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部中医药》2011,(12):F0004-F0004
赵道洲主任医师从医27年来,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骨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始终工作于临床第一线。他对中医骨伤科传统方法及正骨手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运用现代手段研究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与机理,研究中医骨伤科治疗技术的发展及手法治疗的进步与成就。  相似文献   

2.
发刊词     
中医骨伤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国以来,特别是开放改革的近十四年,中医骨伤科学事业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广大中医骨伤科同道共同努力,在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全国建立了十余所骨伤科研究基地、每年都有科研成果受到卫生部的嘉奖;各中医院校相继创办了骨伤科专业、培养了新生力量;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的骨伤科人才,中医骨伤科学事业方兴未艾,有着潜在的发展优势。随着中医骨伤科学事业的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迫切需要有一个增进学术交流的园地,为了顺应全国中医骨伤科发展的新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正骨理筋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发展传承至今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宫正骨流派是中医骨伤学派的经典流派之一。于清代中后期逐渐兴盛,推动了近现代中医骨伤科事业的成型与发展。清宫正骨流派传承脉络清晰,学术特点鲜明,对于骨伤科常见疾病有独到的见解理论和特色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介绍清宫正骨流派传承历史渊源及学术思想理论,描述常见的清宫正骨理筋特色手法操作方式及治疗原理,结合当下清宫正骨手法的创新研究及应用现状,为现代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更好地启发中医骨伤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对2002~2007年间中医骨伤科学说和学派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从中医骨伤科的起源与学派分类,对先秦、汉代、晋唐、宋金元、明清、近代的中医骨伤科学说学派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正体类要》初窥中医骨伤科诊疗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79-2180
从《正体类要》的角度阐明了中医骨伤科的辨证论治,认为中医骨伤科的辨证论治由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局部病情的变化分期治疗、善于总结归纳病例,以提高诊疗技术、中病即止等5部分组成。5个方面指导现代的中医骨伤科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智生 《陕西中医》2007,28(5):569-570,576
目的:探讨骨伤科领域的现代中医思维。方法:根据临床和相关文献资料、科研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骨伤科领域的现代中医要更新观念,在中医传统诊断治疗方法基础上,引进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乃至先进的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手术器材等。形成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治疗方法为中心,兼收并蓄西医先进的医疗技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医思维是中医诊疗最核心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骨伤科医师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成为临床思维培养的重点.中医骨伤筋伤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为中医骨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筋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思维的培养和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完善现代的中医骨伤科诊疗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医骨伤师承就是要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辨证关系,守正就是要坚持中医骨伤精髓,植根于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沃土,传承中医骨伤特色,创新就是要推进中西医融合发展,并重发展。中医骨伤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激发和释放中医骨伤科中蕴含的无限潜力。基于中医骨伤科的传承与发展,宋敏教授提出了"五注重、五坚持"的师承教育思想与理念。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能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阅片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为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的中医骨伤科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循证医学是现代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现已成为国际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临床学科。随着历代医家的完善和补充,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案,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中医骨伤科也必然面临着从个人医学经验加理论知识向循证科学模式的转变。文章就循证医学在中医骨伤科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中医骨伤科学发展源远流长,尤其是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文章探讨中医骨伤科学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创新中医骨伤科学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重要研究命题;提出中医骨伤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并就其具备的素质作出探讨;同时就中医骨伤科学人才培养路径与方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王正  刘安平  王峰  张建华  周正新 《中医教育》2012,31(4):84-84,F0003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专业性、临床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往往单调枯燥、抽象、平面化.简单地重复既往教育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笔者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好评.现就多媒体教学在中医骨伤科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华夏儿女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存在特色消失、认识偏差和传承不足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中医骨伤科的发展。文章从中医骨伤科学的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中医骨伤科学如何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更加适合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定于2016年10月21-23日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届时将同时举办2016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学习班,授予国家医学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分。会议征文方式:征文内容:中医骨伤科各个学术流派名医、名师的学术思想;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手术疗法等方法研究;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疗效机制、新药开发等研究;中医药防治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医、  相似文献   

15.
1.本刊是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和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振兴中医骨伤科事业,促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与繁荣,交流学术经验,传递骨伤科最新信息,反映骨伤科研究动态及国外发展状况,推动中医骨伤科工作的深入开展。 2.本刊是广大从事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推广临床经验的学术论坛。本刊辟有:实验研究、临床论著,经验交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学术讲座,新技术、新方法、短篇报道,国外论坛等栏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中医药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中医骨伤在临床工作中的优势,横向比较了中医和西医的差异,探讨了中医骨伤科在传承、创新方面的内容,以期提出一种利于中医骨伤科发展的思维模式,为进一步完善中医骨伤科管理体系提供参考,为构建完善的中医骨伤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继续推动世界各国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骨伤科学术水平,团结世界中医骨伤科同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10~12日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第二次年会(10日全天报到)。会议主题为:①中医骨伤科在世界各地的最新发展;②中医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回顾与进展;③中医骨伤科的标准化研究等。文稿要求需提交800字以内中、英文摘要(包括文题、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年11月将以增刊形式出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年会”专刊,有意者请…  相似文献   

18.
《中医正骨》2006,18(5):12-12
为继续推动世界各国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骨伤科学术水平,团结世界中医骨伤科同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第二次年会。会议主题为:①中医骨伤科在世界各地的最新发展;②中医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回顾与进展;③中医骨伤科的标准化研究等。现开始征文:文稿要求需提交800字以内中、英文摘要,摘要按结构式要求书写,包括文题、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年11月将以增刊形式出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年会”专…  相似文献   

19.
如何充分发挥中医骨伤科的手法效能江苏省泰兴市红十字医院骨伤科封寄春中国骨伤之手法,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如何继承和发扬,是骨伤科医师的任务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就如何坚持手法疗伤在临床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作如下初浅探讨:1、手法在骨伤科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在中医...  相似文献   

20.
《山西中医》2008,24(11)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是根据国家科委(93)国科发信015号文件批准创刊的全国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我们的办刊宗旨是振兴中医骨伤科事业,促进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交流学术经验、传递骨伤科最新信息、反映骨伤科研究动态及国内外发展状况,推动中医骨伤科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