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伍玲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1):54-54,56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复习50例胃镜诊断CAG的活检切片和50例胃癌手术标本切片,对胃镜诊断CAG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0例胃镜诊断的CAG中仅有20例有病理萎缩,有15例肠化。在50例胃癌手术标本切片中7例胃粘膜有萎缩改变,有12例肠化;胃镜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41.3%。结论胃镜诊断CAG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差。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前状态,肠化较腺体萎缩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诊断的符合率。方法收集98例胃镜直视下诊断CAG的活检切片,对胃镜诊断CAG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98例胃镜诊断的CAG中仅有62例有病理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sl gastritis,CSG)36例;52例CAG中合并CSG16例,伴肠化24例,伴异型增生14例。结论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差。要准确的诊断CAG必须做到镜下仔细观察,取材部位精确,多病灶,足够大的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3.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意义探讨(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胃粘膜活组织检查中常常发现有肠上皮化生现象,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肠化是很普遍的,那么肠化是否作为萎缩性胃炎病理表现的一部分,它与萎缩性胃炎的严重性及癌变有什么关系?为此我们收集近5年来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萎缩性胃炎蜡块标本共202个(萎缩组),根据腺体萎缩程度分轻、中、重3组,各组标本分别103、78和21个。将蜡块重新切片,用常规染色和AB/PAS粘液组织化学染色后,由专人读片,采用全国病理学诊断统一标准,作出肠化程度(轻、中、重)和肠化类型(Ⅰ型、Ⅱ_a型、Ⅲ_b型)的诊断。同时收集胃癌标本蜡块109个(早期癌28个,进展期癌81个)和大致正常胃粘膜或浅表性胃炎标本蜡块103个,作为胃癌组和非萎缩组,处理与萎缩组标本相同。并与萎缩组作对照研究。比较各组肠化检出率,并以肠化程度轻、中、重半定量积分为1、2、3分,肠化类型Ⅰ、Ⅱ_a、Ⅲ_b型半定量积分为1、2、3分,作出肠化与非萎缩组,肠化与萎缩轻、中、重度3组,肠化与胃癌组的多因素相关分析(Fishe'分析),得出肠化程度与肠化类型与各病变状态的相关系数。 结果萎缩组肠化检出率最高,且随着萎缩程度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12月胃镜检查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病例对照分析计算。分别总结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各种临床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的镜下表现的临床价值。结果:胃镜诊断的70例CAG病例中,病理诊断CAG51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85%。结论: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病理诊断中的镜下描述及临床意义价值较高,但胃镜检查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
刘丽娜  狄建华 《甘肃医药》2013,(10):773-77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整理回顾和统计对照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胃镜检查的171例患者的资料.结果: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10例,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7例,其中伴肠上皮化生55例,伴异型增生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6.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电子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检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想的方法,但胃镜与活检结果之间有时不相一致,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1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年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转归,尤其是CAG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对186例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CAG的患者进行10年随访.结果:5例逆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有不同程度的减轻,33例萎缩范围与程度及肠上皮化生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与加重,3例癌变。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CAG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与HP感染者,应进行包括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在内的防治干预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王圣华 《中原医刊》2005,32(21):62-6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CAG的发展变化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而CAG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提高胃镜下CAG的确诊率,我院对近2年来胃镜检查中发现的46例CAG病例资料进行胃镜下表现、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旨在探讨CAG的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和相对应的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关性。方法:将我院102例病理诊断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按Hp感染的细菌密度,活检病理的腺体的萎缩程度的轻、中、重度及肠化程度的轻、中、重度对比分析。结果:Hp感染密度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呈正相关(<0.01),但与肠化程度不相关(>0.01)。结论:在病理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Hp感染细菌密度与萎缩程度正相关。Hp感染细菌密度与肠化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李问津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40-141
目的分析应用胃镜和病理切片诊断慢性胃炎的结果及其差异性。方法选择290例经胃镜或者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分析其诊断符合率。参照病理诊断,分析胃镜对慢性胃炎病理类型分型的准确率。结果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NAG)290例,其中萎缩性胃炎(CAG)55例。与病理诊断比较,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92.86%,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8.75%。结论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可信度较高,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材科取自宁夏吴忠县胃癌高发社队居民慢性胃炎活检标本95例(其中浅表性胃炎68例,不伴肠化的萎缩性胃炎24例,伴肠化的萎缩胃炎三例),本校附院胃炎患者胃镜活检标本16例,胃炎手术切除标本6例(其中高分化腺癌6例,低分化腺癌14例,粘液腺癌二例)。以上共117例。标本作连续组织切片,除苏木素—伊红常规染色外,以果莫里氏环六亚甲基四胺银—苏木素伊红复合染色(GMS—HE)及过碘酸—雪夫氏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A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胃镜诊断CAG倾向和/或病理诊断CAG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胃镜下诊断CAG倾向46例,其中36例与病理结果相符合,符合率为78%,且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者占72%,伴肠化生28例,伴不典型增生30例;病理诊断CAG106例,其中胃镜诊断为CAG倾向者36例,仅占34%,其余糜烂性胃炎32例,胃溃疡20例;复合性溃疡10例;幽门管溃疡10例;CAG的HP感染率为93%。结论胃镜与病理诊断CAG的符合率较低,大部分CAG在胃镜下的特征性表现被糜烂、溃疡等病变所掩盖,对糜烂、溃疡等病变的边缘及周边黏膜(尤其对伴Hp感染者)仔细观察并多点活检,有助于提高胃镜CAG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李蕾  姜娜  韦雪磊 《中外医疗》2016,(24):39-42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活检患者病变处并实施病理检查,比较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出内镜下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坦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2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  沈鼎明  沈薇  李孝生  冷志  何璐 《重庆医学》2005,34(12):1843-1843,184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57例CAG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57例患者中胃镜诊断CAG41例,CAG合并浅表性胃炎(CSG)16例;病理诊断CAG28例,CAG合并CSG10例,CSG19例。CAG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6.67%。CAG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的敏感性(41.32%~65.78%)均不高。胃镜下某些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特异性较高,如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透见对CAG病理诊断的特异性为73.67%,若胃黏膜皱襞变薄,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和血管透见,黏膜粗糙不平和颗粒样改变等3种胃镜下表现并存时则对CAG病理诊断的特异性高达100%。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相关性,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5 0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7例患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析黏膜病理活检与胃镜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在167例患者中4例拒绝送病理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其中伴有非典型增生7例,上皮内瘤变13例,肠上皮化生20例。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准确率为51.50%(86/167),内镜下表现为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49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6例,诊断符合率为32.65%;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51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3例,诊断符合率为25.49%,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血管暴露且透明,褶皱变薄、变平或消失6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7例,诊断符合率为85.07%,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活检诊断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性,具体还应根据内镜下表现的特征性并结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早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5.
100例慢性胃炎临床特点与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纤维胃镜检查,结合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确诊了100例不伴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慢性胃炎。其中浅表性胃炎83例,萎缩性胃炎17例,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上的病变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镜下观察胃粘膜,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有时同时存在,从而使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本组不符合率分别为2168%和2941%。故认为内镜检查,结合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应作为慢性胃炎诊断的常规,还对慢性胃炎的病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同病理检查之间的相关性,计算其之间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结果内镜诊断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病理诊断65例,其之间符合率为75.6%,伴肠上皮化生42例,伴上皮内瘤变19例。胃镜下具有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的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1.7%,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79.3%,其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见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42.9%,其符合率与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及具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各种表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结果分析,两者的符合率有一定的差异,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结合起来,二者结合可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在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且初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410例,随机分成两组,采用白光内镜检查(白光组)和采用白光和智能电子染色内镜切换检查(I-Scan组),预判别患者是否有黏膜腺体萎缩,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行靶向活检并详细记录,阴性组在胃窦、胃体小弯及大弯各取1块组织送病理,所得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白光组202例,病理结果符合CAG 54例,其中预判别符合19例,伴上皮内瘤变3例;I-Scan组208例,病理结果符合CAG 59例,其中预判别符合48例,伴上皮内瘤变8例。白光组的诊断符合率70.30%,敏感性35.19%,特异性83.11%,漏诊率64.81%,误诊率16.89%;I-Scan组诊断符合率87.98%,敏感性81.36%,特异性90.60%,漏诊率18.64%,误诊率9.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can对CAG诊断检出率高,同时可指导靶向活检,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胃粘膜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活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阐明它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放射性PCR-ELISA法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93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10)、28.13%(9/32)、16.67%(1/12)、30.00%(3/10)、86.21%(25/29)。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及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结论:端酶活性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胃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探讨刷片细胞学检查在胃及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病例报告 ]用刷片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胃、食管癌的 2 13例与病理活体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刷片细胞学检查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 16 8例 (78 9% ) ,基本符合 19例 (8 9% ) ,总的符合率为 87 8% .不符合的为 2 6例(12 2 % ) ,其中刷片细胞学检查假阳性 2 2例 (10 3% ) ,病理诊断为胃溃疡 10例 ,萎缩性胃炎 5例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2例 ,不典型增生 2例 ,单纯增生 3例 .刷片细胞学检查阳性而病理活体检查假阴性 4例 ,术后证实为癌症 .[讨论 ]刷片细胞学检查总的符合率接近活体检查的阳性率 .鉴别胃溃疡的脱落的变性、退化的上皮细胞 ,萎缩性胃炎时肠化的上皮细胞及不典型增生细胞是减少刷片细胞学检查假阳性的关键 .刷片细胞学检查阳性 ,活体检查阴性时不能只强调活体检查结果而轻易排除癌的诊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