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髋关节置换是20世纪矫形骨科最成功的手术之一,由于存在无菌性松动和感染等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在所难免。髋臼翻修手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假体周围的骨缺损以及如何稳定髋臼假体。在众多髋臼骨缺损处理方法中,最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通过植骨恢复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打压植骨配合使用骨水泥髋臼处理髋臼骨缺损的方法有良好的临床随访及实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缺损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大髋臼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置换松动翻修术中非常常见,处理这些缺损有一定挑战性。处理髋臼缺损的方法很多,其中高位髋关节中心翻修法用骨水泥固定技术松动率较高,现多应用非骨水泥固定技术。超大髋臼假体(Jumbo假体)是一种可选的方法。Ob long及B ilobed假体作为金属填充物,用于修复髋臼顶的缺损。髋臼翻修环(杯)可用于严重骨缺损的髋臼翻修手术。髋臼骨缺损的植骨修复在髋臼翻修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自体打压植骨修复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截骨获得的松质骨自体打压植骨的方式修复严重膝内翻或外翻合并的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54例74侧严重膝内翻和膝外翻(>25°)的病人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X线平片观察,术中实体测最胫骨平台平均缺损深度18.2mm,平均截骨10.0 mm,截骨后残余碟彤骨缺损平均深度8.8mm,平均占胫骨平台截骨面总面积的31.5%.用摆锯或磨钻打磨清除缺损表而硬化骨壳达松质骨,并形成凹陷形包容性骨缺损,2.5mm细钻打孔.从股骨和胫骨侧截骨块上获取松质骨粒,直径5~8 mm,置于骨缺损内,分层打压植骨,最后采用截骨获得的松质骨片覆盖植骨后的缺损处表面,形成与胫骨截骨面一致的平而,打实.常规安装胫骨假体,缺损植骨部位压于假体下.结果 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KSS评分平均45.6分,平均随访32.2个月,膝关节力线偏差平均1.2°,KSS评分平均94.5分.X线示植骨处无骨质吸收和假体松动现象.结论 自体打压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松质骨,避免过度截骨,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同时不致过多十扰膝关节的机械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张斌斌 《医学综述》2014,20(19):3544-3546
髋关节翻修术呈逐年上升趋势,术前和术中能否准确评价髋臼骨缺损、能否重建髋臼正常形态,恢复髋关节功能,决定着手术的成败。评价髋臼骨缺损的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利弊;在髋臼骨缺损分类的基础上可有多种植骨方式及髋臼假体选择来重建髋臼,特殊髋臼假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的疗效。该文对髋臼骨缺损分类及髋臼重建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髋臼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严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严重骨缺损患者行髋臼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7.5a,根据临床症状及X线进行评估。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未见感染、假体四周骨折等并发症,X线显示髋臼骨床与植入骨完全愈合,髋臼钛板与植入骨、假体之间无完全性透亮带,无骨溶解和髋臼内衬位移病例。Harris评分75~93分,平均(85.46±8.26)分;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髋臼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可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为假体提供坚强的初始固定,具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且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因外伤、感染、肿瘤及畸形等因素导致的骨缺损、骨不连及骨缺血性坏死等四肢骨损伤,临床上十分常见,其修复与功能重建一直是骨科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翻修术获得随访48例48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5~75岁,平均63.5岁。左侧28髋,右侧20髋。应用Harris评分及髋放射学检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获得随访48例,随访时间(0.5~8.0)a,平均5.6 a。X线片显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1例植骨处愈合不良,1例髋臼、2例股骨假体周围骨质吸收,无假体松动、移位、下沉、骨溶解、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骨缺损植骨愈合良好。Harris评分术前为(36.5±6.9)分,术后为(89.3±7.3)分,较术前增加(52.8±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中,优16例,良23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为81.3%。结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注重修复重建骨缺损、合理选择假体、手术技巧等均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术者逐渐增多,其常见原因是髋臼侧假体松动和骨溶解,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术.相对于初次手术来讲,翻修手术难度要大得多,手术时如何处理假体周围的骨缺损成为翻修手术是否能获得成功的关键,术前设计要严密周到.  相似文献   

9.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成功的手术,能够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由于无菌松动、感染、假体位置以及其他原因,许多假体需要进行翻修。翻修手术对于骨科医师有一定挑战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现就骨缺损的处理、翻修假体的选择以及感染的处理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段骨缺损是矫形外科较普遍且棘手问题,人工假体无生物活性,易发生松动和疲劳、断裂等并发症。而同种异体骨来源丰富,形状大小不受限制,并具有生物活性[1]。用于临床保肢术中修复骨缺损的异体骨是指无感染、坏死,无病理性改变的新鲜冷冻骨、冷冻干燥骨,并通过γ射线消毒低温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颗粒骨、结构骨植骨技术进行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采用颗粒骨或/和结构骨植骨技术对16例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进行了翻修,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及X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1.7分提高到术后82.6分,术后优良率为达87.5%;9例患者无假体松动及下沉;余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假体下沉,下沉的高度低于0.5~1 cm: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的症状,无需再次翻修术.结论 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地重建股骨近端的骨结构是人工髋关节股骨侧骨假体翻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翻修术(revision of total hip)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后对初次手术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补救手术。翻修的目的是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而致的不良症状及改善关节功能。翻修的原因主要为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其次为感染、假体断裂、复发性脱位等。疼痛是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但有时尽管没有可引起功能障碍的疼痛,X线却可发现需要翻修的病变,此时如果延误手术将使翻修更困难。翻修患者常合并不同类型及程度的骨缺损,使临床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及假体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3.
崔巍  杨保林 《黑龙江医学》2006,30(4):303-304
总结了四肢长骨干股折不愈合26例临床资料,分析不愈合的原因与损伤性质、程度、感染、固定不牢等因素有关。以固定不牢为主要原因占46.2%。经手术治疗愈合率94.2%。作者认为骨不愈合治疗还是以手术固定、植骨、外固定及功能锻炼为主要手段,对感染及骨缺损者同样可获得骨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相关因素以及髋臼有重度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技术。方法 :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临床评价标准 ( JOA标准 ) ,对 5例髋臼有重度骨缺损而实施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患者进行调查 ,通过 X线片对比观察末次调查时与手术时的假体位置。结果 :翻修中可见骨水泥与骨床间均有不同厚度的界膜组织形成。 5例 ( 5个关节 )翻修手术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人工假体的晚期松动与界膜组织形成有关 ;人工髋关节翻修要根据髋臼和股骨骨床的结构与力学强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15.
因外伤或某些疾病如骨性关节炎、干燥性骨软骨炎都可导致软骨损伤、缺损,临床上十分常见.软骨自身是一种无血管组织,损伤后自行修复能力极为有限,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软骨下骨钻孔术、软骨移植、骨膜或软骨膜移植、软骨细胞移植等.小面积的软骨缺损一般行损伤软骨切除术或穿透性治疗,暴露下方的松质骨,使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向上迁移而修复缺损,这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且当软骨缺损直径大于4 mm时已很难修复.由于再生软骨的生物化学和机械性能不等同于正常软骨,容易退变和侵蚀,耐久性差,也不能取得满意临床效果[1].  相似文献   

16.
郑建平  肖青峰  廉凯 《医学综述》2012,18(3):480-48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对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手术成功要素。方法对12例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行全髋置换。4例骨不连患者取出原有内固定,5例节段性缺损者进行结构性植骨,3例髋臼存在巨大的结构性骨缺损,同侧髂骨植骨。均用生物型固定臼杯,股骨侧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随访13~48个月,患者无切口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及坐骨神经损伤及骨溶解征象。骨不连和骨缺损植骨患者均完全愈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全髋置换用于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不连、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60例骨不连和骨缺损病例均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半环槽外固定并植骨、自体髂骨植骨及术后骨折端注射金葡液等综合方法治疗.结果:60例骨不连和骨缺损原因分析,主要是严重原发创伤和医原性损伤;经过6个月的综合治疗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结论:严重原发创伤及医原件因素是导致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通过上述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3例(18髋)THR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取出假体进行观察,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结果:本组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在人工髋关节置入术后3年10个月至18年6个月;骨水泥型10髋、非骨水泥型8髋;假体柄松动10髋,其中Ⅲ型松动6髋,Ⅳ型松动4髋,假体臼松动8髋,其中Ⅱ型松动1髋,Ⅲ型松动4髋,Ⅳ型松动3髋;手术取出的10例骨水泥型假体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区域抛光现象和界膜形成,8型非骨水泥型假体表层钴铬小珠脱落,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后疗效满意.结论:THR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受多种因素影响,翻修手术时应彻底清除骨水泥、界膜,植入组织相容性良好的假体,使宿主骨和假体界面形成牢固结合,以降低假体植入后的松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伴大块骨缺损手术治疗的方法、植骨技巧及疗效.方法 探讨严重股骨髁上骨折伴大块骨铁损的治疗.结论 对股骨髁上骨折伴大块骨缺损治疗,符合局部解剖需要的良好的内固定、有效的植骨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相关因素以及髋臼有重度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技术。方法: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临床评价标准(JOA标准),地5例髋臼有重度骨缺损而实施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患者进行调查,通过X线片对比观察末次调查时与手术时的假体位置。结果:翻修中可见骨水泥与骨床间膛同厚度的界膜组织形成。5例(5个关节)翻手术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结论:人工假体的晚期松民 关;人工髋关节翻要根据髋臼和股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