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入院时的医学应对方式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量表(MCMQ)测试126例冠心病入院时医学应对方式,内容包含有面对、回避、屈服3大类应对策略。结果126例冠心病患者入院时面对、回避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服应对得分低于常模(P<0.05);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3种应对方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0岁与<60岁者的回避应对得分、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者的面对应对方式得分、既往治疗史不同患者的屈服应对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选择直接面对的应对方式与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关(β=0.297,P<0.01)。结论了解冠心病患者住院初期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医护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王丽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28-129,132
目的调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AMI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6例AMI患者,应用焦虑抑郁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特征和社会支持情况,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与国内常模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面对、回避、屈服三个维度上,AMI患者的面对得分低于国内常模,而屈服、回避两项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AMI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治疗时应采取相麻措施提高患者麻对疾病的能力.尽量完善其社会支持体系.促讲其身心的伞面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疗期肺癌患者应对方式与胃肠道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化疗期肺癌患者分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医学应对问卷、胃肠道反应评估表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除回避得分与便秘得分、屈服得分与腹泻得分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面对、回避得分与患者胃肠反应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范围-0.419~-0.150,P<0.05),而屈服得分与患者胃肠反应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范围0.156~0.375,P<0.05)。进一步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面对和屈服对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别可解释相应胃肠道反应9.9%~21.9%的变异,屈服对其影响为正性,而面对为负性。结论应对方式与化疗期肺癌患者胃肠道反应密切相关,患者积极地应对有助于减轻胃肠道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应对方式与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50例腹部手术患者,于术前1d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调查,术后24h、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1)患者的”面对”应对方式分值为16.56±3.61,“回避”应对方式分值为16.82±2.85,“屈服”应对方式分值为8.56±2.52。(2)与常模比较,“面对”和“回避”应对方式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屈服”应对方式无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24h、48h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3.48±1.09)分、(2.98±0.89)分。(4)“面对”应对方式与患者术后24h、48h疼痛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与术后24h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较常模多采取“回避”应对方式,较少采取“面对”应对方式;术后24h、48h患者疼痛程度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患者的应对方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和医学应对方式调查量表(MCMQ)两部分。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MCMQ包含20个条目,分为面对、回避、屈服3种应对方式。结果男女食管癌患者的面对、回避、屈服应对方式的得分分别为(19.5±3.2)分和(18.1±3.0)分、(13.1±3.3)分和(14.7±3.5)分、(7.4±2.3)分和(8.7±2.5)分,男女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食管癌患者应对方式的因素多元回归分析,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与面对、回避、屈服应对方式间均有统计学意义(β分别为2.015、-1.001、-1.952,P均〈0.05),文化程度与面对应对方式有统计学意义(β=1.584,P〈0.01)。结论了解食管癌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医护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长期生存者心理行为特征及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4家和唐山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就诊的209例乳腺癌患者,应用T型心理量表和癌症应对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长期存活组T型心理量表的“个性特征(2.12±0.34)分”、“情感表现(2.23±0.24)分、”和“认知习惯(1.73±0.43)分”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癌症对照组[(2.34±0.45)分、(2.46±0.31)分、(1.98±0.38)分],(P〈0.05);乳腺癌长期存活组在应对问卷的“面对(3.12±0.41)分”和“发泄[(2.70±0.39)分]”2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癌症对照组[(2.22±0.33)分,(2.58±0.52)分],(P〈0.05),在“幻想(1.29±0.33)分”和“屈服(1.95±0.57)分”2个维度的得分低于癌症对照组[(1.56±0.64)分、(2.28±0.62)分],(P〈O.05);乳腺癌长期存活者T型心理的“个性特征”、“认知习惯”、“情感表现”和“潜意识”与应对方式的“屈服”、“幻想”和“回避与压力”成正相关(P〈0.05),与“面对”和“发泄”成负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长期存活者T型心理较癌症对照组不明显,乳腺癌长期存活者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T型心理越不明显越易选择积极地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癫痫性精神障碍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方法:采用非理性信念量表、卡特尔16种个性特征量表、Barret冲动量表、Buss-Perry攻击量表分别测试38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观察组)和39名健康成年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非理性信念量表中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绝对化要求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卡特尔16种个性特征量表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紧张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怀疑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冲动量表的计划分、行动分、认知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攻击量表的愤怒、敌意、身体攻击性、语言攻击性、指向自我攻击性评分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癫痫性精神障碍者多采取不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具有低聪慧性、不稳定性、怀疑性、敏感性、幻想性、非自律性的人格特点,全面干预治疗对癫痫性精神障碍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庄前玲  陆锦华  杜建刚 《重庆医学》2016,(11):1551-1553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分析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12月筛查出苏州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例,采用许淑莲修订的M 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疾病不确定感的因素及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苏州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平均为(81.35±16.57)分,其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为(48.59±8.59)分,复杂性维度得分为(32.76±8.95)分。在年龄、性别、医保方式、吸烟、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疾病不确定感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对维度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与疾病不确定感的2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以降低疾病的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骆雪琴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143-144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31例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7例),采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焦虑/躯体化等7类得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焦虑/躯体化等5类得分低于治疗前(P〈0.05);而体重、日夜变化2类得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前上述7类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7类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比常规健康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现状并分析三者之间关系。 方法 选取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层流病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4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及医学应对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 结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弹性得分(57.94±9.11)分与应对方式得分(45.42±4.11)分偏低,疾病不确定感得分(93.30±9.54)偏高,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回避与应对屈服可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r=-0.272~-0.583,P<0.05),应对面对可正向预测心理弹性(r=0.763,P<0.05)。应对面对可负向预测疾病不确定感(r=-0.492,P<0.05),回避与屈服则为正向预测(r=0.371、0.331,P<0.05)。 结论 医护人员应提高患者心理弹性,降低疾病不确定感,积极应对疾病,保证移植全过程顺利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诊科和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实施压力管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5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监护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2次调查期间,对干预组进行压力管理,对照组成自然状态。结果: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心理问题阳性率高;实施干预措施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偏执症状和其他症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自身比较,SCL-90总分、敌对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症状和其他症状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状况恶化。结论: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与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压力干预措施有一定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武警某部医院护士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其二者相关性.方法:应用SCSQ和SSRS对武警某部医院94名护士进行测查.结果:(1)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消极应对方式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军护与本院合同制护士、军护与地方某医院正式护士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院合同制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5),消极应对方式极显著低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1).(2)军护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均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极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1).军护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极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5).合同制护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极显著高于女护生(P<0.01).(3)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234,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0,P<0.01;r=0.267,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SSRS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该武警机动部队医院护士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较好.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80例手外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手外伤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手外伤患者的面对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而回避和屈服等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手外伤患者SAS评分与屈服呈显著正相关(γ=0.646,P〈0.01)。结论: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儿童期虐待对新兵自杀意念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505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评定.结果 ①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自杀意念和绝望程度得分[(5.56±4.58)分、(5.93±3.01)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2.11±2.79)分、(3.10±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积极应对得分[(18.98±6.16)分]明显低于无虐待的新兵[(23.27±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消极应对得分[(9.27±5.04)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6.93±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依次(69.38±10.43)分、(20.16±3.97)分、(25.73±3.68)分、(22.82±5.52)分]均明显低于无虐待组的新兵[依次(75.55±9.67)分、(23.25±2.50)分、(27.56±3.51)分、(24.67±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绝望程度、消极应对正相关(r=0.379,0.402,0.228),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期虐待与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负相关(r=-0.285,-0.302),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的新兵有更明显的自杀意念;儿童期虐待导致不良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对精神分裂症及轻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及神经衰弱)患者的94名一级亲属分为精神分裂症组(重性组)(n=45)和轻性精神障碍组(轻性组)(n=49).两组采用心理韧性量表(RS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轻性组与重性组心理韧性评分,社会能力[(22.67±4.59)分、(20.76±4.09)分,P<0.05]、家庭凝聚力[(25.41±4.34)分,(22.60±4.90)分,P<0.01]、社会资源[(25.35±4.27)分,(23.24±4.16)分,P<0.05]及总分[(129.22±12.89)分,(122.60±14.54)分,P<0.05]均高于重性组;两组简易应对方式评分,积极应对分轻性组高于重性组[(27.45±5.22)分,(23.36±6.46)分,P<0.05];消极应对分低于重性组[(9.92±3.08)分,(11.64±4.36)分,P<0.05],总分也高于重性组[(36.72±5.26)分,(34.41±5.61)分,P<0.05];两组除轻性组自我的知觉与消极应对无相关外,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r=0.238~ 0.434,P<0.01或P<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274~0.401,P<0.01或P<0.05).结论 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心理韧性高于重性组,面对逆境时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两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交互式阅读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每周1次集体健康教育;研究组每周进行5次交互式阅读疗法予以干预,每次40~60min,于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分别进行效果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HAMD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TCSQ评分比较,研究组干预后积极应对方式评分明显增高(P〈0.001),高于对照组(P〈0.001),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降低(P〈0.001),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交互式阅读疗法结合药物治疗能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其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武警某部医院护士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SSRS和SCL-90对武警某部医院94名护士进行测查.结果:①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消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军护与本院合同制护士、军护与地方某医院正式护士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院合同制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5),消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1).②军护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均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1).军护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5).合同制护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女护生(P<0.01).③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敌对、恐怖、偏执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5).军护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5),其余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主观支持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r=-0.220,-0.231,-0.234).客观支持与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负相关(r=-0.211).社会支持总分与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r=-0.246,-0.220,-0.208).结论:该武警部队医院护士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合同制护士的社会支持较军护差,军护的躯体化因子分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同一方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S-COPD)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分段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将276例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38例。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疗程为6周。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GRQ各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评分和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②治疗后,两组S-COPD患者的SGRQ各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评分和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③治疗后,两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SGRQ各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呼吸症状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结论:采用中医同一方药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实现"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亲家庭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版)(EPQ)及应对方式问卷(CSQ)评估62例单亲家庭青少年(研究组)及62例正常对照(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结果:1研究组的内-外向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质维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研究组在解决问题、求助等两项因子的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自责、幻想及逃避等三项因子的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研究组的精神质与幻想、逃避及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内-外向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逃避呈显著负相关(P<0.05);神经质与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掩饰性与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单亲家庭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可能与其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杨农国 《河北医学》2013,(12):1797-1800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患者分为37例LCBDE组和36例开腹手术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可以进食时间、住院天数、ICU入住率、医疗费用(万元)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LCBDE组的手术时间、术后ICU入住率明显少于或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LCBDE组患者术后可以进食时间、医疗费用都比对照组要短或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CBDE治疗胆结石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在降低医疗花费方面都要比传统开腹手术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