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左心室巨大室壁瘤不同左心室成形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左心室成形方法,对改进的左心室心内膜环缩技术和传统的线性缝合技术进行近、远期疗效对比。方法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48例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手术中左心室成形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术式组:89例,采用传统的线性缝合成形技术;改良术式组:59例,采用改良的心内膜环缩成形技术,旷置梗死的心肌组织,再缝合环缩后的切口。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手术死亡5例(3.4%),其中传统术式组4例,改良术式组1例(P=0.320)。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和心室颤动。随访134例(93.7%),随访时间51.4±27.0月。远期死亡21例,术后早期心功能Ⅲ级以上是影响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00)。改良术式组5年和8年生存率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91.6%vs.76.3%,P=0.040;91.6%vs.61.4%,P=0.000)。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较术前改善和升高(P<0.05),改良术式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术后早期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0.000),但随访30个月时有重新增大的趋势(P=0.046)。传统术式组随访30个月时LVEDD扩大比率明显高于改良术式组(38.8%vs.16.7%,P=0.030)。结论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手术近、远期疗效满意,保持适当的左心室形态和容积是手术的关键。心内膜环缩法进行左心室成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其远期结果优于线性缝合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头肌瓣环再固定(papillary muscle repositioning,PMR)技术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以二尖瓣病变为主并实施PMR技术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52.46±11.22)岁。分析其心功能改善情况及左心室形态等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死亡0例;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强心利尿后好转,并顺利出院。术后仅1例出现大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改善,出院前较术前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MR技术的二尖瓣置换术在维持左心室乳头肌-二尖瓣环的张力和完整性,改善左室容积、左室形态和射血分数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改良保留前叶技术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 纳入2005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采用改良保留二尖瓣前叶的瓣膜置换术128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4例;其中男49例、女79例,年龄(45.0±12.3)岁。同期纳入行常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73例,年龄(48.0±8.4)岁。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改良组无围手术期死亡,6例开胸止血,4例出现低心排血量,5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行气管切开,3例出现肾功能衰竭。对照组早期死亡5例,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 例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5例开胸止血,12例出现低心排血量,4例并发肺部感染,6例出现肾功能衰竭。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改良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其中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前、术后射血分数、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保留前叶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良好,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尤其是退行性病变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冲多普勒Tei指数评价原位肝移植(OLT)术前肝硬化患者的左心及右心功能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9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38例OLT术前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27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二尖瓣及三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峰)、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峰),计算并比较E/A比值及Tei指数。结果 OLT术前的肝硬化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Ds)、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ADs)、右心房收缩末期内径(RADd)、LVEF、RVEF、E/A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肝硬化患者左心室Tei指数(0.56±0.12)、右心室的Tei指数(0.46±0.1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41±0.07、0.37±0.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脉冲多普勒Tei指数是评估心功能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可靠方法,可用于评价OLT术前肝硬化患者的心脏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5岁.室壁瘤位于心尖部44例,外侧壁14例,下壁20例; 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48例,重度关闭不全30例.手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室壁瘤线性缝合术24例,心内膜环缩、三明治缝合术36例,心内膜环缩、左心室补片成形术18例,同期血栓清除术13例;二尖瓣成形术42例,二尖瓣置换术36例;移植旁路血管1~6支(2.5±1.5支). 结果 围术期死亡5例,死于败血症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2例.术中停机困难5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6±1.2 mm vs. 68.2±4.0 mm),射血分数(45%±23% vs.34%±14%),心功能分级(NYHA,1.82±0.26级 vs. 3.36±0.56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9例,随访率94.52%,随访时间25±8个月.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无症状复发.心功能Ⅰ~Ⅱ级58例,Ⅲ级9例,Ⅳ级2例, 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根据病理生理特点选择对心腔、血管和瓣膜全面处理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术期管理,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尖瓣瓣环扩张伴轻度三尖瓣反流(TR)的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对患者心功能及TR程度的影响,为临床决定是否为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同期处理三尖瓣瓣环扩张伴轻度三尖瓣反流(TR)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纳入2013年4~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36例需施行MVR的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全组患者轻度TR、且三尖瓣瓣环舒张期末内径/体表面积21 mm/m2。3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三尖瓣成形组(TAPG组,n=18,其中男7例、女11例)和非三尖瓣成形组(NTAPG组,n=18,其中男6例、女12例),术后1周、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律、体表面积、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左心房径(LAD)、左心室径(LVD)、右心房最大长轴径(RAmla)、右心房中部短轴径(RAmmd)、心尖四腔心中部的右心室径(RVD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左心房室径较术前减小(P0.05)。TAPG组患者术后半年左心室长轴切面的右心室径(RVD1)、舒张期右心室游离壁厚度(RVWT)、三尖瓣瓣环舒张期末内径(TVAEDD)、三尖瓣瓣环收缩期末内径(TVAESD)较术前减小(P0.05),三尖瓣环缩短分数(PSTVA)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程度较术前减轻(P0.05),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较术前增加(P0.05);NTAPG组患者术后半年RVD1、RVWT较术前增加,TVAEDD、TVAESD、PSTVA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RVEF较术前减小(P0.05),RVFAC增加但小于同期TAPG组患者,TR程度构成比改变(P0.05),但术后出现6例中度及中度以上TR。结论三尖瓣瓣环扩张伴轻度TR的MVR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将更有利于患者RVD1、RVWT及TVAEDD、TVAESD的减小,TR程度构成比的改善,RVFAC及RVEF的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折叠手术的效果。方法 2000年4月至2003年12月间34例病人行室壁瘤手术。Ⅰ组(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室壁瘤切除加折叠手术或单纯室壁瘤折叠手术;Ⅱ组(1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室壁瘤折叠手术。Ⅰ组15例和Ⅱ组1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Ⅱ组1例因术后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早期死亡,其余病人治愈出院。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伤口延迟愈合。Ⅰ组病人室壁瘤占左心室(45±15)%,较Ⅱ组的(29±12)%大(P〈0.05),术后两组病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但两组病人术前与术后早期以及术后早期与术后9个月随访结果比较左心室功能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折叠手术效果良好,与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8.
左心室成形术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左心室成形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1998至 2 0 0 0年意大利米兰SanDonato医院收治合并室壁瘤的缺血性心肌病病人 4 6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远端吻合后切开心尖部室壁瘤 ,沿室壁瘤边缘行心室内环缩成形术 (Dor手术 ) ,之后用补片或直接闭合室壁瘤壁 ,重塑左室形态。结果 围术期死亡 7例 ,死亡率为 15 2 % ;术后左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容积均显著降低 (P <0 0 0 1) ;肺动脉压亦显著下降 (P <0 0 5 )。中期随访生存率为 71 8%。结论 左心室成形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外环缩缝合和线性缝合两种术式治疗室壁瘤的效果.方法 室壁瘤模型兔30只,外环缩缝合组和线性缝合组各15只.外环缩缝合模拟左室几何成形,在室壁瘤与正常心肌的交界处用3-0 prolene线荷包环缩缝合.线性缝合模拟Cooley经典线性缝合,以平行前降支的方向,双侧加人工血管垫片、连续、折叠缝合,消除室壁瘤.术中经心尖部、术后2周经颈动脉测左室收缩末压(LVESP)和舒张末压力(LVEDP).术前和术后2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前后径、长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EF),并用琼脂做左室腔内铸型,观察左室立体形态.结果 实验动物每组各死亡2只,总存活率86.7%.两种术式成形后原室壁瘤基本消失,与术前比较,两组LVEDV和LVESV均显著缩小,EF显著升高.两组间比较,术后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外环缩组LVESV显著低于线性缝合组,EF显著高于线性缝合组,且增加的程度也高于线性缝合组.丽组术后LVEDP均显著下降,但线性缝合组显著高于外环缩缝合组.左室腔内铸型显示,外环缩缝合术后左室立体构型恢复正常锥形结构,而线性缝合术后左室形状未能恢复锥形.结论 外环缩缝合法与线性缝合法均能改善室壁瘤的左室功能,外环缩缝合法可能优于线性缝合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危险因素及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3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42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70mm和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50mm)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4例,年龄16~73(45.86±14.99)岁。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患者随访12~132个月,分析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5例。41例患者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62.00±13.21)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50.71±14.02)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5.23±8.58)mm/m~2、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指数(28.92±9.08)mm/m~2,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46.41%±12.4%)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前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是预测术后早期左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因子。左心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9%、90.2%和83.8%。结论大多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仍有手术指征,术后疗效满意。但术前左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是影响手术疗效和远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小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脏形态及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小左心室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形态学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51例合并小左心室的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男性7例,女性44例,年龄31~69岁,平均(48±5)岁.病程5~49年,平均(18±9)年.患者病变以重度二尖瓣狭窄为主.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48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36例,左心房折叠术42例.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2例(3.9%),1例因不能脱离辅助循环死亡,1例于术后10 d死于继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早期发生重度低心排血量14例(27.5%),多器官功能不全11例,频发室性心律失常5例.术前及术后早期(7~14 d)行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前(36.5±3.2)mm,术后(38.6±5.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术前(45.9±3.8)ml/m2,术后(48.2±7.4)ml/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射血分数为48.6%±6.7%和52.8%±8.3%,缩短分数为25.5%±3.3%和27.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左心室患者瓣膜术后早期易发生低心排血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早期一般不会立即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Carpentier成形术与De Vega成形术、Kay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三尖瓣反流患者143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C组47例,行Carpentier成形环术治疗,D组38例,行De vaga成形术治疗,K组58例,行Kay成形术治疗;观察3组术前、术后术后1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心功能评分、三尖瓣瓣口面积、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指标及末次随访的反流程度。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整体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将患者术后8个月时与术前心功能分级的差值作为心功能改善程度进行比较,3组组间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三尖瓣瓣口面积、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K组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三尖瓣瓣口面积、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C组在术后1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三尖瓣瓣口面积、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均显著小于D组和K组(P0.05);C组在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D组和K组提高(P0.05)。结论Carpentier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反流整体临床效果优于De Vega成形术、Kay成形术,适合临床医师及患者适当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3.
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手术治疗的中远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Wu H  Hu S  Zho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28-930
目的了解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手术治疗的中、远期效果. 方法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58例左心室巨大室壁瘤行手术治疗后生存的56例患者中的49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87.5% ,随访时间(47.6±22.4)个月,随访时间最长者90.0个月. 结果患者随访期内死亡10例,5年生存率为63.7%.术后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径有明显缩小;术后29.0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提高.所有患者均无再次心肌梗死发生,心绞痛复发6例,程度较术前减轻.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的(2.5±0.7 )级转为(1.3±0.5)级.统计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径大于70 mm 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35%,为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手术治疗患者,中、远期疗效较好,绝大部分无心绞痛发生,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与国外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冠心病(CHD)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01-2019-01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CHD合并IMR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CABG+二尖瓣置换术(MVR),观察组采用CABG+PBMV。比较2组治疗时间及术前、术后即刻心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观察组ICU、术后呼吸机、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即刻LVEF大于对照组,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PBMV治疗CHD合并IMR能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及其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分级评估二尖瓣微创修复手术纠治单纯二尖瓣脱垂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心胸外科接受二尖瓣微创修复术的单纯二尖瓣脱垂患者37例作为手术组,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53.49±11.02)岁。另选择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34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54.26±8.33)岁。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心脏超声数据,计算心功能参数并对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分析术后患者在左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手术组患者术后左心室收缩、舒张期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容积较术前显著缩小;术后左心室和左心房的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但大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降低,随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6个月和1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二尖瓣脱垂患者行微创修复术后,左心房、左心室结构重构的同时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也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瓣膜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患者瓣膜手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LVEF40%的98例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23例,年龄9~78(55.3±11.9)岁。结果全组患者共死亡15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术后中远期死亡11例。术后91例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时间10个月至8.6年。91例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Ⅱ级,18例(19.8%)患者LVEF恢复10%以上,47例(51.6%)患者LVEF保持术前水平,26例(28.6%)患者LVEF降低。HFrEF瓣膜病患者术后LVEF易恢复的因素包括术前仍为窦性心律(P=0.038)、以主动脉瓣病变为主的瓣膜病(P=0.026)、术后早期即出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17)及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较高(P=0.018);术后LVEF可能出现降低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左心房较大(P=0.014)、术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较小(P=0.003)、术后心率较快不容易控制(P=0.019)。结论二尖瓣脱垂患者出现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时,应尽早手术;HFrEF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应积极手术,预后较好;HFrEF瓣膜病患者若肺动脉收缩压较高,预后通常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形成患者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未同期行左心室成形术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共105例,术中探查发现室壁瘤边界欠清或活动欠佳或无明显矛盾运动而未处理室壁瘤患者共74例,其中男59例,女15例;年龄 (60.96±9.09) 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5例,双支病变10例,3支病变45例,左主干+3支病变14例。术中发现30例室壁瘤界限不清,29例心尖室壁变薄、室壁瘤不明显,15例室壁瘤未见明显的矛盾运动、心尖部质地较厚。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体外循环下手术6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70例采用左乳内动脉吻合于左前降支,2例行左前降支内膜剥脱术。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因合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 结果 术后因恶性心律失常、缺血、缺氧性脑病死亡2例 (2.7%);因低心排血量、围术期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辅助6例。术后随访70例,随访时间24~60 (43±12) 个月。随访期间发现心室内血栓形成8例,其中5例服用华法林1年内血栓消失,无1例发生血栓脱落栓塞事件。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壁瘤消失18例 (25.7%)。出院时、术后6个月、1年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高 (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44%±6% vs. 39%±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54.37±6.28) mm vs. (59.24±6.24)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 (P<0.01)。但随着时间延长,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较出院时逐渐增大。 结论 对于合并室壁瘤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中探查实际情况未行左心室成形术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术后心室扩大呈进行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左心功能低下的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26例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及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左心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或成形术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2~72(65.3±8.7)岁。结果全组均痊愈出院。体外循环时间(156.6±29.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6.2±28.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0.8±22.8)h,住ICU时间(5.6±2.8)d,术后住院时间(18.6±9.3)d,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7.1±1.9)d,全组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心脏辅助装置,术后7 d复查心脏彩超,左心室射血分数[45.5%±3.3%(42%~49%)]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1±1.2)]cm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功能低下的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非手术禁忌,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瓣膜手术可以取得良好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post-infarct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LVA)行左心室重建术和线性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总结室壁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4年5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共收治47例LVA患者;行左心室重建术25例(男21例、女4例),线性修补术18例(男14例、女4例),直接缝闭术4例(男3例、女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2例。术后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6~24个月,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复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结果左心室重建术组术后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49.2%±13.6%vs.32.5%±12.9%,P0.05),线性修补术组术后LVEF同样较术前改善(47.5%±11.6%vs.36.9%±11.6%,P0.05);线性修补术组死亡1例,病死率5.5%;左心室重建术组死亡1例,病死率4.0%;直接缝闭术组无死亡;全组总病死率4.2%。结论线性修补术或左心室重建术治疗心脏室壁瘤均可取得满意效果,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订合理方案,能够最大程度恢复左心室功能,近远期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兔早期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通过测量应变、应变率及纵向旋转角度等指标判断兔早期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8只,常规测量其左心室壁各节段的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径向峰值应变率,左心室壁各节段及整体的峰值旋转角度.常规麻醉,开胸后结扎左前降支,关胸10 min后测量术前相同指标,比较二者间差异.结果 心率(HR)、左心房内径(LA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指标明显低于术前.各室壁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在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舒张期峰值应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指标稍低于术前.对手术前、后各室壁节段性旋转及整体旋转角度的比较,显示术前左心室侧壁基底段的旋转角度与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2±4.99)°对(1.17 ±5.07)°,P<0.05],而其余室壁的旋转角度及左心室整体的旋转角度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指标均低于术前.结论 兔早期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收缩功能发生改变,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可以较为敏感的反映,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旋转角度的改变也可能是反映心肌早期急性缺血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