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双能量CT (DECT)定量参数术前预测实性肺腺癌气道播散(STAS)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实性肺腺癌患者的DECT及病理学资料,评估其STAS状态(阳性或阴性);对比STAS阳性、阴性实性肺腺癌CT表现(最大径、周围不透明影、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DECT定量参数的差异。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DECT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DECT定量参数单独及联合预测实性肺腺癌STAS的效能,并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实性肺腺癌STAS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52例中,25例STAS阳性,27例STAS阴性,其间病灶CT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ECT定量参数中的动脉期碘浓度(ICA)、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A)及静脉期碘浓度(I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CA、NICA及ICV预测实性肺腺癌STAS的AUC为0.82、0.83及0.73;ICA和NICA均为实性肺腺癌STAS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联合AUC为0.89。结论 DECT定量参数可有效预测实性肺腺癌STAS。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能谱CT(GSI)定量参数鉴别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和胃癌(GC)的价值。方法 收集PGL患者16例(PGL组)、GC患者24例(GC组),行平扫和GSI双期增强扫描。测量两组肿瘤病灶的单能量CT值、碘(水)基物质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Zeff),计算标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化原子序数(Zeff-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定量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运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PGL组增强双期40~90 keV图像λHU均低于GC组(t=2.90、3.69,P=0.008、0.001)。PGL组动脉期40 keV、静脉期40~120 keV单能量CT值均低于GC组(P均<0.05);PGL组70 keV增强双期NIC、动脉期标化水浓度均低于GC组,PGL组静脉期Zeff-c高于GC组(P均<0.05);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以λHU=2.63 mg/cm3为阈值鉴别诊断PGL和P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5%和100%。结论 GSI定量参数对PGL和GC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谱参数对定性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选取PTC术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30例、共74枚肿大淋巴结,其中49枚为转移性淋巴结(转移组),25枚为非转移性淋巴结(非转移组)。另选30例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增生组(30枚良性肿大淋巴结)。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测量并比较组间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分别记为IC平扫、IC动脉、IC静脉)及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K)。结果 3组间IC平扫、IC动脉、IC静脉、NIC及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移组IC平扫低于非转移组及良性增生组,IC动脉、NIC及K值均高于非转移组及良性增生组(P均<0.05);非转移组与良性增生组间IC平扫、IC动脉、IC静脉、NIC及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能谱参数可用于定性诊断PTC术后颈部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源双能CT在体碘含量定量分析技术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5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接受GE单源双能量CT平扫及增强扫描,选择甲状腺结节的实性部分、未受累正常腺体作为ROI,在专用的图像分析软件上测量其在不同单能量时平扫及增强CT值、平扫碘含量,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不同单能量平扫CT值、强化程度及平扫碘含量、不同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的差异。结果 平扫时甲状腺恶性结节碘含量明显低于良性结节(P< 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平扫40 keV和140 keV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的AUC为0.92。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碘含量、不同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均存在差异,单源双能量CT技术可能为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能谱CT多参数鉴别诊断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与嫌色细胞型肾癌(CR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RO(RO组)和30例CRCC(CRCC组)患者,测量并计算皮/髓质期70 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水浓度(WC)、有效原子序数及40~70 keV能谱曲线斜率(λ值)。比较2组常规CT征象及能谱CT参数差异,以ROC曲线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鉴别RO与CRCC的效能。结果 2组常规CT显示病灶中心瘢痕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8,P=0.046)。能谱CT参数中,RO组皮/髓质期70 KeV单能量CT值、IC、有效原子序数、λ值及皮质期NIC均高于CRCC组(P均<0.05),髓质期NIC及皮/髓质期WC与CRC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皮质期λ值5.68为阈值鉴别RO与CRCC的AUC最高为1.00(P<0.01),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能谱CT参数,包括皮/髓质期70 keV单能量CT值、IC、有效原子序数、λ值及皮质期NIC对鉴别RO与CRCC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定量参数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术前接受双能量CT并经手术病理证实鼻腔鼻窦肿块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息肉组(n=26)、良性肿瘤组(n=24)及恶性肿瘤组(n=30)。分别测算3组病灶动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碘图CT值(Overlay值),比较组间参数差异;将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合并为肿瘤组(n=54),分别绘制动脉期碘图各定量参数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良性肿瘤组(H=-4.13、-2.80、-4.00)和恶性肿瘤组(H=-7.02、-5.75、-6.12)动脉期IC、NIC及Overlay值均高于息肉组(P均<0.05);恶性肿瘤组动脉期IC及NIC高于良性肿瘤组(H=-2.60、-2.73,P均<0.05),而Overlay值与良性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85,P=0.20)。动脉期IC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AUC(0.95)大于NIC(0.85)及Overlay值(0.91),诊断阈值取1.15 mg/ml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1.50%、96.20%及78.00%。结论 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定量参数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探讨能谱CT综合分析对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行能谱CT扫描并经组织学或生化检查证实的浆膜腔积液患者85例,其中良性浆膜腔积液14例、恶性浆膜腔积液71例。应用能谱综合分析平台,分别测量和计算各浆膜腔积液的常规混合能量CT值、不同单能量keV(40~140 keV)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及其分布峰值、脂(水)浓度、水(碘)浓度、水(钙)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并做相应统计分析,统计比较良恶性积液的曲线类型。结果:混合能量和单能量70~120 keV下CT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积液在单能低keV(40~60 keV)CT值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130~140 keV两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积液有效原子序数及其分布峰值均高于恶性(P<0.01),恶性组脂(水)、水(碘)、水(钙)浓度均高于良性组(P<0.01),良性曲线斜率大于恶性(P<0.01),良恶性积液具有不同曲线类型(P<0.01)。结论:能谱CT综合分析平台给良恶性浆膜腔积液鉴别提供了一个多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的CT值、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评价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同源性的价值。方法 对90例病理分型不同的肺癌患者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获得碘基图和能量衰减曲线。比较鳞癌、腺癌及小细胞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的CT值、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结果 鳞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的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静脉期CT值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而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小细胞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动脉期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静脉期的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 动脉期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具有同源性,双源CT可用于早期鉴别诊断转移但尚未肿大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乳腺动态增强MRI定量和半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鉴别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采用杂合动态增强MR序列对59例患者共66个乳腺病变进行扫描,获得半定量参数和定量参数。半定量参数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初始增强曲线下面积(IAUGC)、最大增强斜率(MaxSlope)、对比增强比率(CER)及正向增强积分(PEI);定量参数为前向容积转移常数(Ktrans)、反向容积转移常数(Kep)和每单位体积组织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e)。以非参数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间各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66个乳腺病变中,恶性31个(恶性组),良性35个(良性组),2组间Ktrans、Kep、TIC、IAUGC、MaxSlop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e、PEI、C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trans、Kep、TIC、IAUGC、MaxSlope的AUC均>0.7。半定量参数联合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AUC较单个参数均有显著提高(P均<0.05);定量参数联合后的AUC较Ktrans无显著提高(P=0.134),较Kep和Ve有显著提高(P均<0.001)。半定量联合与定量参数联合诊断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4)。结论 Ktrans、Kep、TIC、IAUGC及MaxSlope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效能;多参数联合,乳腺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和定量参数诊断效能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VTIQ)联合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TI-RADS 4类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切除及术后病理证实的86例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的98个结节(以45个良性结节为良性组,53个恶性结节为恶性组)于术前行VTIQ及CEUS检查,获取结节剪切波速度最大值(SWVmax)、最小值(SWVmin)、平均值(SWVmean)、病灶最大值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比值(SWVratio)及CEUS特征,建立VTIQ联合CEUS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AUC比较VTIQ、CEUS及二者联合回归模型对TI-RADS 4类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组SWVmax、SWVmin、SWVmean、SWVratio值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CEUS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强化方式、环状增强、消退方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WVmean(>2.96 m/s)、强化程度(低增强)是诊断TI-RADS 4类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指标(P均<0.05)。SWVmean、CEUS及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TI-RADS 4类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UC分别为0.862、0.835和0.933。结论 VTIQ及CEUS均可鉴别TI-RADS 4类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二者联合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浆膜腔积液肿瘤标志物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恶性肿瘤伴浆膜腔积液患者198例,均给予其脱落细胞学检查,并根据检测的结果划分为阳性组、阴性组,测定阳性组浆膜腔积液肿瘤标志物、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对比分析两组浆膜腔积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阳性组浆膜腔积液和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99、CA724、CA242、CA153、甲胎蛋白(AFP)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其中,浆膜腔积液和血清中CEA的相关系数为0.734(P<0.05),CA125的相关系数为0.479(P<0.05),CA199的相关系数为0.749(P<0.05),CA724的相关系数为0.709(P<0.05),CA242的相关系数为0.881(P<0.05),CA153的相关系数为0.721(P<0.05),AFP的相关系数为0.456(P<0.05)。脱落细胞学阳性组中的胃癌患者CA724水平为48.64(27.80,287.22)U/mL,显著高于阴性组胃癌患者的20.45(9.78,87.1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落细胞学阳性患者浆膜腔积液肿瘤标志物和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而通过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浆膜腔积液的肿瘤标志物水平;胃癌患者浆膜腔积液中的CA724可反映浆膜腔积液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2.
ADC全容积直方图分析法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DC全容积直方图分析法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8例乳腺肿块样病变患者,其中恶性57例、良性31例,均接受乳腺MR平扫+动态增强及DWI扫描,测量并记录ADC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包括多个百分位ADC值、ADCmin、ADCmax、ADCmean、偏度、峰度及标准差)及常规平均ADC值。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各ADC直方图参数及常规平均ADC值,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各参数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 良恶性病变ADC直方图参数(各ADC值、偏度、峰度、标准差)及常规平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第75、90百分位ADC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AUC最高,为0.84。ADC直方图参数ADCmean、第50百分位ADC值鉴别乳腺肿块样病变良恶性的AUC与常规平均ADC值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C全容积直方图可全面反映病灶整体信息,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鼠源性抗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单克隆荧光抗体检测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方法应用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中的AEG-1表达;用鼠源性抗AEG-1单克隆荧光抗体与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共孵育,同时采用良性病变的浆膜腔积液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恶性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中AEG-1表达呈阳性,而良性病变的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中AEG-1表达为阴性或弱阳性;同时鼠源性抗AEG-1单克隆荧光抗体直接标记脱落细胞的结果与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一致。结论鼠源性抗AEG-1单克隆荧光抗体为浆膜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鉴定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颈部中央区小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且术前接受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43例患者资料。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淋巴结的短径、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应用碘浓度及NIC对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43例患者共119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55枚、非转移淋巴结64枚。2组淋巴结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3)。动脉期转移淋巴结组及非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93±1.62)mg/ml及(2.17±1.09)mg/ml,NIC分别为0.33±0.21及0.19±0.12,曲线斜率分别为0.79±0.43及0.63±0.37。静脉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68±1.54)mg/ml及(2.17±1.01)mg/ml,NIC分别为0.51±0.18及0.43±0.15,曲线斜率分别为0.54±0.42及0.62±0.39。2组间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动脉期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碘浓度、NIC诊断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0.73,静脉期碘浓度、NIC分别为0.61、0.63。结论 双能CT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及动脉期曲线斜率在不同性质的中央区小淋巴结间存在差异,双能量CT有助于鉴别中央区转移及非转移小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双指数模型评价乳腺肿块样病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应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双指数模型探讨真性弥散系数(D)、与灌注相关的假性弥散系数(D*),灌注分数(f)在诊断乳腺肿块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块48例(恶性组)、良性肿块26例(良性组)及正常体检者19名(对照组),均行常规MRI检查及多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3组间D值、f值、D*值及ADC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各个指标对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照组、良性组及恶性组间D、f、D*及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良性组D值低于对照组、且高于恶性组(P均<0.01);恶性组f值高于对照组及良性组(P均<0.01),而对照组与良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良性组D*值低于对照组、高于恶性组(P均<0.01);良性组ADC值低于对照组、高于恶性组(P均<0.01)。恶性组的D值显著低于ADC值(P<0.01)。分析采用各DWI参数鉴别诊断乳腺恶性肿块样变的ROC曲线,D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次依次为ADC值,f值及D*值,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95、0.90、0.87、0.75。结论 IVIM双指数模型能够真实反映乳腺肿块样病变水分子的弥散情况,尤其是D值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浆膜腔积液和血清中CEA、CA199、CA125在鉴别良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CL)分别测定80例浆膜腔积液发现癌细胞的患者、80例浆膜腔积液未发现癌细胞患者的血清,以及浆膜腔积液中CEA、CA199、CA125水平,并加以分析.结果 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浆膜腔积液和血清中的CEA、CA199、CA125水平明显高于良性浆膜腔积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CEA、CA199、CA125在积液中的水平高于其血清中的水平,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表明,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CEA、CA199、CA125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9、0.926、0.854.结论 浆膜腔积液中的CEA、CA199、CA125水平对判断良恶性浆膜腔积液性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