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6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wens(1955)首次将胸锁乳突肌皮瓣用于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Conley(1972)和Ariyan(1979)先后均有成功的报道。此后,国内学者用此种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也相继获得成功。但此类手术切断了胸锁乳突肌的胸骨  相似文献   
2.
胸锁乳突肌扳机点与老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肌筋膜扳机点压痛与年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定量按压法,按乳突前、下、后三部分,对不同年龄段男女健康受试者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扳机点进行检查,采取VAS压痛量化评分评定压痛程度。结果:中老年组VAS疼痛评分为5.358±2.309,青年组VAS疼痛评分为3.357±1.9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肌筋膜扳机点压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与年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中老年组VAS压痛评分及压痛程度明显高于青年组。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设计一个可靠的新型骨缺损动物模型,同时评价超声波清洗后的同种异体骨成骨能力。方法:实验于2003—08/12在山西省医用组织库和河北省创伤外科研究所完成。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分别在双侧股骨下段造成骨缺损模型,分别设空白试验组、异体骨试验组及自体骨对照组,在1,2,4,6,8周处死动物,行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自体骨对照组、异体骨试验组在8周内修复骨缺损,而空白试验组仅有纤维组织,无新骨形成。结论:这种动物模型可以作为可靠的骨缺损动物模型,该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核心是构建类似人体骨组织结构和性能的组织工程支架。目的:对比观察猪骨支架材料与人骨支架材料的理化性能及力学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3/12 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和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试验室完成。材料:新鲜健康成人尸体 4 具由广州市红十字会南方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点提供,家属知情同意。市售低温深冻 6 个月的成年猪6 只。方法:取人和猪髂骨,剔除软组织,刮除骨髓和骨膜,用锯骨机将松质骨切成 5 mm× 5 mm×40 mm 左右的骨条,超声清洗、H2O2和乙醇浸泡、甩干、冻干、辐照处理得到猪骨支架材料和人骨支架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对两种支架材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两种支架材料孔隙率、蛋白质和钙、磷含量及力学性能。结果:扫描电镜下两种材料均具有骨本身的骨小梁、小梁间隙及骨内管腔系统,具有天然网状结构。三维支架系统形态完整,其中猪骨支架材料较人骨支架材料具有更多的三维孔隙,2 种材料的孔隙大小接近,均在400 μm左右。猪骨支架材料孔隙率高于人骨支架材料(P < 0.05),蛋白质含量低于人骨支架材料(P < 0.05),钙、磷含量与人骨支架材料相当(P > 0.05)。两种支架材料弹性模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猪骨支架材料在理化性能和力学性能方面与人骨支架材料极相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大学教职工和成年家属颈椎病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及生物力学发病机制。方法:于2002-01/02对广东省佛山市3所大学共4785名教职工和家属颈椎病患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被调查者每人发调查表1份,表中详细列出颈椎病的症状、体征及患病期,根据收回的表格筛选出可疑颈椎病患者。对有可疑症状者进行系统问诊和相关体格检查。症状、体征阳性者,全部摄颈椎动力位X射线片,261名患者加作颈椎MRI,54名患者加作MRA以观察脊髓和椎动脉情况。严格按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所订诊断标准确诊颈椎病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颈椎病患病情况和可能的致病因素及生物力学发病机制。进行3年随访,观察颈椎病的治疗与转归情况。结果:参与调查者4785名全部进入了结果分析,确诊的516名颈椎病患者在3年随访中有1名死于肝癌。①确诊颈椎病患者516名,总患病率为10.78%,女性患病率12.54%,男性9.38%;患者年龄为26~85岁,平均患病年龄53岁,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共447名,其中有153名“最初症状”出现在30~40岁年龄段,占34.23%(153/447)。②颈椎病以颈型和神经根型为主,分别占58%和36%;脊髓型与其他型颈椎病占6%。③连续3年随访约有3%(15/516)的颈椎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迁延难愈,严重者导致神经根或/和脊髓功能损害,甚至瘫痪,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结论:颈椎病已是大学教职工的常见病之一,长期屈颈低头位或颈部固定姿势工作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颈椎病的发生与椎间盘所受的应力增加有关,应重视并加强对颈椎病的早期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余美春  杨会营  陶晖  杨春  曲戎梅  原林  余磊  戴景兴 《解剖学杂志》2011,34(2):168-171,194,封面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源干细胞(ADSCs)成骨和成脂肪分化能力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方法:切取Wistar雌性大鼠腹股沟脂肪垫,用酶消化法培养ADSCs.将第4代ADSCs经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后,进行相应的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以鉴定ADSCs的分化潜能.同时取培养的第4代ADSCs进行流...  相似文献   
7.
<正>局部解剖学是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侧重于人体局部的层次结构,器官位置及毗邻关系的学习,是基础与临床一门桥梁课程[1,2]。由于当前各大专院校扩大招生计划等种种原因,教学标本的来源日渐紧缺[3-5]。因为无法提供足够的标本,有不少院校已经取消局部解剖学学生实践操作,而以理论讲授为  相似文献   
8.
颈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借鉴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成熟的经验,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失稳颈段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在6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上切除C5~6椎间盘,将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该间隙内。对该颈椎节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稳定性评价,经颈椎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出该节段的运动范围(ROM)。随后施加2Nm,0.6Hz的疲劳载荷共2500次,评定其稳定性,并与标准的C5~6椎间盘破坏后稳定性值相比较。结果正常C5~6前屈、后伸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7.03°;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7.80°,疲劳载荷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9.98°;椎间盘破坏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25.53°,人工椎间盘植入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正常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0.75°;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8.43°和9.43°,椎间盘破坏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20.70°。正常左、右旋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4.82°;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旋运动范围分别为13.38°和13.83°,椎间盘破坏后左右旋运动范围25.88°。结论颈椎间盘破坏后椎节稳定性显著性破坏。人工椎间盘植入后脊柱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方向上稳定性显著性改善,左右旋转接近正常值,并可提供59%正常屈伸活动,88%正常左右侧弯活动,93%正常左右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系与国际的深入交流,外籍患者的国家问转运成为比较常见的医疗事件。我院作为三级甲等医院,设有国际医疗部,为外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临床工作中,外籍患者的跨国转运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