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治疗及血液保护的规律与经验。方法随机抽取行两次肝移植手术患者12名,观察患者第1次与第2次手术间各指标差别,包括术前凝血功能、手术用时、血液丢失量、各类血液成分输入量、输液总量及临床预后等。结果2次手术术前凝血功能、所用时间、手术方式、无肝期时间、总入液量、总出液量及冷沉淀输入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次移植术中血液丢失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血小板输入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剂输注,合理应用相应的血液保护措施,并对凝血功能动态检测、恰当纠正,降低失血和输血量,提高肝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二次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次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治疗及血液保护措施。方法选择2004年7月~2007年8月行二次肝移植手术患者15例,观察患者首次与第2次手术间各指标差别,包括:术前凝血功能、手术用时、血液丢失量、各类血液成分输入量、输液总量及临床预后等。结果2次手术术前凝血功能、所用时间、手术方式、无肝期时间、总入液量、总出液量及冷沉淀输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移植术中血液丢失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血小板输入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剂输注,合理应用相应的血液保护措施,并动态检测凝血功能,降低失血和输血量,提高肝移植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输血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肝移植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均为C级 ,出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的 19名患者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成分进行纠正。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 ,术中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出凝血功能变化及出血量 ,根据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各项出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给予相应的输血处理 ,分别以术后生存情况和围手术期输血量分组 ,分析各种输血因素对移植术中、术后的影响。结果 在术前肝功能分级、出凝血功能、手术方式、方法、时间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输血总量、红细胞用量、冰冻血浆用量与术后存活率呈明显负相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75 18(P <0 .0 1)、- 0 .710 4 (P<0 .0 1)、- 0 .5 14 4 (P <0 .0 5 )。死亡组输血量明显高于存活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输血量≥ 10 0 0 0ml组死亡率明显高于输血量 <10 0 0 0ml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所有病例中无一发生输血后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颅内出血。结论 术前充分纠正出凝血功能异常 ,术中进行动态监测 ,及时通过各种血液成分在品种和剂量上的合理输注进行调控及应用去白细胞输血等新技术 ,可保证原位肝移植手术顺利进行 ,有效降低输血总量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血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心胸外科和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80例。根据手术完成后的输血量分组,设对照组139例(输血量800ml)和实验组41例(输血量800ml);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正常,但术中输血后上述各项指标的凝血时间明显增加,PLT计数有所降低,FIB值有所提高,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将两组检测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差值较对照组患者的差值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影响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变化,输血量大可加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凝血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凝血试验及血栓弹力图(TEG)对其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监测,观察凝血功能指标对术中输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前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与术前相比,输血前上述指标出现异常,其中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值均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反应时间(R值)、血液凝固时间(K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上述指标有所改善,其中PLT、Fg、α角、MA值均明显增高(P<0.05),PT、TT、APTT、R值、K值均明显降低(P<0.05);术中血浆输注量与R值呈显著正相关(r=0.324,P=0.008);血小板输注量与PLT、MA均呈显著负相关(r=-0.699,-0.877,P=0.001,0.000),且与PLT的相关性显著低于与MA的相关性;冷沉淀输注量与APTT、K值呈显著正相关(r=0.324,0.412,P=0.011,0.003),与PLT、α角、MA值呈负相关(r=-0.314,-0.355,-0.385,P=0.012,0.008,0.005),且与K值、α角、MA值的相关性显著高于与APTT、PLT的相关性;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LT、FIB、α角、MA值均明显低于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P<0.05),PT、TT、APTT、R值、K值均明显高于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P<0.05)。结论监测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不仅可指导术中成分输血,还可有效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中的合理应用,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2月手术大量输血(〉5000m1)16例的临床资料,输血前后检测凝血功能,并统计输血剂量和血液制品种类。结果16例中13例术前凝血功能正常,3例行肝移植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术前凝血功能差。16例平均输血(6404.38±1973.60)ml,其中输注红细胞悬液平均(17.75±6.95)单位,冰冻血浆平均(25.63±7.67)单位,机采血小板平均(1.31±1.25)单位。输血后8h与输血前比较,16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延长,而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水平皆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于术大量输血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临床医生应根据实际病情需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选择各种血液成分,以减轻大量输血带来的不良后果,加强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回收的自体血中残留肝素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择期大手术患者58例(估计术中出血量>900mL),随机分为自体血回输组30例和异体血输血组28例,术中分别输入回收自体血和库血,输血量均>800mL;于术前及术后1 h分别检测患者血中活化凝血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间术前与输血后1 h活化凝血时间比较,以及2组输血后1 h活化凝血时间分别与其术前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自体血回输过程中适量肝素抗凝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纪均  张凌  姜虹  朱也森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1):153-155,158
目的:评估术前常规凝血试验(coagulation tests,CTs)预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002年12月- 2003年12月接受口腔颌面外科大手术的387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术前常规CTs筛选出12例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并匹配24例对照,对两组间出血相关临床事件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和输血量进行分析。结果: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病率为3.10%,其中血小板计数(PC)异常的发生率为2.07%,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异常的发生率为1.34%,CTs筛选出的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凝血功能异常为1.29%(5/387)。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延缓手术或改变手术方式(66.7%vs.0%,P=0.000016)、术中术后全身使用生物止血剂(58.3%vs.8.3%,P=0.0025)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病例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77±1.37h vs.5.84±2.54h,P<0.01);而在术中因失血引起低血压(16.7%vs. 4.2%,P=0.28),因出血再次手术(8.3%vs.4.2%,P=0.56),因出血导致死亡(8.3%vs.0%,P=0.33)及术中失血和输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前常规CTs检查不能预测多数和术中出血相关的临床事件的发生,但对术前已有凝血功能异常病史和症状、体征的患者,CTs的结果能反映凝血功能异常的程度,对预测可能出现的出血性并发症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受体移植前后6项凝血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移植受体移植前后6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美国Cou lter公司ACL-200型血凝仪及MAXM血液分析仪测定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血小板及出凝血系列指标,并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肝硬化患者组,肝移植术前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F ib)偏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肝移植术后全部凝血指标都有改变。肝癌患者组,肝移植术前各项凝血指标总体水平大致正常,肝移植术后PLT和F ib降低,PT、APTT、TT延长,INR升高在新肝期最显著。结论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凝血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重型肝炎患者55例,分别于术前、手术1 h、无肝10 min、新肝5 min、新肝期3 h,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测定床边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的变化,记录凝血物质用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与术前值相比:应用凝血物质后,PT在手术1 h及无肝10 min缩短,纤溶酶活性在手术1 h下降(P<0.05),ACT、TT在无肝10 min进一步改善(P<0.05);关腹前凝血速率明显低于术前值(P<0.05或0.01),PF增高.结论:重型肝炎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差而复杂,护士应密切观察术中出血的情况,及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使用凝血物质,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Sonoclot分析仪监测肝癌行肝移植手术中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功能,以指导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及时调整患者凝血功能.方法 对肝移植患者的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手术结束前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分析患者的初期凝血形成时间(ACT)、纤维蛋白形成速率(Clot Rate)和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凝血收缩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结果 在肝脏移植手术前患者除ACT时间延长以外,凝血速率及血小板功能都在正常值的下限,随着供体肝脏的植入,患者的ACT时间延长、Clot Rate降低、TP时间延长、PF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手术结束前各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移植手术中以第一时间提供了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既减少了手术护理治疗的盲目性,节约了资源,又为患者的尽早恢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凝血功能检查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制品输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7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7)与实验组(n=37)。两组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根据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输注血液制品,实验组根据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输注血液制品。统计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围手术期输血情况、术后引流情况及二次开颅手术率、术后28 d死亡率。结果⑴两组术中尿量、手术时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中输液量及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⑵实验组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及冷沉淀输注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⑶实验组术后6、24 h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⑷两组二次开颅手术率、术后28 d死亡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可指导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有效减少血液制品输注量,同时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及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收集肝移植患者输血前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中后各种成分的输注量等数据进行分析,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来指导术前备血方案的制定。方法 收集13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血常规、凝血5项及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手术出血量和术中各成分血输注量等数据,使用回归分析作出预测曲线。结果 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各血液成分输注率红细胞为21.02U(15.05%),血浆41.65U(29.83%),冷沉淀42.51U(30.45%),血小板34.42U(24.65%),围术期患者输血率分别是术前23.08%、术中100%和术后66.67%;术中4种成分血的输注量都与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显著相关(P0.05),术中红细胞输注量与术前RBC、Hb、HCT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血浆输注量与术前PT及K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冷沉淀与FIB及K值具有相关性(P0.05);血小板输注量与术前Plt和MA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患者术前是否进行输血干预与术中用血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病诊断对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也存在较大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上述较好的相关性资料得回归方程:1)红细胞备血量(U)=8.506+0.003术中出血量+1.430×手术持续时间+0.646×术前RBC值+0.085×术前Hb值-74.124×术前HCT值;2)血浆备血量=-3 085.251+770.620×手术时间+45.706×术前PT+121.989×K值-2 254.014术前HCT;3)冷沉淀备血量(U)=62.880+2.942×手术时间+0.345×术前PT-85.533×术前HCT-7.167×术前FIB-4.216×K值;4)血小板备血量=-3.773+0.612×手术时间-0.012术前Plt+0.038×MA值。结论 本研究所得的预备血回归方程,可为临床肝移植患者的预备血方案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体血液回收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中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9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中应用Cell Saver5型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输血。记录术前、术后1d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中根据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及时补充各种血液成分和鱼精蛋白。同时记录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及回输浓缩红细胞量。结果 术中平均每例出血9145ml,平均每例回收血量6688ml,平均每例回输浓缩红细胞量3651ml。术中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仅术后24h血小板计数略低于术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可为患者及时提供浓缩红细胞,避免大量异体血输入,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评估作用,以及对成分输血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凝血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成分输血;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TEG检测凝血功能,根据TEG检查结果指导成分输血。比较观察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两组血液制品用量,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和预后指标。分析TEG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入院时(T0)、手术前(T1)、术中输血后(T2)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凝固角(α角)、血凝块溶解速率(Ly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值、K值与APTT、TT呈正相关,与PT、HCT呈负相关(P0.05);α角、Ly30与APTT、TT呈负相关,与PT、HCT、PLT呈正相关(P0.05);MA值与PLT呈正相关(P0.05)。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和各时间点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悬液、血浆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G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其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二者各具优势。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采用TEG指导成分输血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有重要意义,但仍需结合患者其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范里莉  刘秀珍  王卓强 《现代护理》2007,13(21):1963-1964
目的应用Sonoclot分析仪监测肝癌行肝移植手术中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功能,以指导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及时调整患者凝血功能。方法对肝移植患者的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手术结束前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分析患者的初期凝血形成时间(ACT)、纤维蛋白形成速率(Clot Rate)和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凝血收缩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结果在肝脏移植手术前患者除ACT时间延长以外,凝血速率及血小板功能都在正常值的下限,随着供体肝脏的植入,患者的ACT时间延长、Clot Rate降低、TP时间延长、PF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手术结束前各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手术中以第一时间提供了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既减少了手术护理治疗的盲目性,节约了资源,又为患者的尽早恢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指导贫血患者围术期输血输注红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西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贫血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80例)接受限制性输血方案;研究组(80例)接受POTTS指导输血方案。记录两组失血及输血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血小板输注量、术前、术后24 h及出院时血红蛋白]水平、手术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比两组切口愈合等级。结果:两组血小板输注量及切口愈合等级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及血浆输注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术后24 h及出院时Hb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术后PT及APTT比对照组长(P<0.05)。结论:POTTS指导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及血浆输注量,且未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术后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2年1~10月间行脊柱手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31例患者,选择同期入选行脊柱手术但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0例作为匹配对照,对比两组患者生物学特征、吸烟酗酒史、凝血状况、下肢血管状况、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临床处置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求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是否患有糖尿病、术前凝血四项检查结果构成、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失血量构成、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 P<0.05)。(2)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失血量多、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与术后发生DVT具有统计学关联( P<0.05)。结论高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是脊柱手术术后并发DVT的独立高危因素,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后采用物理抗凝治疗并督促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减少下肢DVT发生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邵明  吕先萍  王静  吴阳  张水军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291-1294
目的 分析成人终末期肝病(ESLD)患者肝移植术中输血量的术前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肝胆外科2005年8月~2011年9月共63例肝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术中输血量,根据术中用血量≥12 U和<12U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项指标的不同,分析其与肝移植患者输血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肝移植术中,27名患者输血量≥12U.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移植术中输血量>12U的术前预测因素为Hb、总蛋白、肌酐、MELD评分、既往上腹手术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输血量>12 U的独立预测因素为Hb和既往上腹部手术史.预测模型为:y=4.31 +1.979×既往上腹部手术史-0.046×术前Hb.结论 成人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中输血量>12U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术前Hb和既往上腹部手术史,根据以上结果输血科可以预测用血数量和品种,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并提供备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和异体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体输血(治疗组)与异体输血(对照组)手术患者各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回输前两组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回输后各项指标有明显回升(P<0.05),但仍低于手术前(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较手术前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P<0.05),回输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都恢复正常(P>0.05),而对照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 自体输血可保证血流动力学的基本稳定,虽然凝血功能较手术前有一定减退,但回输后基本保持正常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