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彭劲民  张卓莉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37-1039
狼疮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见于60%的SLE患者。尽管近年来LN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5%-22%的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需行肾脏替代治疗。早在1975年,美国36个移植中心的汇总资料表明,LN移植肾存活率和患者2年生存率与其他ESRD患者无显著差别。此后终末期LN的肾移植迅速发展。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均显示LN患者肾移植后病死率下降,5年生存率可大于90%,显示出LN患者行肾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老年糖尿病肾病肾衰竭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DN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病因。根据美国肾脏数据系统(USRDS)1996年资料,在ESRD病因中DN占36.39%,居首位;1997~2001年美国医保接受肾替代治疗的新增ESRD患者中,DN占第1位(45%),在日本(1998年)占35.7%。糖尿病(DM)患者发生ESRD在中老年(50~80岁)中概率最高。USRDS的数据显示,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2组发生率均很显著,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治疗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若不积极治疗,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或ES-RF)。在西方国家,DN居ESRD原发疾病之首,约占25%~42%,我国DN约占ESRD的6%~10%。由于晚期DN的预防与治疗相当困难,所以从DM早期开始,有效防治DN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43.6%的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CRF患者心脏原因的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ESRD患者中,左室肥厚(LVH)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75%和40%,大约半数的ESRD患者在开始透析2年内发生心肌梗死^[1]。  相似文献   

5.
霉酚酸酯对Ⅳ型狼疮肾炎治疗的临床观察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MMF)对Ⅳ型狼疮肾炎(LN)的疗效。并对国内外MMF治疗LN的现况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对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10例Ⅳ型LN患者给MMF1-2g/d加中小剂量激素进行治疗。治疗时间最长者1年,最短者6个月,并在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治疗后尿蛋白逐渐减少,狼疮活动指数逐渐下降。治疗前后ANA阳性率为80%和30%,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0%和10%。低补体血症得以纠正,3例肾功能异常经治疗后2例恢复正常,治疗中仅发现少数病人有消化道反应,个别病人有带状疱疹。结论 MMF对Ⅳ型LN治疗作用确切,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6.
狼疮性肾炎(LN)是我国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糖皮质激素合并环磷酰胺(CTX)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案挽救了很多LN患者的生命,但部分重症LN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无效,也有些患者无法耐受CTX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近年来有关LN的新药临床研究不断开展,其中几类新型免疫抑制剂在治疗LN中具有较明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美国肾病数据系统(USRDS)资料,近年来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发生率已增长了1倍。心血管疾病(CVD)是CK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死亡原因,其病死率约占ESRD患者的50%,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为减少CKD的心血管事件,降低ESRD患者的病死率,早期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在CKD患者的治疗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全球新增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中,65岁及以上是所有年龄段中增长最快的。以65岁来定义老年,美国ESRD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已达到50%。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ESRD患者将成为透析的潜在人群。据美国肾脏病登记资料(USRDS)统计(2004年),有19.6%的ESRD患者和23.60%的急诊透析患者年龄在65~74岁,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的常见原因。根据美国2007年度USRDS的报告,DN在ESRD中占43.8%,中国DN在ESRD中所占比例约为15%。更为严峻的是,DN患者发展进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后,其’肾脏替代治疗的效果远较一般肾脏疾病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N)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及泼尼松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IV-CTX)对其影响。方法;采用特异性的放射免疫法检测35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30例稳定期LN患者和45例活动期LN患者IV-CTX治疗前后血浆ET水平。结果:稳定期LN患者血浆ET与政党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而活动期LN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且血浆ET与抗双链DNA抗体、血沉、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肌酐呈正相关(P<0.01,P<0.01,P<0.05,P<0.05,P<0.01)。与补体C3、C4、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P<0.01),轻度肾功能不全组LN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对照组(P<0.01),泼尼松加IV-CTX能显著降低LN患者血浆ET水平(P<0.01)。结论:ET参与了LN的发病过程,动态观测血浆ET水平有助于判断LN的活动性、肾脏损害程度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On-line hemodiafihration技术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是近年来血液净化领域的重要进展,与常规血液透析(HD)相比,HDF使用高通透性合成膜透析器,生物相容性好,兼有对流和弥散清除,对小分子和中分子物质清除率高,血流动力学稳定,使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更为充分,在某些国家已占维持性肾脏替代治疗人数的7%~14%。  相似文献   

12.
高通量透析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思恩  周凡力 《山东医药》2008,48(22):103-104
高血压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约80%),部分甚至经联合应用足量的降压药物三联以上,仍出现持续性高血压,为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2005年5月~2007年3月,我们对2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ESRD)患者行高通量透析(HFHD)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肾脏远期预后,并对影响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方法:收集本中心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LN,随访时间≥1年汉族患者的资料,观察终点为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 814例,其中男性253例(13.9%),女性1 561例(86.1%);肾脏病理改变为Ⅱ型患者127例(7.0%)、Ⅲ型244例(13.5%)、Ⅲ+Ⅴ型202例(11.1%)、Ⅳ型711例(39.2%)、Ⅳ+Ⅴ型284例(15.7%)和Ⅴ型246例(13.6%);LN患者5年、10年、15年、20年和25年肾脏生存率分别为93.1%、87.9%、81.0%、68.3%和58.7%;患者的性别、LN病程、平均动脉压、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红蛋白、血清补体水平及病理类型是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指标时间平均尿蛋白和时间平均平均动脉压均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预测价值分别高于基线尿蛋白和平均动脉压. 结论:结果显示中国汉族LN患者远期预后良好.肾脏预后和病理类型相关,Ⅳ型和Ⅳ+Ⅴ型LN患者肾脏预后最差.病程中应积极控制尿蛋白和血压以减少ESR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筛查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生活模式转换的发展中国家呈飞速增长趋势。糖尿病是发达国家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展中国家也将迅速成为ESRD的主要原因。西方国家50%以上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为糖尿病肾脏病所致的ESRD。  相似文献   

15.
抗嗜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嗜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与狼疮性肾炎(LN)临床相关表现和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的方法,检测81例LN患者血清中的ANCA,并分析ANCA与LN临床表现和其它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时,ANCA在LN中的阳性率是30.9%(25/81)。对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为阳性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进行验证,结果仅有72.0%(18/25)仍为阳性,全部是核周型ANCA(p-ANCA),未见中央型ANCA(c-ANCA)出现。ANCA阳性组LN患者合并浆膜炎、神经系统累及、贫血、抗ds-DNA抗体阳性和低补体的频率均显著高于ANCA阴性组LN患者。结论ANCA在LN中的阳性率为30.9%,并与LN特定的临床表现相关,提示ANCA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是否存在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TC)C4d沉积以及其沉积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455例经肾活检证实的LN患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活检冰冻切片组织C4d、C1q和C3的沉积,并与21例C4d阳性的移植肾急性排斥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5例LN患者(3.29%)肾小管PTC C4d弥漫阳性主要为Ⅳ型狼疮,其中,Ⅱ型LN3例,Ⅳ型LN9例,Ⅲ+Ⅳ型LN1例,Ⅳ+Ⅴ型LN2例。本组患者抗核抗体均强阳性,73.3%的患者抗dsDNA阳性,40%的患者抗Smith抗体阳性,60%的患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所有患者补体C3均明显下降,80%患者补体C4下降。同时,LN PTC C4d沉积阳性的患者,绝大多数合并其他补体成分的沉积,12例(80%)患者伴有C1q共沉积,4例患者(26.7%)伴C3沉积,2例患者(13.3%)伴IgG沉积,而21例移植肾C4d阳性急性排斥患者未发现其他补体成分的共沉积。LN患者PTC C4d阳性沉积者肾组织PTC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部分LN患者肾组织PTC C4d沉积,其存在自身免疫功能亢进和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伴PTC C4d阳性的沉积者不同,LN患者PTC C4d阳性的同时,合并有其他补体成分的沉积,而其PTC并无特殊的病理学改变,提示LN患者PTC C4d沉积的机制有别于抗体介导的肾移植急性排斥,它的存在可能代表了LN中一个相对独特的亚型。  相似文献   

17.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肾病(DN)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在所有老年ESRD患者中41%为DN所致,75岁以上者比例更高。本文对60岁以上5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探讨D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疗法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Ⅳ)伴膜性病变型(V型)狼疮性肾炎(Ⅳ+Ⅴ型LN)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对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Ⅳ+Ⅴ型LN患者43例,比较同期激素联合MMF(MMF组,n=20),与激素联合CTX间断静脉冲击治疗(CTX组,n=23例)的疗效。MMF剂量1.5s/d或2s/d;CTX剂量为0.75~1g/m^2。体表面积,每月静脉滴注一次。除MMF组血清肌酐高于CTX组外,其它基础病情两组相似。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结果:(1)临床缓解率:治疗6个月时MMF组缓解率高于CTX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0%和4.4%(P〈0、05),部分缓解率分别为60%和34.8%(P〈0.05)。(2)尿蛋白及尿红细胞变化:MMF组尿蛋白完全缓解率(≤0.4S/24h)高于CTX组(20%傩4、4%,P〈0.05),红细胞缓解率也高于CTX组(63%傩50%,P〉0.05)。(3)自身抗体变化:MMF与CTX组患者分别有78.9%及69.6%血清抗-dsDNA转阴,ANA转阴率分别为36.9%和8.7%(P〈0.05)。(4)肾脏病理变化:5例行重复肾活检。MMF组2例达部分缓解,肾小球增生性病变及血管炎性病变消失,上皮侧沉积物未减少,CTX组3例(1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仍见增生性病变及袢坏死,2例未缓解者上皮侧沉积物增多。(5)副作用:MMF组并发带状疱疹2例,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减少各1例,CTX组2例并发带状疱疹及细菌性肺炎,4例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各有1例并发白细胞减少、肝酶升高和脱发。结论:激素联合MMF治疗Ⅳ+Ⅴ型狼疮性肾炎6个月的临床缓解率高于CTX,但绝大部分仅获部分缓解,对此类型LN最佳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川芎嗪与肝复肽(肝细胞生长与刺激因子,HSS)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69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异常的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9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采用川芎嗪与肝复肽;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30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用药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PⅢP、LN、C-Ⅳ、HA)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64%,对照组则为70.00%,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与肝复肽两者联用具有纠正CHB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异常的作用,两药联用可起到有效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耿静  刘慧敏  李显平 《山东医药》2008,48(35):76-77
研究对象为46例单纯SLE患者(SLE组)、52例并发狼疮性肾炎(LN)的SLE患者(LN组)及28例健康献血员(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反向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其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及外周血循环系统sEPCR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LN组和SLE组血浆sEPCR水平及sEPCR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且LN组显著高于SLE组(P〈0.01、0.05)。认为sEPCR在SLE及LN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作为LN早期诊断标志物;以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为靶位可能成为治疗SLE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