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环形电烧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20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20例拇指环形电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拇指创面彻底清创后,I期采用游离腹股沟皮瓣进行修复,术后给予抗凝、抗感染、抗血管痉挛等综合治疗。术后1周和2周分别统计皮瓣存活率及创面Ⅰ期愈合率;术后6个月评价皮瓣外观、拇指运动功能及皮瓣感觉功能。结果20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率及创面Ⅰ期愈合率均为100.00%。皮瓣外观、质地良好,优良率为95%(19/20)。拇指功能评定综合评价:优10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90%。其中10例患者拇指可以完成对指以及拇指关节自主活动度超90°。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2±1.4)mm,皮瓣感觉恢复良好。结论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环形电烧伤外形美观,供区隐蔽,术后拇指功能恢复好,可以作为修复拇指环形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皮瓣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𧿹趾末节缓慢增宽技术在手指全形再造中改善𧿹趾供区外形与功能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一期行𧿹趾末节增宽术、二期行𧿹甲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指全形再造术的患者2例:男1例,19岁,右中指Ⅱ度缺损,一期行左𧿹趾末节增宽术,二期行左足𧿹甲骨皮瓣游离移植右中指全形再造术;女1例,36岁,右中指Ⅴ度缺损,一期行双足𧿹趾末节增宽、右中指骨延长术,二期行左足𧿹甲骨皮瓣游离移植右中指全形再造术。𧿹甲骨皮瓣供区旷置后延期行全厚皮片移植术。手指全形再造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再造手指指骨愈合、成活情况及𧿹趾供区外观功能。结果 2例患者再造手指全部成活,指骨一期愈合,未发生骨不连和术后血管危象,𧿹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𧿹趾外观饱满、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 𧿹趾末节缓慢增宽技术用于手指缺损全形再造,能保留𧿹趾供区较好的外观和功能,尤其是𧿹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游离母趾背侧趾甲皮瓣与对侧母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可行性。 方法 对18具新鲜尸体标本的右拇指建立拇指套脱伤模型,将创面分为背侧和掌侧两部分,分别测量背、掌侧创面纵长及创面近端周径,记录测量数据,然后于尸体上模拟手术:背侧创面设计同侧母趾背侧趾甲皮瓣覆盖,掌侧创面设计对侧母趾腓侧皮瓣覆盖,两块皮瓣瓦合后修复整个套脱伤拇指创面。 结果 测得的36个拇指套脱伤模型的数据中,背侧创面纵长最大为6.2 cm,掌侧创面纵长最大为5.9 cm,创面近端周径最大为6.9 cm,均较文献报道两块皮瓣的最大可切取值小。18例模拟手术中,应用同侧母趾背侧趾甲皮瓣与对侧母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右手拇指套脱伤模型,一次性修复了创面、指腹及指甲,术后拇指指腹饱满,外形美观,与对侧正常拇指外形相似。 结论 母趾趾背侧趾甲皮瓣与母趾腓侧皮瓣均能够提供足够大皮瓣以覆盖背侧与掌侧创面,两块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手术方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7月,采用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于第一掌骨桡侧背设计皮瓣,以鼻烟窝至第1掌指关节桡背侧的连线为轴线,切取的皮瓣内含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及桡神经浅支拇指桡背侧支,与创面指动脉神经吻合,重建皮瓣血供及感觉。切取面积2.5~4.0 cm×1.5~2.5 cm。 结果 6例全部成活,随访2~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耐磨,外观理想,皮瓣感觉恢复至S3~S3+级,两点辩别觉5.0~8.0 m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呈线形瘢痕,拇指活动正常,供区以远部分皮肤感觉减退。患指指间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 结论 该皮瓣具有轴心血管较固定,供区损伤小,切取方便,质地良好,血供可靠等优点,重建手指感觉恢复满意,为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拇指功能占手功能近50%,保证拇指良好功能的前提条件是拇指的灵活运动和有效长度,所以拇指软组织及皮肤的缺损,特别是背侧部的软组织及皮肤缺损,因常常伴有肌腱及指骨外露,不能简单的行植皮处理,往往需要行皮瓣修复。现将临床上常用的3种拇指背侧皮肤缺损修复手术介绍如下。1带第一掌背动脉的示指背侧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背侧皮肤缺损术1.1皮瓣的设计与切取皮瓣在鼻烟窝处,以拇长伸肌腱尺侧与食指掌指关节桡侧背面的连线为轴线进行设计。切取范围:远端至食指近指间关节背侧,两侧至侧正中线,近侧可向近端延伸至腕关节背侧。根据拇指背侧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手部深度烧伤多个指骨外露的修复方法。方法在下腹部形成多个带真皮下血管网的薄皮瓣,修复多个指背皮肤缺损伴有肌腱及骨外露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植皮,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结果本组9例中共形成小型皮瓣54个,52个皮瓣成活良好,48个外形满意,2个皮瓣因皮瓣蒂部扭转成活不良。结论采用多个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修复手深度烧伤指骨外露创面,伤指不需并指、去脂、分指等多次手术,术后外形相对满意,是目前较理想的修复手烧伤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25岁,出生时即存在右手中指、环指从近节指骨基底部以远处缺如,掌指关节残留,局部软组织呈圆锥样肉赞,无功能;示指从近指间关节以远缺如.小指近、远指间关节融合不能屈忡活动,右拇指正常患手仅能靠拇指与强直的小指夹持粗大物体.患手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工作中发现无论是采用轴型皮瓣还是随意皮瓣修复糖尿病足病都难以保持良好的血供,皮瓣存活困难,且供瓣处又形成一个新的创面,难以愈合。如行局部皮瓣转移容易造成皮瓣血供不好,引起皮瓣坏死。目的:探讨自体游离皮片移植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02例,其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54.5(35~83)岁。糖尿病史3个月~23年,平均12年;糖尿病足坏疽病程20d~2.5年,平均7个月。经全身抗炎、降糖治疗及创面处理,溃疡创面为肉芽覆盖时,视创面部位、大小等用滚轴式取皮刀在自体供皮区取刃厚或薄中厚皮片后采用打包法植皮或邮票状植皮,用无菌棉垫加压包扎,石膏托固定患肢,保证移植皮片与肉芽创面紧密接触。结果与结论:102例患者均行一期局部清创、二期植皮,植皮区未发生严重感染或因创面生长不良而形成新的溃疡。其中83例植皮后全部皮片成活,创面愈合出院。19例植皮创面少量皮片未成活,经换药或补植后迅速控制,创面愈合出院,平均历时(21±7)d。院外获随访89例,随访时间3个月~3.5年,平均15个月。3例原位溃疡复发,5例其他部位新发溃疡,余患者病足均能自行或借助拐杖条件下满足站立、行走等功能要求。说明自体游离皮片移植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非生理性血液循环皮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皮瓣移植术,已是覆盖创面和整复外形广泛应用的外科手术。随着术式的改进和创新,保证皮瓣得以存活的血循环方式,也由传统的、依靠正常生理性渠道,发展到可以利用一些非生理性渠道的血循环方式。生理性血循环方式的建立,通常是将皮瓣供区与受区的动脉和静脉分别吻合,基本上没  相似文献   

10.
足背多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背多叶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足背动脉在足背部发出分支的解剖特点,将足背皮瓣设计成两叶或三叶形状,同时修复2个或2个以上互不相连的创面。1998年1月至2004年5月,临床应用12例,局部转移修复同侧足部创面3例,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9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有8例获得随访7-24个月,外形满意。两点分辨觉6-9mm.。结论根据足背动脉在足背部发出分支的解剖特点,将足背皮瓣设计成2叶或3叶,一次修复多个互不相连的创面。皮瓣血供可靠,手术简便、实用,足背是修复多创面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开展小腿内侧皮瓣移植术的基础上,采用胫后血管束为血供来源的胫骨皮瓣移植术,修复骨及皮肤同时缺损4例,效果良好。尤其是作带蒂逆行或顺行移植,修复同侧胫骨骨不连,畸形愈合合并软组织缺损者,可以作为首选的供区。  相似文献   

12.
横向跨区头皮瓣修复头部严重电烧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跨区供血形成反流轴型皮瓣的研究理论,设计横向跨区头皮瓣修复头部严重电烧伤。方法对16例头部严重电烧伤颅骨大范围外露创面的患者,将一侧颞浅动脉为蒂通过吻合支向对侧颞浅动脉或耳后动脉反流供血,以此走行的血管为轴线,采用扩张和不扩张两种方式形成横向跨区头皮瓣,修复外露创面。结果16例患者中,2例置入扩张器术后伤口感染,造成扩张囊外露1cm×2cm~2cm×3cm,住院时间延长,对手术效果有一定影响,但所有皮瓣形成转移后均全部成活,创面完全修复。结论横向跨区头皮瓣及其扩张后转移,应用于头部严重电烧伤修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了跨区供血皮瓣的应用方式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海扶刀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引起皮肤软组织深度损伤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3年9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8例因海扶刀治疗肿瘤引起皮肤软组织深度烧伤患者,对其创面进行有效清创,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及死骨,均以肌皮瓣转移修复,封闭创面.供瓣区3例植皮修复,其余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8例患者肌皮瓣均完全成活,4例患者有窦道或局部创面形成,其中2例经换药后愈合,2例经二次手术清创后创面愈合;供瓣区愈合良好,植皮均一期成活;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其中3例患者皮瓣明显臃肿,其余患者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结论 海扶刀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损伤往往伴有深部组织缺损、骨质坏死、外露等,使用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报道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手术方法。方法:21例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血管灌注染料解剖及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7个拇指背尺侧皮肤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1)拇指背尺侧动脉在甲襞近侧与甲襞动脉弓相吻合,又在拇指近节指骨颈水平通过穿支与拇指掌侧动脉吻合,并与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呈节段伴行;拇指背尺侧动脉又通过“微小血管吻合”连接第1掌骨背处尺侧皮神经旁血管。(2)拇指背尺侧动脉无紧密伴行的静脉。结论:Bertelli的“拇指背尺侧(带)皮神经岛状皮瓣”和Brunelli的“拇指背尺侧皮瓣”均以拇指背尺侧动脉逆向供血,静脉回流速以拇指背浅静脉及指深静脉逆向返流,但前者是后者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强CT三维成像在扩张皮瓣修复小儿体表肿物切除后继发创面中的辅助作用。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29例体表肿物(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色素痣、皮脂腺痣)切除后需要通过扩张皮瓣修复继发创面的患儿。所有患儿均Ⅰ期行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扩张器完成注水扩张后对扩张部位行增强CT三维成像,获得供区皮瓣血管分支的三维图像来指导扩张皮瓣设计。Ⅱ期手术行体表肿物切除、扩张器取出、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继发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带蒂皮瓣远位转移时则需择期手术断蒂。收集病例资料,统计扩张皮瓣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测量转移扩张皮瓣面积,观察扩张皮瓣增强CT三维成像显示的血管分布及造影剂碘海醇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皮瓣转移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门诊随访4~12个月,观察转移扩张皮瓣的颜色和质地情况。 结果本组29例患儿共设计获取53个扩张皮瓣,其中头部7个、面颈部10个、躯干20个、四肢16个,18例患儿存在2个及以上的扩张皮瓣。转移扩张皮瓣面积为6 cm×5 cm~18 cm×12 cm,增强CT三维成像均显示扩张皮瓣和毗邻空间位置关系,检查过程未见不良反应,其中28个扩张皮瓣可见动脉分支供血或静脉回流。皮瓣转移术后所有扩张皮瓣成活良好,未见血运障碍。术后门诊随访4~12个月,扩张皮瓣颜色和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 结论增强CT三维成像可辅助扩张皮瓣术前血管评估,有助于避免损伤血管主干,在扩张皮瓣修复小儿体表肿物切除后继发创面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桡动脉掌浅支( SPBRA)腕横纹部逆行岛状皮瓣在虎口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8例虎口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5~63岁。开放伤5例,虎口挛缩松解术后创面3例。创面范围2.5 cm ×3 cm~3.5 cm ×7 cm,平均3.1 cm ×4.8 cm。开放伤均在一期创面彻底清创止血后行负压封闭引流(VSD),二期行创面修复。8例患者均采用大小为3.0 cm ×3.5 cm~4.0 cm ×7.5 cm的SPBRA腕横纹岛状皮瓣带蒂逆行转移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伤口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质地、虎口功能及供区功能情况。结果本组8例,术中1例因血管变异改行其他术式,其余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外形满意,皮瓣恢复部分浅感觉,拇指可完成外展及对掌功能,供区瘢痕轻微,无功能影响。术后6个月7例患者虎口宽度距离为5.2~6.1 cm,平均5.8 cm,虎口宽度为健侧的72%~96%(平均87%),拇指可完成外展及对掌功能。重建虎口功能评定:优5例,良1例,中1例。腕部供区功能评定:优6例,良1例。结论 SPBRA腕横纹部逆行岛状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简便、血运可靠、术后功能、外观恢复好等优点,是修复虎口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院在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了6例手背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患者.该手术采用了在拇指再造的同时,移植足背大面积皮肤覆盖手背创面,并用游离膝上外皮瓣移植覆盖供足的手术方法.术后护理包括及时缓解疼痛,防止血管痉挛;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密切观察再造拇指、覆盖足背供区的膝上外皮瓣以及供趾保留皮条的血液循环,及时发现处理动静脉血管危象;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本组再造拇指及供足覆盖的膝上外皮瓣全部成活,再造拇指外观逼真,功能良好,供足外形好,行走无疼痛,无皮肤破溃发生.  相似文献   

18.
拇指背尺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拇指背尺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及指腹软组织缺损或伴有骨外露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 16例拇指指端及指腹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拇指背尺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其中指腹损伤 9例 ,指端损伤 7例 ,修复感觉神经 10例 ,皮瓣面积 ( 2 .0× 1.5 )~ ( 3 .0× 2 .0 )cm2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随访 8~ 14个月 ,拇指外形满意 ,其中吻合感觉神经 10例两点辨别觉为 6.6~ 8.1mm ,未吻合感觉神经 6例为 9.0~ 10 .5mm。结论 该皮瓣血供可靠 ,能满足拇指指端及指腹修复需要 ,手术操作简单 ,供区损伤小 ,是理想的术式选择 ,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游离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肢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8月至2019年9月,使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24例,其中18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4 cm×7 cm~24 cm×14 cm;5例为手或足的两处创面,面积4 cm×4 cm~30 cm×17 cm;1例为左2~5指背侧远端创面,作为两个创面来处理。所有病例设计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本组双叶皮瓣均顺利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4~7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供区均存留线性瘢痕,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2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3月后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解决穿支数量不足致双叶皮瓣无法切取的问题,同时减小供区切取宽度,有效地降低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拇指指腹外伤性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第二掌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指腹损伤。结果:随访5个月至3年,所有修复拇指色质好,外形满意,有感觉。结论:尽管拇指损伤的修复方法很多,但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不需特殊设备,一次完成手术,省力、省时、经济,在基层医院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