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倩  闫颖  王明杰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0):123-124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好发于老年人,多由肝胆火盛夹湿所致气滞血瘀,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治法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为主,临证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正湿热证是带状疱疹的常见证型,清热利湿解毒疗效良好,向来少用温法~([1]),但对于体虚或久居湿地者,寒湿或湿毒证临床亦不少见。本文所述阳虚夹湿毒型带状疱疹,须以温阳化湿解毒为主,若能配合火针温阳除湿,更能方证相应,取得良效。1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带状疱疹,中医学属"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其云:"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于气血所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中  相似文献   

3.
西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患者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当免疫力低下时病毒活化、繁殖,引起感觉神经节的炎性改变,并可向感觉神经节的周围支及中枢支扩散,进而造成外周神经、中枢系统的损伤。中医理论认为其由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毒热壅盛,气血凝滞或体质虚弱,正气衰微,气滞血瘀所致,多从气滞血瘀、阴虚气弱、余毒未清证型论证。本文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病机论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的中医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连景 《天津中医药》2009,26(6):509-510
血压高相当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症.主要由情志、禀赋、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导致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致使肝火亢盛,或痰浊上扰,或肾阴素亏,阴不制阳而引起;病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之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4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带状疱疹腧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数据库中收录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针灸治疗带状疱疹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51篇文献,提取出75条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处方,复杂网络分析拓扑结构发现以阿是穴、夹脊穴、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外关、三阴交、曲池、支沟、合谷穴为核心穴位。其中主穴多选取阿是穴、夹脊穴,肝胆湿热证多配太冲、阳陵泉、外关、支沟穴,脾虚湿盛证多配足三里、三阴交穴,实热证多配合谷、曲池穴。且腧穴多选用特定穴中的五输穴。结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腧穴配伍规律为以局远配穴、辨证配穴为主要的配穴方法,主穴多选取阿是穴、夹脊穴,辨证选取四肢穴位作为常用腧穴。腧穴多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中医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119例艾滋病带状疱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感染途径、不同CD4水平与证候类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中医证候规律。结果:艾滋病带状疱疹发病在不同年龄、性别、感染途径、CD4水平、证候类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带状疱疹可以发生在HIV感染的任何阶段,主要证型有肝经郁热证和脾虚湿蕴证。其发病主要由疫毒引起,CD4越低发病率越高,症状越重。  相似文献   

7.
崔应珉教授认为老年带状疱疹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他针对老年带状疱疹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本,火热之邪挟湿盛为患,临床施治以"清热泻火、凉营解毒、除湿、熄风、通络止痛"为大法,贯穿始终。常以自拟"瓜蒌消带汤"为基础方灵活化裁,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著,可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44-47
目的整理归纳陈国忠教授临证辨治脾虚湿盛证疾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方法作者通过跟师学习和研究脾虚湿盛证疾病的临床病例资料,从主要病因病机特点、遣方用药以及典型医案加以佐证等方面总结陈国忠教授临证治疗脾虚湿盛证疾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结果陈国忠教授认为岭南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界气候、地域环境以及当地的生活习惯,易使外湿和内湿相合为患,人们多处于以胃肠道不适为主要表现的脾虚湿盛证的脾系亚健康状态;故在《脾胃论》所著调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化裁加减而成调中益气化湿汤,并根据患者临床资料、中医四诊合参随症加减,广泛异病同治临床各种脾虚湿盛证疾病。结论陈国忠教授治疗脾虚湿盛证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色鲜明,体现了中医"因地制宜""异病同治"的思维;其研究配伍的调中益气化湿汤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色诊客观化角度研究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特点,为高血压病辨证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数码相机对研究对象进行面部图像信息采集,使用Photoshop(PS)软件进行面部肺区、心区、肝区、脾区、左右肾区等研究部位截取,通过MATLAB软件分别提取各研究部位R(红色)、G(绿色)、B(蓝色)、H(色度)、S(饱和度)、V(明度)值,进行三组(肝火亢盛证组、非肝火亢盛证组与正常人组)均数比较。结果三组研究对象在心、肝、脾及左肾区色诊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主要集中在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与非肝火亢盛证组;面部以上各区中肝火亢盛证组B值明显低于非肝火亢盛证组(P<0.05),肝火亢盛证组S值明显高于非肝火亢盛证组(P<0.05),提示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较肝火亢盛证组研究对象面色偏青暗。结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颜色特征具有特异性,其中B值、S值可以作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与其他证型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脂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检测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血压、血脂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4种证型在上述指标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T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及阴阳两虚证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各证型中HDL在痰湿壅盛证下降最明显,且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与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在中医各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升高明显,且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2)LDL-C升高可以作为阴阳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3)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中,痰湿壅盛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风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2则验案介绍王自立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指出慢性泄泻多责之于"虚"与"湿";辨证分为肠道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胃虚弱证4型;治疗要因人制宜;缓图取效,慎用收涩。  相似文献   

12.
汗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多伴随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糖尿病及某些皮肤疾病、特殊药物使用后等出现,其病因尚不明确,病程缠绵难愈,治疗较为棘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李七一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病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汗证患者易形成"阳明热盛"之中医病机,并积累了汗证从"阳明热盛"论治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NO/NOS系统、内皮素(ET-1)、左室质量指数(LV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4例EH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测定NO、NOS、ET-1水平,并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室质量指数。结果肝火亢盛证、痰湿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左室质量指数明星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iNOS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明显高于阴虚阳亢证(P〈0.01)。NO、NOS、ET-1水平在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及阴虚阳亢证患者的LVMI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结论LVMI可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及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EH患者的iNOS水平较高,iNOS表达的降低可能是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痛患者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不同蒙医证型与代谢异常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48例PCOS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子宫超声筛查及血清糖代谢指标,按照蒙医临床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蒙医辨证分型(巴达干-赫依盛型、血热盛型、气血瘀盛型、聚合盛型),分析其代谢异常特点与不同蒙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在4组蒙医证候类型中以巴达干-赫依盛型为主,其次为血热盛型,气血瘀盛型及聚合盛型最少。2.巴达干-赫依盛型和血热盛型FINS、HOMA-IR水平明显优于另外两种蒙医证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蒙医证型以巴达干-赫依盛型、血热盛型为主,巴达干-赫依盛型的特点较为突出。PCOS患者的代谢异常特点与蒙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巴达干-赫依盛型组与血热盛型组具有更明显的肥胖、代谢紊乱且与胰岛素抵抗功能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中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图特点,评价其与心脏、血管相关生理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探讨相关的生理病理机制。方法对66例中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0例健康中年女性进行脉图检测,比较痰湿壅盛证组、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各脉图时域参数的差异。结果与痰湿壅盛证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火亢盛证组及阴虚阳亢证组弦度系数(W1/t)、张力系数(h3/h1)增大(P0.05);与健康对照组、肝火亢盛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比较,痰湿壅盛证组h4/h1及h5/h1值增大(P0.05)。结论不同证型的中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图可反应其心脏、血管的相关功能状态特点;大血管顺应性较差是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的病理生理基础,肝火亢盛证患者尚伴有明显的心脏射血增强,痰湿壅盛证患者主要存在外周阻力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其发病与中枢神经异常、周围神经病变、神经因素等有关[1],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期并发症,临床较为常见。该病多见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治疗较为棘手。刘渊教授常用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好,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发病部位多位于身体一侧,为肝胆经络循行的位置。刘渊认为此病多因情志内伤,肝胆火盛,内蕴湿热,外感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文提出在其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凉血活血药,后期酌情加用养血活血之品,既有利于减轻疼痛症状,又对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很大作用.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辨证结合临床将其分为湿热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和阴虚(血虚)肝旺证4型,以冀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已成为中医证候研究的热点。脾虚湿盛证病位在脾,病性为虚与湿,因此模型的构建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公认的动物模型。现从脾虚湿盛证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及模型评价指标2个维度为核心对当前研究进行探析与总结,研究表明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常选用饮食失宜、久居湿地及劳倦过度等因素从病因角度进行模型构建,造模方法分为单因素、双因素与混合多因素;脾虚湿盛证模型评价指标常以症状及表证进行宏观与证候评价、多通过疲劳指标、胃肠功能指标及水液代谢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从脾虚湿盛模型证候命名、模型证候评价标准及构建模型的方法剖析目前模型构建存在的问题、以此讨论并分析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异常、体质指数及腹围的关系。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260例EH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浆Hcy浓度,并采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腹围及血脂异常情况。结果 260例EH患者中,肝火亢盛证56例,阴虚阳亢证77例,痰湿壅盛证73例,阴阳两虚证54例。EH痰湿壅盛证的Hcy水平最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性EH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高于女性;且与其他证型相比,男性痰湿壅盛证HHcy发生率最高;痰湿壅盛证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最高;痰湿壅盛证患者体质指数与肝火亢盛证及阴阳两虚证比较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虚阳亢证比较无明显差异;痰湿壅盛证患者的腹围与阴虚阳亢证及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肝火亢盛证无明显差异。结论痰湿壅盛证患者在EH中医证型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与引发或影响EH的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四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与证型无直接联系;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三组相比更高(P0.05),其余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TG、HDL-C在四个证型间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具有更高的LDL-C水平;血脂异常组痰湿壅盛证分布最广。结论: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依据之一,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