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表现,以及CT扫描对本病诊断的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CT诊断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4例,观察骨化的形态、长度、宽度、厚度,有无椎管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骨化常累及数个椎体的后纵韧带,其长短不一,大多上下延续,少有间断。且CT图像形态不同,大致分山丘型、平板型、菌伞型、花束型四种。结论 CT扫描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最理想的诊断方法,它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三维CT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结果:21.3%的患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云集(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变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凯 《华西医学》2010,(9):1664-1666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6480例颈椎患者的CT图像资料,观察后纵韧带骨化块的形态、位置及与椎管的关系,计算椎管狭窄率。结果 6480例颈椎CT图像中,37例发现OPLL,占0.57%(37/6480)。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表现为点状、条状、线状、平板状、山丘状、蕈伞状及花边状,呈现局限型、节段型、连续型、混合型特点。C4、C5及C6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常见位置。骨化块平均厚度为4.12mm,骨化块致椎管矢状径狭窄率为10.20%~49.18%,多位于椎管前方中间位置。椎管狭窄率〉34.10%,临床症状明显。结论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的特征及椎管的狭窄程度,是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案和术后评估预后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出现脊髓受压表现;影像学表现为在椎管前方沿椎体后缘分布的条带状影,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展的结果是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系指颈椎骨质、关节及其附近软组织退行性改变造成神经根、脊髓和椎动脉等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和颈椎及其关节改变的疾病。主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钩椎关节病等。简易分型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X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现已作为常规检查。现将我院2004~2007年收集305例颈椎病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颈椎管狭窄,对脊髓神经根或血管造成压迫,引起一系列症状,特别是外伤后可诱发或加重临床症状。为使脊髓解除或减轻压迫,需采取手术治疗。方法观察及分析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OPLL45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45例OPLL手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3-7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43%。结论OPLL引起椎管狭窄,经X线、CT检查后可确诊。建议OPLL患者出现症状后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早期恢复,可减少因生活中的外伤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磁共振(MRI)表现。方法:回颐性分析62例颈椎病患与35例非颈椎病患颈椎损伤的MRI扫描资料与临床资料。结果: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MRI表现包括稚体骨折与脱位、韧带撕裂.颈髓损伤、椎间盘损伤脱出、椎动脉受压扭曲与狭窄、椎前血肿等损伤性表现及椎间盘变性脱出、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等颈椎退变表现。颈椎病蛆颈椎损伤易合并颈髓损伤,且多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颈髓损伤的位置与范围与颈椎原有病变的位置与范围一致。结论:MRI能充分反映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表现特征,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者。结果:21.3%的患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X线结合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诊断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提高颈椎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检查.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总结X线及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X线表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44例(73.33%),椎体骨质增生52例(86.67%),钩锥关节增生46例(76.67%),椎间隙狭窄29例(48.33%),韧带钙化37例(61.67%),椎间孔狭小22例(36.67%).CT扫描显示:椎间盘突出43例(71.67%),韧带钙化增厚50例(83.33%),骨质增生51例(85.00%),椎管狭窄37例(61.67%),横突孔狭窄、变形17例(28.33%).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X线是诊断颈椎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扫描能进一步提高颈椎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脊柱损伤的MRI分析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总结脊柱损伤的MRI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80例脊柱外伤患者均作MRI检查。结果:80例中颈椎25例,胸椎26例,腰椎29例,其中包括椎骨骨折,椎体脱位,椎间盘突出,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结论:通过MRI对脊柱损伤的观察和诊断既能明确的显示脊髓、韧带、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受损伤的细节,还能明确椎骨受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颈椎病的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对500例经临床和X线检查证实的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X线表现为颈椎间隙变窄和(或)椎体前后缘骨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及颈椎不称,钩突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变窄与韧带钙化。结论掌握X线表现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可提高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0 引言 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OLF)好发于下胸椎,发生于颈段相对较少。颈椎黄韧带骨化多合并有后纵韧带骨化和/或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等,会导致颈椎管狭窄等,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3.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黄韧带增厚的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黄韧带增厚的MR表现.方法 对103例经MRI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伴有黄韧带增厚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腰椎向前滑脱患者79例,向后滑脱患者24例,向前滑脱比向后滑脱黄韧带增厚明显,增厚的黄韧带厚度在5~12mm之间,在T1WI上呈中等偏低信号强度,T2WI上呈低信号强度.在近椎小关节的旁中央矢状层面增厚最为明显,并呈结节状、三角形状向椎管内突出.结论 退行性腰椎滑脱常伴有黄韧带增厚,MRI是诊断黄韧带增厚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161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神经根型、动脉型、脊髓型、混合型和食管压迫型,分别为84例、40例、22例、13例和2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技术观察颈椎骨质增生情况、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84例神经根型中,发现椎间孔狭窄438处,其中C5-6和C6-7椎间孔狭窄占79.6%,椎间孔狭窄的成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40例椎动脉型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52.5%),导致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和椎动脉迂曲。22例脊髓型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能全面评价颈椎骨质增生及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颈椎病诊断较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椎管成形术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995—06/2003—0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有后路手术适应证的6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在关节突内l/3处向前外斜开骨槽,从一侧撬折椎弓,开门侧神经根管后壁获裸露减压,合页侧因根管后壁后移使神经根管扩大;对照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从小关节内缘开骨槽只行椎管单开门成形术。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4例获平均2年5个月(18个月~5年4个月)的随访,优良率分别为:治疗组87.5%,对照组6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gt;P&;gt;0.01)。结论: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式,有效减压,并克服了单纯椎板单开门术后脊髓、神经根后移,根管后壁对神经根造成的压迫或刺激,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下颈椎不稳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早期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早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对76例OPLL患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X线摄片、CT及MRI检查。在颈椎屈面/伸展侧位片上测量全颈椎活动范围、椎体水平移位及成角程度,根据MRI T2加权像观察脊髓内高信号变化,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OPLL患颈椎屈伸范围比正常人明显减小(P<0.01),下颈椎不稳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OPLL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和脊髓受压程度不平行,产生重于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症状。结论:下颈椎不稳加速OPLL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石云志  刘泉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601-8606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是通过直接减压,取出压迫的骨赘、骨化的后纵韧带,前路间盘从而达到彻底减压,通过置入钢板、钛网,产生前路支撑作用,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对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患者,实施前路无法彻底切除骨化物,且减压难以维持颈椎曲度和稳定性,实施后路手术更为合适。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选择34例进行观察,分别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照组)和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进行颈椎X射线、CT及MR检查,治疗后7 d进行复查。检查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节段)脊髓压迫率。并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经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和治疗前颈椎曲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和脊髓压迫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以及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相比,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侧卧位预防颈椎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既往手术后患者未完全清醒时即回病房,常规采取仰卧位,但体位压迫可能致术后引流管阻塞,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起硬膜外血肿(SEH)。既往我院已发生SEH11例,发生率为0.64%。为预防SHE的发生,我们对50例颈椎后路手术后患者改用侧卧位,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53.7±10.4)岁。脊髓型颈椎病36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14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术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了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与膝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有关的病例影像资料,包括X线、CT及MRI检查的诊断结果,并进行统计。结果 X线诊断明确骨折4例,可疑骨折2例,关节积液6例;CT显示骨折7例,软组织肿胀增厚12例,关节积液12例;MRI显示骨折11例,骨挫伤15例,膝后外侧角结构肿胀增厚15例,其中外侧副韧带损伤Ⅰ~Ⅱ级6例,腘肌肌腱损伤Ⅰ~Ⅱ级8例,腓肠肌外侧头损伤4例,股二头肌及肌腱损伤9例,关节囊肿胀15例,关节积液15例,关节软骨明显破裂者4例,半月板损伤6例。结论 MRI诊断膝关节后外侧体损伤的敏感度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X线及CT,应用MRI检查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建华 《华西医学》2007,22(4):852-852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表现特征的回顾性X线分析,以提高其规律性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98例经临床和X线检查证实的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X线表现特征分析。结果:主要X线表现为颈椎间隙变窄和(或)椎体前后缘骨刺298例,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及颈椎失稳248例,钩突增生变形248例,钩椎关节增生伴椎体失稳219例,韧带钙化91例。结论:掌握颈椎病X线表现的不同特点,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