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课程中发现的中医临床思维教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应明确症、证和病的概念与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维,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内科教材中病证的概念,明确基本病机是病证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要素,重视病机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采用的主要诊疗模式,主要包括: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即传统的病证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即现代的病证结合2种模式;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以病理学内容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中医证候是以病机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病证结合的实质是将疾病概念体系与证候概念体系相结合总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指导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3.
略论"异病同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病同治"是与"同病异治"相对的一种治则."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二者均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且一直作为最基本的治则指导着临床和科研工作,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若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现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病证同一"与辨证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冠心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等方面,说明了中、西医在宏、微观认识上的统一;论述了冠心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基本病机是"心气虚、心脉瘀阻",这一基本病机是冠心病中西医"病证同一"的基础;提出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新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即首辨基本证,基本证由基本病机与其相应的临床证候组成;再辨主证,就是辨疾病不同阶段的主要证候或主要病机,主证由主要病机与相应的临床证候组成;最后是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病证与症状的关系""临床上如何确立病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必要性"三大议题;得出了依标本辨病机、遵缓急立先后,在此基础上参照西医诊断的结论;旨在说明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确立病名、辨析病证、把握病机三者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在关于"辨病"的讨论中,本文着重论述了作为现代中医,如何看待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及西医诊断等问题,指出了应在灵活借鉴、为我所用原则下衷中参西,以减少误诊、漏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参照西医诊断进而扩展临床思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痒证是指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临床中较为常见,对其病因病机宋以前医家相关论述颇多。研读宋以前经典医籍,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将宋以前人为划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和隋唐三个时期,归纳总结各个时期医家对痒证病因病机认识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内科教学中,从讲清病证概念,认准证候特征,概括一般病因病机,突出特殊病机特点,借助示意图表,协助理解记忆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教会学生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辨证施治规律,分析判断证型,制定治则治法,选用方剂药物。增强临床辩证推理能力,提高了中医内科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结合古代文献及临床研究,从文献记载和临床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论述抑郁症与郁证的差异及共性.认为中医"郁证"本身含有两层含义,一为以病机而立病名,二为情志之病,中医有关抑郁症的描述只见于后者,而且有关抑郁症的描述也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因此抑郁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并提出抑郁症中医辨证应以虚证为纲,结合临床观察,以益肾补虚为大法治疗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往病机认识的回顾,结合临床基本表现,分析归纳出本病的脏腑病机为以肾气虚损不固为根本的“脏腑失和,气机失调”。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一步辨明其脏腑病机,对本病的治疗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概念、临床流行病学与西医防治现状,并通过对此类疾病具体病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法的分析,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中医病机的共性因素,以期指导和规范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病-证-效"结合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病证结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显示出生物医学与中医学两种思维方法的结合.己成为当今中医临床的重要诊疗模式,亦是现代临床实际的需求:而病证结合疗效的综合评价凸现出中医学临床优势的重要指征。通过对肝硬化“病-证-效”的临床与实验的初步探索显示,疾病的证候分类与疾病的病理生物学变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辨证论治不仅在改善患病个体的自身感受及整体表观信息有其优势,同样可有效改善与疾病病理实质变化相关的生物学指标,体现疾病证候论治的不同功效方剂可能是探索“病证”基础理论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病-证-效”一体化的思路是与现代生命科学沟通的重要途径,可以成为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自主创新研究,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其基础理论体系尚未能打破中医、西医各自的局限性,因而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验和临床实际工作。针对当前的现状,应加强中西医结合体系及人才建设、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及相关的基础研究,同时应努力创建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以期进一步做好中西医结合工作。  相似文献   

13.
疾病史研究60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疾病史研究包括疾病史的考古研究、疾病史的古籍研究及疾病史的系统研究。通过回顾疾病史60年的研究过程,总结出该进程是循两条途径进行的,一是以现代病名界定,可为世界医学、中西医结合提供史据,为祖国医家对人类贡献正名;二是以传统病证名界定,可为发展中医学术、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经验。两者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促进了疾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郁热的观点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随着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后世的医家对郁热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在临床上加以灵活发挥,拟将脾胃郁热理论作一浅探,以加深对脾胃郁热这一病机的认识,使之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一个外在实践与内在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过程。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基于病理学与临床医学间的密切联系及中医院校病理学教材的特点,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进行病例分析,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6.
适合中药复方的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适合中药复方的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中药渗透泵片剂、胃内漂浮制剂、巴布剂、原位凝胶剂等方面。这些新型给药系统均能提高中药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便于中药临床应用。综述近年来几种适合中药复方的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苦寒中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疾病。肠道菌群的稳态与失衡是治病与致病的内在因素。既往对苦寒中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大都集中在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等基础研究上,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未见到深入的研究与阐述。该文从肠道菌群的结构、比例及分布的微观角度,阐述苦寒中药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肠道菌群在苦寒中药治疗脾胃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与基础实验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多角度总结胆腑和肾脏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临床胆病治肾、肾病治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中医经典书籍及相关文献,从经络、五行、生理病理、现代研究探讨等方面详细阐述胆和肾的内在联系。[结果]经络相关方面,带脉、三焦经、京门穴、风池穴、悬颅穴为胆肾联系的枢纽;五行相关方面,胆肾五行属母子关系;生理功能方面,胆肾共同主骨、共司相火、布散真精、藏泄互用、共调水液、共调阴阳、共调情志;病理方面,胆肾相互影响。中医临床研究证实胆病治肾、肾病治胆的可行性;现代研究也发现胆和肾在病理生理方面的内在联系。[结论]胆腑和肾脏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具有扎实的中医古代理论基础,明晰二者的内在联系为胆病治肾、肾病治胆提供方向、扩展思路,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临床中药复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例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东直门医院呼吸科病房辨证论治COPD的分型证治方案。方法通过制定COPD的诊断及分期、中医证候、病例纳入及排除等相关标准,整理2018年9月—2019年9月东直门医院呼吸科病房诊治的COPD病例,利用SAS 9.4软件平台进行数据规范,运用频数分布、症状因子分析、中药因子分析等技术,总结出各证型常用方剂及中药。结果症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加重期可分为5种基本证候,缓解期分为3种基本证型。中药因子分析提示,临床常用治疗COPD的药物可分为6类。外寒内饮证主方为小青龙汤;气虚外感证主方为参苏饮;风寒袭肺证主方为荆防达表汤;痰热郁肺证主方为千金苇茎汤;痰瘀内阻证主方为血府逐瘀汤;阳虚水泛证主方以真武汤为主;肺阴亏耗证主方为沙参麦冬汤;上盛下虚证主方为苏子降气汤。结论中医药治疗COPD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深入挖掘临床治疗的证治规律,以利于指导临床辨证分型及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文章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基础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中医药对骨关节炎的一些基因具有调控作用,这可能是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内在机制所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