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严重烧伤后血浆sTNFR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1],它是通过与靶细胞膜受体(TNFR)结合来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而TNFRs胞外部分裂解后成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分为sTNFR I和sTNFR I.sTNFR能与TNFR竞争结合TNF,影响TNF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与芍药苷(Pae)联合应用对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经知情同意,收集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正常滑膜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人滑膜细胞进行培养。取第3代人FLS,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0μg/L)刺激,分别用rhTNFR:Fc(10 mg/L)、Pae(10-5mol/L)及二者联合干预。MTT法检测人FLS的增殖反应,免疫组化法半定量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死亡结构蛋白(TRADD)在FL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rhTNFR:Fc与Pae联合用药对FLS增殖的抑制作用优于rhTNFR:Fc和Pae单独给药组。rhTNFR:Fc、Pae及联合用药均能明显下调FLS中TNFR1和TRAF2表达,上调TRADD表达;与单独用药相比,联合用药能进一步上调TRADD表达,而对TNFR1和TRAF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rhTNFR:Fc和Pae联合用药对人FLS增殖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独给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RADD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与芍药苷(Pae)联合应用对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经知情同意,收集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正常滑膜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人滑膜细胞进行培养.取第3代人FLS,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0 μg/L)刺激,分别用rhTNFR:Fc(10 mg/L)、Pae(10-5 mol/L)及二者联合干预.MTT法检测人FLS的增殖反应,免疫组化法半定量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死亡结构蛋白(TRADD)在FL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rhTNFR:Fc与Pae联合用药对FLS增殖的抑制作用优于rhTNFR:Fc和Pae单独给药组.rhTNFR:Fc、Pae及联合用药均能明显下调FLS 中TNFR1和TRAF2表达,上调TRADD表达;与单独用药相比,联合用药能进一步上调TRADD表达,而对TNFR1和TRAF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rhTNFR:Fc和Pae联合用药对人FLS增殖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独给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RADD有关.  相似文献   

4.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诱导因子(TNF-related activation-induced cytokine,TRANCE)又被称为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r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ODF)、受体激活的核因子κ B(NF-κ B)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factor κ Bligand,RANK-L)和破骨细胞生成阻遏因子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它是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其表达的蛋白是免疫系统和骨发生和保持平衡的重要调节因子[1].  相似文献   

5.
磁场对荷瘤小鼠TNF及TNFR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磁场对荷瘤鼠瘤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 (TNF)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的影响。方法 采用磁场照射荷瘤小鼠瘤区。结果 磁疗组小鼠体内TNF活性明显增强 ,TNFR表达量增多 ,与非磁疗组相比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磁场具有增强荷瘤小鼠TNF活性并促进TNFR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有着极其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它有2种特异性受体,其大部分生物学效应是通过TNF受体1(TNFR1)介导的。TNFR1涉及促凋亡及抗凋亡2种截然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TNFR1活化后细胞究竟是生存还是死亡则取决于双方信号水平的强弱对比及作用时机的不同。本文就TNFR1的信号传导途径及在肿瘤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与功能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PCOS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I(TNFR2)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结合内对(TNFR2)mRNA照,半定量检测PCOS及其对照组脂肪组织TNFR2mRNA的表达。结果TNFR2mRNA的表达在PCOS肥胖组(0.83±0.13,P<0.001〉)和PCOS非肥胖组(0.63±0.14,P<0.05)均显著大于非肥胖对照组(0.50±0.15),且以P-COS肥胖组升高更为明显(P<0.001),PCOS肥胖组与肥胖对照组(0.87±0.11)相比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水平的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可通过上调TNFR2促进PCOS者TNFa系统活性增强。PCOS两组肥胖组织TNFR2mRNA的表达均较非肥胖对照组增强,且PCOS肥胖组升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牛杰志 《医学综述》1996,2(9):458-459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TumorNecrosisFactorRecptor,sTNFR)有和两种类型,分别来自膜TNFR(55KD)-sTNFR和膜TN-FR(75KD)-sTNFR。许多细胞可以产生sTNFR,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能表达TNFR的细胞均能产生sTNFR[1]。Higuchi的实验证明,sTNFR是细胞表面TNFR的膜外区域(胞外段)在蛋白酶作用下,裂解脱落形成的[2]。1990年schall[3]从癌症血清中纯化获得sTNFR(TNF-BP)。sTNFR能够与TNF结合,从而影响TNF的功能,因此sTNFR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sTNFR少量存在于正常人的血、尿液中。在…  相似文献   

9.
可溶性TNFR-Fc融合蛋白对大鼠MODS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 (TNF)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关系 ,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 Fc融合蛋白 (s TNFRp75 - Fc)在 MODS中的保护效果及作用机制。 方法 :将 4 8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 ,通过创伤 +感染二次打击 ,建立“双相迟发”大鼠 MODS模型 ,在模型基础上动物复苏时静滴 0 .4mg/ kg s TNFRp75 - Fc作为给药组。采用 Western印迹技术 ,对各组大鼠主要器官细胞膜表面 TNFR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 :给药组动物主要器官损害指标明显减轻 (P<0 .0 5 ) ,MODS发生率 (4 3.7% )和病死率 (12 .5 % )与模型组 (10 0 .0 %、5 0 .0 % )相比均显著降低 (P<0 .0 5 )。s TNFRp75 - Fc显著抑制血浆中 TNF-α活性。正常组 TNFR1和 TNFR2均为低水平表达 ,MODS模型鼠的两种 TNFR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 ;给予 s TNFRp75 - Fc后各器官中两种 TNFR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 :TNF-α及TNFR的表达在 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外源性 s TNFR的应用可能减少细胞膜 TNFR的表达。实验证明 s TNFRp75 - Fc可以对 MODS模型动物起到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1 DcR3的编码基因、基本结构以及表达 1998年Pitti RM等在搜索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时,发现一套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基因超家族成员同源的相关表达序列标签。通过重叠序列分析,从人胚胎肺中分离出一段新的全长cD—NA,并将此cDNA编码蛋白命名为诱骗受体3(decoy recptor,DcR3)。[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诱骗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又称为TR6或M68,是新近发现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的成员之一。DcR3是一种表面受体,也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凋亡抑制剂,能和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Fas配体、LIGHT以及TL1A相结合,对他们介导的细胞凋亡起负调控作用,在肿瘤免疫、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86例GDM患者(研究组)血清TNF-α,并与同期正常晚期妊娠孕妇89例(对照组)对照,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组胎盘组织中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1(tumor necrosis factor 1,TNFR1)的表达.结果 (1)血清中TNF-α浓度对照组为(5.73±1.81)fmol/L,GDM组为(9.22±1.30)fmol/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胎盘组织中TNF-α及TNFR1的阳性表达率,正常妊娠组(对照组)分别为(41.5±9.42)%和(42.3±9.43)%与研究组(63.6±8.52)%和(71.4±11.21)%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DM患者血清中TNF-α,胎盘组织中TNF-α和TNFR1的表达增加,TNF-α与GDM关系密切,可能是GDM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与炎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多效的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促炎性反应以及免疫调节特性,其在炎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经大量研究证实.TNF-α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TNFR1和TNFR2发挥生物效应,TNFR1是TNF-α信号传导的主要介质,而TNFR2只起辅助作用.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TNF-α/TNFR2信号传导通路在炎性肠病的炎性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理解炎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文中综述TNFR1和TNFR2两种受体在炎性肠病的炎性反应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107例河南豫北地区汉族银屑病患者(病例组)和11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TNFR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用SPSS 13.0软件分析2个基因座多态性与银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TNFR2+676基因座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FR1-329基因座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豫北地区汉族人群中TNFR2+676基因座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联合环磷酰胺(CTX)对胶质瘤的靶向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C6胶质瘤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rhTNF组(n=10)、CTX组(n=10)及rhTNF -Dex-CTX组(n=10)。免疫荧光法观察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利用125I-rhTNF,通过放射配基结合受体分析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rhTNF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CTX水平;观察rhTNF、CTX及rhTNF-Dex-CTX偶联物对胶质瘤大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TNFR1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rhTNF在胶质瘤组织中与TNFR1的结合量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 CTX组大鼠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CTX水均较低;与CTX组和大鼠正常脑组织比较,rhTNF-Dex-CTX组大鼠胶质瘤组织内CTX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CTX组和rhTNF组比较,rhTNF-Dex-CTX组大鼠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rhTNF-Dex-CTX可能是通过TNFR1增强CTX对胶质瘤的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跨膜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m TNFR1 )在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将 32只健康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 MODS组与正常对照组 ,采用创伤 +感染二次打击 ,复制出“双相迟发”的 MODS大鼠模型 ,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检测 m TNFR1 在大鼠主要器官表达的变化。 结果 :MODS组和正常对照组肝、肺、肾组织均有 m TNFR1 的表达 ,以肝组织表达最丰富 ,且 MODS组较正常对照组肝组织m TNFR1 的表达显著增加 (P<0 .0 5 ) ;而 MODS组肺、肾组织 m TNFR1 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虽有增加 ,但相差不显著 (P>0 .0 5 )。血清 AL T与肝组织 m TNFR1 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 .76 6 0 ,P<0 .0 1) ,而血清 BU N与肾组织 m TNFR1 基因表达水平无相关性 (r=0 .32 2 6 ,P>0 .0 5 )。 结论 :动物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之后 ,m TNFR1 的表达增加 ,提示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作用可在受体水平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封闭肽与IgG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表达和生物学活性.方法 将合成的TNFR1封闭肽(TNFR1BP)基因片段插入质粒pIG/3C,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G/3C-TNFR1BP;脂质体法将重组载体转染COS-7细胞;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中TNFR1BP/IgGFc融合蛋白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抑制实验、细胞毒抑制实验检测融合蛋白对TNFR1的封闭作用.结果 经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TNFR1BP基因正确插入质粒pIG/3C.ELISA检测证实,在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有融合蛋白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抑制实验和细胞毒抑制实验证实融合蛋白能结合L929细胞表面的TNFR1,并能抑制分泌型肿瘤坏死因子α(sTNF-α)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并实现TNFR1BP/IgGFc融合蛋白真核表达;体外实验证实此融合蛋白可通过与细胞表面TNFR1结合,从而拮抗sTNF-α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生物素标记纯化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建立藉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BC法)检测TNF受体(TNFR)的技术,特异性和稳定性与目前常用的放射受体结合分析结果一致,可避免放射法污染缺点,适用于开展TNF和TNFR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基因转移对肿瘤细胞表面 TNFR表达量的影响 ,进而观察其对TNF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影响。 方法 :建立 TNFR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通过转染包装细胞 PA 317产生完整病毒颗粒 ;人前列腺癌细胞株 PC- 3m和小鼠 Renca肾腺癌细胞株经病毒感染后 ,检测其细胞表面 TNFR数量及TNF在体内外对其杀伤作用的变化。 结果 :TNFR基因转移前后 PC- 3m细胞表面与 TNF结合的位点数量分别为 2 912个 /细胞和 8872个 /细胞 (P<0 .0 5 ) ,Renca细胞表面与 TNF结合的位点数分别为 783个 /细胞和 36 78个 /细胞 (P<0 .0 5 )。 TNFR基因转染后 ,TNF在裸鼠体内对 PC- 3m和 Renca的肿瘤抑制率分别增强 1.8和 2 .1倍。 结论 :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的基因转移方法 ,可以提高肿瘤细胞表面 TNFR的表达量 ,从而增强 TNF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和体内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1型受体(TNFR1)在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IMEC)上的表达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小鼠IMEC的损伤机制.方法 用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系MS-1细胞进行实验,用免疫荧光法研究TNFR1在MS-1细胞上的表达;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毒作用;用流式细胞仪C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吡啶(PI)染色检测TNF-α对MS-1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Ac-DEVD-CHO(caspase-3的竞争抑制剂)的保护效应.结果 (1)MS-1细胞表达TNFR1.(2)发现TNF-α单独对MS-1细胞无明显作用(P>0.05).TNF-α对放线菌素D(aetinomycin D,ActD)致敏的MS-1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并且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MS-1细胞活力逐渐降低.(3)Ac-DEVD-CHO可以明显拮抗ActD/TNF-α诱导的MS-1细胞凋亡,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小鼠IMEC上有TNFR1的表达;TNF-α能诱导ActD致敏的胰岛内皮细胞发生凋亡,而Ac-DEVD-CHO则对这种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