状消失,6例症状明显好转,6例自觉效果不佳或无效,优良率为76.93%。结论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常见病,一旦确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者,应及早手术。但必需注意术后大约有23.07%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相似文献   

12.
在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1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报告并探讨一个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新方法,即在内窥镜辅助下进行手术治疗。方法 局部麻醉下在颈外侧作1.5cm长的小切口,在内窥镜的辅助观察下,切断部分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结果 2092年3月11日至2002年12月16日,共作10例。手术当天10例的症状和体征均完全消失。术后随访4个月~1年,平均6个月。5例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4例的肌力恢复正常,前臂和小指的刺痛觉稍减退。1例仅偶有颈部不适的症状,术侧锁骨区有麻痛,针刺有痛觉过敏。结论 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部微小切口切断部分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可解除斜角肌对臂丛神经的压迫,是一个创伤很小的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常规臂丛神经松解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sis outlet syndrome,TOS)合并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经过肌电图证实为胸廓出口综合征与X线片证实为颈椎病的16例病人进行了前、中斜角肌切断、神经松解术,术后配合理疗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后得到随访。按陈履平等疗效评定标椎,随访22个月时,优5例,良4例,可3例,差4例。[结论]合并颈椎病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人必须首先治疗颈椎对神经根的压迫,才能保证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米琨  农奔 《临床骨科杂志》2004,7(4):413-414
目的探讨儿童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分析5例儿童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参考陈德松等的标准评定,优4例,良1例。结论儿童胸廓出口综合征主要病理改变是斜角肌的肥厚与挛缩,病因是包括感染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一旦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于5cm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切口。方法:对9例患用该切口,成功地切断了前、中小斜角肌的腱性部分,手术时间为1h左右。结果:9例的近期疗效良好,感觉有明显改善,肌力增加。结论:采用5cm及小于5cm的胸廓出口综合征切口可切断前、中、小斜角肌,达到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腋路第一肋切除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经验,方法:采用经腋路第一肋切除术治疗下臂丛型胸廓出口综合征16例,结果:3例术中胸膜破裂,术后有胸闷和胸前区压迫感,其中1例前胸部可摸到少量的皮下捻发音;X线片示均有轻度气胸,除吸氧外,未做其它处理,术后3d基本恢复。16例中1例在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行前中斜角肌切除术,术后症状缓解,2例在术后8个月复发,4例在术后12个月出现前臂内侧和手尺侧轻度麻木及肩颈部不适,但比术前要轻得多;该6例经用药后症状基本消失,其余患者症状完全解除,未复发,总治愈率为81.25%,8例第一肌间背仙肌萎缩者,3例患者完全恢复(术后25-28个月),2例部分恢复(术后18-23个月),该5例的爪形手畸形均已消失,结论:经腋路切除第一肋治疗下臂丛型胸廓出口综合征,伤口隐蔽,损伤小,手术后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小针刀定点松解法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针刀定点松解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共治疗32例上千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其中女22例,男10例;年龄25-55岁。病程1个月~3年,均为单侧发病。采用小针刀对C。关节突关节及冈下窝痛性条索定点快速松解,每周1次,治疗1-4次。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都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主观症状缓解,26例术前有肌力下降的患者中术后即刻测试有20例肌力明显增加;18例术前有皮肤痛触觉减弱的患者中术后即刻测试痛触觉有8例感觉明显改善。随访1年,根据Wood评价标准,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3例,其中1例转为手术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小针刀定点松解法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操作安全简便,疗效确切,并同时具有肌松和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94年 11月~ 1999年 12月 ,我院共收治胸廓出口综合征 2 8例 ,均行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前、中、小斜角肌对颈部臂丛神经根的压迫是造成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8例 ,男 7例 ,女 2 1例 ;年龄 2 4~ 5 7岁 ,平均年龄 42岁。左侧 8例 ,右侧 2 0例。病程最长 10年 ,最短 3个月。职业 :文职人员 2 0例 ,其中包括教师、会计、护士和公司职员。手工劳动者 4例 ,体力劳动者 4例。2 .症状及体征 :均有颈肩痛或不适感 ,上肢乏力、手部麻木 ,以环小指为主。临床检查 :前臂内侧及环小指刺痛觉减退2 3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9.
从解剖学和临床两方面研究并探讨胸廓综合征的病因。方法;对30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进行解剖这研究。随访1966-1994年手术的胸廓出口综合征45例,并分析其疗效与手术方法的关系。结果:60侧尸体中54例出现小斜角肌,出现率为90%。C8T1神经  相似文献   

20.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我院自1997-2003年诊断和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23例24侧,诊断为臂丛上千型TOS2例,下千型17例18侧,全臂丛型1例,血管型2例,混合型1例。手术切除颈肋及过长的横突,同时作臂丛神经外膜松解术。术中发现23例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均切断前斜角肌,松解臂丛神经及受压的锁骨下血管,如果发现中、小斜角肌压迫臂丛神经血管,则予切断。术后当天行颈肩部活动。结果按Ross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10例11例,良9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3.33%。结论胸廓出口综合征应早期手术探查,彻底松解臂丛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