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东洞庭湖水体污染物、水位和气象因素等对钉螺密度的影响,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7—2014年东洞庭湖区有螺洲滩,以系统抽样法查螺,同时收集水体污染、水位和气象等因素资料,计算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首先对钉螺密度及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钉螺密度与各因素间的线性混合模型,以探索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拟合钉螺密度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平滑曲线。结果 2007—2014年东洞庭湖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密度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10月(52.79只/0.1 m2),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1月(2.15只/0.1 m2)。拟合线性混合模型发现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有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t = 6.386、-2.920和-3.892,P均< 0.01)。拟合平滑曲线发现钉螺密度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的关系呈近似二次曲线,且在4月底后开始水淹时间越早、钉螺密度越高。结论 东洞庭湖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对钉螺密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有螺洲滩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各环境因素的差别, 探究洲滩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 方 法 法 选取东洞庭湖地理位置较近的有螺洲滩 (君山公园) 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 (钱粮湖) 各1块, 20 m × 20 m网格设置检测 点, 对各检测点进行钉螺调查和钉螺死活鉴定, 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和温度。结果 结果 钱粮湖钉螺自然 消亡洲滩的高程、 土壤pH和温度均小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 (P < 0.01); 君山公园有螺洲滩不同活螺密度的高程、 土壤水分 含量、 pH和温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其中无螺组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和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为 1 ~ 12只/0.1 m2 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余4组 (P < 0.01), 其高程也低于活螺密度为25 ~ 39只/0.1 m2 和> 39只/0.1 m2 的滩 地 (P < 0.01), 无螺组的土壤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1 ~ 12只/0.1 m2 的土壤温度低于25 ~ 39只/0.1 m2 的 温度 (P < 0.05); 有螺洲滩不同死螺密度组的水分含量和高程差异没有意义 (P > 0.05), 但土壤pH和温度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的土壤pH高于死亡2只、 3只和3只以上的组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土壤温度高于其余有钉螺 死亡组 (P < 0.05)。结论 结论 在东洞庭湖, 洲滩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值和温度可能是影响钉螺分布的因素, 而高程、 土壤 pH和温度则可能是影响钉螺自然消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洲滩钉螺消长与气温、降雨量及水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洲滩钉螺消长与气温、降雨量及水位的相关性研究吕大兵1汪天平1张邦炬2吴代刚2葛继华11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芜湖241000)2和县血吸虫病防治站为探讨气象水位因素对钉螺分布的影响作用,以预测疫区螺情的变化,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1992...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峡建坝前后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淹天数的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选取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钱粮湖)和有螺洲滩(君山公园)各1块,以20 m×20 m机械布点,对各检测点进行螺情调查,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以及收集相应水文站的水位数据,计算各自水淹天数。结果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历年水淹天数均多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P0.01);对于钱粮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前与消亡后至建坝前水淹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亡前、消亡后至建坝前的水淹天数均多于建坝后(P10.05,P20.01);三峡建坝前,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淹天数多于建坝后(P0.05),君山公园有螺洲滩水淹天数也多于建坝后(P0.01);君山公园洲滩钉螺密度同水淹天数未见明显的相关(rs=0.008,P0.05),所有有螺框检测点水淹天数的95%参考值范围为76~251 d。结论在东洞庭湖,水淹时间的长短和三峡大坝的建立运行可能不是钉螺自然消亡的直接原因,而后者有可能改变钉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和县陈桥洲及铜陵铁锚洲钉螺和植被分布情况,以及对三峡建坝后两洲滩水位变化规律的预测,认为水位变化对钉螺分布范围及滩貌结构影响可能较小,但人畜上滩活动机会和受血吸虫感染的危险均有一定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和县陈桥洲及铜陵铁功洲钉螺和值被分布情况,以及对三峡建坝后两洲滩水位变化规律的预测,认为水位变化对钉螺分布范围及滩貌结构影响可能较小,但人畜上滩活动机会和受血吸虫感染的危险均有一定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洲滩钉螺分布的影响,为设计生态灭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既往鄱阳湖洲滩钉螺资料与水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鄱阳湖钉螺面积的94.55%分布于14—17m高程洲滩;水位变化的重要指标为洲滩水淹日数与显露日数,通常水淹日数为216—113d(中位数160d);显露日数为149—252d(中位数205d)。结论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密切相关,4—6月份由江西省境内5河洪水引起的洲滩水淹与显露日数比例是制约洲滩钉螺密度与分布的关键,2—5月洲滩显露有利于钉螺产卵,5月以后洲滩水淹则有利于螺卵孵化与幼螺的发育生长。因此,控制鄱阳湖水位,改变钉螺生态特性即可达到制约湖区钉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和县陈桥洲及铜陵县铁锚洲钉螺及植被分布情况,对三峡建坝后两洲水位变化规律预测。结果显示,三峡建坝后两处水位变化对钉螺分布范围及滩貌结构影响较小,但人畜上滩活动机会及受血吸虫感染的危险均有一定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评价洞庭湖区有螺洲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后对钉螺孳生繁殖的影响。方法 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11 月, 选择位于东洞庭湖区的岳阳监狱和君山区有螺外洲滩, 分别设为干预区和对照区2组研究现场观察区。在干预区洲 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 采用挖掘机开挖 “井” 字沟, 观察该工程对洲滩土壤含水量和相对地下水位、 以及对钉螺孳生繁殖 的影响。对照区洲滩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 结果 开沟沥水工程实施前, 2组观察区在枯水期不同高程的洲滩土壤平均含 水量均在35.56%左右。工程实施后, 干预区洲滩土壤平均含水量26.53%, 而对照区则为35.5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F = 6.53,P < 0.05); 干预区不同高程相对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对照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3.33,P < 0.05)。工 程实施前, 干预区和对照区钉螺自然死亡率分别0.98%和0.8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工程实施后的2012年干 预区未再查见钉螺和幼螺,而对照区活螺平均密度和幼螺则仍分别为29.37只/0.1 m2 和 213±108.45只/0.1 m2 。结论 结论 在 湖区有螺洲滩开沟可迅速沥干洲滩积水, 显著降低洲滩土壤的含水量, 改变钉螺繁殖和孳生的生态条件, 从而控制钉螺 的孳生繁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湘江长沙段洲滩螺情与水源距离、土壤湿度、植被分布、汛期平均水位的关系。方法应用基于格网数据驱动的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洲滩标准化植被指数、土壤湿度,对2005-2009年湘江流域长沙段的螺情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汛期平均水位与螺情反复、洲滩钉螺密度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甑皮州钉螺主要分布在距最近水源40~240m的范围内,60m处分布最多。钉螺密度与水位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2005年甑皮州标准化植被指数范围为0~0.982,土壤湿度范围为0~0.298,植被类型分布以杂草和莎草为主。基于水源基准线作出了年度螺情变化的洲滩螺情势图,可直观了解螺情发展情况。结论利用格网数据驱动的螺情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钉螺网格所在地的植被和土壤湿度状况以及洲滩钉螺的态势,从而及时掌握流行状况。即使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水位变化仍然是导致螺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环境变化对钉螺分布及消长的影响。方法选择紧靠大堤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和较小的君山区丁字堤和东口外洲为研究现场。测量外洲地面高程,采用GPS定位并设置固定标志。定期调查植被高度,测定洲土含水量和不同高程微环境温度、湿度;调查钉螺、螺卵分布。进行纵向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丁字堤现场1993年在高程25 m取洲土固堤形成完整的隔离沟,钉螺密度逐年降低,1998年后未发现钉螺,植被高度显著低于东口现场,无高杆植物生长。东口现场高程23.5~26.5 m有钉螺分布;优势植被为莎草科的苔属,退水30 d后草植被生长高度为16.0~54.0 cm,60 d后草植被密度达最高水平;24.5~25.5 m为密螺带,钉螺和螺卵分布高程显著低于20世纪80年代。枯水季节,东口现场密螺带洲土含水量为46.80%~52.20%,显著高于丁字堤,26.0 m高程以上洲土含水量为21.36%~29.77%,与丁字堤相当。结论三峡工程运行后不影响洞庭湖湖洲钉螺种群的繁殖或密螺带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明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东洞庭湖麻塘北闸洲滩的分布环境,着重分析洲滩离岸距离、地面高程、坡度及优势植被种类等环境因素对感染性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查螺段面从堤岸边最高有螺线往下一直查到最低有螺线,同时用水准仪测定地面高程(吴淞零点),并记录植被种类。结果在该洲滩钉螺孳生地中,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面积占31.48%,主要分布在大堤边和洲滩上部的坡岸地带。结论地势高、坡度陡的环境感染性钉螺较多;地势低、坡度小的平坦环境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13.
Zheng J  Gu XG  Xu YL  Ge JH  Yang XX  He CH  Tang C  Cai KP  Jiang QW  Liang YS  Wang TP  Xu XJ  Zhong JH  Yuan HC  Zhou XN 《Acta tropica》2002,82(2):147-15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ictive data on changes of water level and sedime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fter the dam construction provided by the Yangtze River Committee on Water Conservancy, corresponding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changes of water level and sediment on Oncomelania hupensis, the intermediate host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field surveys and ecologically intimated experiments were done. The prevalence statu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transmis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epidemiology, medical geography and public health. RESULTS: Positive impact on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is that flo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will occur less and will decrease the dispersal of snails and the chances of infection for humans and animals as well. Snail habitats' beach will be reduced in the flushed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xploitation of beach and elimination of snails will benefit from the beach's uplift in flushed area. The floods ahead of time in autumn will interfe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nails. Negative impact is that the flushed beaches and migratory settlements at certain altitude may become snail habitats. So the reservoir area will be a potential transmission area of schistosomiasis due to dispersal of infectious resources and Oncomelania snails. The uprising of the water body level may cause the expending of the snail habitats in some places of Jianghan plain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spring to summe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mbankments of the Dongting Lake will be put off by its delayed flush, which causes the beach in a situation of growing reed-grass or grass for a long time that benefits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nails. The chances for schistosome infection to humans and animals will be on the increase, because the water regression occurs ahead of time in the Dongting Lake beach in autumn. The distribution of snails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of water level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fter the dam is built, but the flushed section in Anhui in the recent 80 years are suitable for the snails'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e to dam construction will not obvious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nail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the Poyang Lake area.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ge da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on the Yangtze River may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n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Great effort must be made to decrease the negative impact to avoid or, at least, to decrease S. japonicum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钉螺自然消长的变化情况,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 方 法 法 回顾性收集1988-2011年间钱粮湖地区垸外的查螺资料, 逐年比较螺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并对这些螺情指标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果 结果 1988-2011年垸外洲滩每年查螺面积未变化, 均为433.2 hm2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 钉螺感染率变 化趋势不明显 (P > 0.05), 但钉螺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P < 0.05); 感染性钉螺密度与钉螺死亡率(R = 0.640, P < 0.05)、 钉螺 感染率 (R = 0.639, P < 0.05) 和活螺平均密度 (R = 0.646, P < 0.05) 呈正相关, 未发现其它螺情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 系; 1999年查螺仅发现7只钉螺, 其中1只活螺, 无感染性钉螺;2000-2011每年均未查到活螺。结论 结论 钱粮湖垸外洲滩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 1999年后钉螺数量骤减, 直至目前仍维持无螺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北钉螺种群结构1年周期内动态变化,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河滩、沟渠有螺环境各1处,于每月中旬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连续1年的钉螺调查,调查指标包括钉螺的死活、性别、螺旋数、钉螺体长与体宽、生殖腺发育状况(颜色深浅、生殖腺与肝脏长度的比值),以及土壤螺卵含量。同时,测量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收集环境所在地的气温和日降雨量等气象数据。结果钉螺存活率、活螺密度与土壤温度、气温呈正相关。钉螺存活率略呈双峰型,峰值在5~6、9月份;活螺密度河滩环境呈双峰型,峰值在7、9月,而沟渠以4~5月最高。钉螺体长(L)与体宽度(W)回归方程,L_(河滩)=2.355+1.678W(F=2 989.43,P0.01),而L_(沟渠)=0.478+2.091W(F=2 989.43,P0.01)。河滩环境钉螺体长在4.07~11.81 mm之间,平均值为(8.98±0.92)mm;沟渠钉螺体长在3.63~9.92 mm之间,平均值为(7.03±0.82)mm。钉螺河滩和沟渠环境钉螺的螺旋数分别以5~8个和4~7个为主,其中河滩环境螺旋数≤5、沟渠环境螺旋数≤4的钉螺构成比分别以5、9月份最高,均为20%左右。河滩、沟渠钉螺雌雄比分别为1.66∶1和1.22∶1。雌雄钉螺的生殖腺发育基本呈同步变化,丰盈期为4~5月和9~10月。土壤螺卵含量月间差异均显著,河滩以6月份最高(100.8个/0.1 m~2),沟渠以5月份最高(82.5个/0.1 m~2)。结论 4-5月和9-10月是钉螺繁殖、世代交替的主要时节,应作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钉螺药物灭杀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洲滩坡度与植被对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洞庭湖洲滩的分布环境,着重分析洲滩的离岸距离、地面高程、坡度及优势植被种类等环境因素对感染螺分布的影响,为消除血吸虫病疫源地确定重点目标。方法在洞庭湖上游和下游共选择3类洲滩,分别在1987-1989年及2009年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分布调查,查螺段面从堤岸边最高有螺线往下一直查到最低有螺线止,同时用水准仪测定地面高程(吴淞零点),并记录植被种类。结果在3类洲滩钉螺孳生地中,有感染性螺分布的面积平均占35.5%。主要分布在大堤边和洲滩上部的坡岸地带。地势高、坡度陡的环境感染性钉螺较多;地势低、坡度小的平坦环境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在芦苇地带也没有查获感染性钉螺,而在芦杂、柳林、莎草、藜蒿区均可有感染性钉螺出现。结论洞庭湖区的感染性钉螺有明显的沿堤岸分布趋向,其分布范围与汛期的水位、传染源(终宿主)的活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对巢湖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 方法  2012年,在巢湖地区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以及当地和外来家畜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并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开展钉螺扩散调查。 结果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巢湖地区当地居民314人,未发现阳性。采用IHA法检查流动人口302人,阳性4人,阳性率为1.32%;采用粪检法检查流动人口30人,阳性6人,阳性率为20%。采用粪便孵化法检查巢湖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共60头,未发现阳性。在巢湖湖区18处危险地带及可疑环境开展钉螺调查,调查面积为53.73hm2,未发现钉螺;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 49kg,查获其它螺蛳40只,但未发现钉螺。 结论  尚未发现“引江济淮”工程引起钉螺扩散至巢湖,但在巢湖地区的流动人群中发现有血吸虫病患者,说明该地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的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