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对人肺癌LAC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取指数生长期的LAC细胞,分别加入2.5、12.5、25μg/mL的斑蝥酸钠和20μg/mL羟基喜树碱(HCPT),并以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每组均设3个复孔;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斑蝥酸钠对人肺癌LA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凋亡及p53、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斑蝥酸钠具有显著性抑制人肺癌LAC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抑瘤效应优于HCPT。斑蝥酸钠作用于人肺癌LAC细胞后引起S期细胞明显减少,细胞被阻止于G0/G1期,部分细胞发生凋亡,效应优于HCPT(P<0.01)。经斑蝥酸钠作用后,LAC细胞的p53基因表达上调,而bcl-2基因表达下调。【结论】斑蝥酸钠抑制人肺癌LAC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与其能上调p53基因、下调blc-2基因的表达和诱导LAC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缺氧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bcl-2、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途径以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法复制缺氧模型。海马神经元培养第14天,分为模型对照组及川芎嗪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800、200、50μg/mL),分别持续缺氧1.5 h。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神经细胞凋亡率,原位杂交法检测海马神经元bcl-2、p53 mRNA的表达。【结果】川芎嗪中剂量组在缺氧1.5 h凋亡率与模型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缺氧1.5 h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p53 mRNA原位杂交阳性信号进行分析,川芎嗪中剂量组bcl-2、p53 mRNA的表达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给予缺氧处理证实了凋亡是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途径之一。一定剂量范围的川芎嗪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而抑制p53基因的过度表达,上调bcl-2基因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金得生片对人肺腺癌细胞(LAC)的抑制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以8 g/kg剂量的清金得生片,0.2 g/kg剂量的替加氟(FT-207)灌胃SD大鼠制备体积分数为10%、20%、30%的中药含药血清和体积分数为20%的FT-207含药血清,并设空白血清对照;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染色法观察清金得生片对LAC的抑制作用;采用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清金得生片对LAC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中药对LAC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中药含药血清对LAC增殖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一定依赖关系,其中体积分数为30%的中药含药血清作用72 h时的抑瘤率达32%;各剂量组中药含药血清均具有一定诱导LAC细胞凋亡的作用;中药含药血清高、中剂量组透射电镜下可见明显凋亡特征,低剂量组凋亡特征不明显。【结论】清金得生片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LAC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中药胃痞消(由黄芪、太子参、白术、丹参、白花蛇舌草等组成)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周期分布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7.5、3.75g·kg-1·d-1),维酶素组(剂量为0.27g·kg-1·d-1)。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均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液自由饮用结合饥饱失常加耗气泻下法复制脾虚型CAG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胃痞消各剂量组连续治疗4周后对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凋亡率、凋亡基因p53、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胃痞消各剂量组可显著增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增加G0/G1期、减少S期细胞分布,促进p53表达,抑制Bcl-2表达(均P0.01),胃痞消高剂量组可显著促进Bax表达(P0.05)。【结论】胃痞消可抑制CAG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能促进p53和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益气除痰方对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益气除痰方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PI)单染法测定细胞凋亡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用药前后调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益气除痰方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时间—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益气除痰方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具有显著诱导凋亡的作用,其低、中、高剂量组凋亡率分别为(8.40±1.67)%、(15.80±2.95)%、(27.4±0.96)%(P<0.05);RT-PCR结果显示:益气除痰方可显著上调p53 mRNA、bax mRNA表达,下调bcl-2 mRNA表达(P<0.05或P<0.01)。【结论】益气除痰方可促使A549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53表达,下调bcl-2/bax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孕期小鼠羊水对小鼠肝癌细胞H2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孕11、13、15 d和17 d的KM小鼠羊水-RPMI1640培养基培养H22细胞(培养液中羊水终浓度为10%),RPMI1640培养基培养的H22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Annexin V-FITC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S-P免疫荧光染色法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H22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的表达.结果 羊水能明显抑制H22细胞的体外增殖和PCNA的表达,随孕期的延长而增高(P<0 05);并能促进p53的表达以及诱导H22细胞凋亡,随孕期的延长而降低(P<0 05).同时,PCNA和p53的表达强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808,P<0 01).结论 孕11、13、15、17 d的小鼠羊水能抑制H2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可能与PCNA和p53的表达有关,并且孕期越早、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K-ras基因突变型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K-ras基因突变型人结肠癌SW480细胞,采用新型四唑氮盐(MTS)做比色分析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划痕法观察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下游关键激酶MEK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125~1 mg/m L浓度的苦参碱能显著抑制SW480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移行,降低MEK1/2蛋白的表达(P0.05),其作用强度随药物浓度增加有升高的趋势。【结论】苦参碱可能通过下调MAPK信号通路下游MEK1/2蛋白的表达,有效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和移行,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 A,TSA)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TSA处理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72 h,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及p21蛋白,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21基因mRNA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经TSA作用后,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内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增加,p2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同时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增加。【结论】TSA通过提高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增加p21基因表达,抑制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亚砷酸对人肝癌细胞凋亡及ERK-1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砷酸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及ERK-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EL-7402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HE染色法、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ERK-1蛋白的表达.结果亚砷酸(1.0~8.0 μmol/L)能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于S、G2/M期,呈剂量依赖性;亚砷酸(8.0 μmol/L)作用BEL-7402细胞48 h后, HE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BEL-7402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8.0 μmol/L的亚砷酸作用48 h 后BEL-7402细胞的ERK-1蛋白表达明显减弱. 结论亚砷酸体外有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降低ERK-1蛋白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中药单体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Toll样受体信使核糖核酸(TLR4 mRNA)表达及白细胞介素8(IL-8)分泌的影响。【方法】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T-29细胞的TLR4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T-29细胞的IL-8分泌。【结果】黄芪甲苷组和大黄素组可抑制干扰素-γ(IFN-γ)诱导的TLR4 mRNA表达,而姜黄素组、柚皮苷组和栀子苷组则对TLR4 mRNA表达无显著性影响;大黄素能显著性降低IFN-γ 脂多糖(LPS)所诱导的HT-29细胞IL-8的产生。【结论】大黄素抗炎细胞分子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IFN-γ诱导的HT-29细胞TLR4 mRNA表达和IFN-γ LPS诱导的IL-8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 A,TA)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分泌促炎、抑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健康人PBMC,采用脂多糖(LPS,终浓度为1μg/mL)或LPS 植物血凝素(PHA,终浓度为25μg/mL)刺激培养细胞,并给予TA(终浓度为5.4 ng/mL)处理,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含量。【结果】TA能抑制LPS或LPS PHA刺激的PBMC分泌TNF-α和IL-10,且对正常人PBMC分泌IL-10的抑制作用强于对TNF-α的抑制作用,但对IL-4的分泌无显著性影响。【结论】雷公藤甲素可不同程度地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使促炎、抑炎两种作用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以NG108-15细胞作为神经元代表、β-淀粉样蛋白25-35片段(Aβ25-35)诱导凋亡的阿尔茨海默病体外细胞模型中,人参皂苷Rg1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进行Aβ25-35造模浓度与时间的选择以及Rg1预处理最佳浓度时间的选择;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数据处理系统(DMR)图像分析仪检测免疫细胞化学法标记的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采用酶标光度计、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比色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20μmol/L Aβ25-35作用24 h可诱导NG108-15细胞凋亡,2μmol/L Rg1组的NF-κB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显著性提高(P<0.01),Rg1预处理组Bcl-2表达呈阳性,且caspase-3活性较模型组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高浓度聚焦状的Aβ25-35可下调神经元内NF-κB的活性,诱导细胞凋亡,Rg1通过启动神经元中NF-κB的活化从而上调Bcl-2表达,抑制caspase-3活性而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牛蒡子苷(arctiin)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牛蒡子苷作用于3T3-L1前脂肪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油红O染色及分光光度法分析脂肪细胞的分化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TTA enhancer binging proteinα,C/EBPα)的表达情况。【结果】牛蒡子苷对3T3-L1细胞增殖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可显著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P<0.05或P<0.01),且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牛蒡子苷可显著降低PPARγmRNA、C/EBPα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牛蒡子苷能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其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相关调控因子PPARγ和C/EBP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肾康丸对体外高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MC)增殖、细胞外基质分泌(ECM)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1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血清组,开博通组(剂量为5 mg/kg),肾康丸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4、1.2 g/kg),灌服相应药物7 d,分离制备药物血清。将体外高糖(30 mmol/LGlu)培养的MC分为5组:高糖模型组(30 mmol/LGlu),正常血清组(体积分数5%正常血清),开博通组(体积分数5%开博通含药血清)及肾康丸高、低剂量组(体积分数5%肾康丸高、低剂量含药血清),另设低糖模型组(10 mmol/LGlu)。培养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上清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高糖培养的MC显著性增殖,上清FN含量显著性增加,并出现细胞周期异常,肾康丸能抑制MC增殖,减少FN分泌,并使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性增加,而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肾康丸可通过调整MC细胞周期异常,进而抑制高糖诱导的MC增殖和ECM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杜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取10日龄SD大鼠胫骨、股骨的骨髓,过滤离心后将所得BMSCs进行体外单层培养、扩增,采用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O2条件培养。在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使用2.5 g/L胰酶消化传代。将传代细胞分别置于空白血清培养液(对照组)、杜仲水提取物含药血清及杜仲醇提取物含药血清培养液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在3种条件下的形态、贴壁生长、增殖、集落等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比较3种培养条件下达到100%融合的时间。【结果】杜仲水提取物组、杜仲醇提取物组对大鼠BMSCs增殖的影响显著高于空白血清对照组(P<0.05),且杜仲醇提取物组作用优于杜仲水提取物组(P<0.05)。【结论】杜仲对大鼠BMSCs增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黄芪和雷公藤多甙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其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黄芪舍药血清、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并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梯度(5%、10%、20%),观察含药血清对过度增殖状态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分泌IL-6的影响.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系膜细胞增殖,酶标记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细胞IL-6含量。【结果】黄芪、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均可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并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IL-6,其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尤以雷公藤多甙高、中剂量组及黄芪高剂量组作用显著。【结论】在体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处于过度增殖的状态下.黄芪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分泌IL-6,其作用与雷公藤相仿,两药合用可减少雷公藤用量,可能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银屑灵全方及拆方时角质形成细胞HaCat增殖的影响,寻找银屑灵的有效组成.[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将银屑灵全方拆分为12个组合方,选用脂多糖(LPS)为刺激因子,建立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体外过度增殖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银屑灵全方及各拆方组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葛根总黄酮对神经肽Y(NPY)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培养VSMC 体系,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加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模型组(加NPY条件培养液)、正常+葛根总黄酮组(即正常+中药组,加葛根总黄酮条件培养液)和模型+葛根总黄酮组(即模型+中药组,加NPY条件培养液和葛根总黄酮条件培养液),采用荧光免疫组化定量技术检测各组VSMC中的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原癌基因C-myc表达平均荧光强度。[结果]模型组PCNA、PDGF和C-myc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正常+中药组3项指标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中药组3项指标比模型组降低(P <0.01)。[结论]葛根总黄酮对正常VSMC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对NPY诱导VSMC增殖具有拮抗作用,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可能与后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按不同比例配伍的紫花地丁和蒲公英体外抗菌活性的对比分析,探讨两药合用的最佳比例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并绘制杀菌曲线;分析次抑菌浓度药物诱导细菌耐药情况,观察对各组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影响的因素。【结果】紫花地丁和蒲公英按照质量比1∶4的比例配伍,对4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和4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且对大肠埃希氏菌和克雷伯氏菌表现出一定的杀菌作用(50%ρMB/50%ρMI和90%ρMB/90%ρMI均为2);绘制的杀菌曲线表明,各组药物对不同菌株的杀菌作用均未呈现典型的杀菌曲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现一定的抑菌趋势。细菌接种量、血清量以及pH值的变化对各组配伍药物的体外抗菌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紫花地丁和蒲公英按照质量比1∶4配伍使用时体外抗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