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研究主要针对当前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金匮要略》教学现状,提出基于"课程-竞赛-临床"中医经典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尝试,构建"课程-竞赛-临床"的教学体系,尤其注重真实案例与中医经典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对《金匮要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临床辨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安医家叶熙钧《东山别墅医案》中治疗血证验案30则,揭示叶熙钧血证辨治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方法]以《东山别墅医案》中血证验案30则为研究对象,结合《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血证论》《陆川本草》等相关论述论著与叶氏学术思想,阐释叶氏血证验案,综合分析其辨治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结果]从《东山别墅医案》治血验案可知,叶氏辨治血证擅长从"和"入手,重视调和脏腑气血阴阳,立育阴泻热之法,喜用甘寒鲜品,佐以甘平和络,体现了叶氏的辨治与用药特色。[结论]叶熙钧临证治血特色突出,后学若能结合经典和叶氏论著对相关医案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则对中医血证辨治思想有更开阔的认识。本研究结果,拓展了临证治血思路,有助于提升临床辨治血证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思考伤寒病获得9个基本观点:六经证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充分理解六经证治的精髓;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伤寒论》是后世临床一切流派形成发展的根源;疾病、证候、症状与治法、方剂、药物是临床诊疗的基本体系;辨证是基础,辨病和对症处理同样不可忽视;具体看待历史医家和疾病;从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际,理解和把握热病证治的历史脉络;流行性出血热蕴育出六经证治。认识伤寒病可以深刻了解中医临证的历史脉络,并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素养,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临床基础学科辨证论治体系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在教学中,找出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共性,融伤寒与温病于一体,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外感热病辨治体系;融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于一体,统一中医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热病辨治体系;在条件许可、教师自愿的情况下,临床基础学科内部三门课程教师之间进行适当调整,全方位提高临床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一名合格的医学生只有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可合理合法的进入医疗行业进行相关执业活动,故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医疗行业对于医学教育验收的标尺和准绳。在中医学教育中,《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病种涉及临床常见的内外妇儿各科,所以学好《金匮要略》,对学生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对其拓宽临床思路,提高临证综合分析和诊治疑难病症能力作用独特。本文拟以《金匮要略》教学为例,以执业医师考核为目标,探索提高学生的临证能力。  相似文献   

6.
分析《孙文垣医案》中脾胃病的辨治特色,学习孙文垣的学术思想精华与辨治方药特点,扩展临证思路,从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起着连接理论与临床的桥梁作用,为激发学生学习《金匮》的主动性,夯实学生对《金匮》基础知识点的把握,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中医临床,把握临证中的基本思维,近年来我们在《金匮要略》教学中实施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等级考核制度,并通过考核认定授予学生相应的证明中医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的"等级认证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金匮》课程的教学实施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中医临床辨治能力训练平台,该平台包括常见病、多发病辨治能力训练系统和名老中医疑难重症辨治能力训练系统。运用人机对话,与病例互动交流,通过四诊辨析、临床诊断、确定治则治法及选方用药,来达到锻炼学生采集病史能力、临床诊断能力、辨证分析能力及选方用药能力,以期训练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全面提高其临证综合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构建了完整的杂病脉证并治思想体系,其辨证思想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原发性肝癌临床并发症多,单一的辨治方法难以兼顾其复杂局面。借鉴《金匮要略》积聚、癥瘕、黄疸、痰饮及虚劳等杂病脉证并治思想指导原发性肝癌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好《伤寒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中医临证思维能力。[方法]分析《伤寒论》的教学现状,发现其不足之处,以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级何任班为研究对象,构建并实践体验式教学法,即原文诵读使学生熟悉原文,以奠定基础;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方证机法;跟诊体验感受临证疗效,激发兴趣,使其掌握仲景病脉证治、理法方药诊疗体系。[结果]有限的教学时间在课堂外得以延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了临床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此种教学方案主要适用于小班化教学。[结论]体验式教学法在《伤寒论》的小班化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东医宝鉴》引证《金匮要略》内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朝鲜医著《东医宝鉴》,比照宋定本《金匮要略》,分析《金匮要略》流入朝鲜的版本情况及《金匮要略》与《东医宝鉴》在方名、剂量等方面的差异,列举《金匮要略》未载条目,为研究《金匮要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是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开创了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先河。由于其中所载方药精效著,被后世医家称为"经方",并因此享有"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的美誉。但《金匮要略》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并非仅因其方剂,而还应包括全书所论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对后世临床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其中,脉诊的论述对后世脉诊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在此,文章就书中所论"脉浮"进行了整理和更深一步的学习,从而,提出了笔者对仲景之"脉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摶”之俗体作“(摶)”,与“搏”形近,近一个世纪来《伤寒论》《金匮要略》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凡“(摶)”皆讹为“搏”,而赵开美本《伤寒论》、元大德《千金翼方》或作俗体“(摶)”,或作繁体“摶”;元邓珍本《金匮要略》、赵开美本《金匮要略》皆作俗体“(摶)”,是诸善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一作“搏”者.本文确证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搏”皆为讹字,当作“摶”.2005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文本《伤寒论》据笔者意见已将“搏”改为“抟”.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是中医学专业近年新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其内容融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大经典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着重介绍中医经典原著的精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运用中医经典辨证思维分析临床病证的习惯,为后续经典课程和临床各科的系统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可采用案例引导的探究式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提问技巧与课堂上的有效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痰饮咳嗽篇及水气病篇、黄疸病篇论述了由于水液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湿、痰、饮、水是引起人体水液代谢发生异常的病因亦是水液代谢异常生成的病理产物,因而有多种多样的疾病表现。后世学者多注重某一篇章病因病机及治法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水液代谢异常疾病的内在联系与整体规律的研究。对《金匮要略》水液代谢异常疾病进行整体综合研究,对于张仲景杂病辨治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水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建立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教学考核体系,客观和公正地反映学生临床能力,为实现高等中医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核心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加强《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温病学》教学的实践体会,提出了"5个结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以《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为例,通过融入分层教学及同伴教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及名中医教学门诊、衔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标准,同时注重培养梯队合理的教师团队,以提升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师承模式结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可以使医学生学习并继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沟通方式、学术思想等,传承并弘扬中医文化的精髓;同时采用CBL,发扬中医整体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即以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经过此模式的培养,可有效提高中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高等中医院校中医针灸外科学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并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作者多年来通过丰富实训教学内容、尝试PBL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施阶段性实践培训和多站式技能考核方法、加强教师临床技能等手段,不断完善中医针灸外科学实训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及中医外科临床技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笔者将《金匮要略》的前205方编成了歌诀,歌诀既照顾诗歌韵律的特点,精练而有韵味,又尽量符合著作者的本意,部分方歌融入了现代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简捷易记,便于后学者参考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