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526例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临床调查。采用阿罗格点刺试验对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查。结果发现43.8%变应性鼻炎患者并发哮喘,其中先有鼻炎后有哮喘者占52.3%;先有哮喘后有鼻炎者占36.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变应性鼻炎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家族遗传史,而并发哮喘的患者过敏性家族遗传史高达61.7%。调查中还发现30.7%变应性鼻炎患者并发过敏性皮肤病;23.2%并发过敏性结膜炎,18.1%患者并发药物过敏。结论变应性鼻炎不仅与支气管哮喘相关,也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特应性个体产生呼吸道炎症后,不论哮喘发生在先,还是鼻炎发生在先,都容易诱发全呼吸道炎症。变应原点刺试验结果以屋尘螨的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慢性鼻炎临床上分为可明确过敏原的变应性鼻炎和过敏原不明确的非变应性鼻炎。文中探求不同类型鼻炎对下气道炎症影响的差异,以利于更好地认识并干预不同类型鼻炎对于下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12月初次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鼻炎患者共639例。依据鼻炎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组377例、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组262例,以及264例无鼻炎症状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诱导痰炎症细胞分类检测,明确不同类型鼻炎患者下气道炎症的特征和差异。结果 AR组和NAR组患者Fe NO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93%vs 20.99%,P<0.0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0%vs 6.10%,P<0.05);诱导痰EOS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25,7.10)vs0.50(0.00,1.71),P<0.05],但诱导痰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和NAR均可能加重患者的下气道嗜酸细胞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需要进行治疗和干预,而AR对下气道炎症的影响比NAR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了解两者体外过敏因素的差异。方法采用美国Dexall变应原半定量快速检测试剂盒A板,对8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5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两组患者体外过敏因素相似,但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体外过敏原以螨及室尘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体外过敏原以树花粉(榆树、柳树、杨树)为主,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支气管哮喘与变应性鼻炎均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虽然两者过敏因素相似,但是有一定的差异性,可分别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炎患发病的时序性和病情的关联性。回顾性分析了1996-2002年我院哮喘门诊的583例哮喘患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2组,I组为单纯哮喘组,Ⅱ组为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组。结果 单纯哮喘组共292例(50.1%),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组共291例(49.9%)。2组患中,Ⅱ组患伴发疾病(如鼻息肉,鼻窦炎,特应性皮炎)和过敏史(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及皮肤变应原皮试阳性)均明显高于I组(P<0.01)。其中哮喘-鼻息肉-阿司匹林过敏三联症的发病率(19例,6.5%)亦明显高于I组(3例,1.0%)。Ⅱ组患其鼻炎发病以常年性鼻炎为多,占62.2%,季节性鼻炎中以秋季多发(16.8%)。其中55.7%的患接受了鼻炎的治疗,且以单用或联合使用抗组胺药物和鼻内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措施。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中53.3%(155/291)先发生变应性鼻炎,平均72.4个月(6.0年)后发生哮喘,有33.7%(98/291)的患先发生哮喘,平均96.9个月(8.1年)后发生变应性炎。鼻炎发作加重哮喘占61.9%(180/291),控制鼻炎哮喘症状减轻占51.2%(149/291)。结论 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的时序性和病情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定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的,得联合防治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南通地区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主要吸人性变应原。方法采用16种标准化变应原对南通地区250例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分析变应原的分布特征,并比较未成年组与成人组变应原阳性率分布差异。结果南通地区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主要吸人性变应原是粉尘螨(62.4%)、屋尘螨(58.8%)、蟑螂(15.6%)。未成年组对粉尘螨、屋尘螨的敏感程度均高于成人组(均P〈0.05)。结论尘螨是南通地区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最主要吸入性变应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但关于AR患者下气道炎症国内仍缺乏研究。文中评估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上、下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取80名正常人(对照组)和101名单纯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AR组)行鼻灌洗及诱导痰涂片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个数。AR组鼻灌洗液及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AR组鼻灌洗液与诱导痰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较对照组为高(P<0.01),AR组鼻灌洗液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之间存在相关性(r=0.31,P<0.01)。结论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上、下气道嗜酸性炎症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早期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明确临床病理因子.[方法]随机选择变应性鼻炎患者73例及无变应性鼻炎的健康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组按做鼻黏膜诱发刺激试验,30min后观察气道高反应性、肺功能及肺过敏性的变亿;对剩余4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及36例非变应性鼻炎者行气道黏膜诱发试验,以乙酰甲胆碱作为气道黏膜刺激物,刺激后气道与肺部的症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并调查鼻腔容积的变化与鼻部症状.[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发生率较非变应性鼻炎患者显著增高.变应性鼻炎分型中(ARIS分类法)持续一中度、重度型是气道高反应性增加有价值的因素.[结论]变应性鼻炎早期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变应性鼻炎的持续.中度、重度型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多可能是较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变应原相关性检测在支气管哮喘疾病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症状未完全控制的哮喘患者108例,对吸入性变应原sIgE(IsIgE)、食物性变应原sIgE(FsIgE)、食物性变应原sIgG(FsIgG)及总IgE(tIgE)检测的结果及其与合并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哮喘患者各类变应原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总阳性率为82.41%,其中IsIgE、FsIgE及FsIgG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8.33%、32.41%、56.48%;哮喘伴变应性鼻炎者IsIgE、FsIgE及FsIgG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3.33%、30.0%、70.0%;哮喘伴特应性皮炎者IsIgE、FsIgE及FsIgG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20.0%、73.33%;哮喘伴消化系统症状者IsIgE、FsIgE及FsIgG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8.15%、29.63%、55.56%,各组患者IsIgE、FsIgG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FsIgE,且对于总体哮喘患者、哮喘伴变应性鼻炎者及哮喘伴特应性皮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IgE阳性患者IsIgE阳性率为69.01%,高于tIgE阴性患者(37.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未完全控制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应进行吸入性变应原及食物性变应原抗体检测。对于伴变应性鼻炎者及特应性皮炎者,推荐行IsIgE及FsIgG检测;对于有消化系统症状者,FsIgE也值得关注;对tIgE≥100 kU/L的患者推荐行IsIgE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Sn)效果及其在防治支气管哮喘中的意义。【方法】对167例螨过敏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检测各治疗时期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并评估其过敏症状的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后症状改善(P〈0.01);儿童变应性鼻炎SIT效果较成人好(P〈0.01)。此外,观察期满3年的49例接受系统免疫治疗的患者与未系统治疗患者23例发现,前者继发哮喘的几率低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合并有哮喘的AR患者经SIT后,哮喘症状体征有改善;患者血清,TIgE、SIgE和ECP在SIT治疗后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对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明确变应原者,免疫治疗应予以考虑;检测患者血清,TIgE、SIgE和ECP可了解SIT的疗效;对变应性鼻炎进行SIT对防治哮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与下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久以来人们就发现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具有相关性。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研究均从不同角度证实二者关系密切。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支气管哮喘患者有60%患有变应性鼻炎,而变应性鼻炎的患者罹患支气管哮喘的危险性8倍于未患变应性鼻炎的人群[1]。两者均具有相当的家族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118-120
目的探讨低年龄组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的变应原特点。方法采用德国Allergy Screen Test Kit检测系统对515例18岁以下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清总Ig E和19组变应原特异性Ig E定量检测,统计血清总Ig E的增高比例和变应原阳性率,分析其变应原特点。结果 515例18岁以下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血清总Ig E的增高比例为77.9%。本组变应原s Ig E阳性率前10位的变应原依次是:户尘螨(70.1%)、屋尘(34.0%)、霉菌(33.2%)、牛奶(24.1%)、狗毛(23.5%)、鸡蛋白(12.6%)、腰果(11.7%)、猫毛(10.9%)、早晚春花粉(8.0%)、夏秋花粉(7.4%)。不同年龄组变应原阳性率比较提示学龄前组(3~6岁)最高,达69.5%。结论本组中77.9%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具有过敏性体质。18岁以下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前3位是户尘螨、屋尘、霉菌;食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前3位是牛奶、鸡蛋白、腰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儿童过敏原致敏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了解陕西榆林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主要的过敏原,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初步分析具有过敏性鼻炎症状儿童过敏原致敏性的相关因素。结果陕西榆林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最主要的5项过敏原分别为沙蒿(59.8%)、粉尘螨(39.1%)、屋尘螨(24.9%)、交链孢菌属(19.8%)和蟑螂(17.9%)。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过敏史、患有哮喘病、近邻沙蒿、空调、食用鱼虾、饲养动物等因素可增加过敏性鼻炎儿童的致病风险。结论沙蒿、粉尘螨、屋尘螨、交链孢菌属及蟑螂为陕西榆林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过敏原,家族史、过敏史、患有哮喘病、近邻沙蒿、空调、食用鱼虾、饲养动物等因素是具有过敏性鼻炎症状儿童过敏原致敏性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哮喘与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的分布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今后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67例哮喘与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过敏原组),变应性鼻炎306例,哮喘患者361例,其中254例同时检测食物过敏原(IVT702)(食物过敏原组)。采用体外特异性变应原检测法(IVT)测定血清中总IgE(TIgE)及特异性IgE(sIgE),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吸入过敏原组(IVT701)TIgE阳性率为97.6%(651/667),sIgE总阳性率为70.9%(473/667)。过敏原主要为蒿属植物(31.5%)、榆杨柳树(22.0%)、豚草(20.1%)及屋尘(13.5%)。食入过敏原组TIgE阳性率为94.5%(240/254),特异性IgE(sIgE)总阳性率为77.6%(197/254),过敏原主要为大豆花生(21.7%)、鳕鱼(17.7%)、螃蟹虾(16.9%)和鸡蛋(11.8%)。361例哮喘(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73例)TIgE阳性率为98.6%,sIgE阳性率为67.0%。30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TIgE阳性率为97.8%,sIgE阳性率为75.5%。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sIgE阳性率高于哮喘患者(Χ^2=5.739,P=0.017)。结论: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主要致敏原为本地区的蒿属植物、榆杨柳树、豚草,螨、霉菌阳性率明显低于内地。免疫治疗既能有效防止鼻炎和哮喘的发作又能防止鼻炎进一步发展为哮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银川地区过敏性鼻炎发病与过敏原的关系,为患者的脱敏治疗及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使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300例过敏性鼻炎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 3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均检测出过敏原,常见的有香草类花粉、螨虫类、动物皮毛、家用或工业毒物等.结论 过敏原检测对过敏性鼻炎的脱敏治疗及预防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过敏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和支气管哮喘(支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寻找有效提高防治的方法。方法对本院近年收治的212例支哮患者分为78例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和134例支哮患者进行归纳总结并比较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发病率。结果本组病例中过敏性鼻炎合并支哮患者占所有哮喘患者的36.8%,男女比率分别为34.4%和40.7%;发生率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学生、化工、轻工业人员和家务工等职业发病率较高;其高危因素为过敏性体质、遗传、环境因素和感染等。结论过敏性鼻炎和支哮都是气道炎症性疾病;及早治疗过敏性鼻炎和加强哮喘的教育管理可减少支哮的发作,并能防止过敏性鼻炎进一步发展为支哮;对危险因素和不适应职业患者则应作相应避免。  相似文献   

16.
山东地区过敏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过敏患者不同病种的过敏原特点。方法对3 420例过敏患者按6个不同病种分别统计阳性率排前10位的过敏原阳性例数及阳性率,分析其过敏原特点。结果6个病种阳性率前3位的过敏原分别是:①过敏性鼻炎:尘螨(85.5%),蒿属和豚草花粉(62.3%),霉菌(56.6%);②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尘螨(72.7%),油漆、苯、醛类(60.0%),蒿属、豚草花粉(57.1%);③咳嗽变异性哮喘:油漆、苯、醛类(74.8%),尘螨(63.3%),香烟(57.8%);④过敏性哮喘:尘螨(81.1%),虾(77.8%),油漆、苯、醛类(72.8%);⑤湿疹:虾(75.0%),海鱼(56.7%),洗衣粉(54.8%);⑥荨麻疹:虾(70.5%),海鱼(70.2%),油漆、苯、醛类(70.0%)。结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主要过敏原是尘螨、油漆、苯、醛类等;湿疹、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主要过敏原是虾、海鱼和洗衣粉等。  相似文献   

17.
United airway disease is characterised by inflammation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in which asthma and rhinitis are the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manifestations, respectively, of the same disease process. Irrespective of cause, the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manifestations are characterised by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Patients with rhinitis or asthma should always be assessed for coexistent disease in the reciprocal area. Treatment of upper airway disease can modify the severity of lower airway disease and vice versa. The potential for early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to prevent progression to asthma merits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8.
过敏原检测在诊断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总IgE、吸人性过敏原过筛(Phadiatop)、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和特异性IgE(SIgE)检测在诊断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Phadiatop、SIgE、总IgE水平;13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Phadiatop、SIgE、ECP水平;以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阳性率37.7%,高于正常对照组(2.5%,X2=18.13,P<0.01),特异性97.5%;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ECP阳性率65.9%,高于正常对照组(20.O%,X2=26.34,P<0.01),敏感性65.9%,特异性80.0%.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Phadiatop阳性率分别为50.0%和31.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X2=32.08、16.89,均P<0.01).最常见的SIgE均为户尘螨、粉尘、蒿、艾蒿等.结论 ECP含量的升高是诊断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道炎症的霞要指标;总IgE在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hadiatop及SigE阳性的检出在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诊断监测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儿童各类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变应原情况,以利于进行更有针时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367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紫癜、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皮炎)患儿进行特异性IgE(包括食入性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的食入性变应原检出率与吸入性变应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惠儿的吸入性变应原检出率与食入性变应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荨麻疹、皮炎患儿的吸入性变应原检出率与食入性变应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京地区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变应原以食入性为主,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患儿的变应原以吸入性为主.变应原测定可以帮助寻找变态反应性疾病相应的变应原,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Allergic rhinitis is a global health issue and its prevalence is increasing.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coexist in many patients. Allergic rhinitis is an Ig E mediated reaction. Prostaglandins and Leukotriens do no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rhinitis. Skin prick test and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 are useful as diagnostic tests. The three major modalities of treatment for allergic rhinitis are allergen avoidance, pharmac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