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我们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同期采用AtricurerTM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左心房内径(LAD)>55 mm房颤(AF)病人30例,AF消除率83.3%,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4~57岁,平均(47.3±11.5)岁;AF病史为6~239个月,平均(30.8±10.2)个月.术前诊断为二尖瓣病变22例,双瓣膜病变8例.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21例,Ⅳ级2例.>50岁病人术前常规行心脏双源CT或者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合并脑栓塞2例,左下肢栓塞1例.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我们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同期采用AtricurerTM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左心房内径(LAD)>55 mm房颤(AF)病人30例,AF消除率83.3%,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4~57岁,平均(47.3±11.5)岁;AF病史为6~239个月,平均(30.8±10.2)个月.术前诊断为二尖瓣病变22例,双瓣膜病变8例.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21例,Ⅳ级2例.>50岁病人术前常规行心脏双源CT或者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合并脑栓塞2例,左下肢栓塞1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并分析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3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0 30且不伴左心室室壁瘤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人行CABG ,平均年龄(5 8 0±9 4 )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LVEF为0 15~0 30 ,平均0 2 7±0 0 4 ,其中2支病变3例,3支病变31例(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超声心动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DD)平均为(6 1 5±8 9)mm ,LVEF平均0 2 8±0 0 7。心功能分级平均为2 9±0 7。体外循环下手术2 6例,非体外循环常温手术(OPCAB) 8例。每例旁路移植2~6支,平均(3 9±0 9)支。随访率94 1% ,随访时间平均(3 5±1 9)年。结果 无手术死亡。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5 5 2±7 1)mm ,LVEF平均0 4 7±0 11。心功能分级平均1 9±0 3。以上指标与术前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生存率为91 9% ,5年生存率为85 7%。5年免除心绞痛为81 3% ,心功能分级为1~3级,平均1 4±0 6。结论 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CABG病人的中、远期疗效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病例总结分析肘关节镜术后康复护理的综合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8例肘关节挛缩患者,男26例,女12例;平均47.8岁(26~66岁).采用关节镜手术进行肘关节松解,术后开始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在术后3、6个月时分别记录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PES)、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与术前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肘关节的伸屈范围术前平均为65°±15°,MEPS评分为65±15,VAS评分为3±1;术后3个月伸屈平均为105°±15°,MPES评分为(90±20)分,VAS评分为(0.5±0.5)分;术后6个月伸屈平均为110°±10°,MPES评分为(94±18)分,VAS评分为(0.5±0.5)分.经手术及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后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度、MEPS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可以使接受肘关节镜手术的患者早期恢复良好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5.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18例急诊CABG病人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0.0~71.5岁,平均(61.7±8.5)岁.术前急性心肌梗死(AMI)8例[7例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冠造)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例溶栓失败,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冠造均提示三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到急诊CABG手术时间平均(9.4±6.3)?h;不稳定心绞痛不能控制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时右冠状动脉撕裂、急性心包压塞及室颤各1例.术前放置主动脉气囊反搏泵(IABP)13例.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8.5±25.2)?min,平均阻断时间(65.3±23.6)?min;平均每例搭桥(3.4±1.1)支;1例小切口行不停跳搭桥.采用左内乳动脉桥14例、右内乳动脉桥1例、桡动脉桥6例.结果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余16例随访2~25个月,无死亡;亦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急诊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病例总结分析肘关节镜术后康复护理的综合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8例肘关节挛缩患者,男26例,女12例;平均47.8岁(26~66岁).采用关节镜手术进行肘关节松解,术后开始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在术后3、6个月时分别记录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PES)、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与术前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肘关节的伸屈范围术前平均为65°±15°,MEPS评分为65±15,VAS评分为3±1;术后3个月伸屈平均为105°±15°,MPES评分为(90±20)分,VAS评分为(0.5±0.5)分;术后6个月伸屈平均为110°±10°,MPES评分为(94±18)分,VAS评分为(0.5±0.5)分.经手术及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后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度、MEPS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可以使接受肘关节镜手术的患者早期恢复良好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切除腘窝囊肿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切除25例腘窝囊肿,腘窝囊肿均为单膝,左膝13例、右膝12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为40~65岁.术前常规体检、患膝X线和MRI检查,观察膝关节骨与软组织的病变.膝关节镜手术常规采用前内、前外侧入路,术中常规探查并清理膝关节内病变.评价病人并发症、疼痛、复发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比较病人术前术后的情况.结果 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为(9.0±1.9)个月.复查MRI发现1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病人腘窝囊肿复发,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48.76±12.07)分,术后术后末次随访为(81.72±7.57)分;术前KSS为(52.32±11.16)分,术后末次随访为(85.84±6.85)分;术前HSS评分为(55.62±10.76)分,术后末次随访为(88.64±6.24)分.3个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关节镜下打开内侧关节囊与腘窝囊肿之间的"阀门"并切除囊壁,可以达到治疗腘窝囊肿的目的.本研究手术方法简单有效、安全性高,并可同时处理腘窝囊肿的诱发因素,有效地降低囊肿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Meng Q  Sun LZ  Chang Q  Zhu JM  Wang SY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644-646
目的总结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1996年10月至2003年6月收治8例Williams综合征合并主动脉瓣上狭窄和肺动脉狭窄患者,7例行手术治疗,1例未手术。男6例,女2例,平均6.4岁。局限性主动脉瓣上狭窄3例,弥漫性狭窄5例;2例合并多发肺动脉狭窄。单片法修补加宽主动脉6例,“人”字形补片1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5例,Ⅲ级3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肾功能不全1例,主动脉瓣上血流速度从术前2.9~6.8m/s[平均(4.6±1.1)m/s]降为1.2~3.2m/s[平均(1.7±0.6)m/s],压差从术前42~156mmHg[平均(91±47)mmHg,1mmHg=0.133kPa]降为11~35mmHg[平均(18±10)mmHg]。6例随访16~91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Williams综合征合并主动脉瓣上狭窄手术治疗结果满意,合并周围肺动脉狭窄者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肝癌术后复发癌灶18例的再切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复发病人再次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从 1995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间肝癌手术后复发而再次手术的 18例共 2 7例次手术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本组 18例病人第 1次手术和第 2次手术的平均间隔为 (39± 14)个月 ,9例行第 3次手术的病人 ,第 3次手术与第 2次手术的平均间隔为 (2 1± 4)个月 (P <0 0 1) ,目前 18例病人仍存活 11例 ,已死亡的 7例均为已进行第 3次手术的病人 ,死亡时间距第 3次手术分别 9~ 13个月不等。 18例病人第 1次复发癌灶为 (1 9± 0 3)个 ,9例第 2次复发时平均癌灶为 (2 8± 0 6 )个 (P <0 0 5 )。结论 肝癌的复发癌灶再切除是延长肝癌病人生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时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瓣膜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期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 94 1例病人进行瓣膜置换术 ,其中 2 4例同期进行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 ,占瓣膜置换病人的 2 5 5 %。 2 4例病人中女 17例 ,男 7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36岁 ;体重 37~ 5 6kg。其中 8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11例合并左房血栓、16例病人合并有肝肿大 (肋下 2~ 8cm)和下肢水肿、8例合并有腹水。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为 0 6 6~ 0 91。超声检查示三尖瓣均有严重反流 ,反流面积为 4 2~ 34 0cm2 ,平均 (16 8± 9 3)cm2 。术前心功能III级 9例 ,VI级 15例。 6例病人因药物不能控制心衰而行急诊换瓣手术。结果 死亡 1例 ,死亡率为 4 2 %。术后 1周、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出院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 2 0~ 36个月 ,平均 2 6 4个月。术后心功能I~II级2 0例 ,III级 4例。术后 3~ 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机械瓣功能障碍及血栓形成。结论 对于联合瓣膜病变 ,三尖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置换 ,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 ,能更好地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改善心功能 ,并有利于术后病人的康  相似文献   

11.
作者统计了1980~1988年458例门脉高压病人, 其中86例活动性出血患者中有35例在急诊硬化剂注入或保守治疗均未能止血而施行了急症门体分流术(EPSS)。出血开始到手术平均时间为96.7±120(S.D)小时。病人入院到手术平均时间为31.6±39.8(S.D)小时。平均住院22.0±10.2(S.D)天。其中23例病人行门腔侧侧吻合,6例门腔端侧吻合,2例在门腔吻合失败后改做脾肾侧侧吻合术。术前所有病人门脉肠系膜静脉压为20~50 cmH_2O,平均37.6±8.2(S.D)cmH_2O。EPSS将门脉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物瓣二尖瓣单瓣置换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16 6例使用广东I型猪瓣(GD I)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单瓣置换病人中男 79例 ,女 87例 ;平均年龄 (2 9 4± 9 9)岁。按年龄分为第1组 (<30岁 ) 84例 ,第 2组 (≥ 30岁 ) 82例。 76 3 %的病人为房颤心律 ,6例术前有脑梗塞病史 ,98%的病人术前心功能为NYHAIII~IV级。结果  14年累计生存率 (5 2 5± 7 0 ) %。术后 90 %心功能恢复至I~II级。晚期 89例出现瓣衰坏 ,5 9例再手术 ,13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为 (15 5± 4 3) % ,其中第 2组衰坏率较低。衰坏瓣膜病理改变为严重瓣膜钙化并瓣叶撕裂 ,右冠瓣病变较重。 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脑梗塞。结论 GD I猪瓣能有效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改善病人心功能。病例选择应为老年病人。生物瓣膜衰坏率较高 ,制作工艺有待改进。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胸、腰椎椎体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的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结核患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13~69岁,平均39.6岁。病变节段为T6~L4(均≤ 3个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4例、E级33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6.34°±3.19°。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19~81 mm/1 h。术前均行胸、腰椎CT平扫及二维重建,测量残余椎体冠状位及矢状位前、中柱最低有效残留高度,当最低残留有效高度>10 mm时,结合术中测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械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病椎置钉内固定。对手术前后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红细胞沉降率、Frankel分级行统计分析,并观察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6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为0~15 mm/1 h。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44例。术后1周后凸Cobb角平均为4.16°±2.71°,末次随访平均为4.52°±1.29°;VAS评分由术前(6.85±1.22)分,恢复至术后1周(4.79±0.95)分,末次随访时(2.26±0.93)分;红细胞沉降率由术前(41.25±1.61) mm/1 h,恢复至术后1周(17.36±6.82) mm/1 h,末次随访时(10.67±0.72) mm/1 h。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优44例、良2例。结论 胸、腰椎椎体结核残余椎体有效高度>10 mm时行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安全且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和短节段椎弓根钉联合伤椎固定的方法治疗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2例,其中T2 1例,T3 1例,T4 2例,T5 3例,T7 1例,T102例,T112例.术前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4例,C级5例,D级3例.观察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的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和神经损伤的变化情况.结果 12例患者获12~48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均经处理后痊愈,无内固定失效发生.术前Cobb角平均20.7°±2.5°,末次随访时平均6.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3,P=0.023).术前椎体高度丢失率平均40.6%±5.1%,末次随访时平均8.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09,P=0.009).术后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2例改善为C级,2例改善为D级;C级3例改善为D级,2例改善为E级;D级3例均改善为E级,无加重患者.结论 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式以后路椎弓根固定为主,中上胸椎骨折应采用长节段固定,下胸椎骨折可以采用短节段联合伤椎固定,术前充分准备以及术中仔细操作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2001年2月~2004年4月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85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AF)21例,现对术后AF的治疗体会进行总结。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41~80岁。心功能(NYHA分级)I级4例,级12例,级3例,级2例。患者术前均为窦性心律,既往有心房颤动史(包括阵发性或持续性)、合并瓣膜病变、行CABG和心瓣膜置换或成形术的患者除外。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肌保护采用常温温血(血液∶晶体液为4∶1)心脏停搏液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并辅助移植血管灌注(每完成1支血管移植即参与灌注)。有病变的冠状动脉4.12±1.62支,移植…  相似文献   

16.
“双孔”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报告“双孔”二尖瓣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0年12月,20例病人接受此项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0~69岁,平均(47.1±18.5)岁.均诊断为二尖瓣关闭不全,其中前叶脱垂12例,前后叶脱垂8例;心功能I级2例,II级5例,III级13例.结果无手术及术后死亡,无术后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所有病人均症状消失,痊愈出院.随访0.5~21个月,效果满意,心功能均为I~II级.结论"双孔"二尖瓣成形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和短节段椎弓根钉联合伤椎固定的方法治疗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2例,其中T2 1例,T3 1例,T4 2例,T5 3例,T7 1例,T102例,T112例.术前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4例,C级5例,D级3例.观察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的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和神经损伤的变化情况.结果 12例患者获12~48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均经处理后痊愈,无内固定失效发生.术前Cobb角平均20.7°±2.5°,末次随访时平均6.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3,P=0.023).术前椎体高度丢失率平均40.6%±5.1%,末次随访时平均8.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09,P=0.009).术后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2例改善为C级,2例改善为D级;C级3例改善为D级,2例改善为E级;D级3例均改善为E级,无加重患者.结论 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式以后路椎弓根固定为主,中上胸椎骨折应采用长节段固定,下胸椎骨折可以采用短节段联合伤椎固定,术前充分准备以及术中仔细操作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四头肌腱-骨(QT-B)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后十字韧带(PCL)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共32例PCL损伤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19~47岁,平均29.8岁.急性损伤14例,慢性损伤l8例.取自体同侧QT-B,制备成"Y"形双束移植物,通过关节镜行前外与后内束股骨双隧道PCL重建,分别在屈膝90°和30°位拉紧、固定PCL前外与后内束.结果 32例均获得13~27个月(平均153个月)的随访.后抽屉试验后方不稳定较术前平均恢复1.1度.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A级9例(28%),B级19例(59%),C级3例(9%),D级1例(3%).Lysholm-Tegner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定分别由术前的(61±5)分和(3.9±1.8)分升至(90±8)分和(7.8±1.7)分.屈膝25°和90°KT-2000测定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12.9±2.9)mm和(13.8±3.6)mm,减少为术后(4.9±2.0)mm和(5.7±2.6)mm;健患侧胫骨后移差异由术前平均(7.9±1.4)mm和(8.5±1.8)mm,改善至术后(2.9±0.8)mm和(3.3±1.0)mm.结论PCL双束双隧道重建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在不同屈伸角度的稳定性,QT-B是双隧道重建的理想移植物.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报告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时机、方法和近、远期效果。方法 1984年5月至2 0 0 4年9月,外科治疗8例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均为男性;年龄7~6 7岁,中位数38岁。7例胸部钝伤(其中车祸3例) ,1例刀戳伤。从外伤到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为1个月~2 0年,中位数19个月。术前心功能(NYHA) 2~4级,平均(2. 3±0. 7)级。均经超声心动图确定诊断。术中发现8例均有前叶腱索断裂,1例同时伴隔叶腱索断裂,且右室和瓣环均有不同程度扩大。3例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成形失败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3例三尖瓣成形术者出院时仅1例轻度三尖瓣反流。术后住院7~2 4d ,平均(16. 6±6. 5 )d。随访7~12 9个月,中位数39个月,心功能均为I级。结论 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效果良好,一经确诊为重度反流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增加三尖瓣成形的可能性。三尖瓣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效果均较理想,但应首先考虑三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20.
左心房折叠术在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Zheng SH  Sun YQ  Meng X  Gao F  Huang FH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4):918-920
目的探讨左心房折叠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为(129±37)mm (92~250 mm)、行左心房折叠术的二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选用人工机械瓣膜置换,1例为生物瓣置换,同期行左心房折叠术.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5例,Ⅳ级8例;术前心胸比为0.79±0.10.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8例,其中行三尖瓣成形术10例;双瓣膜置换和三尖瓣成形术5例,其中二次手术2例, 术中行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术2例.结果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13%),呼吸衰竭2例(9%).早期死亡3例(13%),其中2例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为脑梗死.术后失访2例,术后1年意外死亡1例,平均随访(44±39)个月,17例生存患者心功能Ⅰ级14例、Ⅱ级3例;术后心胸比为0.68±0.11,较术前明显缩小(t=3.80,P=0.000).结论在瓣膜病手术的同时对巨大左心房症行左心房折叠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